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大国博弈中的“台湾问题”:底线和极限(二)

2008-09-02 09:21 战略·谋略 ⁄ 共 13222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张文木

2008-01-03

二、美国对华强硬政策高峰期的台湾政策的底线和极限

从1953年艾森豪威尔上台到1969年约翰逊下台,是美国强硬对华政策的高峰期,当然也是中美关系中的对立要素表现最充分的时期,因此,研究这一时期中美关系对于理解美国对华政策的底线和极限具有文本意义。

(一)艾森豪威尔打开了限制台湾的“笼子”,但没有解开束缚台湾的“链子”

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就任总统,2月2日,发表国会咨文对杜鲁门“6.27声明”作出略有攻势的修正。他说:1950年6月,在对大韩民国发动攻击后,美国第七舰队接到命令,不仅要阻止对福摩萨的攻击,还要保证福摩萨不被用来作为对中国共产党占领的大陆作战的基地。

实际上,这就是说,要求美国充当共产党中国的防御助手。而1950年发生的情况却是,自该命令发布以来,中国共产党入侵了朝鲜,攻打那里的联合国部队。他们一直拒绝接受联合国部队司令部提出的停战要求。最近他们还同苏联一起共同拒绝接受印度在联合国提出的停战建议。这个建议已被美国和35个其他国家接受。

因此,如果要求美国海军承担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的防御责任这已不再符合逻辑或具有任何意义,因为这样会允许那些共产党国家安然无恙地在朝鲜屠杀我们及联合国盟国的战士。

所以,我宣布,第七舰队不能再用来作为共产党中国的盾牌。这一命令并不意味着我们有任何进攻的打算。但是,我们当然也不承担任何义务,保护一个在朝鲜同我们交战的同家。

此前一天即2月1日,美国将艾森豪威尔的声明提前透露给台湾,蒋介石表示“很满意”,但美国立即对蒋表示:如果不先同美国协商,“希望中国政府不要对共产党占领的地区发动任何的进攻,特别是动用飞机、坦克等”。蒋对此没有作出承诺。

4月8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召开有总统参加的第139次讨论会,会议最后以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名义同意:

(1)命令美国太平洋战区总司令尽快得到中国国民党政府的承诺,中国国民党军队不从事攻击性行动,这样做在美国看来是有损美国的最高利益的。

(2)在得到这样的承诺之前,应停止向中国国民党政府进一步运送由美国提供的喷气式飞机,对已经运抵的喷气式飞机,要暂缓向中国国民党政府移交。

这里可以看出,艾森豪威尔对台湾的“放蒋出笼”的政策,与前任没有大的变化,也就是说,台海笼子打开了,但拴着蒋介石军事力量的“链子”却没有打开即并不允许蒋介石冲过美国人在台湾海峡设的底线。蒋介石“反攻大陆”,“这样做在美国看来是有损美国的最高利益”。

(二)第一次炮击金门事件发生,美国想的不是“共同防御”而是如何抛弃负担

朝鲜停战协议签订后,美国对中国的封锁链条从单边扩大到广泛的多边集体条约,从中国东部延伸到中国西部。1953年3月、5月、6月,台湾也反复向美国提出缔结类似美韩间的共同防御条约的请求,均遭美国婉拒。1954年5月19日,国务卿杜勒斯就此向国务院中国处处长马康卫有所交底说:我们不想将任何实际上处于交战状态的国家包括在条约中。我们也不想让条约的规定使美国需要不可避免地进行一场无限的战争。我们不想拿我们的军事力量或声望到幅员辽阔的中国大陆去冒险。即使日本人,在中国进行的八年战争期间,都完全给陷了进去。这是一个大国,人口众多。

杜勒斯的观点还是杜鲁门时期观点继续,即希望台湾与大陆保持无休止紧张状态,而美国又不必为台湾做什么较大点的牺牲。

鉴于北面朝鲜战争停战协定已经签署,南面越南人民军在“冬季攻势”中节节胜利,印度支那停战协议即将签署,中国政府将军事重心转向台海地区。1954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加强了在浙江地区的军事行动,先后攻占了东矶列岛等岛屿,基本保证了浙江沿海的战略主动地位。与此同时,中国援越部队开入越南并帮助越南人民军于5月7日取得“奠边府大捷”。

6月28日美国驻台“大使”兰金“应蒋介石的要求”拜访了他。蒋向艾森豪威尔及杜勒斯转交一封个人“信件”,再次要求与美国达成一个双边共同防御条约,并作出重大让步说:“对于这样一个条约,中国政府准备扩大其进行协商的承诺。在采取任何重要军事行动之前,他都会努力寻求美国事先的同意。”

