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美国传统基金会与冷战后的“中国威胁论”

2007-04-26 21:27 战略·谋略 ⁄ 共 12413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摘要] 冷战后,传统基金会通过发表文章、为行政部门和国会提供背景材料和研究报告、举办学术讨论会等多种方式,系统地、多方面地宣扬“中国威胁论”,对美国对华政策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将着重讨论传统基金会近十年来在美国对华政策大辩论中如何输出其“中国威胁论”之“思想”并如何寻求影响美国政府对华决策。

[关键词] 思想库;传统基金会;中国威胁论

传统基金会成立于1973 年,由约瑟夫·库尔斯和保罗·韦里奇创建。该会的使命为:“在坚持自由竞争、有限政府、个人自由、美国传统价值观以及强大的国家防御原则基础上构建并促进保守的公共政策。”〔1〕有的学者对传统基金会评论说:“当今美国最优秀的保守主义思想家们正在传统基金会发挥作用。”〔2〕基金会对这一评价非常认同, 把它作为基金会网站首页的头版条文。无疑, 现今的传统基金会已经成为美国对共和党政府最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库之一。

一、传统基金会与中国研究

传统基金会国际问题的核心研究部门——凯瑟琳与谢尔比·卡洛姆·戴维斯国际研究院(简称戴维斯国际研究院) 的对华政策研究成果甚多,引起美国社会各界尤其是共和党人的重视。早在1982 年,研究院就建立了亚洲研究中心,负责有关亚洲政策事务研究,为里根政府对于中国大陆与台湾、朝鲜与韩国、印度与巴基斯坦的政策制定提供众多的报告以及对策建议。特别是近年来中心加强了中国问题研究、美国对台政策研究,不仅诉诸文字, 还邀请台湾政要访问中心, 基金会重要学者访问台湾,举行座谈会,以台湾问题发表演讲或座谈。如此的两地互动方式, 发展了基金会与台湾的关系。如:2000 年3 月, 台湾领导人选举前夕, 时任中心主任武尔兹博士、高级研究员费浩伟曾亲临台湾,观察这次选举。基金会会长佛讷还亲自主持了陈水扁与美国国会议员之间的越洋对话。2001 年9 月和12 月,台湾前“外交部长”章孝严与“陆委会”主任蔡英文受基金会邀请赴美访问, 并在基金会发表有关两岸关系的专题演讲, 章孝严本人还被授予中心杰出访问学者。2002 年佛讷在香港发表演讲时还主张美台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并宣称,“这将使台湾具有成为美国第51 个州的潜力”。〔3〕2004 年2 月10 日基金会以“台湾选举对美国的意涵”为题举办研讨会。26 日, 基金会又主办了以“重新思考美国‘一个中国’政策”为题的讨论会, 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夏馨出席了会议。会后,中心研究员谭慎格将会议论文结集出版。〔4〕论文集试图论证,在70 年代初冷战时期提出的一个中国政策,由于国际形势的演变, 由于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特别是由于台湾岛内政治的变化, 现在已经过时了。

自然这种观点遭到了美国绝大多数学者的反对, 也没有一届美国政府, 不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政府实行这种政策。6 月16 日,谭慎格又撰写了《台湾选举改变了美台关系的情境》的评论文章, 声称:华盛顿的许多观察家相信,陈水扁3 月20 日的胜出在枪击事件独立调查后仍将有效。〔5〕近十年来,传统基金会通过发表文章、为行政部门和国会提供背景材料和研究报告、举办学术讨论会等多种方式, 系统地、多方面地宣扬“中国威胁论”,对美国对华政策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传统基金会与“中国威胁论”的缘起与演进

