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美利坚,生死劫

2009-04-26 14:40 战略·谋略 ⁄ 共 5326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这究竟是一场什么样性质的危机?从最初两笔无法偿付的次级贷款开始,二年多时间过去了,我们亲眼目睹整个世界的经济一步步迈向深渊,人人心急如焚,却始终没有一位经济学家能够告诉大家应该怎么做,甚至没有一个人能真正清楚地解释到底发生了什么?也许是真的没人知道,也许是有人知道却不能说出口,比如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现在,一场空前的经济劫难正在逼近历史上曾经最为强大的霸权,我们此前看到的灾难不过只是冰山的一角,我们现在看到的关于经济好转的迹象无非是落日的余辉,经济危机的阴影足以笼罩整个世界。

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一切从历史开始。

夕阳帝国

从各个方面来看,这都是一次与1929年的经济危机极其相似的危机,但不同在于曾是史上最强大霸权的美利坚帝国早已今非昔比,这也意味着危机或许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通过南北战争建立的统一市场和工业革命(第一次和第二次)带来的生产率的持续提升彻底打开了美国经济长足发展的大门。到1895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已经跃居世界首位。1913年,美国的人均收入超过英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最有活力的经济体,尽管此时它仍然是一个债务国。接下来的事,大家基本上都能耳熟能详。美国在一战中大发战争财,经济继续突飞猛进地发展,并在战后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接着,在1929年之前的十年间,当整个欧洲的经济都在危机和萧条中痛苦挣扎的时候,美国却在继续享受着经济繁荣的黄金岁月,年均经济增长率高达4—5%。此时,美国对其他的工业国家确立了几乎不可动摇的竞争优势。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美国,但也同样重创了其他工业国家,危机后美国仍然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危机中幸存下来的美国工业企业仍然保持了在世界上的顶级竞争力。

曾听几位诺奖得主评论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他们认为如果危机发生后,各国不采取贸易保护政策,那么危机造成的伤害将会少很多,美国和整个世界的经济将会在更短的时间内走出萧条。他们的论证很严密,也很有说服力。但问题是对整体有利的事情,未必对个体也是最优的选择,如果各国考虑到美国企业强悍的竞争力(制造不是问题,关键是没人买)而关门自保也就完全在情理之中了。这就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接手的美国,一个看似危机重重,其实却强悍无比,正在迅速崛起的新霸权。

而奥巴马接手的美国却已经颓势尽现。美国霸权衰落的种子其实早在“冷战”正酣的时候即已埋下。美苏之间持续40多年的两强争霸,最终使苏联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强国力竭而亡。苏联倒下了,那么美国呢?是不是真的就那么若无其事?但问题是,如果美国真的足以强大至此,这场争霸又为何足足持续了40年?

事实的真相是在若无其事的表面下,美国已经元气大伤。还记得二战刚结束时的盛况吗?美国的产品横扫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现在,我们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里(包括在美国),看到的都是“made in German”、“made in Japan”、“made in China”。通过冷战美国丧失或者严重削弱了对它来说至关重要的三个优势。一是美元被迫取消了“金本位”。战后确立的“布林顿森林体系”通过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方式确立了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这使美国获益良多。但随着美元的滥发和美国贸易赤字的激增,黄金严重外流,尼克松不得不宣布取消美元的“金本位”,“布林顿森林体系”出现了一道严重的裂痕,也为日元的崛起和欧元的诞生打下了伏笔。二是美国丧失了世界最大债权国的地位,而且随着美国历届政府的赤字财政政策(在里根和小布什时代尤甚,克林顿是个例外),美国债台高筑,迅速沦落为世界头号债务国。三是美国严重削弱了在制造业方面的优势。美国在制造业方面的优势地位逐步被德国和日本所取代,而德国和日本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美国基于“冷战”的需要而对两国的扶持。为了与德日竞争,美国的制造业企业开始了大规模的外迁之路,国内产业日益空洞化。随着国内产业的空洞化,美国正在重走17世纪的荷兰、19世纪晚期的英国的老路,那时他们都从“创造财富”的国家变成了“获得财富”的国家,曾经富极一时,但很快他们的霸权就衰落了。

