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历史·地理 > 正文

占豪:驳“孔子留给中国的10大糟粕思想”

2015-07-26 15:33 历史·地理 ⁄ 共 9937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一些人对孔子、儒家理解不到位,却盲目攻击、抹黑,这些行为除了体现自身文化素养不足外,其实什么都体现不出来。这种攻击缺乏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也是对西方文化缺乏认识的表现。这种人,基本上都有属于盲目崇洋媚外者,他们为了表现自己崇洋媚外的那种虚无自信,不断试图向外传播自己那无法站起来的所谓“强大”。他们抹黑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这些行为,对中华文化造成了伤害,也让更多普通人产生了对中华文化的误解。

最近,微信圈《孔子留给中国的10大糟粕思想》流传得较广,其中污蔑内容手段卑劣、污秽不堪,下面就针对流行很广的这十条攻击孔子和儒家的谬论加以驳斥和批判。

一、等级观念:

孔子推崇君权、父权、夫权,提倡愚忠、愚孝、愚节。在孔子的观念里,君臣父子夫妻,各有其位,等级森严,不容僭越,绝无平等之必要,更无平等之可能。导致国人只知专制,不识民主,以为命由天定,其实人人生而平等。孔子的这种专制思想、等级观念逐渐渗透进国人的血液里,流淌至今,如附骨之蛆,剔之不去。

《论语·颜渊》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八佾》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里仁》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驳斥:

首先,有些人认为中国存在如日本、印度那种等级观念的看法本身就是错误的认识。在这方面,哪怕西方也不是这么认识的。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在其著名著作《菊与刀》中就对中、日在文化上进行了区别阐释,她认为日本人文系统存在严重等级制,而中国则不是等级制。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这样说:

然而,从一开始,日本就没有能复制中国的没有等级制的社会组织。日本采用了中国的官衔,但是,在中国,官衔是授予通过了国家组织的科举考试的行政官员的,而在日本,则颁给了世袭贵族和封建领主。他们成了日本等级制的组成部分······不管日本多么勤勉地从中国引进文明,他就是无法采用那些能取代等级制的生活方式,例如中国的官僚行政系统或扩大了的宗族系统,后者把各种各样的人团结在了一个伟大的民族中。

从上述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本质上,中国皇权时期郡县制下的社会组织形式不是等级制,而是扩大了的宗族系统(皇权就是扩大了的宗族体系。中国人信天道,所以皇帝自称天子,受命于天。而皇帝统治这些体系不是通过封建领主,而是通过科举考试的官僚系统)。这种体制,绝非等级制,而是一种皇权郡县制,和通常认为的等级制有本质性差异。这种宗族系统加上官僚系统,形成了中国的集权政治体制。在两千多年前交通和通讯都极不发达的秦汉时期,中国即通过宗族文化和官僚体制创建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郡县制,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奇迹。正是这种制度的优越性,才有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两千多年不灭,才有了中国大一统的道统体制。但这一切,都和等级无关,这些社会模式不是等级制的模式,是一种宗族+官僚的大一统民族文化体系。就拿今天来说,官员、富豪和普通百姓也有巨大差异,也存在社会地位的高下和生活品质的不同,但这一切全世界大同小异,也都不属于等级制。

那么,孔子的思想真的是把人分三六九等吗?这真是彻彻底底的污蔑和抹黑。孔子思想是一种秩序思想,是通过人的道德提升,通过各守其位来维持社会和谐与稳定,是一种道德伦理系统。这种伦理系统,和等级制毫不相干。

事实上,孔子不但没有等级思想,反而是主张人人平等。孔子思想来自于《易经》,来自于周礼式的王道。孔子为《易》经作了十翼,其中一句是这么说的:“《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这其中“首出庶物”就是说元首、首领出自普通人,由普通人中的贤者来担任家族、国家的首领。如果是等级思想,那么其思想就会像日本或印度那样,认为封建领主、种姓家族就高人一等,而不会去传播什么首出庶物了。试想,如果没有这种思想存在,哪里有陈胜吴广起义时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哪里有会有后来汉高祖刘邦成就天下?事实上,从秦朝开始,周王朝封建社会的体制已不存在了。

