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自动控制 > 数理涉猎 > 正文

王文素与《算学宝鉴》

2017-05-08 21:26 数理涉猎 ⁄ 共 9099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王文素,字尚彬,山西汾州人,于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 随父王林到河北饶阳经商,遂定居。自古晋商多儒,出身于中小商人家庭的王文素,受所处社会及家庭影响,自幼颖悟,涉猎书史,诸子百家,无不知者。尤长于算法,留心通证,以一生之精力,完成了《算学宝鉴》这一数学巨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一、数学巨匠王文素

    数学,古代称为数,后又有数术、算数、算学、算法之称,包括常说的算术、几何、代数、三角等方面内容。我国直到1939年才确定废止算学而用数学一词。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明代,重科举,重功名,习文尚武,独轻数学。善诗文又善数学的人不多,而专攻数学的则更是寥寥。于是数学只能是“能诗文而不猎取功名者”为之了。数学巨匠王文素则应该是这类人中之佼佼者。

   (一)献身数学,乐此不疲

    王文素对数学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对“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的六艺的排列颇有不同看法。他认为数学是“普天之下,公私之间,不可一日而阙者也”,“天下钱粮凭是掌,世间交易赖斯均”,对数学的重要性以充分肯定。他对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数学的状况予以抨击,“上古圣贤犹且重之,况今之常人岂可以为六艺之末而忽之乎.”他赋诗曰:“若无先圣传流此,自古模糊直到今”,对研究先驱们的劳动给以高度评价。他认为数学不仅重要,而且是“六艺科中算数尊”,给数学以极高的地位。

    王文素献身数学,不单是认为数学重要,也基于他对数学的热爱。他能“半间陋室寻妙理,灵台一点悟玄机”。真乃苦中求乐,乐在其中。“料此一般清意味,世间能有几人知?”的心情,颇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滋味。由此足可以看出他在数学的海洋中遨游已到了乐此不疲之境界。基于他对数学重要性的认识及热爱,才使他投身数学研究,手不释卷,30多年,完成数学巨著《算学宝鉴》。

   (二)正本清源,历尽艰辛

    世界上最怕认真二字,数学研究更容不得丝毫马虎。王文素最可贵之处,亦即他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也正由于他的认真。

    王文素“长于算法”,“颇谙乘除之路,尝取诸家算书读之”,他不只是读读而已,而是“留心通证”。其认真实干加苦干的精神,实当赞许。他在钻研前人和同时代的数学书籍中发现,“其间辞失旨者有之,问答不合者有之,歌诀包束不尽,定数不明,舍本逐末,弃源攻流,乘机就巧,法理不通”等诸多问题,而且“又兼版简模糊,誊书桀误”等原因,使“学者莫可适从”。加上“愚者不能分别,智者弗与办理,理者不肯尽心”的社会状况使数学废弛。对与他同时代的杜文高、夏源泽、金来朋等数学名家,虽有志于数学但“才论数题,即有二病”,于是王文素果断地下了结论,虽是名家,也不足称道。由此也可看出其认真精神。王文素对数学研究矢志不移,用30多年时间“历将诸籍所载题术,逐一测!深探远,细论研推,其所当者述之,误者改之,繁者删之,阙者补之,乱者理之,断者续之。复增乘除图草、定位式样、开方演段、捷径成术,编为拙歌,注以俗解”。虽知“下海探珠非易得,登山采玉实难求”,但仍以“吹开毛孔寻疵病,使碎心机觅本流”的认真精神,新集通证,正本清源。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完成了42 卷300 多诀,1200 多问和12卷诗词形式的300余问,总计1500多问、近50万字的数学巨著。

    王文素苦心钻研数学的30多年间,寓居之饶阳,历经大水、大旱、地震、蝗、疫、大风雨、大雨雹等自然灾害,人民生活穷困,历史上“大饥”的记载屡见不鲜。王文素能在“半间陋室寻妙理”,对“诸家俗算篇”进行“滞处疏通繁处剪,乱时整理阙时添”,这需要何等的毅力呀。诚如他在集算诗中所述:

    身似飘蓬近六旬,留心学算已年深。

    苦思善致精神败,久视能令眼目昏。

    铁砚磨穿三两个,毛锥乏尽几千根。

    如风扫退天边露,显出中秋月一轮。

    老先生通证古今,正本清源,历尽艰辛,虽有苦尽甘来的喜悦,更有难以付梓,不获遂愿的伤心。王文素以艰苦卓绝的劳动,以“超出人表”的水平著成《算学宝鉴》,因而得到“数算中之纯粹而精者”的

    赞誉是当之无愧的。

    (三)孜孜不倦,训蒙西城

    王文素不仅是一位数学巨匠,同时又是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他对古算书中“数差法拙字讹刊”进行疏理通证的同时,对当时一些数学名家的“藏头露尾,露尾藏头,俱以逢巧之法而算之- 不通活变,以致后学之难悟”也绝不苟同。他以“通玄活变之术,断成诗歌、讲义”,并“注以俗解”,训蒙西城。

    1. 他在集算诗中对学算者循循善诱

    其一:“莫言算学理难明,旦夕磋磨可致通”,讲明不畏艰难、要争朝夕的学习态度。

    其二:“广聚细流成巨海,久封!土积高陵”,传播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的学习方法。

    其三:“肯加百倍功夫满,自晓千般法术精”,道出辛勤耕耘、收获有望的治学哲理。

    2.他对有志钻研数学者也有谆谆告诫

    其一:“其中奥理实难参,仰益高% ( 原书空一字) 钻益坚”,即愈学愈有钻头,得其要者绝非易事。

    其二:“人道算如隔张纸,我言如隔万重山”,在钻研数学的道路上,万不可浅尝辄止。“当细审”,“莫轻谈”,要达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前进,须有磨穿铁砚、踏破重山的毅力与恒心。

    他以自己深钻细研的冶学精神和通证古今的魄力,为后学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 四) 未能付梓,几成腐尘

    42 卷又12卷的精深浩瀚的数学巨著已耗尽了王文素一生之精力,但是,要想付梓广传非一定财力是办不到的。

    王文素高叹“有意刊传财力寡,无人成就恨嗟多”。

    当时,有杜瑾,字良玉,也善数学,他承认王文素是超出人表纯粹而精者,他称:“愿捐资绣梓,以广其传”。而且得到宝朝珍的赞赏,赞之日:“余谓世人之有寸长者,惟独善而恐人知,既知,而恐人得。若王公,善用心而不吝其有,杜公,善于知人而不没其善。二公长于数算而媲美者,鲜其人乎。”按理讲,书已写成,又有捐资者,出书是没有问题了。但不知何故,书没有印成。

    10多年后,书仍没有印成。王文素在自序中只得又叹曰:“欲刻于版,奈乏工赀,不获遂愿,倘有贤公’ 仗义捐财。刻木广传,而与尚算君子共之,愚泯九泉之下亦不忘也。不而,徒为腐尘而已矣。”读之使人凄切。

    他在诗中写到:“鲁鳞直得逢尼父,楚璧须还遇卞和。良马若非遭伯乐,盐车困死告谁何。”对怀才不遇感叹不已。多么盼望一生呕心沥血所成之巨菩能有人资助,能遇贤公明主’ 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能够付梓,广传于世,然而历史终归是历史,留给王文素的只能是遗憾,而这一遗憾470多年后才如愿以偿。

    二、数学巨著《算学宝鉴》

   《算学宝鉴》现只有手抄孤本存国家图书馆。现存手抄本并非王文素编书原件,系后人根据原件残卷或抄件重抄。

    因系重抄,残缺短少、缺篇少页情况屡有发生。如目录中将第三十七卷“开仓窖积、开金石积、开堆垛积”三条遗漏,误将第三十八卷“立方截积,牙税求原”两条编人第三十七卷。而书中又将应列为第三十九卷的“三乘以上方、三乘以上圆”写成第三十八卷,使书内有两个第三十八卷,并依此顺延,使得全书到第四十一卷便告终。让很多人误将共42卷之书当成只有41卷内容。