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因

在美国的经济发展史上,越南战争和“里根主义”登台是两个具有重要历史影响的大事件。越南战争不仅使美国债务激增、美元被迫放弃金本位,更重要的是它带来的战争需求直接帮助了日本企业的崛起,而崛起后的日本企业正是美国企业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最为畏惧的竞争对手,美国在制造业领域的竞争优势逐步丧失殆尽。越战之后,加上石油危机的冲击,美国经济步入了痛苦的“滞胀”期。里根总统上台后,货币主义大行其道,虽然期间小有波折,但美国经济明显进入了新一轮的发展期,直到这次危机的总爆发。细心的人们却发现,后里根时代的美国经济始终透着一股说不出来的邪乎劲:一方面,美国产品越来越多地被欧洲货、日本货所取代,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却远远高于欧盟和日本;另一方面,美国人借得钱越多,消费的水平就越高,经济发展的也就越快,美国在全世界走出了一条前无古人的以借贷消费为主要推动力的经济发展之路。这是所谓的新经济?或者一切不过只是假相?约瑟夫·熊彼特的那句话当为这种乱象最好的注脚,“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的经济现象”。

就历史的视角而言,一个稳定的经济体,其经济规模能够继续扩大的动力,无非三个:一是生产效率的提高;二是人口的增长;三是潜在需求的激发(主要指提前消费,或言借贷消费)。这都是从那些最古老的经济法则里推导出来的结论,并已经过了时间的验证。然而,任何的理论都需要不断的创新,经济学理论在20世纪最大的创新就是将上述的三句话归纳成了一句话,即需求带动增长。新理论推导的过程,我相信是有道理的。生产率的提高会使大家更有钱,人口的增长带来了更大的需求基数,这确实都会带来总需求的扩张。但是我不得不说,这种在纯粹理想状态下推导出来的结论或者无法运用于现实,或者会对现实产生重大的误导,美国今天所面临的经济危机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此。

从1980年算起,29年来美国生产率提高和人口增长的速度远远滞后于美国经济扩张(以可比价计算)的速度,两者之间巨大的落差则主要由越来越大的借贷消费规模来填补。适度的提前消费是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平衡的稳定器,也是经济体内部加快资源优化配置的润滑剂,是绝对必需的。但美国却显然已经在这条路上走得太远了。任何事情一旦超越了合理适度的界限,必然走向它的反面,在经济学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由规模经济走向规模不经济。并不是因为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了,才这样说。事实上,即使美国没有发生次贷危机,或者奥巴马很快解决了危机(这几乎不可能,具体原因我将在《奥巴马的经济复兴之路》中详谈)。当很多人以现在的收入水平,需要倾其一生来偿还银行的贷款时,市场得到的需求信号必然是夸张和扭曲的;即使不发生危机,这种严重紧绷的经济运行状态也必然导致危机控制成本的不断飙升,最终使经济体难负其重。比如,这次的房地产泡沫,当房地产市场繁荣到任何一家开发商只要能盖起房子就能赚钱的地步时,提前消费带来的将不再是资源的优化配置,相反它最终必将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的泡沫是迟早要破灭的。

急功近利的政策带来的恶果

美国的政治制度有其优越性的一面,但是随着战后一代成为国家的中坚力量,勤劳、坚韧、踏实这些传统的美德渐渐远去,骄奢、浮夸、享乐主义盛行,这助长了在政府政策层面越来越注重短期利益的倾向,每一届政府都在挖空心思地取悦选民,整个国家的福利水平不断提升,已经到了拔苗助长甚至饮鸩止渴的程度。里根上台后,为了同当时咄咄逼人的前苏联竞争,开始打起了美元的主意。一方面,不断扩大美元的投放量,使美国以美元计算的经济总量迅速膨胀;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又通过多种途径使美元分散沉淀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里(比如成为其他国家的外汇储备),从而有效控制了通货膨胀。在其中,货币主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老布什只当了4年总统,却做了两件“大事”,一是苏东剧变,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霸权;二是成功地打赢了“海湾战争”,这是一场具有很高的战略决策艺术的战争,我在《战争不是选择,或者是最坏的选择》中已详叙,此不赘述。这对美国来说,意味着什么?这是不世之功啊!但就是这样一位总统在谋求连任时,却遭到了克林顿这样一个毛头小伙子的迎头痛击!克林顿痛击老布什的武器就是他承诺将在更短的时间内复苏美国经济,事实也证明克林顿确实是位杰出的人才,但这样一个事件本身却被解读成了一个可怕的政治学符号:美国选民最关心地是他们的亲身感受,最好是眼前的亲身感受。但是,我不得不说这将是一个可怕的魔咒。