关于孔子的平等思想,可以孔子教育上的主张看出。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就是主张教化人不分人的贫富贵贱、天资如何,要不分差异地进行教育。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孔子主张任何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但哪怕现在,在一些落后的国家,仍然认为女性没有受教育的权力。

孔子主张秩序,这个秩序在古代叫礼,其内涵包括道德约束系统和法律约束系统,但孔子认为主要得靠道德约束系统。在孔子的道德伦理系统中,他认为君该行君事,臣应该行臣规,父应尽父责,子应该行子道。这些秩序观念,放在封建、皇权社会,就被简化为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目的是告诉世人,每个人都应该各守其位,君应该做君该做的事,守好自己的位置;臣应该做臣该做的事,守好自己的位置;父亲应该做父亲该做的事,守好自己的位置;儿子应该做好儿子该做的事情,守好自己的位置······

儒家对君臣父子都有其道德和行为规范要求,任何人越过了这些,就是失去了位置。失去位置,皇帝就是无道昏君,臣子就是佞臣,父亲就是为老不尊,儿子就是不守孝道······当然,后来各个朝代又发展出不少遏制人性的东西,但那已与孔子无关,孔子都死那么多年了,有人把经念歪了,能怪到孔子头上吗?

至于礼,放在今天,就是当前我们说的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单位企业制度······就是要求人依法、依规、依德行事。维护社会秩序的各种工具,就是今天的“礼”。西方社会不是讲求法治社会吗?其内涵就是孔子“礼”的一部分。但是,孔子的“礼”绝非只有法治,还包括道德伦理系统以及其他各种维护社会秩序的体系。所以,孔子的“礼”内涵比法治更深远。

二、孔子力主推行愚民政策:

让民众按照统治者的意思去做事,却不要让他们知道这样做的原因。愚民为何?一句话:便于统治!中国近现代的诸多落后,以及国人骨子里的奴性十足,都是两千多年的专制思想和愚民教育合力作用的结果。对此,孔老夫子,恐怕难辞其咎。

《论语·泰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驳斥:

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也是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孔子对中国的民智开化起到了数千年来基本无人企及的作用。请问,这是简单的愚民政策吗?孔子一生政治上都不得志,未能在任何王权下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于是教授弟子。据传,孔子弟子三千,孔子的三千弟子后来将孔子的智慧传递到天下。请问,这是愚民政策还是在开民智?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儒家到了汉代汉武帝时才被真正推上至尊之位。到汉代儒家才被奉为圭臬,其实那时的儒家思想已是被孔子弟子们修改后的思想了,这种思想本质上是各方政治妥协的结果,虽有孔子的思想核心,但已不是最原本的孔子思想。在这些妥协中,实际上是加入了统治阶级的改造。在任何社会,包括今天,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稳定,不免会有愚民思想,但那又与孔子何干?譬如,今天的美国搞娱乐化的社会,虽然国家的“总经理”总统可以弹劾,但却决不能动到背后的资本老板,整个舆论宣传系统被资本控制,请问这种娱民政策(娱民和愚民形式不同,本质相同),也要怪到孔子头上?打菜刀的王麻子卖刀是为让人切菜,有人却用来杀人,王麻子能因此成为祸首吗?

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文明领先世界几千年,落后不过是近代的事,这种所谓“两千多年的专制思想”导致中国落后的理由是否充分?历史问题要历史地看,简单地归结就会落于肤浅。

儒家思想对中国的稳定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华文化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断灭过,并得以传承的文化。不说别的,那些崇洋媚外之人,可以对比一下东、西方的历史,看看是中华文明历史更文明、更持久,还是西方的文明更文明、更持久?历史已经给出答案,不言而喻。

譬如上句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种说法不但理解肤浅,甚至断句都是错的。这句话的断句应该是这样:“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民众适应当前的现实环境,能够促进社会发展,那么就任由民众去做他们想做和该做的事,社会就会自然和谐,不断进步;如果民众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现实环境,已经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那就要发动民众的智慧,进行创新,调整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从而寻找新的出路。孔子这里所说的民众与现实适应与否,本质上就是今天说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调和了,社会就发展进步了;反之,生产关系无法调和,社会系统必然陷入混乱。这一切靠什么来解决?就是创新。谁来创新?显然是民众创新。

