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伟人 > 正文

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巧变战线 挑弱敌打

2008-12-13 08:32 伟人 ⁄ 共 4023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红军第一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大煞了蒋介石风景。他恼羞成怒,于1931年2月,派军政部长何应钦赴赣督剿,并令其代行总司令职权,确定了"以厚集兵力,严密包围及取缓进为要旨"的战略。何应钦抵达南昌后,组织总司令南昌行营,征调了20个师又3个旅,约20万兵力,叫嚣着"三个月半消灭共军",向根据地扑来。于是,红军开始了更大规模的第二次反"围剿"战争。

4月初,敌人以宁都为目标,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紧缩包围"的战术,在从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宁东西400公里长的战线上,分4路向中央苏区的腹地大举进攻,同时,令闽粤两省派重兵在边境驻防,以防红军向两省转移。另外,敌还有三个航空队协同"进剿",组成了一个链形阵势。他们每到一地,便紧接着筑防,然后再推进,再筑防,以图稳步推进后,将红军一举围歼于赣南地区。此外,敌军还用造谣、欺骗、金钱收买、策反等手段,离间我军民,瓦解红军,并断绝根据地对外的交通,禁止一切物资运入根据地,对我根据地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在深入腹地后,敌人还大肆枪粮,毁坏正在生长的庄稼,企图造成粮荒,动摇我军军心。红军面临着远比第一次反"围剿"更为严峻的形势。

然而,毛泽东和红军其他将领对敌人的连续"围剿"早有准备,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取得胜利后,挟着胜利余威,先后收复了广昌、石城、宁都、瑞金等县城,解决了数十万群众,并筹措了相当数量的给养。而后,红军又主动放弃了广昌县城、善和、头陂、东韶、洛口、招携、富田、藤田、城冈圩等地,除在当地留下少量部队外,主力转移到了广昌、石城、瑞金、古龙冈地域进行整训,并于4月间秘密开进到东固、龙冈、上固地区,挨敌而驻,隐蔽集结,伺机反攻歼敌。毛泽东还召集地方武装和人民赤卫军开会,商定划分九个游击区,规定各区以独立师、独立团、警卫营等地方武装为基干,领导赤卫军开展游击活动。他亲拟一个通令,指示地方武装也要运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用"化整为零"、"化零为整"等交替办法,执行扰敌、堵敌、截敌、疲敌、袭敌、诱敌、捉敌、饿敌、盲敌、侦敌等十项任务,各地群众要在红军每撤出一地后,即行"坚壁清野",将粮、油、盐等生活必需品及一些有用物品运入根据地腹地或坚埋地下,使敌人进入根据地后得不到及时的补给,从而延缓行动,消磨士气。后国民党在总结该战失利时说:"我军进入匪区之内,即不啻而到化外之地,凡所行动,悉感困难矣","各部队进抵一地,即须预储多日粮食,进入愈深,输粮愈紧,而随处俱有农匪扰乱,更需派兵防护,致运动日缓,兵力递减,匪乃转得于此中从容布置,应付我军之进剿"。事后了解,参加"围剿"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到兴国后,每天只能开一饭一粥两顿,且随时面临断炊的危险,加之其领导人素与蒋介石有矛盾,故不向山区纵深前进,在整个战役期间,始终滞留在兴国。另外,毛泽东在红军和根据地内部做了大量的巩固工作,包括清除隐患、保卫夏收夏种、节俭财政开支等,为粉碎敌人第二次"围剿"打下了基础。

大敌当前,在如何退敌的问题上,当时有跑和打两种意见。主张跑的同志认为,敌人花了如此大的力量,严密包围中央苏区,而我以3万人对付20万之众的敌人,无异于以卵击石,因此主张放弃根据地,另寻出路。他们还搬出斯大林讲过的"四川是中国最理想的根据地"的话,提出红军就此退到四川去。毛泽东是打的主张者,他反对离开根据地,认为只要我军采取适合于我的战略、战术,加之根据地人民的密切配合,是有可能再次粉碎敌人"围剿"的。

同时,毛泽东也不同意一些同志提出的"分兵退敌"的主张。他认为,我军总的作战方针,仍应是"诱敌深入",然后"坚决的进攻,艰苦的奋斗,长期的作战,以消灭敌人"。为了让更多的人接受他的意见,毛泽东就粉碎敌人第二次"围剿"的问题向大家作了系统的报告。他指出:敌军压境虽有20万兵力,但均不是蒋介石嫡系部队。蒋介石派来这些部队,既有剿共之图,也有削翦地方部队之谋,故敌军行动不一致,指挥不统一,官兵矛盾大,兵士不愿打红军,且全无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在困难的条件下,要看到自己的优势,这便是:第一,红军好;第二,群众好;第三,地形好。他进一步启发大家,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很多,革命的军队要能够以少胜多。他还从实际出发,分析了先打敌十九路军或六路军的不利之处,他认为十九路军战斗力较强,不易打胜,而且他们已驻在兴国一带较久,完成了防御工事的修筑,所辖两个师又聚集一起,很难将其分割。去啃这块硬骨头,我军毫无长处可言。如胶着在那里,北边之敌压将过来,红军更要吃亏。即使拿下兴国,北边的敌人势必靠拢,我也将难于打破"围剿"。这是无把握之仗。而第6路军的朱绍良、毛炳文、胡祖玉均是蒋介石的亲信,所部兵强马壮,如往西打该部,也是场攻坚战,且西有赣江,即便我军取胜,在那里也无我军发展的空间。因此,他向大家建议先打敌第五路军中由王金钰所率的五个师。虽然第五路军是这次"围剿"的主力,兵力较多,但大都来自北方,水土不服,山地作战,更非其所长。而且,这五个师均是杂牌部队,相互猜疑,各怀鬼胎,畏惧红军,士气不高。毛泽东指出:若是这样,红军便可向东横扫,在闽赣交界的建宁、黎川、泰宁地区扩大根据地,征集给养,准备打破下一次"围剿"。他极详尽的讲解和对敌我双方情况的分析,令大家折服,与会同志完全同意了毛泽东的意见。

