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王绍光:警惕资本成为中国社会的“特洛伊木马”

2015-03-26 09:50 战略·谋略 ⁄ 共 2908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这样看待新中国走过的这66年,尤其是现阶段中国面临的挑战?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讲座教授王绍光有话说。

王教授将新中国从建立到现在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949年-1978年前后的“匮乏阶段”,中国在这个阶段里采取了公有制加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1.0版本,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末则经历了第二个阶段,“温饱阶段”,社会所有制演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计划经济逐步演变为市场经济,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依然保留了一部分计划色彩,此阶段为社会主义2.0版本。

21世纪以后至现在,中国进入“小康阶段”。在这段时间里中国人的目的就是追求共同富裕,中国社会也逐步升级到社会主义3.0版本。

王教授认为,在3.0时代,尤其需要警惕资本绑架社会,侵害整体利益。但现实是,有些领导干部已经沦为资本的奴隶,甚至鼓吹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要警惕资本成为中国社会的“特洛伊木马”。

第一阶段:因匮乏而公平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发展水平极低,其人均产出连维持人民的基本生存都十分困难。这种状况虽逐步改善,但一直持续到1978年前后。按2012年国际不变价格计算,在1949—1978年间,中国的人均GDP从400美元持续攀升,但一直低于1 000美元。

为了在剩余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发展经济,中国在这个阶段采取了公有制加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1.0版本,为的是把不多的剩余集中起来,优先发展重点产业与关键社会事业。

与此同时,在匮乏阶段,由于人均收入只够维持基本生存,如果分配稍有不均,势必有人连基本生存也得不到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尽量满足所有人的基本生存需求,是当时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唯一途径。因此,那时的中国十分注重公平。不过,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1.0版本显然也有其缺陷,如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人们无法满足对生活多样性、丰富性、舒适性的欲求。

第二阶段:温饱是改革的前提

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末期,中国经历了“温饱阶段”。在1979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上下,这个水平的人均收入超越了基本生存需求,可以满足一小部分人的欲求。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国一步步推进着改革开放。

然而,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还有一个巨大的阴影:新自由主义在此期间沉渣泛起,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兴风作浪。1979年上台、担任英国首相长达11年的撒切尔夫人有一句口头禅:你别无选择。(There Is No Alternative)据统计,她在讲话中使用这个口头禅达500多遍,以至于有人送给她一个绰号,就叫TINA。所谓“别无选择”是指,除了资本主义,世界已别无选择。“铁娘子”的“铁”表现在对“别无选择”的信念十分坚定。

“一犬吠形,百犬吠声。”1989年初夏,日裔美国人福山把撒切尔夫人的“别无选择”说上升到了历史哲学层面,发表了一篇题为“历史的终结”的论文。在这篇名噪一时的论文中,福山说:“20世纪开始时,西方对自由民主的最终胜利充满了自信;到20世纪接近尾声时,似乎转了一个圈又回到了原点。结局不是像某些人曾预料的那样,出现了‘意识形态的终结’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趋同,而是经济和政治自由主义完完全全的胜利。

在这一阶段里,历史似乎的确正按照撒切尔夫人与福山预测的轨迹行进:庞大的苏联轰然垮塌,南斯拉夫陷入内战,东欧各国纷纷易帜转向,整个世界似乎都在拥抱资本主义。

然而,中国仍然坚定地行进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只是路线图版本已经升级。不错,公有制的一统天下被打破了,但代之而起的不是资本主义所有制,而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局面。计划经济逐步演变为市场经济,但各种各样的中长期规划依然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指引作用。

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分配政策也发生了变化,打破了“铁饭碗”,端走了“大锅饭”,希望用“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方式,激励所有人、所有地区千方百计摆脱贫困、创造财富。“温饱阶段”的中国梦是脱贫致富。在此阶段,既然人均收入水平已足以维持生存,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途径便是一方面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大多数人的收入与消费水平,一方面扶贫减贫。这正是中国式社会主义2.0版本的精髓。

从1978年到2001年,中国GDP年均增长9.6%。作为一个十几亿人口的超大、超复杂经济体,中国连续20多年高速增长,这在人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是名副其实的“奇迹”。但更大的奇迹是中国在扶贫减贫方面的成就。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的贫困标准计算,从1981年到2004 年,中国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从6.52 亿降至1.35 亿,5 亿多人摆脱了贫困

而在同一时期,全球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只减少了4 亿。换言之,如果排除中国,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数量不仅没有减少,反倒增加了。难怪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赞叹道: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使得如此多的人摆脱了贫困,对于全人类来说这是史无前例的”。

当然,2.0版本的中国式社会主义也有严重缺陷。为了追求尽可能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在这一阶段,中国在相当程度上忽略了社会公平、职工权益、公共卫生、医疗保障、生态环境、国防建设等,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人们有了更多的钱,却普遍感到不安全、不平等、不舒适。

第三阶段:小康阶段

中国人均GDP在2002年达到4 000美元左右,绝大多数人已衣食无忧,这正是中国进入“小康阶段”的证据。此后,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到2012年,中国人均GDP已跨越10,000美元大关。

如果沿用2.0版本路线图,不仅收入差距会持续扩大,先富起来的少数群体还会快速聚集大量财富,固化与广大劳动人民之间的鸿沟,形成势不两立的阶级对抗。

在基本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之后,“小康阶段”的社会主义路线图必须再次升级,追求共同富裕。为了实现共同富裕,3.0版的中国式社会主义应该对那些能切实改善大多数人福利的领域(如宜居、畅通、平安、生态、基础设施、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加大投入,并通过再分配的方式,尽力对与人类生存权相关的领域进行“去商品化”,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在过去十余年,中国出现了一次新跃进:社会保护力度大大增强。这个新跃进已静悄悄地给中国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它阻止了不平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它为降低人类不安全创造了有利条件。只要继续推进这两方面的变化,社会主义就不是一句空话。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中国是否应该继续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现在已有人质疑。改革开放从允许私人资本存在起步;继而鼓励发家致富、资本积累;再到借助资本自我膨胀的力量,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也许不借助资本的力量,社会主义2.0和3.0版本就不会成功;但是,如果不给资本套上社会主义的笼头,它就会变成与人民为敌的洪水猛兽,变成威胁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特洛伊木马”。

这绝不是耸人听闻,规模庞大的资本已经显现出希望摆脱束缚的苗头。更令人担忧的是,理应代表人民手握缰绳、驯服资本的某些党政干部已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俘虏。党内外一些人甚至公开鼓吹抛弃共同富裕目标,希望中国大踏步地走向资本主义。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

文章摘引自《大道之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