(一)“中国威胁论”的缘起

冷战后的“中国威胁论”最早出现在日本。1990 年8 月日本防卫大学副教授村井友秀在《诸君》月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论中国这个潜在的威胁》的文章, 从国力的角度把中国视为一个潜在的敌人。随后美国学者和一些保守思想库的研究人员逐渐将“中国威胁论”演绎为一种体系。1992 年传统基金会的一份研究报告首先提出了“中国威胁论”。这份由美国费城外交政策研究所亚洲项目主任罗斯·芒罗撰写的题为《醒来的龙:亚洲真正的威胁是中国》的论文发表在传统基金会的刊物《政策评论》1992 年秋季号上。文章形容中国政治上是“列宁主义”,经济上是“资本主义”, 商业上是“重商主义”,军事上是“扩张主义”。提出“崛起的中国是美国在亚洲的安全挑战”的论点。基金会为此还专门发表了新闻公报, 指出中国对美国的经济和安全利益构成威胁。此后, 一系列有关“中国威胁论”的文章先后在美国各大主流报刊出现, 特别是《纽约时报》1992年8 月26 日发表的题为《民族孤立主义使中国成为世界祸源》的专栏文章,煽动美国和亚洲国家绝不能对中国姑息迁就,认为“如果美国现在不能行动起来, 与亚洲国家领导人一起遏制中国, 势必发生战略性错误”。

很快,一些西方国家的媒体也纷纷发表文章,附和这一观点。“中国经济强大→政治崛起→军事扩张”成为那些头脑中只有强权信条的“中国威胁论”者的逻辑, 而芒罗和《时代》周刊记者伯恩斯坦所著《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一书更是集上述论点之大成。

(二)“中国威胁论”的演进

如果说1992 —1993 年为美国“中国威胁论”的发轫阶段,那么1995 —1996 年则是“中国威胁论”的上升阶段,诱因是台海危机以及美国国内对华政策大辩论。当布鲁金斯学会不断向克林顿政府递交有关“调整美国对华政策”的论证报告、不断前往国会作证、不断在媒体上发表“全面接触中国”的言论和文章时,作为“遏制派”领军者的传统基金会也不甘落后。基金会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推出其遏制中国的思想, 其核心为:“中国对台湾海峡的和平与稳定构成威胁”、“香港的回归意味着自由民主世界将受到专制制度的威胁”、“中美在世界秩序观上存在根本对立”。为此他们主张提升美台关系、扩大对台军售、加强美国在东亚的军事存在,强调双边军事同盟和地区导弹防御体系。1996年,针对中国在台湾海峡的导弹演习,传统基金会的研究人员不断在美国的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报刊上发表有关“共产党专制的中国正在威胁民主台湾”,“美国政府应该考虑派遣航母支持并保卫台湾民主政权”等言论。同时基金会还经常为大学和民间组织举办定期和非定期的有关美国对华对台政策的讲座和演讲会,如:B. C. Lee 年度系列讲座。〔6〕拉姆斯菲尔德为1998 年年度讲座演讲者, 其演讲的题目是“东亚的战略规则”;〔7〕新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保罗·沃尔福威茨曾为2000 年度演讲者,其演讲的题目是“亚洲民主与美国利益”。〔8〕

1 . “中国军事威胁论”

