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peesshr
当前在网上谈论教育的话题不少。再现盛唐先生在刘涛先生的《中国崛起策二十一》中的长篇留言(以下简称留言)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与深思。这篇留言对教育的弊端谈得非常具体,切中要害,将中国教育的弊端详尽地展示出来,充分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本人看后思索了很久,想谈一下个人想法。
一、教育改革呼声与实践
从晚清开始中国就意识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从私塾到学堂,逐步向西方学习。五四运动以后,随着新文化的兴起,对教育思想也有所反思。“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是人们对旧教育的批判。新中国成立后曾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教育方针。文革时期要革教育的命,批判师道尊严,改变高校招生办法,改革教材内容等措施,不能说没有一点积极探索的意义,可惜在文革中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造成严重后果。文化革命本应以文化手段,即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方法解决思想意识问题,然而却演变成武化革命,放纵学生殴打老师,给老师挂黑牌、游街示众等污辱人格的极左行为,对老师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在教学内容方面轻视理论教学,搞实用主义。某知名大学的一个机器设计专业的设计课程,只把在实际工作中所用的100多个公式,加以推导说明了事,完全不讲理论,在一个电影中对讲解引用牛顿三定律的教师批判说成是不受工农兵欢迎的教条。文革中的教育改革走入歧途,并以失败而告终。
文革中的极左行为在教师等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弹作用。当前教育中弊端与这种反弹作用不无关系。改革开放后,纠正了以前的脑体倒挂分配政策等错误作法,提高了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不幸的是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把教育产业化,教育产业化就是把教育变成教育部门的摇钱树。从幼儿园开始摇,一直摇到大学、研究生,摇你没商量。教育部门一方面高喊为中小学生“减负”,另方面不断拔高教学大纲内容,大搞超前教育。正如留言所说,你用大学课程水平的学生和人家的中学生进行奥林匹克竞赛,拿奖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各个中学相互比拼升学率,为了应对考试,家长逼着孩子到处充电。教学辅导书铺天盖地,各种教学辅导班遍地开花。教师们尽展才华,大有赚钱之地。中、小学生过去是斜挎背书包,后改为双带后背包,越背越大。爷爷、奶奶背着大书包接送小学生成为大街上的一道风景。在重负之下,孩子们的身心受到催残,中学生的近视率已超过半数,初一年级有的近视率竞达2/3 。报上介绍说南方发达地区有一个村子义务兵体检时没有一个合格的。现在的社会已经变成考试竞争的社会。为了应考和竞争,负担已经很重的中、小学生还要参加各种辅导班。英语、写作、奥数是不可少的,至于艺术类如绘画、提琴、钢琴┅┅等更是走捷径的桥梁。双休日孩子们更为忙碌。如此重压繁忙之下的幼小心灵,其天真的奇想,智慧的嫩芽过早地凋谢了,还能想什么发明创新?留下的只是对走捷径者的羡慕。艺术院校招生和公务员招聘成为几万人挤来挤去的独木桥。一夜暴富,一举成名者成为偶像。向网上贴出裸照就成了名人。利就随名而来。据报导一些影视剧的群众演员每天只收入20元,生活虽然艰苦,但还是要苦熬下去,她们天天地幻想着,说不定导演看上自己,给个主角,经过名导演的包装,一下子就会成为世界级影星,名利双收。有的男青年见当前女孩子在社会上很是吃香,特能赚钱,就想变成女的。有需就有供,变性术遂应运而生。这种社会性风气还谈什么创新?还讲什么发明?凡此种种的社会现象当然与媒体炒作有关,但直接地始作俑者却是教育部门。
二、中国古代教育不能说一无是处
再现盛唐网友的留言发表后,有的网友提出一些不同看法,认为对中国教育不能一概否定。否则中国的文化何以能历时几千年而不衰。历代王朝都把孔子尊为万世师表,那只是封建统治者对孔子学说的需要,是“罢辍百家独尊儒术”的延续。不能因为尊孔而得出后人不能超越前人的结论。“青出于蓝,犹胜于蓝”,“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傅”,“一代要比一代强”。这些格言都反映了社会在发展中前进,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体的发展变化,医药、建筑、造船等各种制作技艺的发展创造都说明了中国在传承、发展中前进。因此对中国古代教育要用历史发展眼光来看待。尽管网上有一些不同看法,这个留言所揭示的问题和观点却闪现出作者的洞察力和忧愤的心情。对照现实,需要认真研究。
三、当前中国教育弊端的根源
教育是社会的重要职能,教育部门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与历史传统的思想意识更是千丝万缕,密不可分。
