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历史·地理 > 正文

安生:苏联强力部门为什么不阻止苏联解体

2018-08-31 21:38 历史·地理 ⁄ 共 4204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知道八月政变的人都知道,事实上是苏联红军介入苏联解体的过程,试图阻止苏联解体,但是不够强力,最终失败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说明苏联的解体过程究竟是什么过程。

苏联的解体过程,是一个权力和财富私有化的过程。苏联时代的经理、厂长变成俄罗斯时代的资本家,大官僚变成政客,加盟共和国主席变身为总统。整个过程之中,绝大多数苏联官僚成为新的精英统治集团的骨干,大家不再受任期的束缚,可以直接把财富和权力作为遗产,交给自己的子女,皆大欢喜。

比较失意的是控制军队的高级军官们。苏联解体之前,戈尔巴乔夫推动大撤军和大裁军。俄罗斯时代,军费开支严重不足,拖欠军饷成为常态。

高级军官无缘插手政治,也难以在俄罗斯的私有化改革过程中分一杯羹。从原先的精英集团的成员,退化为二流精英。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既然高级军官们在苏联解体后集体失意,为什么当年苏联红军不强力介入避免苏联解体?

所谓强力介入,其实就是重建一个政权,夺取政权,清洗高级官僚,重新选拔干部。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但是仅仅有枪杆子是不够的,至少还需要三个条件:民间阶级的支持,军队(或其他强力部门)内部士兵和基层军官的坚定支持,军队(或其他强力部门)内部有领袖。

民间阶级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不论来自统治阶级或者被统治阶级都可以。军队执行任务,只是消灭个别反抗分子,逮捕反对派的领袖和骨干,永远不可能杀光所有心存敌意的被镇压者。支持军队的民间的阶级,是军队的外围基层组织。他们源源不断地为军队提供物资、兵员、情报,监视反抗者、镇压非暴力的反抗者。

以苏联当时的情况,几百万军队控制几亿人是远远不够的,控制几亿人,除了几百万军队,还必须至少有数以千万计的支持者。不仅如此,这数以千万计的支持者还需要有领袖,有各级组织,能被有效动员起来,发挥作用。

当时,谁会支持军队介入苏联解体?

苏共高级官僚吗?显然不会。苏联解体,是苏共高级官僚全力推动的事情。苏共官僚显然不会自己给自己设置障碍。

苏联群众吗?苏联群众是事实上的被统治阶级。他们厌恶官僚久已,对苏联没有多少感情。要把他们组织起来,首先要提出一个能让他们乐于效命的目标,苏军能提出来吗?实现共产主义吗?苏联官僚挂着共产主义的羊头,卖修正主义的狗肉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这样的口号显然缺乏号召力。镇压官僚吗?谁是官僚,官僚是谁?怎么镇压,血洗还是放逐?镇压之后,老百姓能得到什么实惠?这都是当时苏军难以回答的问题。

不但缺乏一个可以把老百姓动员起来的口号,更缺乏把他们动员起来的组织。原先的组织是苏共,现在苏共自己内部的高级干部们要叛变,基层党员一盘散沙,苏共已经瘫痪。苏军显然没有能力在短时间内重新建立一个组织,把触角伸到基层。

不仅如此,由于苏共高级官僚的长期宣传,许多苏联老百姓对资本主义有一种玫瑰色的憧憬,认为苏联60多年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只要推行资本主义的改革,苏联人很快就会像美国人一样过上世界金字塔顶尖的生活。当时,他们并不知道,美国的优越的经济地位是二战获得的,要获得金字塔顶尖的地位只有击败美国取而代之,这显然不现实。他们不知道,一旦苏联解体,等待他们的更可能是拉美那样的失去发展前途的二流资本主义国家的平民甚至贫民的生活。如果苏联红军强力介入苏联解体过程,就可能面临与民间那些被苏共官僚操纵的民众的直接冲突。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八月政变期间,大批苏联民众走上街头,对抗红军。