7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一定要解放台湾》。8月24日,毛泽东接见并通过英国工党代表团向美国传话:“(一)把第七舰队拿走,不要管台湾的事,因为台湾是中国的地方;(二)不要搞东南亚条约,这也是违反历史的,要搞就搞集体和平公约;(三)不要武装日本。”

9月2日,杜勒斯到马尼拉,准备与英、法、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缔结《东南亚集体条约》。

9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福建部队万炮齐轰金门岛,国民党部队立即回击,从9月6日起出动飞机连续轰炸厦门大嶝,9月9日出动舰只攻击梧屿白石炮台,第一次台海危机爆发。这也是对美国对台政策的首次最直接、最实打实的考验。

同日,代理国防部长卡尔·安德森致电(JCS 967254号电报)汇报各部门对台湾危机的第一时间的反应:

9月3日美国东部夏令时间1时45分中国共产党有选择地对厦门市沿海的金门岛上的目标发动了猛烈的炮击。……

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与空军参谋长和海军作战部长共同建议,国家的政策应有所改变,以便允许美国海军和空军帮助防御选择的10个沿海岛屿。金门就包括在这10个岛屿之中。

多数派的看法大致是,国民党在大陆的附近占领的岛屿虽然很重要,但是,从军事的角度来看,它们对于防御福摩萨并不是必不可少的。不过多数派强调,如果有更多的领土和军队被共产党占领和消灭,那么,这对中国国民党军队和其他支持美国政策的亚洲国家会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多数派对现在驻扎在这些沿海岛屿上的中国国民党军队也很担心。多数派感到,这些考虑可能都是让人关心的问题。

参谋长联席会议指出,如果美国海军和空军要采取行动援助国民党防御这些岛屿,那么,很有可能美国军队需要有选择地对中国大陆的军事目标采取一定的行动。他们还指出,如果国家政策发生变化,允许给予这样的援助,这个因素一定要考虑。

美国陆军参谋长表示反对,指出这些沿海岛屿对于防御福摩萨并不是必不可少的。他还说,从政治的角度考虑失去这些岛屿对美国在远东的战略地位的影响,并不在他的权限。

国防部副部长还没有全面地了解今天交给他的存在意见分歧的文件,但他倾向于接受多数派的看法,即相对于共产党,如果我们进一步失去我们的国际战略地位,它会带来不良影响。

总之,美国在台湾“挨打”,时的第一时间是先保自己,其托辞是提高美国需要“出兵”的门坎即“如果有更多的领土和军队被共产党占领和消灭”。换言之,我美国只考虑你台湾岛本身,至于你蒋介石与大陆中国的关联,那根本就不是美国的事,美国根本不会为这事与中国大陆发生全面战争,即使美国人自己挨了小打,这个原则也不会变。

9月8日,美国联合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和巴基斯坦签订《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9月9日,杜勒斯在台湾与蒋介石会谈,蒋对美国的对台政策充满怨意。

艾森豪威尔总统则明确表示:他反对做出保住世界各地地盘的太多承诺。他认为:“在任何危机中,我们都要能够想到此时什么最符合美国利益的。其次,如果我们要打全面战争,更愿意与俄国打,而不是中国。俄国自己不必卷入战争就可帮助中国同我们打仗,打蛇要打要害。如果我们到处都牵扯进去,我们会无法脱身。”

总统重申“这些岛屿的重要性仅限于心理方面”。总统还通过披露“写给他的信都在异口同声地说,那里黄种人发生的事情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来表达他同样的看法。

(三)台湾只是美国布于西太平洋的一个弃之可惜的棋子

1. 在台湾问题上的西方“慕尼黑阴谋”

10月5日,艾森豪威尔授权杜勒斯支持将由新西兰就台海冲突要求“安理会立即对该问题采取行动”并“敦请在沿海岛屿及其周围地区停止冲突”的议案。

10月7日,为了弥补蒋介石的失落,国务卿助理饶伯森致电杜勒斯汇报了驻台“大使”的考虑及并提议立即与台湾缔结《共同防御条约》。

蒋介石得知美国转达的新西兰将在联合国提出的“建议”后,有一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卖掉的感觉,他对美国的建议提出激烈的反对意见。他认为,美国的建议对共产党有利。他说:停火以及沿海岛屿的中立化显然是共产党为实现对中国的目标而精心策划的一系列事件的前奏。他列举了以下步骤:1)沿海岛屿中立化和停火。2)台湾的中立化和停火。3)联合国托管台湾。4)共产党中国获得联合国成员国的资格。5)共产党占领台湾与台湾国民党政权的灭亡。