这种连基本意思都没搞清楚的人,就敢攻击《论语》,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三、简单的二元思维:

孔子眼里,人只有两类,非君子即小人。如此简单的二元思维,导致国人在面对多元社会,多元问题时的无能为力和不知所措。其实人性之复杂,根本就不是君子和小人所能涵盖的,当然,孔子认为一分为二足矣。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述而》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驳斥:

要明白什么是小人就必须知道什么是大人。何谓大人?就是《大学》中所阐释的,能够以“大人之学”来要求自己,超凡入圣之人和以追求超凡入圣的君子,他们都是大人。大人,就是圣人、贤人、君子。在孔子眼中,圣人、贤人是完美的人,君子是以追求圣人境界的人。小人又是什么呢?小人就是与《大学》中描述的大人相反的人,或者既做不到大人又不想做的大人的人,都可称为小人。在孔子眼中,只要向往高尚的人,就都不算小人,虽然并非人人都是君子,但在孔子眼中,应该有教无类,将所有普通人都教化成君子、圣人,都向贤达迈进,而不是成为小人。

本文作者盲目贬低二元说也是一种无知和可笑的行为。事实上,这个世界本身就是由二元组成的,计算机的代码是0和1组成,是二元的;阴阳、明暗、冷暖、黑天白日、日月、男女、大小······都是二元的。没有二元,没有阴阳二气,这个世界都不会存在,哪里还有别的什么?二元并非纯粹对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阴阳相生的。

上述论语中将君子和小人分开,晓明君子和小人的善恶美丑,是教人向善,向美好的。但在某些人眼中,这种向上的教化,也成了罪过。一边遍地儒家的高尚信仰道德观,一边又吹捧基督教信仰、贬低中国无信仰是这类人常干的事。

四、孔子只重阐述,不提倡原创:

结果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只能将古人的思想陈陈相因,多是些训诂、考据、索隐之学,而新思想的诞生几无可能。此便为春秋战国之后,中国再无思想大家之根源所在。另外,一个不重视原创的民族只会出现现在这样的结果:抄袭严重,盗版猖獗。

《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

驳斥:

在国学中有大学和小学之分,其中小学是上述训诂、考据和索引之学,可为何漏了大人之学?儒家要求其学子们必须熟读经史子集,而这些都属于大学,而以此指责孔子的人竟然对此不知。当今世界,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有中华文化璀璨?中华思想有容乃大,舶来之思想如佛禅思想,自生如诸子百家,扒开人类思想界的结晶,找不到比中华民族文化更加璀璨的任何一支。所以,这种所谓新思想诞生无可能之说着实幽默。就不说诸子百家,中国历朝历代哪个朝代没有文化精英?而西方呢?除了古希腊、古罗马那点东西,就是近代文艺复兴后的,中间则是千年的黑暗世纪,普通人胆敢读圣经以外的书,就可能被当作异教徒烧死。哪怕如今的西方文化,又何尝不是在走向没落?

事实上,孔子绝非完全述而不作,因为《易经》中的《十翼》就是孔子所作。但总体而言,孔子是述而不作。那么,什么是述而不作呢?是光说不作吗?非也!那么,圣人为什么述而不作?这其实和佛教禅宗以心印心有些类似。在先贤圣人看来,任何立于文字的东西都是死的,只有见机而述才是立足于现实的,是活的。述而不作,体现的是孔子学说的灵动,是根据弟子提出的现实问题,孔子用儒家理论来进行阐释,把儒家理论和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儒家的体系。至于儒家的知识体系,在孔子看来,古圣先贤留下来的已经够多了。述而不作,本质上是孔子教授弟子的一种方法,是孔子对待儒家理论的一种看法。

由此对孔子进行攻击,实在是愚蠢之至。看看中国古圣先贤留下多少经典著作,四库全书有多少本?这还是在文言是极其简练之语言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原创,那么这些都是抄谁的?而这些文字,绝大多数都是孔子的徒子徒孙们著立的。儒家讲求立德立功立言,怎么就没有原创?这种说法极其莫名其妙和毫无根据。

五、迷信古人:

