人们常说“发表文章质量比数量重要”。这句话不错,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不求Nature,
Science,但求无愧于我心”。
说到质量,肤浅的人总是把它等同于杂志名称和引用因子。但是你要知道:(1)在“令人尊重”的杂志上发表的很多文章都有“炒作”的成分在里面,删掉坏的数据,保留“新闻性”的数据,报喜不报忧;(2)一篇文章也许有很多合作者提供了数据和贡献,因此集体发表一篇JACS,不代表自己作为一个个体有发表JACS的实力。但是现在的评价体系就把集体的贡献和个人的贡献混淆,把集体的“质量”等同于个人的学术水平。
本人,前面三年硕士生,后面五年博士生,八年发表外国文章十四五篇。论数量,不算多;论所谓的质量,也不是什么Nature, Science, JACS, Angew Chemie,但是我做到问心无愧就可以了。本人曾经有浮躁心理,但是现在并没有什么浮躁心理。我在美国除了科研论文外,还写过三篇综述。这三篇综述在印刷出来后分别为17页、37页、53页,加起来107页,也就是说原稿长达400页。没有“坐冷板凳”的志向,能写出这些综述来吗?
常常拿出我的综述孤芳自赏。记得我那篇53页的综述花了我整整七个月时间,不做实验的七个月。七个月不做实验,也许我损失了一两篇科研论文,但是我却发表了一篇我一生都会引以为骄傲的经典综述。记得那时候,我日夜颠倒:白天睡觉,晚上到实验室静静地看文献。夜深人静的时候效率特别高,饿的时候就开车出去到外面快餐店买个汉堡。开车出去的时候,我感知到了无边的夜色,路上几乎没有什么人,我感到一种世外桃源般的感觉。每个星期,我都感到我离我的目标(文章的完成)又近了一步。最后,我终于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再看我最近的几篇科研论文,我反正是强调工作要做得完整系统,数据要详实,讨论要周到,文章要长,原则上不发“豆腐干”文章。我现在不大喜欢“为了文章而文章”,一般,平均一年只出两篇,不想使我的文章很“廉价”。常常在BBS上看到有人说自己介绍“三年出二十几篇SCI文章的心得体会”。我要说的是“SCI文章数量”也未必能说明什么。有的研究生三年只出两篇文章,也许科研水平还比出二十几篇文章的高点呢。依样画葫芦,投机取巧没有什么意思。
最近看到我以前小组的主页http://www.chem.ucr.edu/groups/Zaera/pubs03.html又更新了。我以前小组喜欢“憋文章”,就是两三年才出一篇完整的文章。虽然Zaera发表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很多中国人也发表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但是希望能不要仅仅看杂志的引用因子,要看看里面的内容,找找差距。我知道Zaera此人对学生要求非常苛刻,每篇文章要修改5-7遍、历时至少半年一年才能投出去。他的文章(尤其是最近几年的文章)从语言上讲,精雕细琢、文笔优美;从数据上讲,数据很多,显得比较踏实。他曾经对我说他不看文章数量,只希望他的文章能够推动科研前进。在他的组里,我在仪器方面并没有多大长进,但是我除了进一步证明自己做科研和写文章的能力以外,还学会一点------要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