他警告实际是矫情美国说:“美国的影响力足以让新西兰撤销它的提案。如果美国想要通过这样的决议案,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中国政府会自己决定向自己的人民说什么。”

10月20日,美国务院中国处处长马康卫与台湾时任“外长”的叶公超和“大使”的蒋廷黻会谈,蒋廷黻担心,“如果美国支持提案,那么,不论共产党的态度如何,都会产生这样的印象,美国准备划出另一条停火线—另一条38度线。对于福摩萨岛上的人民以及1300万海外中国人来说,这标志着美国准备承认和支持停火线、为共产党在大陆发展提供庇护。”

2.不独、不统、不活、不死,尽为美用,是美国对台政策的出发点

10月27日杜勒斯等与叶公超继续会谈。杜勒斯坚持限制和缩小美国对台防御范围的原则。他说:“美国想要制定一个共同防御条约。有关具体使该地区得以保护的问题引起了一些困难。我们不能说,如果中国沿海的每个小岛屿被中国共产党夺取都是对和平和安全的威胁。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福摩萨和澎湖列岛的防御对美国的安全很重要。但是,美国不会承诺为中国政府守住这些沿海岛屿而战。”杜勒斯也知道并明确告诉顾维钧:“防御条约可能会在某些方面削弱中国政府的地位,因为它只适用于福摩萨和澎湖列岛。”同时,杜勒斯也从美国对台湾有战略需求来安抚叶公超,他说:美国政府不想在防御安排上出现任何空隙。沿海岛屿一线从阿留申经过日本、琉球群岛、福摩萨和菲律宾一直延伸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福摩萨是这条线上惟一一个没有得到毫无争议的保护的地方。美国比中国政府还不想在这条线出现任何空隙。美国正通过签订条约努力找到答案。

叶公超说他最担心的是中国主权是否会被分裂。他说台湾“想弄清楚条约会不会将其主权仅限于福摩萨和澎湖列岛。这样的限制在政治上和心理上都是不可接受的。”叶公超说“重返大陆”是台湾立场的支柱。杜勒斯则说:“如果能出现这样的机会,我们要做好准备,马上抓住它。这样的机会可能在一年后出现,也可能是五年。没有人知道。”

杜勒斯言下之意,美国无意分离中国主权,只是不想让台湾控制在美国的敌人手中。至于说这个敌人,是昨天的日本,还是今天的共产党中国,反正都一样。基于这个原则,美国也不希望台湾独立,这是因为台湾无力长期独立于大陆中国,也无力独立于北方日本,况且如前所述“福摩萨独立可能需要外部无限期地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因此,事实处在美国控制下的不独不统的台湾,最符合美国的利益,这是美国台湾政策的精髓。看不清这一点,就没有了解美国对台政策的实质。同样,美国也不支持台湾真正独立,这并非是美国关心中国统一,而是认为台湾如果能够独立于大陆中国,鉴于它与美国的遥远距离,它也会有能力在政治上独立于美国。这当然不是美国乐意看到的前景。正因此,美国在帮助台湾防御的同时,极力削弱台湾的独立能力也是美国对台政策的重要方面。不看到这一点,同样也就没有了解美国对台政策的实质。

10月28日,就与台湾签署所谓“共同防御条约”问题杜勒斯在给国家安全委员会报告中表明了这一点。他说:现在我们需要使我们对中国(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与我们总体的基本政策协调一致。

我们的基本政策是明确而坚决的,那就是我们将矢志保卫美国的重要利益,但绝不挑起战争。我们渴望和平,但前提是这种和平不是以牺牲我们的重要利益或基本的道义为代价。

为了在远东执行以上政策:

一、自1951年以来,我们与日本、南朝鲜、菲律宾、东南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达成了一系列的共同安全条约,根据对日本的和平条约赋予我们的权利,我们事实上已经拥有了对琉球群岛的主权,而且我们还授命第七舰队防御福摩萨。

总体而言,这些不同的措施基本上囊括了西太平洋和东亚的所有自由世界的国家,只有保持中立国身份的印度尼西亚除外。由于我们在该地区的防御力量远离美国大陆,而不在大陆近处,使这些地区免受共产党的控制对于保证太平洋成为对我们友好的水域是非常重要的。

