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至道学宫谈道德经(四八):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016-01-01 14:25 生活·感悟 ⁄ 共 1213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上一章讲,清静为天下正,天下正,即说明天下有道。在道德经里面,正用来说明天下有道;病,则就是不正,用来说明天下无道的种种表现。

正,上面的一,指天。一下面是止,人止于一故能行合于天,也就是说人的一切行为要以天为准则。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里,天人关系,一直都是所有华夏思想里面,最基本的出发点和依据。它是其他各种关系的总纲。

守于一则能止,止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同于大通。

侯王治理天下,是以天下为身。如果天下有道,那么说明天下正,百姓自会调顺。如果天下不正,说明这个叫做天下的身体,病了。那么自然的,构成天下的各个部件,也就是天下百姓们,就不可能再调顺了,他们就如同疾病中的各种正邪势力那样,不停的互相剿杀。这就是天下大乱。

却,说文注,节欲也;走,说文注,趋也;马,说文注怒也,武也;粪,说文注,弃除也。却走马以粪,这句历来众说纷纭。但是几乎都没讲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这句应该从各个用字的本意来分析。

却走马以粪,说的是,天下太平的时候,性情也平和恬淡的人们,会选择弃除饲养马这种喜欢飞奔性烈的牲畜。不打仗养马干什么呢,耕田的话,养牛更合适。用马耕田是跟用牛打仗一样的乱弹琴。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天下无道,导致天下大乱,战争四起。郊,本意是指距国百里之外为郊,这里指的就是战场,在国与国之间的边境附近陈兵厮杀。沙场上,无数的战马在驰骋在嘶鸣,这种似乎专门为战争而生的动物,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罪,本意指犯法。这里指的是,违背了道。道无名,欲无可欲。出现可欲,说明天下已经脱离了大道,违背了大道。这时候,处于风险警示状态,退一步,还可以复归于道。

祸,害也,神不福也。这里指的是,天下出离违背了大道,那么必然的,就会招致祸患。刚才退一步,还能有惊无险的回去,因为不仅不退,还往前错上加错,那么就会造成大祸。

咎,本意是指灾。跑出去之后,见什么要什么,看什么喜欢什么,所有的人都这样呢,那么就是互相的争来夺去。每个人都想多争一些多得一些,凭什么比别人争的多呢,凭武力,战争于是就这么催生了出来。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道德经里面,知足,并非指平时人们所理解的那样,本来可以挣一百万的,现在挣两万就收手了,并把这个叫做知足。

道德经里面讲的知足,和流俗的知足,完全是截然不同的意思。它指的是,人须臾不离于大道,便能体会和理解,只有道才是完备的,才是具足的,恒常的。天下之物,不过都是道的演生物,它们都是细末的,不完备的,不足全的,不长久的。治理天下的道理,绝然不能从这些琐碎器物中得出的道理来作为依据和法度。

能够体会通达大道,是谓知足。失道妄为,并以妄为常,是谓不知足。体知道之足全,并能抱道不离,这便是知足之足。能做到知足之足,那么天下就会恒常有道。唯常足,天下方能常正。

道德经丨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