克林顿谋求连任的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美国经济的复兴,克林顿当政的八年是美国新经济突飞猛进的八年。尽管现在有很多经济学家指责,正是因为克林顿对新经济的偏爱才导致了本世纪初网络泡沫的破灭。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新经济确实是美国经济复兴的良药,不过这个药是中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见效。很多人说,计算机的计算速度每年都在成倍增长,所以生产效率也提高得很快,这其实是对现实缺乏洞见的理论家的说辞,计算机所花费的时间在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但从长期来看,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更重要的是计算机的普及会带来人们工作习惯和管理方式的改进,后者将使生产效率呈现加速度增长。当民主党人谋求三连任时,胶着的选情让他们有足够的动机去人为拉升经济增长速度,本来已经出现过热苗头的网络股泡沫越来越大。如果戈尔赢得了大选,我们无从知道民主党人是否会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为网络股逐步降温,从而让它恢复到一种比较合理的状态,从而使美国的经济实现真正的复兴。历史无法假设,我们看到的历史是小布什赢得了大选,然后新政府就像在看一出喜剧一样,眼睁睁地看着网络股慢慢膨胀,破裂。次贷危机发生后,我们看到历史再一次重演,不过这次主角变成了共和党人,他们为了赢得大选,不是从长远出发对引发危机的制度环境进行革新和整顿,而是拼命地降息、减税以在短期内制造经济复苏的假相,几年下来,美国社会负债超过50万亿美元,于是局面一发不可收拾。

产业空心化与泛滥的美元

近30年来,美国历届政府都从眼前利益出发,通过美元的世界货币的地位,为其国民获取了包括“铸币税”在内的大量福利,美国国民的福利在不断增长,即使从全世界来看,这种增长都可能是最快的。然而这些货币政策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带来了美元的“隐性泡沫”,即美元的实际价值被严重高估,美元高估使美国国内的生产成本太高,美国产业整体竞争力的不断下滑,美国的制造业不得不大规模外迁,美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产业空心化的恶果,而产业的空心化又进一步加剧了美元的泡沫。

所谓的“美国货”。不错现在美国产品的确还能与日本、德国的产品相竞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很多领域美国的企业都是处于守势。即使是这样,在世界各地的货架上,又有多少美国货是在美国本土生产的呢?在本土化生产方面,德国最好,日本其次,美国最差。尽管美国与日本的差距并不是太大,但美国却不应该与日本比较。要知道日本的先天条件太差,况且日本的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为期二十年(截止目前,大家对未来日本经济的预期不必太乐观)的冬季。美国产业的空心化却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的高福利所导致,这不仅表现在美国人的工资更高、福利更好,而且他们的工作强度也明显低于德国人、日本人。

所谓的服务经济。在制造业式微后,华尔街的经济学家想的不是如何重振制造业,而是创造性地提出了服务经济的概念。对于中国、印度这样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服务业的确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但对于美国这样一个服务业已经高度发达的国家,继续大力发展服务业却有很大的问题。生活性服务业的出口(跨国投资仍然会导致产业空心化)受到地域、文化等许多限制,不可能像制造业的出口那样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而具有跨文化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优势则需要坚实的制造业基础(这不等于技术是否先进,市场最欢迎的不是质量最好的产品,而是性价比最高的产品),但在美国现行的经济体制下,又有什么办法让一流的人才不去从事赚钱更多也更轻松的服务业工作而进入制造业领域呢?失去制造业支撑的服务经济不过是一个更大的泡沫。

所谓的“货币战争”。最近关于“货币战争”的讨论很多,而在历史上,美国的投资机构通过一轮轮“货币战争”也的确颇有斩获,但就如我在前面所说的一个“获得财富”而不是“创造财富”的国家,它的繁荣是很危险的,前面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泛滥的美元像一头失去理智的魔兽,它唯一的目标就是追逐利润。从日本、拉丁美洲、墨西哥、东南亚到俄罗斯,它所到之处繁荣变为萧条,而它自己却变得越来越强悍。终于它开始反噬美国自己,先是2001年的网络泡沫,接着又是房地产泡沫,而房地产泡沫的破裂直接引发了次贷危机。

这场危机的根源之深、之复杂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想象,货币主义30年的错误和历届政府过于取悦选民的政策,使问题不断恶化。这样的危机,美国能安然度过吗?美国的制造业如何复兴?美元是否必须大幅贬值?在美元贬值的情况下如何维护美元的信用?美国选民能接受高福利离去的现实吗?这都是奥巴马必须要面对的难题。

南京 徐文政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