当时的苏军已经难以得到来自民间的支持。所以,如果苏军强力介入苏联解体,将是泥足巨人,不但得不到民间的支持,甚至可能面临民间的强烈反抗。

对苏军来说,怎么办?大屠杀,还是听之任之。不论哪个都不是好选择。苏军最终选择了放弃,相比血流成河,这也许是“不是最差的选择”。

苏军内部,当时也是人心惶惶,处于迷惘的状态。

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苏军撤出阿富汗,从东欧撤军。对苏联士兵来说,马克思、列宁被否定,社会主义是一个巨大的错误,苏联政权丧失合法性。自己服役当兵,流血阵亡究竟为了什么?谁是敌人,为谁而战?他们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为什么而战,不知道枪口究竟应该对准谁,他们只是执行军官的命令。

撤军之后,必然是裁军。当时,大批苏军从东欧和阿富汗撤退后,苏联国内,甚至营房紧张。当年的英雄,苏维埃的铁拳,甚至成为连住处都没有的丧家犬。

基层军官此时并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里。如果坚决执行镇压的任务,镇压成功以后,自己的命运会走向何方?如果镇压失败的话,会不会成为替罪羊?军队上层在处理戈尔巴乔夫和叶林钦的问题上犹豫不决,中下层自然首鼠两端。

苏军内部不是没有不满情绪,但是这种不满情绪并没有被组织起来。相反,这种不满情绪被迷惘情绪压倒,苏军自然不可能采取强烈的手段。

对当时的参与八月政变的高层来说,他们既缺乏背水一战的勇气,又缺乏领袖,更缺乏政治目标。

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长、内务部长、克格勃主席、克格勃保卫局长,这些人之中,随便有一两位立场坚定,放手一搏,一干到底,其他人只要默许就可以。

但是,这些和平年代逐层晋升上来的暴力机关负责人,缺乏背水一战的勇气。大家都知道大厦将倾,但是没有一个人,下定鱼死网破的决心。

亚佐夫,卫国战争的老兵,当时的苏联国防部长。1987年5月,19岁的西德青年鲁斯特驾驶小飞机,穿越苏联防空网,降落在莫斯科红场,直接导致时任苏联国防部长谢尔盖·列昂尼德维奇·索科洛夫被一大批老将被撤职。为了贯彻改革,戈尔巴乔夫越过许多资深将领,选择了相对年轻,资历较浅的国防部副部长兼干部训练总局局长、陆军大将亚佐夫为新任国防部长。亚佐夫在卫国战争结束时不过是营级干部,1984年才晋升为大将,党内职务仅仅是苏共中央候补委员。据说亚佐夫的任命主要是由于在中亚军区司令的任期内,给前来访问的戈尔巴乔夫及第一夫人赖莎留下了良好的深刻印象。亚佐夫上任后,积极贯彻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政策作为回报,并获得了戈尔巴乔夫的赏识,1987年6月进入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并于1990年4月28日晋升为苏联元帅。1989年4月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发生骚乱,军方驱散示威人群造成流血事件,亚佐夫饱受外界指责。资历浅,缺乏威信,难以服众,戈尔巴乔的亲信出身,戈尔巴乔夫对其有知遇之恩,是否坚定反对戈尔巴乔夫值得怀疑,前期还当过替罪羊。

如果他下令血洗莫斯科,强力镇压叶利钦,成功了,他功无可赏,失败了,他会不会成为替罪羊?很可能。

再说,他也清楚苏联军队当时的状况。官兵缺乏营房,被拖欠军饷,思想迷惘,人心惶惶。得知美国军人的工资后,亚佐夫说了一句著名的话:“我要能拿到美国士兵的工资就好了。”彼时,戈尔巴乔夫主动放弃了原有的经济殖民地,经互会内部经济循环被打乱,石油价格低迷,大量舶来品涌入市场,改革派为了邀买人心挥霍光了外汇储备,苏军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不只是普通士兵津贴被拖欠,退休的顶尖科学家一个月相当于10美元的退休金都发不出来。

