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源代码的项目,通常都是不完整的,就是说:只有源代码,没有完整的产品使用说明书,没有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完整文档,源码中的注释也很少。之所以会这样,可能是因为作者们有所保留,只开放源码,不开放关键的文档和设计思路,还可能是因为作者们都是旧派的程序狂人,不重视软件工程和文档。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只有一条路,就是自己动手来补齐缺少的所有关键文档。补齐项目的文档,跟开发一个新项目有所不同,因为项目的源码已经编写完成了,所以,这是一个相反的分析设计过程。
下面就具体说说该怎么办:
1.一个开放源代码的项目,总得带有一点说明吧,这就是最初的线索。即使是几句话,也很重要。
2.下载了源码之后,就应该开始编译源码了,这时候,就应该编写一个“源码编译方法”文档。这个文档很重要,因为如果源码没法编译,就是废物一堆,毫无价值。
“源码编译方法”文档,应该标明:
操作系统版本,获取的方法。(获取的方法通常是:从某某网址下载,从科技市场购买,保存在自己的那张光盘中)
操作系统补丁的版本,获取的方法。
编译工具版本,获取的方法。
编译工具补丁的版本,获取的方法。
第三方工具的版本,获取的方法。
编译环境的设置方法,例如VC的Include路径,库文件路径,这些地方虽然都是小问题,但是,弄不好,就无法编译通过。
有时候,源码也需要修改,因为作者不一定是中国的,所以,源码中的字符串可能会变成乱码,所以,必须要改一下。还有,因为语言的不同,可能也需要改一改。
3.源码编译通过了之后,就要开始研究使用程序的方法了。有的程序很容易使用,有的就不行了,很难使用。要写出“产品用途和功能的介绍”和“产品使用方法说明书”。写这两个说明书,一个重要的目的是 分析软件产品的需求。产品需求就相当于“客户给你出的一个题目”。
4.需求搞好了之后,你可以先自己想一想这种需求该怎么实现?你自己能不能搞出来?这就是一个解题的过程。
如果你自己解不出来,就可以看看答案了,就是看源码了。
现在开始正式分析源码,怎么分析?当然是根据产品的使用方法,来跟踪流程了。由于“产品使用方法说明书”已经有了,所以,源代码就很容易理解了,可以往产品的功能上靠。当然了,有时候产品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无法事先分析清楚,这时候,就需要边看代码,办猜测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了,这样做很累的,是没办法的办法了。
看源码的时候,应该同时编辑着两个文档“程序总体结构报告”(包含 程序流程图)和“源码分析报告”。前者是用来获取程序的总体结构用的,后者,是一个笔记本,记录中源码分析过程中遇到的所有的难题,源码阅读到什么地方了,阅读源码过程中的感想,获得的启示,重大的发现等等。需要强调的是,“程序总体结构报告”这个文档相当重要,特别是项目比较大、代码比较多的时候,这个文档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你可能就会在无数行的代码当中迷失了方向。很多程序员的通病就是太注重细节,却忽视程序的总体结构,这就导致了阅读源码的速度很低,思路不清,不容易抓住重点。所以,一定要重视对“程序总体结构”的分析,要从细节的纠缠中解脱出来。虽然细节问题很重要,但是,“程序总体结构” 更重要。
在“程序总体结构报告”中,“程序流程图”是最重要的部分。对于不太大的项目,只需要一个“程序流程图”就够了。
“程序流程图”最好用Visio绘制,这个工具非常好用。如果没有这个东西,用Word或其它的绘图工具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