“中国威胁论”再度鼓噪则是在1998 —1999 年间,美国国内政治发生了一系列与中国有关的具有爆炸性的事件,如“政治献金案”、美国国会的《考克斯报告》、“李文和案件”等。前中央情报局中国问题专家特里普利特和前共和党国会对外政策助手爱德华·廷珀莱克合写的《鼠年: 克林顿如何为获中国献金出卖美国安全》(1998) 和《红龙跃起:共产党中国对美国的军事威胁》(1999) 两本书更是将其大肆渲染, 矛头指向“中国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这一敏感问题。〔9〕一时间中国窃取美国核机密、利用华人科学家和学生在美国广泛搜取情报、企图收买美国政府等言论充斥美国主流媒体,形成新一轮的“中国威胁论”。传统基金会虽没有成为这场“运动”的领头雁, 但其对中国发展心存疑虑,对中国意识形态的质疑与对立的观点使其坚定地站在反对中国的阵营中。基金会1994 年和1996年为方便华盛顿的广播节目主持人采访而建立的设备先进的无线电播音室(第一、第二播音室) 成为这一轮“中国威胁论”深化的“起飞”平台。不仅如此, 基金会的分析员和专家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美国主要电视网节目中,如ABC 晚间世界节目、CBS 晚间新闻、NBC晚间新闻、FO X、CN N 等,对上述“考克斯报告”、“李文和案件”和“政治献金案”进行讨论和评述, 为“中国威胁论”推波助澜。如:1999 年9 月24 日基金会《背景材料》( Backgrounder) 刊物发表的题为《论能源部武器实验室的安全改进问题》的论文,从专业角度论证其如何提高实验室安全系数的建议。与此同时, 基金会积极回应国防部和国会的报告。1998 年12 月17 日美国国防部向参院递交了一份审查休斯航空通信公司1995年向中国提供有关成功发射卫星和弹道导弹技术信息的报告。报告认为休斯公司“违反了有关规定,由此引发了国家安全问题”,而商业部也应该为批准这一不适当的技术转让行动负重大责任。〔10〕1999 年2 月美国国防部又向国会提交了一份不公开的报告, 首次将中国列入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设想的针对国。同时该报告对中国使用了“潜在的威胁”这样的措词。〔11〕随后, 1999年4 月7 日,学会《背景材料》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扩充导弹部队以对抗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文章,以回应并支持国防部的报告。同年9 月9 日, 美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谢尔顿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强调,美方并未夸大中国部署导弹的军事威胁,它可以打到美国。〔12〕11 月11 日,克林顿在美国退伍军人节发表讲话时表示, 美对以色列打算向中国出口先进的机载雷达系统表示忧虑。〔13〕12 月2 日《背景材料》发表了武尔兹的《为什么与中国军事交流要小心翼翼》的回应文章,对“李文和事件”和“克林顿讲话”作跟进论证。〔14〕

在文章中,武尔兹指出:克林顿政府在与中国恢复军事交流中必须考虑下列因素:第一,中国对弹道导弹技术的扩散(如:中东、伊朗、巴基斯坦) ; 第二, 美国承担确保台湾安全的法律责任; 第三, 朝鲜半岛安全问题; 第四,中国对台湾的武力威胁; 第五,中国海军、空军在南海诸岛、台湾海峡、菲律宾群岛毗邻海岛的游弋和空航对美国在南太平洋地区利益的影响; 第六, 美国对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泰国的安全承诺; 第七,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党的军队”, 它的宗旨是为共产党服务,而非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服务。为此,美国在与中国军事交流中要特别小心, 对未来两国的军事合作要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要竭力削弱中国人民解放军进攻台湾和美国盟国的能力, 与中国的关系必须保持在一个恰当的层面。正常的美中贸易关系并不意味着正常的美中军事关系。〔15〕2000 年6 月23 日,美国国防部发表了长达数十页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力量年度报告》,这是根据1999 年国会通过的《2000 财年国防授权法》国防部向国会提交的第一个这类报告。该报告对中国军事力量及军事战略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方案, 特别分析了台海两岸军力平衡可能的演变情况以及美国的应对措施。为了与这个军力报告呼应,2000 年7 月26 日,《传统讲稿》( Heritage Lecture) 刊登了武尔兹《美国军队在东北亚未来安全计划中的角色》的文章。在结束语中, 武尔兹说:美国利益范围包括:保持亚洲均势、承担在日本、韩国安全结构中的支架角色、为民主发展提供领导作用。履行这些对外义务将确保美国在东北亚的利益, 而区域安全的改善、合作精神以及深化的民主进步则将坚固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双边关系。〔16〕针对美国如何建设区域导弹防御系统,确保美国在东亚的安全和利益的问题,8 月17 日,基金会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彼得·布鲁克斯在《传统讲座》683 号上发表题为《区域导弹防御系统:它将如何重铸东亚安全和外交?》的文章, 为政府安全防御政策进言建策。他认为:中国在军事能力、军事指导思想上的变化以及其核扩散的实际行为要求美国必须对此做出反应。美国弹道导弹系统的发展和部署将为美国在面对战争和危机时提供更多的打击选择。〔17〕这篇文章和其他一些类似文章显然对克林顿政府推行全面接触中国的政策施加了一定的压力, 造成了一定的阻力,使民主党政府在实施对华政策时不得不考虑国内政治的因素。