如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亚佐夫下令军队进入莫斯科时时强调,军队进驻只是为了维护秩序,而不是战斗。

克留奇科夫,当时的克格勃主席。1924年2月29日生于现俄罗斯伏尔加格勒市。1967年进入苏联国家安全机关工作,曾任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安德罗波夫的助理、秘书局局长。1988年至1991年担任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被授予大将军衔。在接受审判时,克留奇科夫表示,政变领导人意识到自己会失败,所以决定放弃。“我们不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看到有人流血死亡。”典型的秘书路径,是一个好的参谋人员,但是缺乏拍板的勇气。

苏联国内最强力的机关,不是苏联红军,而是KGB。KGB的情况比军队更糟糕,一方面,KGB也面临和其他政府机构同样的问题。高层都有希望在解体过程中获得极大的好处,基层虽然吃亏但是组织不起来。另一方面,KGB同样面临从全世界范围收缩,从东欧撤离,前途迷惘,拖欠工资等问题,整个组织内部人心惶惶,士气低落。

鲍利斯·卡尔洛维奇·普戈,当时的内务部长,38岁任加里宁市委书记。43岁时被任命为拉脱维亚共和国克格勃主席,47岁时官至拉托维亚加盟共和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51岁时被任命为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1990年被戈尔巴乔夫任命为苏联内务部长,时年仅53岁,次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官二代,一生平步青云,没有经历过大的挫折。

这几位自己都没有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决心,基层军官和士兵更不会贯彻强力镇压的决心了。

不仅如此,参与八月政变的诸位高级领导人都是同僚,彼此之间是平等的,处于微妙的制衡之中,内部缺乏权威,无法有效指挥对方。其中任何一位如果采取坚决行动,难免受到另外几位的掣肘,无法形成合力。毕竟,民主集中制有充分的内部制衡,可以避免少数人一意孤行,适合和平时期,却不适合危急时刻。

真正拥有足够权威的人因为要埋葬苏联,此时此刻,正被软禁在黑海的别墅。

强力部门虽然有逮捕叶利钦的方案,但是最终没有人下令实施。相反,叶林钦却在坦克上发表了演讲,宣读了《告俄罗斯公民书》,宣布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是“非法的”,是“右派反宪法的反动政变”,要求立即召开苏联非常人民代表大会,呼吁“俄罗斯公民对叛乱分子给予应有的回击”,号召在俄罗斯全境内进行无限期罢工。

叶利钦登上苏联的坦克发表演讲的那一刻,就意味着苏联的垮台。苏联的坦克是纸老虎,不会用来镇压要肢解苏联的叶利钦。

最终,强力部门把刀拔出来,举起来,没有砍下去,对方看穿了强力部门的内心,啐了强力部门一脸,把强力部门推倒了。强力部门倒下的同时,苏联也倒下了。

自由主义思想的泛滥,否定马克思、列宁,宣传社会主义苏联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动摇苏联政权合法性,苏联放弃经济殖民地,苏联经济的崩溃,苏军回撤,在苏共高层清洗反对“改革”的干部,提拔野心勃勃希望在自由化过程中捞一把的支持“改革”的后进之辈,这些如果不是戈尔巴乔夫一手操办的,也与其有巨大的关系。

苏共的最高领导人丧失了理想信念,德不配位,苏联的命运也就注定了。苏共有200万党员时打败了纳粹,有2000万党员的时解体了。其实,在下级服从上级的苏共之中,苏联的解体与2000万的关系真不大,关键问题就是出在两个人的身上。

当时,除了戈尔巴乔夫,没有人阻止苏联的解体,甚至将军们也不能。戈尔巴乔夫本人,丧失了马列主义的理想信念,在积极地瓦解苏共,苏共的命运就注定了。

今天,苏联已经不在了,戈尔巴乔夫还苟且地活着。

来源:微信公众号卢瑟经济学之安生杂谈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