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至道学宫谈道德经(四七):清静为天下正

2015-12-31 16:59 生活·感悟 ⁄ 共 1723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上章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个知足,并不是说欲望得到了满足之后的某种状态,而是以无欲之欲得见大道。入道守之,便可以知止,不复再为纷乱碎末的事物所诱因所充塞,以至因为欲得甚爱,而使大道亏。

爱之所以成,是小成之成,虽然成了一些所好之事物,却亏了道。得到的只不过是一些道演化出来的一些纷纭细碎的末节之物。但是因为沉湎于此中,却丧失了根本的大道。

道之所以成,爱之所以亏。道成之成,则是大成。抱道守一,精神得全,不复外驰,没有是非,没有好此恶彼,身货得失皆忘。这样的状态看上去,好像什么也没有得到一样,和很多人甚爱厚藏相比,似乎既缺了这个也缺了那个。这就是大乘若缺的意思。

其用不弊。打个比方,一个人,只要他选择了一条路,那么他就注定只能到达一个地方。为什么他要去这里而不去那里呢,因为他更喜欢这里,抵达了一个地方,却失去了抵达其他所有地方的可能性。为了一个可能性,而丧失了其他所有的可能性,这个就是亏道。

人可以同时抵达所有的地方吗,可以。唯有亏爱成道。大成之用,所有的地方,就是一个地方,天地万物皆为一。以一通一,是谓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世俗之盈,不外乎厚藏。再怎么藏,又能藏多少呢。能把天装口袋里吗。用这个方法,当然是不能了。世俗之盈,不过是巢穴箱柜之用。随便它的容积多么的大,总能很容易找出来一个它装不下的东西。

有没有一个东西,无论怎么装,甚至天地都装进去,也装不满它呢。这样的东西,当然存在,它就是道。这样的盈,才是真正的大盈。它虽然看上去空无一物,但正因为如此,连天地都可以装进去。

用有之利,用无之用。无有大无,有小无。小无小盈,大无大盈。大无之极,未始有无,此为道之用,其用无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直,正见也。这是直的本意,直视正前方的意思。人为什么要看着前方呢,或者说,人为什么要长眼睛看东西呢。因为人和其他生物的首要问题,都是接通抵达他周遭的环境,这是生存的第一任务。

而道呢,则无法以此抵达和接通。无论你看,听,搏,言,思,道都会像波函数一样瞬间坍塌,因为抵达它唯一的途径,就是不看,不听,不搏,不言,不思。它无法直接通达,道只有在人不去通达它的时候,才能通达。这就是大直若屈。

巧,技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虽然看上去没有雕琢之痕,但是它的作品却是真正的美。而人为之技巧,不过是机心使然,此一心出此技,彼一心出彼技,不过是碎屑之巧。何以入道,无为;何以灭道,机心。无为之为,无术巧之用,看似拙朴,实为大巧。有为之为,看似机巧绝伦,实则琐屑不救。

辩,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一,跟谁辩呢?辩,须先有言,言一出,一裂为二,一与二为三,裂之又裂,道亡殆尽。大道不言,故不辨,不言若讷。辩之所以生,道之所以裂,故辩者失道。

躁胜寒,静胜热。

《道德经》在前面的章节中说过,轻失其根,躁失其君。在上一章,又讲了知止的问题。如果不知止,又会怎样呢?很简单,不知止,就跑出去了。跑到哪里去了呢,到处乱跑,越跑越远,再也回不来。跑远了,离道而出,不可复归,就如同天下大乱,好像失去了它的君王一样。

跑成了一窝蜂,乱成了一锅粥,越来越躁,也就会越来越乱。人被混乱的意志和行为所支配,他就会表现出不正之象,进而开始狂,狂极开始热。胜寒是说,人要是弃道妄为的话,那么他的狂热是必然的,而且会也来越热,无法遏制的不断升级的狂热。

人若是不知止,失去君,丧道妄为,而成狂热之病,这病应该怎么治呢。道德经给出的解决之道,就是以静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清和浊相对,都是水字旁,清是水之初生如泉般清冽,清的古体字由三部分构成,水,丹,生,本意是说,水从石头里面生出来。浊是水里长满了虫。字面的本意,是这样的。水总是流着流着,沾染了太多的杂质就污浊了。

怎么才能清呢,把杂质祸乱的东西都扔掉,把脏水也一起倒掉,排泄出去。让新生出来的干净的清冽的水,来重新涤除自己。清静合用,是有深意的。为什么上句讲了静胜热,用静就可以胜了,下面就加了个清与静一起用呢。

涤除则玄览,玄览则明。明则通。通则天下复得其君,既得其君,则生其根,抱其神守其静,故天下将自正。

道德经丨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