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良少将答《齐鲁晚报》记者问
近来,中国第一艘航母服役的消息,仍然值得令人期待。而在经过相对漫长的改装过程后,这艘航母对于中国军事将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我们又应当对它抱以何种期待?近日,中国军事战略专家乔良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发展航母是中国海洋利益的需要,但需要公众理性看待。和平时代背景下,其震慑意义要大于实战意义。
近时期作战形式发生变化
齐鲁晚报:由于近期国内外局势的变化,民众对于远海防御的认识开始逐渐变得深刻。而中国第一艘航母即将开始服役,那么就中国而言,它意味着什么?
乔良:作为一个大国, 我们中国一直以来没有航母,而航母代表着大国海军的形象。当西方世界的主要大国几乎都是海上强国的时候,我们曾经有过短暂的海上梦想,那就是满清政府最后时刻的北洋水师。但是北洋水师在甲午之战失败之后,基本上中国的大国海军梦也就随之破灭了。而今天,随着中国第一艘航母的服役,大国海军梦在中国人心中重新燃起,距那时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还看到,在类似海湾战争等当代战争中,美国人所采用的新的作战样式,其海军战略正从大洋决战——这是传统海军的主要作战样式,转向由海向陆。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这是因为每一种战争工具,都是和人类的社会生活特别是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海军之所以兴盛,是因为它和物流经济密切相关,在整个人类的经济生活以物流为主的时候,海军就变得格外的重要。但是近40年来,美国建立了以美元霸权为核心的全球金融体制,对于资源的控制和财富的转移,统统可以通过美元交换的方式实现。这时候,控制海洋、控制物流就已经不是最主要的了,因为这种方式已无法有效地控制通过互联网进行传递和流动的资本流,而在资本为王的时代,谁控制资本的流向、流速和流量,谁才能控制全球经济的命脉。正因为这点,美国才极力打造全球快速打击系统,以获得新的军事霸权。而以航母为标志的“谁控制了海洋,谁就能控制陆地,进而控制地球”的时代,也就逐渐成为过去时,与此相应,地缘政治思维,也开始变得陈旧,取而代之的,是成为美国人主要获利方式的“币缘政治”思维
齐鲁晚报:这种变化对于航母这样的军事武器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会产生影响?
乔: 对。因为人类商贸、资源的运输大部分都是在海上,特别是在航空器出现之前,海路是最主要的运输途径。海路是人类经济生活的命脉所在。在近几百年来大洋博弈中,谁能成为海上的霸主,谁能歼灭对手的舰队,谁就将成为海上霸主,这也就意味着可能成为世界的霸主。
当全世界只有美国拥有最大的航母战斗群的时候,航母对美国是有意义的,对于中小国家也的确是一种巨大威胁。但对于其他大国来说,航母实际已经构不成太大的威胁。因为航母对你的攻击,必须要到中近海来。这就使航母本身也将处于对手的空中打击和导弹攻击的范围之内。这就意味着在几乎所有大国包括中国都拥有击沉航母的能力时,航母的作用正在减少,并失去原有的威力。
一个国家的军事行为,归根结底是为它的国家利益、经济利益服务的。当物流经济在今天人类的经济活动中已经退居次要地位,而以资本流为主导的经济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当美国的国家利益日渐表现在金融利益上时,美国已经找到更好的方式来控制全球的资源、资本的流向流速,改变投资环境。他们发展全球快速打击系统。全球快速打击系统就是凭借航空器、航天器、导弹等这些武器平台的组合,形成全球快速打击的作战能力。用6倍于音速的飞机和5倍于音速的导弹,打遍全球的任何地方,就可以随时改变全球的投资环境。它们到达的地方,资金就会因为恐慌而撤走,或者它们把哪个地方摧毁了,这个地方需要重建,资金就会因此而重新流入。
海洋利益需要航母
齐鲁晚报:发展航母的意义是什么?
乔良:中国有一万八千公里的海岸线,发展壮大海军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中国需要海军的进一步强大, 不仅仅是为了实现梦想。我们还必须看到,作为制造业大国,由于我们国家的资源不是很丰厚,我们需要大量从海外获得资源和能源。在这种情况下,当我们要从海外输入资源和能源, 同时产品还要向外输出的时候,最便利的通道就是海上。在这种情况下,一支海军既能保护你获得资源,又能保障你有效地出口产品,一句话,保障你海上通道的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在打造自己的蓝水海军时,切记不要再去重温别国当年“大洋决战”的梦了,因为海上对决的时代已经基本过去了。
齐鲁晚报: 国人应当对航母怎样认识?
乔良:理性的看待航母。在和平时期,航母是一个国家的利器和军力的象征。其实它的象征意义甚至比实际功效更大。美国的航母是用来作战的,与美国相比,其他国家的航母尽管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威慑力或攻击力,但更多的情况下,都是用来炫耀武力、或者说是展示国家形象的。
当然,在维护海上通道安全方面,航母继续有比其他舰船更强大的优势。因为它续航时间长,航程远,更重要的是它拥有一定的移动空中打击能力,可以为你远离本土的商业船队提供空中保护。将来我们在海上需要维护海上通道的安全时,航母将是非常有用的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建造航母是值得的。
齐鲁晚报:我们讨论要不要发展航母已经持续多年,争论的关键点是什么?
乔良: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建造航母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航母是和平时期的利器,全世界的航母只有美国是用来打仗的,其他国家的航母都是标志性的。虽然有可能也参加几次战术级别的行动,顶多参加到战役级别。比如说英国在马岛海战中,派了它的航母“竞技神”号。而法国在利比亚战事中,也派出了“戴高乐”号,但这都是用来对付实力比自己弱小得多的对手。可以预见,未来如果出现大国间的战争,航母的威力和作用,一定不会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肯定不会有二战时那般辉煌,包括美国的航母。
齐鲁晚报:航母现在在维护国家利益的方面,具体能起到什么现实作用?
乔良:一方面是震慑,震慑你的对手和潜在对手,另一个是它能增大中国军队,特别是海军的战略投送能力,航母应该说一定程度上,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中国海军的战斗力,特别是提振中国海军的信心。。另外,在中国的海外基地还没有获得的情况下,一艘航母就是一个海上浮动的基地。所以说,建造航母对国家利益正在快速拓展的中国,还是非常必要的。
齐鲁晚报:航母要形成战斗力,中间还要经过哪些阶段?
乔:首先是操舰。航母现在为什么一次次试航,因为航母就是一个活动的海上机场,海上机场的多类勤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自己的工作、各项技能,将来还要和海军航空兵配合。而航母真正要有战斗力,必须与航空兵配合,必须与海上空中作战人员配合,没有飞机,航母就没有意义。
将来最终要形成的是航母与整个战斗群的整体作战能力,围绕着航母展开的舰艇编队,基本上是固定的,比如有几艘驱逐舰,几艘护卫舰,几艘潜艇,多少架战斗机,多少架直升机,以及预警机、侦察机、电子干扰机。当然适航的时候未必是一个航母编队的形式出去,但适航会抓紧时间进行编组训练,未来只要是向远海出动,就肯定会是一个航母编队。这还需要3—7年的时间才可能磨合出一支真正有作战能力的航母特混战斗群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