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每日一字】去:有来终有去 有去亦有来

2018-01-31 18:33 生活·感悟 ⁄ 共 1138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古代汉语的字音声调,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种,总称“四声”。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即是从这演变而来。四声之说在南朝齐梁时期就已经出现,当时的文士王融、谢朓、沈约在文章中使用了四声,揭示四声协调的规则,讲究声调的对称错落有致,并自觉地将其运用到诗文创作中去,由此开启了诗文格律化的大门。其中,去声是一种清而远的声调。

甲骨文中的去,上面是一个大,但并不是小大之大,而是好像一个器物的盖,下面是一个口,但也不是人口的口,而是器皿身子的形状。因此有学者认为,去的本义即是指有盖的盛放食物的器皿。到了金文中,下面的口已经多写作凵,后来更是演变为了厶,而上面的大,则在隶变之后变成了土,由此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见的去字。

《说文解字》言:“去,人相违也。”这个含义是借用义。人相违,就是离开,既可以指一个人离开某个地方,比如《墨子》中说“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也可以指离开某个人,比如《诗经·硕鼠》中的“逝将去女,适彼乐土”,我发誓从此离开你,到理想的新乐土。在此基础上,去引申出去除、放弃、去往等等意义。

中国的文字,展开是无数小故事,浓缩是一首首动人的诗。先秦有一首《去鲁歌》:“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相传为孔子离开鲁国时所作。当年孔子相鲁,齐人闻而惧,认为孔子为政必然会让鲁国强盛起来,影响到自己,便选了若干女子送于鲁国,鲁国卿大夫季桓子打算接受这些,并撺掇鲁国国君往观终日,导致怠於政事,一连三天不过问政务。于是孔子离开了鲁国。“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当时有乐师来为孔子送行,孔子就唱了这首《去鲁歌》,寥寥数语,表达了孔子对于鲁国国君以及季桓子沉溺于美色的愤慨,但即使是去鲁(离开鲁国),他的言语之间仍然透露出对鲁国的眷恋。

去,是辞家远行去,是忍别青山去,是万里人南去,更是大江东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滚滚东流去,时间的河淘洗出历史的痕迹。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时间一去不复返,留给人们万般惆怅。天宝末年,李白饯别友人时作了一首诗,开端破空而来一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不能挽留的,是许许多多个抛下我、离开我而去的昨日,让我苦闷的,是无数个接踵而来打乱我、烦恼我的今日。容颜也好,往事也罢,从来日月不会长居、时光难以永驻,无论有多少留恋,弃我去者从不回头。

马谡失街亭,诸葛亮跌足长叹:“大事去矣!”这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了。人间诸多“小事”,也是如此,失去就没办法挽回。人们常有错觉,失去方知可贵,离开才会珍惜,过去的既然无法回头,就好好珍惜这大好时光,好好度过这美好年华,好好迎接这充满希望的明天。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