孔子的目标永远向后,只恨不能回到周初,为周公洗足,替武王捶背。导致的结果是,人人迷信古人,而古人迷信更古的人。年纪轻轻就开始怀旧,不思进取,只知慨叹人心不古,其实古人之心未必如今。

《论语·述而》子曰:“信而好古。”

驳斥:

孔子学说是入世学说,是自强不息的学说。在儒家经典《大学》中就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种阐释,而在《易经》中,“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就是儒家所奉行的精髓。中华民族的古圣先贤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牛一脉,他们留下的思想精华至今照耀世界。对于古圣先贤的思想,我们应该学习。孔子就是一个在先贤文化继承上集大成者。他不但继承大量的古代文化精华,还对很多他认为矛盾或不好的地方进行了删减,重新对相关知识消化、吸收,并最终以儒家体系的方式重新释放出来。

中国周朝早期是非常和谐的古代王朝,在推翻殷纣王后,周公制乐,在诗书礼乐完备的情况下周王朝非常和谐。若非周王朝和谐,试想当时那么松散的统治格局,怎么可能总体持续了800年?美利坚的历史才二百多年,有些人就膜拜得不知所以,但对于中华历史上这么伟大的朝代,却显得愚昧无知,着实是一种冷幽默。

六、歧视女性:

孔子轻贱女性,视女子为小人,导致的结果是数千年的重男轻女,造孽无数。

《论语·阳货》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驳斥:

重男轻女并非中国的专利,在男性主导的社会里,基督教、伊斯兰教国家历史上对女性的摧残恐怕比中国严重得多得多。至今,沙特女性仍然没有选举权,很多伊斯兰国家仍然要求女性必须穿黑袍、戴黑巾。中世纪的基督教国家,女性地位远低于中国古代的女性。

但是,这些都不是说孔子歧视女性的理由,恰恰相反,对易经有深入研究的孔子一定是重视男女人伦关系的。只是,以当时的社会,女性总体是依附于男性的,这些现实都不是孔子所决定的。

更为重要的是,上边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压根也不是后世胡乱解读的那样“唯女人与小人为难养也······”孔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还是得先从断句上下手。这句话的断句应该是这样的: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什么意思呢?

唯是语气词,《说文》中有解,即诺的意思,诺即是的意思,是应承的语气词。在《助字辨略》中也有解释:唯者,应之速而无疑也。这种例子在论语中也有。《论语·里仁》中有这么一句: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秦王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睢曰:“唯,唯。”这些都是一个意思,就是语气词,和现代的哦、嗯一样。

女字在古代很多书籍中都是与“汝”字通用,在《论语》中所有的女子都是汝的意思,汝就是你的意思。女子就是汝子,汝子的意思就是你的子嗣,古代子嗣包括儿子也包括女儿。与,结交的意思。为,成为。养,古代通痒,是一种痒病,皮肤受到刺激,产生想去抓挠的感觉。在古书上这种用法也有不少,譬如,《荀子·荣辱》中,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荀子·正名》中,疾、养、凔、热、滑、铍、轻、重,以形体异。这里的养都是痒的意思,是一种痒病。痒病,抓之则痛,不抓则不爽。很难受。

如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是的,如果你的子女结交了小人就成了灾难了,就像一种痒病。

用这句话中的痒症,去比喻后边那半句“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就再合适不过。孙字古代通逊,谦逊、恭顺的意思。有了痒症,抓则痛,不抓又不爽。这里结合前一句,比喻到现实的意思就是,如果你的子女结交了小人,变成了你的灾难,成了你的痒症,那么你再去“抓”(近字的意思可以引申为管教,拿抓痒作比喻),你的子女会对你的管教显得很不逊、不顺从。但是,如果你远离你的子女,则必然会让子女生怨恨,因为你失去了作为父母的位置。这是孔子在教育弟子们一定要让自己的子女远离小人,避免给自己制造麻烦的意思。

这句话和女子有一毛钱关系吗?看不懂先哲思想之内涵也就算了,对其进行抹黑就太无德了。

七、狭隘的民族主义:

孔子心中那“正统嫡传”的文化道德优越感,逐渐演变成国人心目中“天朝上国”之莫名其妙的观念,至明清而愈演愈烈,举国上下,不知天外有天,遂有清末之辱。细细揣度,人类之战争,半数以上起于民族主义,一战、二战之德国日耳曼民族、日本大和民族,皆因自以为优而彼等劣,遂起贪心,致生灵涂炭。现今,国内经济略有好转,民族主义叫嚣又起,望国人慎之再慎,引以为戒。

《论语·八佾》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驳斥:

越往后,这种赤裸裸的攻击越缺乏技术含量。儒家讲求正统嫡传并非孔子所传,而是中国一贯传统。为何讲求正统嫡传,就是避免大家为了争夺某种位子而大开杀戒。历朝历代,皇家为大位、民间为财产争得头破血流甚至你死我活的例子还少吗?儒家为了规范这种不必要的混乱,确立了这一个正统嫡传的伦理。这种伦理,和现代领导人选举制度从伦理角度说都是 一种形式。譬如,在某些国家,一派赢得选举而另一派不服,然后就大打出手的事是多么常见?美国选举,不也是说谁赢就是谁赢吗?这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有什么关系?实在是不知所云。

而上述论语中的句话的断句也不是如上面所断。正确断句应该是: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这里如的意思是跟随的意思,亡的意思是轻视和蔑视的意思,诸夏是指中华历代文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非华夏的蛮夷虽然也有君主,但由于不跟随华夏之文明,所以受到华夏的蔑视。

这些和民族主义着实没有一点关系。历朝历代,中国人并不太在意种族,重在文化认同,这是为何无论元朝还是清朝,在统治中国后都被中华文化融化的根本原因。因为,如果他们不被中华文明所同化,那么他们就无法进行统治。另外,而在中国历朝历代,周边国家不断来朝拜,希望获得中华帝国的封赏,希望学习中华文化,而中国都不会再把他们视为蛮夷。这是一种文化认同,而非民族情绪。

八、孔子提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如此这般,社会责任感,从何谈起?

《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驳斥:

儒家学说,讲求入世。入世,首先就是要有承担。孔子作为儒家之祖,怎么可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看看历代儒家诸子,推崇的是忠君报国,为黎民百姓服务,这些历史和社会责任感,是任何宗教都无法比拟的。而这种责任感,实际上从中国商超就有了。与西方虚拟出一个超现实的上帝不同,中国也有上帝,中国的上帝就是天。天道就是天的规律、天的人性化意义,是利于众人的大道。所以,从根本上说,民意对于统治者来说就是天,顺天意就是顺民意,谁能顺天意顺民意,谁就能一统天下。这种价值观,被儒家借鉴,形成了以民为本的价值体系。这种体系,能称为没有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可以说是任何宗教都不具备的。儒家,立中华于两千载,凭的就是入世的积极性和担当。

上面的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恰是儒家精髓之一,这里有一语双关的两层含义:一层是指人,一层是指事。

指人,即位和责是相对应的,在什么样的位子就干什么样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能去谋与自己不相干的政,否则就会乱了伦理和秩序,社会就难以安宁。这就像国家元首就一个,是谁都可以谋其政的吗?一个企业的老板就有一个,是谁都可以当老板的吗?如果这个社会领导不干领导的事,职工不干职工的事,父母不干父母的事,子女不干子女的事,这世界岂不乱套?当然,这并不是说让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要做与自己位子合适的事。譬如,看到有人需要帮助,这个时候你可以帮忙,那么你就是在其位的,你当然得帮忙,这个位的变化是事随时易,是要根据当时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固化的。

指事,此处的位子就是事物发展的阶段。“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说事情没有发展到相应的位置,就不能乱作为。更直白地说,就是不要做和现实不相符的事情。譬如,你要蒸馒头,面和水的比例应该是2:1,结果你非搞一个1:10,那能做成馒头吗?那是面汤。再譬如,做馒头讲求程序,结果不讲程序直接上锅蒸,那能蒸出好馒头吗?事物有其发展规律,谁都不是上帝,也做不了上帝,必须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孔子这句话里就有这层含义。

按照自己的职责干好自己的事情,按照事物发展规律去做事,这就是孔子这句话的内涵。这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关系吗?

