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中国和平崛起与地缘政治策略

2007-04-25 21:18 战略·谋略 ⁄ 共 1972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中国的第三代决策者,制订的“和平崛起”战略,顺应时代潮流,但也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彼时不同往日,依靠武力扩张而发展的道路显然以不和潮流,也行不通了。包括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都无法凭借强大的武力,占领别国领土,而是采取“名义自治”“变相代理”的方式介入,攫取经济利益和地缘优势,打着“民主”和“自由”的旗号,干涉别国内政,可谓利欲熏天。中国显然无法同时也不屑于走这条发展之路。

“和平崛起”当然首先是“和平”,中国一贯本着“和为贵”的思想处理外交等国际事务,促进地区和国家间的和平,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干涉别国内政。这一点是许多国家和组织所赞赏和称道的,也是我国需要坚持和发展的。我国也应该(正在)加强自己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际和平和秩序,积极参与联合国授权的行动,体现自己大国的形象。同时,中国仍需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不在海外建设基地和驻军,尽量避免与霸权发生直接军事冲突(除涉及国家领土和国家尊严等国家利益的情况外),坚持现有的国防现代化建设方针(爆发严重危机和战争的情况除外),不主动挑起军备竞赛。

“崛起”意味着发展,这当然是很多居心叵测的国家所不愿意看到的,但我们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的发展经验,同时也有信心,有能力使祖国的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很多人都提到“发展环境”的问题,确实如此,和平稳定的环境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发展”更重要的还是依靠自己。处理好国内的各种问题,保持经济的良性和持续发展,才是“重中之重”。它涉及到诸如:国有资产转型,银行呆坏帐,贫富悬殊拉大,地区发展不平衡,“三农”问题,国际投资“热钱”,环境污染治理等等,这里不便展开。很多属于结构性的问题,需要调整和处理。处理好这些问题,有利于国计民生,也直接关系到“发展”问题。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是大势所趋,无法阻挡。在经济领域,中国还需要充分了解和运用国际间的各种“规则”,积极维护自己的利益,同时也要履行国际义务。处理好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利益的事务,(例如纺织品配额问题,影响国内上千万的相关人员的就业和生活),必须有力的保护,而同时在方法上采取灵活的手段。

“地缘政治”这一块,了解的人实在是太多了,精通的人也不少。在这里一简单提点,姑且算是班门弄斧吧,错漏之处,还望理解和指正。中国身处东北亚,西太平洋地区,陆地接壤的国家有15个(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坦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锡金、不丹、尼泊尔、缅甸、越南、老挝),领海相邻的也有不少(日本,韩国,印尼,文莱、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意识形态杂陈,环境非常复杂。要有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走出“第一岛链”甚至“第二岛链”。保证中国经济(主要是能源方面)的,主要是几条重要的通道---台湾海峡,巴士海峡,马六甲海峡甚至还有苏伊士运河,这几条重要的石油和其他战略物资的通道,也是中国的海上生命线。在保障它们的同时,还要开辟几条路上通道,包括穿越俄罗斯远东地区,中亚五国的“中亚大陆桥”。中国正在考虑建设新输油管的几个项目,引进包括俄罗斯,中亚五国,甚至还有伊朗和南美的委内瑞拉,同时加紧勘测开发东海和南海的油气田。核电也积极考虑和法国等国合作。

在政治和外交上,中国将继续保持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积极促进地区稳定,督促各方,重启新一轮的朝核六方会谈。但从个人角度看,我认为中国是很希望朝鲜能够进行经济改革的,同时希望朝鲜保持稳定,在金氏政权和平移交后,能够逐步地与韩国统一,一个温和而繁荣的朝韩统一国家,有利于中国的发展。而对日本,近期内还是会维持“政冷经热”,低调处理。但从长期看,中国还是要和日本发展某种“合作”关系,或者说是一种“可以做不能说”的默契。毕竟双方在经济上的互补性和共同利益,远大于意识形态和民族主义的影响。双方都要处理各自激进的民族主义,维持经济关系的发展。中国的台湾问题,东海问题,出口贸易问题等都涉及到日本,而日本要求逐步摆脱美国的影响,成为政治大国,也需要中国的合作和支持(更可能是默许)。中日关系必须走出一个“零和”的死结。台湾问题则是中美和中日关系的核心问题,最佳的情况是台湾当局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大陆谈判,最终和平统一。(此问题分析文章汗牛充栋,在此不再赘述)。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会继续随中国国力的加强而加深,在未来也许能以人民币和日圆为核心,整合东亚经济圈,加强整个东亚的影响力。台湾问题的解决,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国和东盟的关系。俄罗斯的复兴和印度的崛起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与中国的合作与竞争并存。欧盟和中国在“多极化”的道路上有共同或相似的利益,战略合作的关系将继续维持,经贸的摩擦也会不断。

综上所述,世界“多极”的雏形初现,但任重而道远,“合纵”与“连横”还将继续上演。

[字号: ]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