这里,杜勒斯所说的在东亚地区已构成了保护美国西太平洋利益的前沿基地,其中,琉球群岛与台湾是美国控制着的即杜勒斯所说的事实上已经拥有了“主权”的地方。美国所谓“使这些地区免受共产党的控制”的意思就是美国必须控制这些地区。杜勒斯继续说:二、我们结束了在朝鲜与中国共产党和朝鲜人的战事,我们坚持这样做是为了维护最初我们为这场战争而战的原则,如果这场战争拖延下去。,可能会导致我们同共产党中国—可能还有俄国—的全面战争。现在我们的政策是防止李(承晚)重新挑起战争。

这里,杜勒斯向美国安全部门说明,美国在朝鲜战场上的利益是以李承晚作为拦载中国大陆和苏联共产党进入太平洋的前沿屏障,如此类推,这个原则也适用于台湾蒋介石当局。美国无意为朝鲜或中国保障其在雅尔塔体系中获得的完整主权,而只需要它们的分离形势作为挡住苏联和中国大陆力量的进入太平洋的战略屏障而已。由此推论,美国的对台政策将是“把国民党占领的沿海岛屿(金门、大陈等)的命运交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之间的战事决定,美国对中国国民党的支持仅限于物资上的援助”。现在,美国需要与台湾国民党当局签订一个共同安全条约,但“范围只涉及福摩萨和澎湖列岛。不包括沿海岛屿”。

(四)《共同防御条约》刚出台, 美国就对“朋友”落井下石

1954年11月1日,中国东南沿海炮声再起,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对台打击从福建沿海突然北上,空军开始轰炸大陈岛,海军舰艇出击浙江东部海面,一举击沉国民党军队“太平”号驱逐舰,大东岛上的国民党军队惊惶失措。11月2日始,美台进行了九次“谈判”,并于12月2日签订《共同防御条约》,美军同时在东海军事演习与此配合。在大陆方面,从1954年12月到1955年1月上旬,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浙东前线进行军事演习对美台勾结予以警告。1955年1月10日,浙东解放军对大陈岛国民党发起袭击。控制了大陈地区;1月18日,解放军又连续拿下一江山岛,全歼国民党守军1000余人。

这一举动对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严肃性提出尖锐的挑战。

1月15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报告(NSC5503号文件)就美国对台政策作出“声明目标”,在“行动方针”中仍然坚持“除非经总统批准,否则不同意中华民国政府向共产党中国大陆采取进攻性行动”的原则,美国只承诺“根据《共同防御条约》,适当时可以在福摩萨和澎湖内及附近地区部署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美国陆海空军”。这就是说,美台尽管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但美国在台海的军事存在并不以台湾利益而是以“符合美国国家利益”为前提。

尽管如此,美国人也明白此时对蒋介石隔岸观火的态度太不地道。1月19日,杜勒斯在与艾森豪威尔共进午餐时坦承美国采取的“逃跑主义”已受到“质疑”,他说:随着中共对国民党控制岛屿日渐强劲和有效的进攻,我愈关注远东的局势发展。很明显,没有美国的干涉,这些岛屿无法保住。而且我看到,对我们意图的质疑正影响我们在该地区的声望,因为从许多方面判断,我们都应保卫这些岛屿,而我们未能这么做就表明在真正的危险出现时,我们采取了逃跑主义。我认为,明确立场,坚持立场,是非常重要的。我进一步指出,我对此刻宣布放弃这些岛屿的可行性持怀疑态度,因为这对中华民国将是很大的冲击,而可能使之转过来反对我们。他们现在不断地向我们要求军事上的援助。

1月25日、31日,美国第84届国会第一次会议,众、参两院通过《防御福摩萨联合决议》。代理国务卿胡佛随即致电并指示兰金向蒋介石传达已得美国总统批准且要求绝密的美国对台底线,称:为了保障福摩萨和澎湖列岛的安全,使它们避免受到武装进攻,国会以绝对优势投票一致通过一项决定,授权总统在他认为必要的情况下动用美国的武装部队。这项授权包括,只要他断定对确保福摩萨和澎湖列岛的防御来说必要或适宜,美国就可以保护该地区现在友好国家手中的一些有关地方和领土,保障它们的安全。在目前的局势下,总统的目的是帮助防御金门和马祖,使它们避免遭到武装进攻—如果这种进攻,根据他的判断,实际上是为了对福摩萨和澎湖列岛的武装进攻提供援助和进行准备,并威胁到对它们的防御。此时共产党对金门或马祖的进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很可能导致它们失守。这就属于总统所断定的那种进攻。