    又如,第二十八卷“方程入勾股”条,目录原为“2 诀10问”,然内容只存完整的1诀5问。“方求斜”条,原目录为“1诀3问”,书中无诀,只存完整的1问了。

    再如,第二十九卷中,“圭田容圆、梭田容圆、圆容方、圆套三圆”等4条,按目录载共应有4 诀8问,但书中已一字无存。以上诸条内容虽缺,但手抄本之页码连贯,证明该手抄本未曾残缺,只能是原底本内容短缺或抄写时缺漏。从抄写情况看,显然是认真的有心人为之,由此推之,原底本内容短缺的可能性极大。

   虽然《算学宝鉴》抄本有些短损,但绝大部分还是较完整地保存下来了,残短的极少部分基本不影响全书质量。这只能算是万幸中的一点缺憾罢了。

    整个抄本笔迹不一,系几个人分本或分卷抄写后整理成书的。他们虽未能“刻木广传”,但也应尊之为“仗义的贤公”。可以这样认为,正是这些无名英雄的劳动,才得以为我们留下了这部近!" 万字图草详明、算法荟萃、博大精深的数学巨著。

   (一)《算学宝鉴》的主要内容

   《算学宝鉴》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1.算学宝鉴序

    系明正德八年(1513 年),岁次癸酉,仲春之吉,武邑痒生宝朝珍序。

    为本书作序的只是武邑县学的一名秀才,当时社会对数学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2.自序

    系明嘉靖三年(1524年) ,岁次甲申,秋八月,癸巳朔,汾阳王文素述于饶川西城之馆。巨著已成,但自序中自谦之辞颇多,足见其治学之严谨。30多年之艰辛,

    未能付梓之吁叹也尽在序中道出,使人读之凄然。

    3.集算诗八首

    集算诗八首,有写实、有抒怀、有言理,是了解王文素的一份难得的史料。诗中,抒情言志,言简意赅,一吐为快;循循善诱,谆谆告诫,和风细雨;哲理深邃,切中时弊,入木三分。算诗八首字字珠玑,确属中国数学史中之珍品,是王文素留给我们的又一份宝贵财富。

    4. 算学宝鉴图录

    河图洛书图

    六觚图方圆图

    度图量图

    衡图五辰图

    五音相生图律吕相生图

    洛书均数图花十六图

    求等图辐辏图

    方胜图王字图

    古珞钱图连环图

    璎珞图三同六异图

   《算学宝鉴》卷之首图0" 幅,绘制精巧,均有简单介绍,有的编成口诀。后20 图,系由简入繁的纵横图,又名幻方,图中数字填写准确,系研究数的组合的趣味题。特别是后, 图,排列组合已相当复杂,足见该书的精、深、巧,亦可知作者数学造诣之深。如连环图将128子摆16环,借为25环,要较杨辉的72子连环图(程大位系原搬杨辉图)复杂得多。

    5.《算学宝鉴》提要

    子:指乘除之道路,定数目之洪纤。

    丑:法逢巧数须捷径,题遇归除就变因。

    寅:畎亩良方拽古典,田畴捷径立新题。

    卯:贵贱易交凭粟米、公私科派用衰分。

    辰:诸田截积分母子,少广开方取阔长。

    已:方圆台窖商功取,远近堤城众广求。

    午:均输致远近同劳,鼠尾使富贫不怨。

    未:参透支收盈肭,变通正负方程。

    中:勾股容长阔方圆,海岛望高低远近。

    酉:四家圆法求周径/ 众积开方取阔长。

    戌:长广全凭差较取,高深须用立方开。

    亥:欲穷九数其中理,须识三乘以上方。

    一般书的提要、总要,均应列书首,而《算学宝鉴》中对12 本书的提要却抄录在丑本之末,且无任何附带说明。因每本书的两句话基本上可概括其主要内容,且可根据提示直取所需本卷,为阅读、学习、研究提供了方便。故根据书中内容暂取名“《算学宝鉴》提要”列入目录之前。