2001 年共和党保守派重返白宫后, 传统基金会自然备受青睐。基金会与美国政府内部的强硬派和国会中的“蓝队”互相呼应, 为制造新一波的“中国威胁论”推波助澜。他们反对改善海峡两岸关系, 蓄意制造两岸紧张,夸大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所谓“威胁”,并对如何加强台湾防务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2002 年7 月12 日,五角大楼向国会提交了又一个《中国军力年度报告》。报告指责中国不断增加军费开支、购进俄罗斯潜艇、增加针对台湾的导弹数量、导致海峡两岸军力的失衡,并使对可能爆发的军事冲突作出反应的美军处于危险之中。传统基金会积极配合这种说法。2003 年2 月3 日传统基金会网站和《传统讲稿》775 号发表了布鲁克斯1 月9日在台北举行的台湾安全与空中力量会议上发表的演讲稿, 题目是:《台湾防务面临的挑战与当务之急》。该文认为台湾安全在未来几年里可能面临五大挑战: (1) 大陆的军事现代化计划; (2) 台湾在国际上继续被孤立; (3) 台湾防务体系内反对改革的力量; (4) 台湾军事防务机构的运作缺乏政府相关机构的支持; (5) 台湾经济滑坡的压力。布鲁克斯认为美国非常愿意帮助台湾克服防务安全方面的挑战, 因为这符合美国的利益。〔18〕在2003 年的《中国军力年度报告》发表后,谭慎格即在2004 年9 月《防务新闻》周刊发表专论,继续呼吁美国国会在通过下一财年国防授权法中增加加强和提升美台军事交流的条款, 而行政部门应以此作为筹码,说服大陆减少在台海的军事行动,并要求美国政府在对台军售方面抓紧进行。〔19〕此后,美国众院通过的《2005 财年国防授权法》就列入了要求加强美台军事交流的条款, 包括美国军官访台级别提高到现役将官,文官提升到助理国防部长帮办以上等规定。

谭慎格对此大为赞同,并于2004 年6 月18 日在传统基金会网站上撰写题为《论美台高层军事官员之间联系的必要性》的文章,认为允许这种交流对确保美国国家安全利益和对外义务至关重要。〔20〕2005 年7 月19 日五角大楼再次公布了《中国军力年度报告》, 25 日谭慎格就在传统基金会网站上撰稿呼吁:“五角大楼关于中国军力的报告值得深思。”〔21〕2006 年3 月1 日,谭慎格针对中国潜水艇发展,在基金会网络备忘录上发表《中国潜水艇的挑战》。在文章中谭慎格开门见山地指出:“太平洋上的海上力量趋势令人担忧。到2025 年, 中国海军将主宰太平洋。据估计, 中国在太平洋上的进攻性潜艇的数量与美国在该地区的潜艇数量之比将达到5 :1 。中国携带弹道导弹的核潜艇将游弋到美国西海岸,而一艘中国潜艇差不多需要两艘美国进攻性潜艇进行跟踪和拦截。为此, 美国必须努力建造足够的潜艇来迎接这一挑战。”〔22〕无独有偶的是,早在2003 年10 月武尔兹就曾在学会网络备忘录上发表了他的一篇题为《中国与外空战场》的文章,该文危言耸听地称,中国的外空发展已经使外空成为军事战场, 最终将对美国乃至全球造成威胁。〔23〕

2 .“中国经济威胁论”