方针既定,红军便立即投入战斗,部队随即开往东固。毛泽东预计敌军一定会先于我发动攻击,且一定会到东固来寻我作战,便命令部队在东固隐蔽而居。红军阵地就设在蔡廷锴、郭华宗两部之间,北距郭部5公里多,南距蔡部20余公里,靠王金钰部也很近。对于此阵,有人说是"钻牛角",毛泽东却十分释然,他认为根据地群众条件好,不会走漏消息,加之敌军各部不统一,正好为我所用,我们应该睁大眼睛,有空子就要钻。这样,在毛泽东指挥下,红军在此隐蔽了25天,敌人竟全然不知。

5月中旬,敌军向根据地中心推进。蔡廷锴部于11日进至崇贤、方太。王金钰之右翼公秉藩部第二十八师四个团和第四十七师王影德旅三个团离开富田向东固进犯,5月15日,进至桥头岗和泽龙坑一线。中路之敌也占领了潭头市。左路之敌占百富、沙溪。敌军还枪夺了洛口和南固,并在头陂、白水一线继续"清剿"。

根据敌情发展情况,毛泽东审慎预测了敌人以后的走向,进一步明确提出了"集中兵力,由西向东横扫,求得各个击破"的运动战方针,并决定首先消灭向东固前进的公秉藩二十八师及四十七师的王景德旅,然后再打其余各股敌人。

富田到东固间距20公里,中隔九寸岭、观音崖两座大山。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在这里设置了一个大口袋。5月14日午后8时,总司令朱德、总政委毛泽东下达了《红一方面军攻击富田的命令》。15日拂晓,各部开始行动。毛泽东亲到红三军军部,率该军干部再次考察原定进攻线路。在向导的帮助下,他们意外发现在东固至中洞大道的南侧还有一条小路。随即他确定第三军主力改由小道前进,从沿大道东犯之敌的右侧实施攻击。16日清晨,红军按既定部署,到达了富田至东固之间的中洞。前卫特务连首先发现敌人,马上投入了战斗,因兵力不够,毛泽东亲率总部指挥所的同志投入战斗,并立即抢占了当地制高点--白云山。正在这时,预伏的三路大军发起了攻势,将敌团团包围起来,我军人高处下山,以战斗队形向敌冲锋,犹如高山滚石,锐不可当。毛泽东后作词描写这次战斗的精彩场面:"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战斗进行了一昼夜,红军将该敌大部消灭在中洞地区,共缴步枪5000余支,机关枪50挺,迫击炮30余门,火炮2门。被击伤的公秉藩和王景德慌忙带残敌逃往水南市。

中洞大捷后,红军又挥戈东进。按既定计划,打击郭华宗的第四十三师。时郭华宗师闻公秉藩师败绩的消息,也往水南市退却,红军主力紧追不舍,于5月17日午前追至水南市,郭华宗师企图退至潇龙河北岸据守,但其退路已被当地人民赤卫队截断,便转而逃向白沙。5月19日,红军左翼在白沙歼灭郭师大部及四十七师王景德旅残部。与此同时,红军右翼攻占沙溪镇,敌郝梦龄五十四师和郭华宗师残部分别窜回永丰。是役红军又缴步枪4000余支,机枪30余挺,火炮2门。白沙战役大获全胜。

红军攻占沙溪时,敌二十六路军孙连仲部也奉命向沙溪增援,当孙部高权勋第二十七师5月22日越过中村西端时,我军又迅速瞄准这股敌人,从南北两个方向向其展开进攻,并歼其两个多团,占领中村。高树勋部急回乐安,红军死死追赶。追至南固时,孙连仲部的第二十五师不战而退,仓皇撤回宜黄。敌二十六路军的进攻也以失败告终。

在红军继续打击下,敌第六路军朱绍良部不敢恋战,向广昌、南丰撤退。红军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临时总前委指挥下,马不停蹄分两路追击毛炳文、许克祥两师及胡祖玉师。5月27日晨,红四军、红十二军兵临广昌城下。傍晚,红军攻克广昌,歼守敌胡祖玉师一部,击伤师长胡祖玉(一星期后胡不治死于医院),余敌弃广昌逃往南丰。广昌之战后,敌人四路大军均被击垮。

这时,敌还有驻在安远以南的五十六师刘和鼎部约7000人,他们见大势已去,仓皇窜回建宁。红军按"敌退我追"的既定战术,向东追击,并于5月30日突然猛攻建宁城。刘和鼎凭山据守,以为红军连续作战后必力所不逮。但红军越战越勇,歼敌两个团,缴枪2000余支,刘和鼎只得紧闭城门,据城死守。5月31日,红军各部协力发起了攻城战,歼敌一个团后,占领了建宁城。这样,进犯的其余敌军再也不敢与红军交锋,只能从中央苏区撤回。

红军第二次反"围剿",从5月16日开始至31日结束,在这半个月里,徒步行军350公里,打了5个胜仗,共歼敌3万余人,缴枪2万余支,摧毁敌人工事几百里。红军打得淋漓酣畅,使敌闻风丧胆。毛泽东胜兴所致,信手写下《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谢伟民)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