    6.《算学宝鉴》目录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这部宏观巨著,根据原目录进行整理,原目录明显有误的根据书的内容或各本的目录进行订正,阙者补之,错者改之,发现有明显问题的加注说明。整理后目录从略。

    7.诗词

   《算学宝鉴》自序中云:“暇中又韵诗词三百余问,分十二卷,以续于后”。在目录后面有诗词上本、中本、下本共12卷目录,根据现有目录统计则不足300问。

    因书中无此内容,更无法核对,暂略不录。综前所述,《算学宝鉴》手抄本作为历史上保存基本完好的重要数学著作之一,它为后人研究中国数学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二)《算学宝鉴》的主要特点

    《算学宝鉴》乃煌煌巨著,内容浩繁,主要特点有

    三:

    1.是一部典型的中国古典数学巨著

    中国数学在世界数学舞台上曾一度遥遥领先,但与古希腊数学以定性研究为主,以空间形式的研究为中心不同,中国古典数学以定量研究为主,以算法研究为中心。《算学宝鉴》是以算法研究为中心的典型的中国古典数学著作。

     与古希腊数学著作通常要整理一个包括证明的演绎体系不同,中国古典数学往往以应用题解答的形式出现,将推导或证明略去,又往往是由后来的数学家作注。《算学宝鉴》沿袭了中国古典数学问题解答的形式,但加进了大量的推导和证明的过程,并订正了古算法中的无数的谬误与疏漏,这又是有别于其它算书的一个进步。书前敢冠以“通证”字样,并且名与实如此相符,实属不易。

     2. 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实用价值极高

    《算学宝鉴》中200多条,除基本定义和基础知识外,书中的问题几乎都是人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王文素自序中,开宗明义“窃闻囊古黄帝命隶首作算数,其目有九,日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肭、方程、勾股。又立度量权衡之名,九九乘除之法,是乃普天之下,公私之间,不可一日而阙者也”。自序概括了全书,从全书的各条、诀、问的安排上,问题的解答上,无论是证古题,还是“新集”题,均系生活中众人可经历的,足见与生活联系之紧密。

    全书1200多问中,有关诸田求积、积物求周、开金石积、立方截积、平地望竿、收纳课税等无不与田亩、堤坝、购物、课税等等人们生活的内容密切相关,像这一类实用价值极高的实际问题几乎全能涉及到,这也算该书的一大特色吧!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是我国历史上珠算应用相当普及的时期,在《算学宝鉴》成书前80 年有吴敬撰《九章算法比类大全》(后统称《九章比类》,1440年)书中虽有“起五诀,破五诀”等显然是珠算专用语的内容,亦有“不用算盘,至无差误”等语,可看出四则运算皆为珠算方法,开方尚用筹算,但全书确用筹码记录演绎过程而成书,珠算只是偶然提起。在《算学宝鉴》成书50年后则有徐心鲁《盘珠算法》(1573年)、柯尚迁《数学通轨》(1578年)年、程大位《算法统宗》(1592年)等书相继问世,算盘已明显置于各书之首,显然是典型的用珠算演算的数学著作。

    《算学宝鉴》正是处在这一中间时期,纵观全书,除偶有用筹码记录演算过程(见丑本第四卷)外,全书均为文字记录。从运算方法、口诀、置数定位等分析,确实全系珠算的基本方法。而该书既没有算盘图,也基本不用筹码记录,而大量的用文字记录演算全过程。虽然要较另两种方法记录更费时、费力,但是,这样的结果可使书中的运算过程在任何计算工具下均可运算自如,不强求运算工具,不引导也不干扰学者的运算习惯。由此可看出王文素的用心良苦,也更能体现出《算学宝鉴》极高的实用价值。