但在“最后声明”部分,又特别说明美国“不可能划出一条绝对的地理界线,或明确提出哪些岛屿对防御福摩萨重要,哪些不重要。共产党军队在该地区的任何重大集结都会引起美国的关注。”

《防御福摩萨联合决议》是在台海第一次危机时美国对“保护”台湾政策的最近底线的因而是最有实质内容的政策表态,但比较从1954年12月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到1955年1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大陈岛、一江山岛,再到1月28日,美国国会通过的所谓《防御福摩萨联合决议》,美国对台政策并不是支持蒋介石前进或收回地盘而是支持他后退和缩小地盘。在第一次台海危机中,与其说美国保护了台湾蒋介石政权,不如说美国利用了这次危机在蒋介石背上反踹了一脚,这与前述40年代德、日比较起来,美国利用危机在英法背后踹了一脚再将英法扶起再打倒德日的行径一样。其实,美国人在对待蒋政权是非常“自私”的,他想给蒋介石保护的范围是很小的且是以恩赐的态度并随时准备好各种托辞溜走的。我们将在后来第二次台海危机中还会看到,美国人的“庄严承诺”是靠不住的。

接下来便是在美国逼迫下蒋介石从大陈岛的“胜利大逃亡”。一方面,美国怂恿新西兰于1月28日在联大提出关于在台湾海峡停火的提案,另一方面美国命令第七舰队和其他部队帮助国民党部队从大陈岛撒退。此前,美国通报苏联,实则想让毛泽东“高抬贵手”,不要对撤退的大陈岛美蒋武装予以打击。1月29日,美国总统又给太平洋军区总司令雷德福下达指示:“无论中共采取任何挑衅,太平洋总司令无权发动任何针对中国大陆的进攻。”当时晚11时,蒋介石请兰金向美国国务院传达其不满看法。他表示:“明、后两天是关键时刻,此后的停火谈判将会营造绥靖的气氛,而惟一收益的是共产党”。兰金注意到:“蒋今晚比我记忆中的任何时候都紧张。看来他认为,美国将秉承英国的意思,让他在金门和马祖问题上失望,而忽略了目前的军事形势和在福摩萨及其他地区造成的心理影响。”

2月12日至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拿下上、下大陈岛。至2月25日,浙东海面全部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所控制。其间,美国的第七舰队确实进入了台湾海峡,但其任务竟不是帮助蒋介石坚守而是让蒋介石尽快退出浙东海区。3月15日,毛泽东指示国防部长彭德怀:马祖及其他任何岛屿敌人撤走时,我均应让其他撤走,不要加以任何攻击或阻碍。此点请予考虑确定,指示华东及福建。

(五)美国对台“承诺”底线一落再落:要求蒋介石放弃金门、马祖

然而,更令蒋介石雪上加霜的是随之而来的美国对其更大的背叛。继蒋介石放弃大陈岛、一江山岛之后没几天,艾森豪威尔谋划要蒋介石继续放弃金门、马祖。

1955年3月10日,杜勒斯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第240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对台新政策。会议《备忘录》中说杜勒斯:他认为这个问题十分严重且紧急。他猜测,也许我们应该更早更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他认为,至少还有一种可能:在解决问题前,美国不得不在该地区打一仗。杜勒斯国务卿强调,他认为中共已决心夺取福摩萨。至于相关的金门和马祖问题,则困难重重。如果美国决定把金门和马祖让给共产党中国,那么福摩萨问题就无法得到解决。我们还会面临对福摩萨毫无减轻的威胁。因此为福摩萨而战,在杜勒斯国务卿看来,只是个时间问题,而不是事实问题。他说,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全国战争,但是在中共放弃夺取该岛的决定前,我们将不得不做出抉择,坚守福摩萨,经受考验。

至此,我们在阅读美国对台湾政策讲话中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即为了后退,政客们便会设计一个极端结果和因极端而不可能采用的手段以表示美国“坚守福摩萨,经受考验”的决心,并以此预留下美国在台湾海峡随时“溜之大吉”后路。因为由这个逻辑再进一步推论必然结果就是,目前台湾的损失尚不足以让美国人做出这么大的“牺牲”,结论只能是蒋介石进一步放弃地盘。美国的目的是,只有将蒋剥夺得一丝不挂,蒋才能卖力为美国所用。这次当然也不例外。杜勒斯国务卿呼吁采取紧急措施,创造舆论环境,允许—他知道美国人根本就不会同意,说了也是白说—美国在防守福摩萨必要时使用核武器。《备忘录》说:与驻该地区的美方军事人员交谈时,他深切体会到,核武器是美国可以用来攻击一系列大陆目标的惟一有效武器,尤其是针对中共可能会用以进攻福摩萨的空军基地、主要铁路干线和火炮阵地。因此,政府必须考虑安排的军事计划是,我们是否在事实上允许使用核武器。