虽然“中国军事威胁和美国安全”是“中国威胁论者”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但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对美国和对世界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也是“中国威胁论者”的另一高度关注的问题。一个有代表性的事件是,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1994 年9月发表的长达141 页的《谁来养活中国——来自一个小行星的醒世报告》。布朗在报告中指出:中国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 高速的工业化进程对农田的大量侵蚀、破坏,以及人口的急速增长必将增加世界各类能源、环境、粮食的负担,并最终对世界形成安全威胁,而这种非传统安全威胁无论在烈度、持久性、广度和深度上都远比军事威胁严重得多。布朗的报告很快就得到传统基金会的支持。基金会亚洲研究中心连续发表多篇报告并举行主题演讲来支持“中国经济威胁论”。基金会还召开各种小型会议, 探讨崛起的中国对世界经济可能造成的方方面面的威胁, 并将讨论结果编纂成册,或将其在网站公布。谭慎格表示,美国应该关注中国将经济影响转化成政治力量的倾向, 特别是在东南亚和整个亚洲。〔24〕为此, 当2000 年国会就关于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立法( PN TR) 进行辩论,当布鲁金斯学会和其他许多中国问题专家以各种方式支持立法时,传统基金会也积极参与,但基金会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是很有意思的。他们并不反对这项立法, 但他们注意的是怎样通过立法和自由贸易来促进中国的民主化,使中国社会朝着他们所希望的方向演变。5 月5 日《背景材料》第1367 号刊登了叶望辉和武尔兹共同撰写的《对华贸易怎样才有利于美国人》的文章。文中说:在给与中国PN TR 时,华盛顿必须寻求一种既可以让两国人民互利,又可以确保美国国家安全、促进中国和亚太地区稳定的办法。美国必须鼓励中国向民主国家迈进,并在国际标准和规则指导下建立市场经济,改进中国的人权状况。他们承认, 给与中国PN TR 地位在诸多方面符合美国利益,如:中国将被迫降低对美国商品和货物的高关税, 从而扩大美国在中国这个巨大潜在市场的准入; 美国可以通过为中国人民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支持来孵化一支不依赖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中产阶级,并由此来推进中国民主化进程。给与中国PN TR 地位也将带动中国和台湾加入WTO ,改进法律规则,推动海峡两岸的对话和交流,并最终缓解该地区的紧张态势。而所有这些目标可以在保护美国安全利益,不提高中国军事能力的方式下达到。从长远上看,通过提升贸易的方法来促进两国人民与人民之间的互动将有利于美国和中国。这将有助于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为中国人民寻找自由和民主创造条件。不管怎样,那些可以选择自己要买什么, 要去什么地方生活、去什么地方工作的人民最终将行使谁来掌握政府这个属于自己的权利。一个稳定、民主、自由的中国市场对整个亚太地区的稳定和和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也是美国最为关键的战略利益之一。〔25〕该文把促进中国民主作为美国授予中国PN TR 地位的一个首要战略目标。

此外,传统基金会还关注中国经济力量的增长对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和同盟关系产生的影响。2002年6 月23 日,武尔兹在国会听证会上说, 中国的经济增长使中国得以对本地区国家的政府施加影响, 使得这些国家准备采取外交行动时会考虑到中国的反应。

北京的另一个战略目标是削弱美国的同盟关系, 与此同时,将自己置身于区域多极战略伙伴关系网的核心。〔26〕2002 年7 月15 日由“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简称美中委员会) 提出的《美中经济关系对美国国家安全影响》的报告完全赞同传统基金会的评估。这个报告建议美国政府密切关注中国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的情况, 加强监管中国公司和实体在美国的经济活动,限制“从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中国公司”进入美国市场,继续禁止美国公司委托中国发射卫星,监控美国技术向中国转移。报告还对中国与其它亚洲国家的经贸关系表示担忧, 要求美国行政当局与这些国家进行讨论, 评估其因与中国经济来往而可能出现的“空洞化”现象, 以及这种现象对地区经济和美国同该地区经济关系所产生的影响。除对“中国经济威胁”进行分析和讨论外,报告还认为中国是一个政治前景和外交政策动机都不确定的国家, 它对美的贸易顺差为其直接损害美国利益的政策提供了资金来源。〔27〕美中委员会致国会的2005 年年度报告指出:美中关系的大趋势对美国长期的经济和安全利益构成负面的影响。要防止或减少这些负面影响, 美国需要制订和执行可以纠正这些偏差的政策。虽然中国有一些令人鼓舞的变化,但是非常关键的是美国应该认识到,在许多方面, 中国和美国有不同的利益、目标和价值观。同样关键的是美国应该在和中国打交道时对这些差异作出反应。在中国挑战美国的领域里, 美国必须运用一系列工具和方法来迎接这些挑战, 尽可能有力地保护美国的重要利益。也许美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制订出一套统筹一体的对华战略架构。〔28〕