    3.是一部通俗易懂好教材

    《算学宝鉴》承九章古制,继承了中国数学书的成书文法,全书的思路基本上与《九章比类》及再早一些的数学著作相同。

     该书引用了历史上传习已久的“先贤格言”:“心灵者蒙童最晓,意闭者皓首难闻。勤勉学全书可解,不留心徒老其身。人生世不能学算,如空中日月昏昏。既知干不知其算,将精神减去一半”,也沿用了10 条“算学总诀”。这些启蒙歌诀在吴敬、程大位书中均沿用,可见流传之广。《算学宝鉴》在引用现成的歌诀的基础上,在“新立拙法,编成俚句,以晓蒙童”方面尤为出色。中国有几千年的古老文化,方块字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而子曰诗云的背诵方式又是千百年来的教学习惯。要想让更多的人学会、牢记诸多算理算法,编为歌诀,注以俗解,恐怕是再好不过的了。

    书中有不少劝学的歌诀,更多的是算法歌诀。大多都能针对具体问题,具体方法,极具概括性地将要领、步骤编为歌诀。一般都是起句提出问题,承句告之方法、步骤。转句一般是要领或“如果遇到** 问题如何处理”的深究,合句一般为“清”、“明”之类问题解决之结果。2句诀较少,一般多为4句、8句也有如“西江月”之类“词作”。大部分歌诀韵律较正,朗朗上口,便于诵读,一旦熟背,即得要领,极具中国特色。

    纵观《算学宝鉴》,从认九章名、认数开篇,“认法实”、“认乘除法”等开始,直到卷尾的“约面开方”诀,计330 多诀,且几乎每诀后都有长短不同的解释。这种编书方法,可使从认字的小孩学习开始。到加减、乘除诸法,积商定位,通分约分,方程勾股,方圆周积,开方、开高次方止,所有的数学知识均融入现实生活的应用题中。是一部适用于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层次的人学习的绝好的教材。

    值得一提的是,对简单的基础数学知识“加以俗解”还较容易,要对较高深的,诸如开高次方等也要用文字去“俗解”,可不是简单的事。从这点上看,《算学宝鉴》也不失为数学科普读物的成功之作。

    (三)《算学宝鉴》的重要贡献

    《算学宝鉴》是一部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数学巨著,它代表了当时我国数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它要比在我国及在世界上流传最广、名气最大的明代数学著作《算法统宗》成书还要早70 年,遗憾的是它未能付印成书,流传不广,故在历史上起的作用相对要小得多。但其数学水平和其学术价值不低于《算法统宗》。

    《算学宝鉴》的重要贡献有三:

     1. 通证古今,正本清源

     在《算学宝鉴》中,对当时见到的数学著作及民间算法、算题,均能留心通证。特别是对当时较有名的宋杨辉的《详解九章算法》,元安止斋的《详明算法》,明夏源泽的《指明算法》,明吴敬的《九章比类》等所列题例,进行通证。在删繁续断,补缺理乱的同时,明确指出原书之谬,且指出谬之所在,此类范例贯穿《算学宝鉴》始终,多得不胜枚举。

    《算学宝鉴》在“通证古今”的同时,非常注重“新集”。全书有200 多条,330 多诀,1200 多问,如加上诗词300 多问计1500 多问,能编集出这样多的数学题,实乃前无古人的创举。

     特别应提及的是有很多题都是多个提法,多种类型,多个答案。有“古法曰”、“九章法曰”,“杨氏曰”、“详明曰”、“指明曰”、“依古法答曰”、“依密率答曰”、“依璇玑答日”等。例题也均有“补遗新题”、“比证新题”、“通证新题”等等,举不胜举,使《算学宝鉴》成了中国历史上难得的数学百科全书。

     因该书有通证古今的魄力,有“新集”的毅力,才有正本清源的结果,也因如此,才使《算学宝鉴》在数学史上有更高的成就与地位。

    2. 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算学宝鉴》较明吴敬的《九章比类》要进步得多。除通证指误外,该书摒弃了吴书中很多不科学的东西。如吴书中根据病人年龄、得病时间而推断病情轻、重、难医等的“占病法”,还有根据孕妇年龄等推算生男育女“孕推男女”等不科学的算题,《算学宝鉴》一律不集。