杜勒斯强调,要加强情报方面工作,尽可能向国民党提供后勤支持,以避免美国部队过早介入,最后准备在必要时使用核武器。

“美国部队避免过早介入”,就是不愿介入,不愿介入的托词是“最后准备在必要时使用核武器”,“最后”和“必要时”是可以作任何解释的,因而是子虚乌有的。不信,就看看美国自己在后来越南战场上即使败成那样,也没“最后准备在必要时使用核武器”,更何况对蒋介石那帮小“兄弟”。

果然,3月11日,这些人被召到总统办公室。艾森豪威尔先定下对台政策基调说:“召开此次会议的目的是,讨论一下在西欧联盟条约尚未定局前,如何避免美国在福摩萨地区直接进行干涉;如果必须进行干涉,如何尽可能缩小这种干涉;如果美国必须干涉,我们该采取何种行动。”艾森豪威尔的意见是,台湾防御只能靠自己,美国不会派部队介入,美国也不可能为台湾使用原子弹。最后,艾森豪威尔向太平洋舰队司令斯汤普下达指示:我们面临的局势极其微妙,因为我们无法承受在这个世界上被盟友孤立的后果,我们的目标应是拖延中共大规模进攻金门和马祖的行动,同时不招致中共的进攻。

这时,美国已将1月25日美国第84届国会第一次会议众、参两院通过的《防御福摩萨联合决议》里的对台防御底线的承诺早已抛到九霄云外,才十几天,这种承诺在艾森豪威尔嘴里就变成了“无法承受在这个世界上被盟友孤立的后果”,对金门、马祖的“防御”,则成了不了了之的“拖延”。也就是说,金门,马祖,那不是美国的事。3月11日,杜勒斯在记者招待会上正式宣布美国的台湾政策。当有人问“美国是否将在这一地区的某些具体地点派驻美国军队?”时,杜勒斯说:不会。我起先在马尼拉宣布,后来在曼谷重申的美国基本政策,并没有改变。那就是,我们相信:我们对整个该地区的防备最有效的贡献就是有一支具有高度海空攻击力量的战略部队。不论什么地方出事,这种力量都可供使用。

这就是说,美国不会为防御台湾专门派出军事力量。当有人问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战略部队“同金门和马祖岛有什么关系?”

杜勒斯说得更直接:我们同中华民国缔结的条约是把金门和马祖排除在条约区域以外的。这样的做法,会经过再三的思索考虑。因此,这种条约并没有使美国承担保卫除台湾和澎湖列岛以外的其他任何义务。

即使如此,我们在读杜勒斯与艾森豪威尔分别在不同场合的讲话时,两人对台政策的基点各有侧重。前者强调积极防御,甚至提出为台湾防御使用核武器的建议,而艾森豪威尔则比较消极。4月5日,艾森豪威尔致信杜勒斯推心置腹谈了自己对台政策的深层思考。他写道:出于不带偏见的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美国已通过与中华民国政府签订的条约,使自己负有保卫福摩萨和澎湖的义务。该条约不包括国民党部队驻守的其他岛屿。但是公平地说,由于过去几年,尤其是1950年6月之后,各种战事、谈判、公开声明以及军事谅解都使国民党有理由猜想,美国可能参加金门和马祖群岛的积极防御行动。

但这样做就会使美国在有利于侵略者的环境中作战。因为世界上普遍认为沿海地区是大陆的一部分,我们积极介入将会有损西方世界对我们的良好评价。因而影响我们在欧洲的利益。我们国内尚有反对军事介入沿海岛屿的呼声,如果我们进行干预,在世界战争阴云笼罩下最需要团结的时候,我们的人民内部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分裂。最后即使一次成功的防御战也无法取得胜利,就会有过多的可支配资源、流动资源、储备资源无限期地滞留在该地。

另一方面,拒绝参与沿海岛屿防守行动也可能造成一样的不利后果。首先,多数观察家断言,这样做会挫伤国民党,而他们的士气和军事效率对福摩萨的防御至关重要,而福摩萨对美国和西方世界的利益又至关重要。而且,有人声称,对中共的进一步退让可能会导致面对共产主义的扩张,以及亚洲反共力量的分崩离析。