3 .“中国文明威胁论”

随着“中国威胁论”的泛化, 有关中国军事和经济威胁的论证开始转向中国文明威胁, 而这一转向的标志是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一文的发表,以及他在此文章基础上所撰写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的出版。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试图从理论高度论证中华文明与西方的基督教文明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则可能是未来世界冲突的根源。传统基金会随即对“中国文明威胁论”的观点予以呼应。

基金会的出版物如《政策研究丛书》、《政策评论》、《国家安全记录》、《情况通报》、《背景材料》、《行政备忘录》、《传统讲稿》、《今日传统》等刊物上均刊登了众多保守派学者的论文, 论证中华文明和西方基督教文明发生冲突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原因, 认为导致冲突的最主要因素是“共产党在中国的统治”。因此,有关“中国文明威胁论”的文章和书籍及证词均主要环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主”两个主题展开, 以论证“中国集权下的人权践踏和民主的缺失最终将随着中国军事、经济的崛起给美国乃至基督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29〕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

——亚太研究项目研究员斯蒂芬·叶望辉撰写的《促进美对台政策的自由与安全》,载1998 年10 月13日《背景材料》第1226 号。〔30〕文章认为:克林顿访华之行中在上海发表“三不承诺”是对自由和民主的背离,违背了美国传统价值观。〔31〕叶望辉撰写的《中国对民主的镇压要求总统回应》,载1999 年1 月25 日《行政备忘录》第567 号。文章对克林顿访华后中国的民主状况表示担忧,认为克林顿寻求与如此非民主国家建立“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是不可行的,中国执政的合法性因其对民主派领导人的判刑受到质疑。〔32〕同年7 月1日,叶望辉在美国参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亚太事务小组就“中国统治下的香港”作证。他在证词中说, 香港回归后的两年中, 香港的民主权利受到压制和削弱。美国必须关注香港的民主, 因为香港仍然是美国在亚洲利益的重要保障,对美国决策者至关重要。〔33〕

——武尔兹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自由的挑战》的文章,载2000 年1 月13 日《传统讲稿》。文章认为:中国和美国价值观不同、信仰不同,两国只能是对手甚至是敌手,而非朋友。为此, 美国政府应该“重新思考一个中国”的政策。〔34〕在中美“撞机事件”发生后,武尔兹又于2001 年4 月25 日撰写了《中国:够了,够了》的评论文章,抨击中国对事件的处理是“野蛮和不人道”的,是西方文明世界所不能容忍的。〔35〕