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等一切上层建筑都来源于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经济基础。这种农耕的小生产方式形成了一整套宗法等级制度和意识形态。家有家长,国有国君,地方有民之父母官。忠君、孝父、尊师成为最根本的道德标准。上对下关系就是教育、指挥、训导。下对上就是接受、服从、聆听。中国几千年来就是在这种农耕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中慢慢悠悠地向前发展,没有多少外来干扰。这与中国的地理环境有关。中华民族好像坐在一个大圈椅中,前面是浩瀚无边的太平洋,后面是喜马拉雅山、帕米尔、阿尔泰山围起来的圈椅靠背。中华民族在这样一个封闭环境中,各兄弟民族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步溶合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清朝初年达到了鼎盛时期。此前虽有过日本海盗在东南沿海进行骚扰等局部外侵,但大体上没有外国能跨越东、西两面的天然屏障,来打乱中华民族慢慢悠悠的发展进程。19世纪欧洲发生了工业革命,生产技术产生了飞跃,进入现代大工业飞速发展时期,欧洲资本主义强国极力向外侵略扩张。中国的天然屏障再也挡不住西方的坚船利炮,海上大门洞开。西方人在撬开中国大门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人狩猎文化的理念。狩猎民族重视快速和攻击,因而形成了不依赖他人的独立意识,积极进取和团队协同的整体意识。西方各民族具有狩猎民族的特性。他们的观念是优胜劣败。胜者为优,理应存在,败者为劣,理应淘汰。这种理念是和现代大工业生产经济相适应的。快节奏,争速度是现代大工业时代的特点。在此新形势下,以小生产意识为基础的封建思体系,不能适应现代大工业时代的要求。而这一思想体系却牢固地束缚着中国人的头脑,阻碍中国人的前进步伐。日本虽然也有中国封建意识的影响,毕竟是程度较轻,通过明治维新发展了资本主义,而中国的维新变法却以失败告终。新中国成立后,小生产思想意识仍然是我国几次遭受挫折的根源,当然也是我国教育各种弊端的总根子。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体系与古代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因此并不影响社会慢慢悠悠地向前发展,也曾有过辉煌时期。现在是以生产社会化为特点的大工业生产时代。经济基础变了,再慢慢发展就不行了。必须更新观念,认识小生产意识对现代社会的危害性。因此可以说小生产意识及其衍生的教育思想体系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它是我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的百病之源。
四、中国教育改革的出路
中国教育改革是和中国的体制改革这一总体进程相联系的,它是总体改革的一部分。总体不动,单搞教育改革是行不通的。当然从教育这个局部推动整体改革也未必不是可行之路,但难度是很大的。留言中提出:“教育革命要改变教育者自身”,“以教育人为主改为以学习为主”,“不仅学已知,还要探索未知”,“改传授知识为探索创造知识”,“要在学法而不是教法上下功夫,关键是一个‘问’字”,“必须提倡民主精神,要从小孩子就开始培养民主意识”。这些极为精彩的建言的确击中了中国教育弊端的要害。但推行起来是太难了,且不说来自教育者的思想阻力。就是社会上也未必认可。推行“问”字当头的启发式教学,在家长方面就可能想不通,“不教学生知识,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能学到什么?”,“可能是老师都不会,才叫孩子们讨论”,小学、中学,包括成人教育,老师要有“板书”的功夫,教师要在黑板上功整地写出备课内容,学生们功整地抄写。教师没有过硬的“板书”能力,就认为讲的不系统,学起来很吃力,更不便于复习。关于考试更是一个难题。“不考试行吗?那不就成了走后门儿的天下?文革时期也不是没试行过?”旧的思想观念是教育改革的最大障碍。
教育改革是如此之难,当然不能知难而退,坚冰必须打破。我认为要在推动中国体制改革和改变思想观念两方面下功夫。更新思想观念则是首要任务。
前面所说的我国几次遭受挫折和教育弊端的根源是小生产意识。我在《中国需要再来一次思想解放大讨论》中谈到小生产意识从五个方面影响中国的发展进程。其中的政治意识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最大障碍。小生产的“政治意识,随位变迁,平民百姓,依赖青天,小民顺民,委曲求全,进入官场,事事专权,为民做主,就是好官”。解放后这种意识装入领导和被领导者的关系中。不论官位多大,上对下讲话都是“指示”。现在改了,在报上已经把“指示”改成“重要讲话”了。不论大小官员,每次讲话都加上重要二字。都是重点,也就没有重点了。这种缺乏民主理念的上下关系的意识在教育中也是根深蒂固的,在百姓中树立现代公民意识,摈弃小民顺民和暴民思想,在官员中树立公朴意识,在师、生关系中树立相互讨论的平等、民主意识则是改革的关键。留言中所谈的各项措施都是改革的结果。要改革教育者自身,要改到寓教于乐就必从认识思想根源入手,找到根子才行。长官意志,上对下的专断不变,教育也就变不了。再好的教育思路、办法也难以推行。
我认为在中国推行民主体制,改革教育要从改变观念起步。首先认识小生产意识的危害,开展全民大讨论,提高人们,特别是广大干部的认识。与此同时在国家体制方面逐步推进民主改革进程以及各方面(如教育)的配套改革。我在《中国崛起的关键在于解决好国内问题》的帖子中提出民主改革的6个步骤。总之教育改革是中国总体改革的一个部分,需要通盘考虑,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我对再现盛唐先生的长篇留言和网友们的讨论虽然看了几遍,也未必完全领会其中深邃的主旨精神。在此发了一点个人浅见,肯定会有片面或错误之处,请大家不吝赐教,给以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