台湾对美国重要,但美国就是不能介入。艾森豪威尔说了这堆天书般的话后,竟莫名其妙地提出“艰难的抉择”问题。他接着说:因此今天,福摩萨形势向美国军事、政治领导人提出一个艰难的抉择,惟一合逻辑的行动方针是努力使形势发生合理的转变,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某一天,不得不在两个无法接受的选择中做出决定。

读到这里,再回首半个世纪以来的中美关系曲折历史,那读者就不能不联想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难道这“艰难的抉择”是在暗示美国最终将“不得不在两个无法接受的选择中作出”尼克松式的即使不抛弃台湾而也必须抛弃金门、马祖的“决定”。艾氏说:福摩萨问题不可能在真空中考虑,它不是孤立于世界其他地区之外的。中共一直在宣扬攫取这个岛的决心。自由世界的舆论看来是支持美国的决定,协助国民党防守主要地区,即福摩萨和澎湖。但是,正如之前所述,世界舆论特别强调反对外界干预中共对金门和马祖的进攻。

这句话是在说,即使美国想介入台湾事务,西方盟国也不同意。接着,艾氏又从地缘政治上支持自己“不介入”的理由。他说:自从去年9月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深入讨论福摩萨问题以来,我们一直认为,无论从军事角度还是政治角度讲,沿海岛屿的防御问题对美国来说都很棘手。我也曾提出过某些问题。

从地缘政治看,这些岛屿难以守防,它们的地理位置将严重妨碍我方海军力量的发挥,而这支力量对保卫福摩萨抵御中共则会格外有效。

这些沿海岛屿不断受到大陆的侵扰以及集中的破坏攻击,由于它们的地理位置,如果对其发动水陆攻击,只需一个晚上就可以进展至登陆阶段。考虑到红色中国强大的陆军力量,以及可能对这些岛屿进行炮击的实力,要成功地进行防卫,必须有针对中国大陆的反击行动。

至于使用核武器,又是同一逻辑:不是我美国不敢,只是盟国不答应—这与姑娘谈恋爱婉转拒绝的口气一样:“不是我不爱你,只是我妈不同意。”艾氏继续说:如果我们采取这样的行动,尤其当我们不得不使用核武器以确保胜利时,我们很清楚世界舆论会有何负面反应。如果这样的话,国民党和我们一样失去自由世界的支持,而美国国内的观点至少也会更加分化。如果这场地区冲突扩散至全球范围,我们就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苦苦挣扎。

即使防御行动取得暂时胜利,也无法消除长期威胁的隐患:双方政府都将陷入窘境,因为涉及了我们的威望问题,即使不情愿,也只得为防守这些沿海岛屿投入越来越多的部队。在世界舆论中我们会被孤立,而这会给我们与日本以及东南亚条约组织缔结的条约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那怎么办呢?只有靠蒋介石“泥菩萨过河”来自保了。反正台湾不要太多地指望美国。艾氏说:只要蒋的有生力量还驻扎在这些沿海岛屿上,他就负有全面防御的义务。蒋正在用他的福摩萨的全部资本和他的前途进行一场赌博,目的就是把共产党起赶出中国,而他凭借的只是在两个军力虚弱的岛群上岌岌可危的防御行动中取得局部而暂的胜利。

最后,艾森豪威尔告诉杜勒斯准备就金门、马祖与蒋介石立即摊牌,并希望与杜勒斯“能达成共识”,他说:成功的关键因素是美国选择的谈判人员如何巧妙地向蒋摊牌。谈判的关键在于“蒋必须相信建议的计划是合理而有价值的”。这意味着,谈判人员必须深得蒋的信任,而其本人又相信该计划的合理性。

就在杜勒斯接到艾森豪威尔的信的当天,他即在新闻发布会上就台湾问题表态说:“我们签署的条约所规定在该地区可以使用美国武装部队防卫福摩萨和澎湖。除了福摩萨和澎湖的防御,美国不负有其他任何类型或其他描述—无论明示或暗示—的义务。”4月8日,美国国务院公布《政策声明草案》再次确认艾森豪威尔的放弃金门、马祖的对台政策。此外,声明还对台湾冲突性质作了限制,认为:尤其重要的是,不应使这件事看来是种族间的竞争。中共正竭力煽动所有亚洲人对西方白种人的敌对情绪。尼赫鲁最近的演说带有强烈的反西方色彩。重要的是,台湾地区的战争应该主要在国民党和中共之间进行,而不是“白色”西方人和“黄色”中国人之间的战争。