——谭慎格的系列文章与国会证词。谭慎格经常针对北京政治风波、西藏问题、台湾问题妄加评论, 认为共产党统治下的中国毫无“人权”、“民主”, 如此的“独裁统治”是对西方文明的挑战。为此美国必须加强对台湾民主的支持,并认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不可行。〔36〕2004 年3 月4 日, 谭慎格出席了参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亚太事务小组委员会举行的“透视香港民主”听证会。他在证词中说:香港在1997 年回归之后, 就一直面临着民主被剥夺的境况。回归前, 香港的粤语电影和粤语广播在广州非常普及,但回归后,在中央政府“井水不犯河水”的指令下, 香港有关人民追求民主的电影和广播不再可以自由进入内地广播和电影市场,香港的“民主橱窗”作用日渐萎缩, 这对美国在亚洲的“民主战略”极其不利; 2002 年香港英文旗舰报《南华早报》主编及其主要采编人员因其自由言论的办报宗旨和其对江布会谈报道的方式而被取代或被开除, 接替者曾在《人民日报》工作过; 中央政府对上海经济金融中心建设的投入和对深圳特区的大力支持无疑对香港经济形成挤压,最终达到整合香港经济的目的; 1997 年后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1 年全球经济衰退对香港的冲击和香港面对危机的应对能力的下降——面对这些事实,那些认为香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下成功完成主权过渡的人应该要感到羞愧。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必须现实,既有萝卜也要有大棒,否则北京领导人对香港的控制将会更加严厉。〔37〕2005 年5 月14 日,谭慎格在基金会媒体栏目发表《好事者将使台湾问题更糟》的评论文章,反对连战、宋楚瑜大陆之行有利于缓和台海局势的观点,认为北京只是利用连宋之行来逼迫陈水扁放弃台独立场, 而行政部门的一些资深官员对连宋之行的支持将最终使台湾问题变得更糟。〔38〕同年12 月21 日,谭慎格又在媒体栏目发表一篇题为《中国统治者与国家暴力》的评论文章。在文章中, 谭慎格指出:中国新领导人对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思想的信仰和继承已经在中国“暴力”处理西藏“反政府人士”中展现。毫无疑问,这种“国家暴力”将继续在中国盛行。〔39〕

(三)“中国威胁论”主要推动者

从“中国军事威胁”到“中国经济威胁”再到“中国文明威胁”,传统基金会一直充当着“输出”该“思想”的主要思想库,而谭慎格当数一号人物。毫不夸张地说,谭慎格是美国研究中国问题的当仁不让的一号多产作家,也是美国学术界“蓝军”的领军人物之一。这位通过《重新思考一个中国》向美国“一个中国”政策挑战的人物,从1998 年2 月4 日的《别那么相信中国》(A Little Credit , Please , for China) 到2005 年11 月5 日的《毫无共同之处: 布什总统访华之行的一项政策评估》,〔40〕再到上文提及的《中国潜水艇的挑战》,他总共撰写了129 篇研究报告、评论文章以及网络文章,这些文章的主题覆盖甚广, 包括台湾问题、重新定义“一个中国”、中国的反分裂法、支持台湾加入世卫组织;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东亚与中国经济整合的战略风险;中国军事力量、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俄罗斯对中国的军售;中国与朝核问题、中国对美日同盟的挑战; 中国对美国的贸易挑战等诸多领域。在所有这些文章中, 他的核心思想十分清晰,即:中国是对美国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威胁。为此,美国必须在台湾问题上坚持《与台湾关系法》, 确保台湾的军事和经济安全; 美国必须对欧洲施加压力,坚决反对欧盟(特别是法国) 对华军售解禁;美国必须加强在东北亚的军事存在,加强与日本、韩国的联盟, 以确保东北亚的安全; 美国必须在朝核问题上让中国参与进来并不让中国脱身; 美国必须对中国人权问题施加压力; 美国必须在世贸组织内加大对中国违规的制裁。〔41〕此外, 谭慎格还担任CN N 、FOX News 等五家不同的可视媒体的“中国问题”新闻评论人,其“遏制中国”的思想虽然为美国多数中国问题专家所批判, 但在军界和政界乃至对一些不明真相的普通公众仍有一定的迷惑力。

另一位传统基金会的重量级人物当属拉瑞·武尔兹。军人出身的武尔兹在美国陆军服役32 年,曾任美国作战学院战略研究所所长。1999 年他加盟传统基金会,曾任基金会“对外政策与防御研究”副会长、亚洲研究中心主任、现为戴维斯国际研究院访问学者。由于其军人背景,他对中国的军事发展极其关注,撰写了大量关于“中国军事威胁论”的文章和调查报告, 并多次在国会听证会作证。武尔兹的军人背景和他的观点深得国会中保守派的赏识, 2002 年11 月, 他被众议院议长亲自提名为“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成员,2006 年2 月,他更被任命为这个委员会的主席。