九、孔子是典型的精英主义者,骨子里看不起劳动人民,视农民、菜农、手工业者为小人。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驳斥:

这又是一个很低级的对孔子的污蔑。孔子乃儒家圣人,其思想和道德情操岂是这些人所能理解的?

“君子不器”什么意思呢?《易经》系辞中有云:形乃谓之器。形是什么?就是形状,就是佛经中所说的“相”。譬如,本来一堆泥巴,做成碗的形状,再烧制一下就可以做成碗,就成了可用的器具。器,就是形状、就是相。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不能被任何形状、相所框死,不能受限于某种模式,君子对待事物要根据现实不断变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君子要像水一样上善。

我们知道,水放在被子里是杯子的形状,放在碗里就是碗的形状,放在大河大江中是大河大江的样子,放在大海里又是大海的样子,但它就是水而不是杯子或碗,不是这些器。水利万物,这正是君子之性也。所以,孔子说,君子不器。孔子是教导弟子们要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是像杯子、碗一样保持这些死的形状,成为器物。

根据《论语·子路》中关于樊迟请学稼的内容就认为孔子看不起农民就更可笑了。樊迟作为孔子的弟子,向孔子学种庄稼,孔子告诉他,我不如老农啊;樊迟于是又向孔子请教如何做园圃,孔子就又告诉他,我不如园圃工啊。于是,樊迟走了。但这句话重点在孔子后边这句话。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

孔子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批评樊迟这是一种缺少格局的小人行为,樊迟必须明白下面这样的道理。后面的上字是上人的意思,上人就是君子、圣人。其意思是,君子、圣人有礼,民众就不会不敬;君子、圣人有义,则民众就不会不服;君子、圣人守信,则民众就不会不用情。如果这样,四方的老百姓就会背负着他们的粮食(子通籽,不是孩子的意思)到来,这哪里还用自己去种庄稼?

孔子这里的意思并非是歧视农民,而是在给樊迟讲各自有各自的位置,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在其位必须谋其政。樊迟跟随孔子显然不是为了学种庄稼,孔子根本也不懂种庄稼。在这种情况下,樊迟向不懂种庄稼的孔子请教种庄稼,向不懂建园圃的孔子请教建园圃,这就是既不知道孔子的位置,也失去了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自己是干嘛的,不知道他人是干嘛的,岂不是糊涂虫一个?如此下去,岂不就成了不务正业的小人了吗?这里当然不是说种地的农民不务正业,农民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地位是仅次于读书人的。本质上,农民种地就是务正业,而樊迟的正业显然不是种地,所以樊迟向孔子请教种地、建苗圃的行为就是不务正业。这就像明朝的皇帝不理朝政,就是成为最好的木匠,成为最好的炼丹家,不也是坏皇帝吗?这就是失去了自己的位置,不务正业,就是小人,就不是君子,君子一定是直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

十、孔子为人虚伪,言行不一,在卫国见南子,惹众弟子不悦一事,将其说一套,行一套的嘴脸暴露无疑。

《论语·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无厌之!天厌之!”

驳斥:

卫灵公的夫人南子,生性淫乱,与宋国公子朝私通。历史记载为美而淫。孔子对此人也很厌恶。但是,后来南子请人给孔子带话,要见孔子。孔子虽然厌恶,但最终还是去见了南子,这引起了孔子学生子路的不悦。然后才有了这段孔子教育弟子话。

关于“夫子矢之曰”的“矢”的解读,几乎都是“发誓”的意思,这种解释很荒唐,因为作为受到弟子尊重的孔子来说,完全不必向弟子发什么誓。这里的矢,是有针对性陈述的意思。也就是说,孔子针对这件事向子路陈述其间道理。

孔子说:虽然她是我否定的人(予所否者),但无须从主观上去厌恶(无厌之),天自然会厌恶她(天厌之)。孔子这里想表达的意思是,我为的是推行我的政治理想,并不是为了见她,而由于她在卫灵公面前的影响力,所以见她探寻情况是可以的,只有见她才能真正了解情况,完全没必要因为厌恶这个人就不去做事。对于这样道德品质不好的人,天自然会厌恶她。后来,孔子通过观察卫灵公并不是其施行政治理想的人,也就离开了卫国。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