在这里,美国不仅没有而且拒绝像今天的亨廷顿那样主动说“文明的冲突”,而将“种族间的竞争”提出来并安在中国人头上,告诉国民党你与共产党之间的冲突与我无关。最后,美国软硬兼施劝蒋介石“割爱”。

上述因素使我们确信,如果我们完全弃这些岛屿于不顾,如果大部人马集中于福摩萨和澎湖,期待利用不可预见的机会,我们和国民党就会在政治和军事上更为有利。

如果这些岛屿终究不保—目前中华民国表现的所有可能性也是如此——中华民国就不应为这些无法防守的岛屿做太多的承诺,这不仅是他们也是我们的利益所在。要牢记奠边府的教训。起初只是具有过渡意义的前哨点,却逐渐成了一个象征,因此一旦该地区陷落,其他地区也随之倾覆。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金门和马祖很难防守,即使美国出手可能也无济于事,除非通过与广泛的意愿背道而驰的方式。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美国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

“同样的错误”指的是什么呢?不光是加速法国在越南失败的奠边府战役,还有刚刚过去的朝鲜战争。美国再也不愿意在一个不重要的地方投入誓死的部队,“除非通过与广泛的意愿背道而驰的方式”即投原子弹的方式,即使如此,美国也不愿为了取悦蒋介石而得罪“西方盟友”。最后声明还是留下的艾森豪威尔那句天书般但却不难读懂的答案,那就是:惟一合乎逻辑的行动方针是努力使形势发生合理的转变,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某一天,不得不在两个无法接受的选择中做出决定。

最终,美国正式作出了逼蒋放弃金门、马祖的决定。如果联系1972年尼克松主义出现,可以说这个决定是隐藏在表面强硬的美国对台政策中的尼克松主义的胚胎形式。尼克松主义的实质是台湾只不过是美国为了全球利益与大陆中国交换的筹码,而不是美国战略利益本身。牺牲台湾可以是零售,也可以是整个批发,这多取决美国对其“估价”的态度及中国大陆统一祖国的决心和意志。毛泽东同志对美国人看得透,他说:“美帝国主义者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讲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讲理,要是讲一点理的话,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

1955年4月25日,美国正式向蒋介石“摊牌”。蒋介石、叶公超、等与美方海军上将雷德福、兰金、安德森少将及助理国务卿饶伯森从下午4点半到晚11点会谈。饶伯森向蒋介石声明了美方关于金门、马祖的看法,要求蒋放弃这两个岛屿。这一次蒋介石态度坚决、寸步不让地表示:他已同意从大陈撤军,但这次他会坚守金门、马祖,无论美国是否提供援助。因此,他不能接受美国的建议。他完全意识到了中共建设的工事的威胁性,但他仍准备遭受沉重打击的危险,而不愿有悖于中国人的爱国主义传统,放弃这两处岛屿。如果他放弃金门、马祖,中国人民会对中华民国政府失去敬意。美国新闻界的猜测表明,美国已做出了决定,而这个决定已将国民党政府置于不义之地。将士要死得其所。金门、马祖就是中国将士认为死得其所的地方。

蒋介石委屈地请在座各位回顾一下达成大陈撤军协议的情况。协议最初包括,美国公开宣布将参与金门、马祖的防御行动。之后,艾森豪威尔向他解释为什么不能做这一声明,蒋是如何接受了艾森豪威尔总统“即使不做公开声明,美国也会参加金门、马祖的防御行动”的说法。蒋认为自己“在与美国相处期间,一直遵循这一原则:遇事不疑问,应由中国而非美国扮演输家的角色”,不想现在却换来这样的结果。蒋介石重复他从大陈岛撤退时的对叶公超作的“大陈撤退将会最终导致金门、马祖撤军建议的出台”预言。他说,如果现在放弃金门、马祖的话,谁又相信台湾岛真能守住呢?蒋说:如果他的部队撤出金门、马祖,即使孩子也会认为,美国不会帮他防守台湾。如果撤出金门、马祖,没有一个台湾人会支持这个决定。最后,蒋介石怨妇似地向美国人以身摊牌,说他“将无法再领导这个国家,美国不得不去找另一个蒋介石”。美国不可能再找到一个像他这样与美国友好和坚决反共的领导人。美国驻台“大使”兰金描述蒋介石单独见他的状态说:“与我以前作为惟一出席的美国人与他交谈时的感受不同,他这次谈话少了很多外在的情绪表现。但事实上,我突出的印象是,我从未见他受过如此大的震动。”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