传统基金会中另一位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员费浩伟大使。费浩伟从事外交工作30 多年,曾在香港工作8年、台湾工作6 年、日本工作4 年, 曾任职于国务院政策规划司,是中美关系正常化前最后一任中国科科长,曾协助尼克松计划中美正常化的“破冰之旅”。中美关系正常化后,他参与了《与台湾关系法》的起草,也参与了美国在台湾协会的建立。他于1996 年加盟传统基金会。作为一名资深外交家和东亚、中国问题专家,长期以来,他是《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商务杂志》的新闻评论人,也曾在《亚洲观察》、《国家利益》发表论文,同时主编了《转型中的台湾》和《宪法改革与中华民国的未来》。〔42〕凭借其多年外交经验和资历, 他在国务院、国会均有着广泛的社交圈。他对美国与台湾断交耿耿于怀,对一个中国政策十分不满, 是《与台湾关系法》的忠实卫士。

三、结语

冷战结束以后,“中国威胁论”在美国时起时伏。90 年代后期,它在美国曾喧嚣一时。在2001 年9 月11日恐怖主义分子对美国的袭击之后,反对恐怖主义、保卫国土安全成为美国首要的国家安全议程,美国(包括政府和民众) 的注意力压倒性地被反恐所吸引,中美两国在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中美关系显著改善。90 年代在美国一直进行的关于对华政策的辩论基本中止, 利益集团的活动有所收敛,蓝队的声音比90 年代小了许多。但到2005 年,情况又有所不同。从“9 ·11”以来已经过去了四年多,而类似“9 ·11”的新攻击没有发生。一方面,美国提防恐怖主义再次袭击的措施没有放松,另一方面,像过去几年那样压倒性地关注反恐也不可能长久继续下去。美国国会、媒体、公众对恐怖主义的关注程度有所下降,对别的问题的关注就随之上升。诚然,美国人的关注是非常广泛的,伊朗和朝鲜的核问题、伊拉克形势、中东的和平进程是美国的关注中心。但从长远来说,对美国利益的挑战来自哪里? 美国人注意到了中国。由于中国的幅员、人口和经济规模,中国出乎许多美国人预料的经济增长和综合国力的增长, 中国与美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以及中国在东亚和国际事务中影响力的扩大, 美国人很自然地把中国作为关注的主要对象之一, 新的对华政策辩论又重新登场。这种对华政策辩论恐怕在中国发展的长时期中都会存在,“中国威胁论”也会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反复出现,这是我们需要长期关注的一个问题。

注释:

〔1〕参见:http :/ / www. heritage. org/ about/

〔2〕Ibid.

〔3〕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M〕,时事出版社,2003 年版,第179 —180 页。

〔4〕谭慎格是一位退休的外交官,曾任美国驻台湾、冰岛、英属殖民地时期的香港的外交官, 1989 年“六·四”后曾任美国驻广州领事馆副总领事, 任期三年。他也曾任国务院情报研究局中国分析部主任。2001 年谭慎格加盟传统基金会,其研究方向为:美国对华(包括对港澳、台湾) 、对蒙古政策。2004 年传统基金会出版的《重新思考一个中国》,谭慎格为主编和主要撰稿人。参见:John J . Tkacik , J r . ed. , Rethinking“One China”,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 2004.

〔5〕J ohn J . Tkacik J r . ,“Taiwanps Election Changes the Contextof U. S Taiwan Relations”, See : http :/ / www. heritage. org/About/ Staff / John Tkacik papers . cfm

〔6〕该讲座是由传统基金会推出的有关国际事务的讲座。讲座的核心内容为美国与亚太地区的关系。该系列讲座由韩国著名企业“三星集团”为纪念该集团创始人B. C. Lee 而设立。

〔7〕克林顿政府时期拉姆斯菲尔德曾在传统基金会作研究。

〔8〕参见:http/ / www. heritage. org/ Research/ Asia and the Pacific / bclee. cfm

〔9〕刘小彪:《唱衰中国的背后》〔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52 —53 页。

〔10〕刘连第编著:《中美关系的轨迹: 1993 —2000 年大事纵览》〔M〕,时事出版社,2001 年版,第514 —515 页。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