    在圆周率的应用上,早80 年的吴书和后70 年的程书均用周三径一率。《算学宝鉴》则将古法“周三径一”,密率“周二十二径七”,徽术“周一百五十七径五十”,璇玑“周二十五径八”诸法均列出,使圆周率的应用更趋科学。

    《算学宝鉴》开首卷一即有“盘中定位数”的内容,并有歌诀:“始立盘中定数真,皆从实首起身寻。乘寻根下为法首,除寻法首上为根”。“盘中”显然是指算盘中,盘中定位数,确实是王文素“始立”。在运算口诀中,有“无一破五下还四”等口诀。显然是在上珠代表五,下珠代表一的算盘上所用的口诀。又如卷五“众九相乘”条解曰:“众九相乘,用子甚多,算盘子少,乘则不便。既乘已毕,只动一子居下,余仍如故。视之久矣,忽得此法。且云法实俱各二位者,只于实尾起一子,挪于尾后第二位即得答数⋯⋯”由此可见,王文素不但在算盘上运算,而且“视之久矣”,有所发现。在“众九相乘”的歌诀中有“算者若能知此意,科场出众敢争先”,是科场也用算盘还是一句笑谈,那就不清楚了。但王文素将他的这一发现,根据算盘上的盘式,用汾阳王郭子仪单骑见吐蕃的典故,取名为“单骑见虏”,亦可见汾阳人对汾阳事的回顾与眷恋之情。凡此等资料均可知《算学宝鉴》算题是用算盘进行运算的。亦可知在王文素时算盘在社会上、在商业及数学中已应用得相当普遍了。而《算学宝鉴》则大可说是数学巨著,小也可说是珠算教材了。

    《算学宝鉴》是现有记录中最早介绍“见一无除作九一”的撞归口诀的书,是现有记录中,最早在立体的插图画法上,采用现代轴测图法中常用的正等测图法,使三轴的轴间角两两成120度。!

    《算学宝鉴》对纵横图的研究之深更是前无古人,很多都是创新之作,演变之繁杂恐也是当时之最。《算学宝鉴》中王文素新编之题不在少数,应该说,新集题基本上取自当时的社会实践,“新集”贯之书名前更有新意,它不仅是王文素心血的结晶,而且使该书的实用价值更高了。

    《算学宝鉴》在通证的基础上,“复增乘除图草,定位式样,开方演段,捷径成术”。特别还在集算诗中提到“悬空定位无踪影,带从开方有正翻”,显然这也是王的得意之作,亦即在学术上高人一等、算法上技高一筹的写照。

     王文素发明了表算法。他利用图表形式,将解高次方程的复杂运算予以简化,这样可以将运算的每一步结果填入表内,然后进行再运算,直至得出最终结果。我们姑且将这种方法称作“王氏表算法”。这在世界数学史上也是一种创新。就是用这种表算法’ 王文素解出了象X9+25X8+235X7+1035X6+2160X5+1728X4=27993600000 这样的高次方程。也正因有了王氏表算法,才使珠算绝对有了用武之地。从王氏表算法的运算程序看,可以肯定地讲,王文素能够利用珠算运算解出9 次方程。

     王文素的数学成就是中国数学史连续性的有力证据,所谓“中国古代传统数学到明代几乎失传”的观点确实应该改变一下。即使在世界数学史上,王文素的很多成就在当时也是领先的。以上仅举几例而已。《算学宝鉴》中如此众多的创新,都是对我国数学的极大贡献。

    3. 不可多得,珍贵史料

    《算学宝鉴》系一部应用数学书。书中举例均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因此最接近现实。书中米、麦、棉、肉,马、牛、羊、鸡,绫、罗、麻、绢,人参、红花等价格资料应有尽有,船费、脚银、税种、税率等经济史料不胜枚举。我们也可以从这些资料中对当时社会进行透视、鸟瞰和研究。

    书中还有“假令秦至燕2880里”的例题。以当时翻山越岭渡河的路程,与现今西安经郑州至北京的火车线,1200公里的路程相比,差距如此之小’ 这绝非偶合。第一可说明编题利用资料之真实,亦可知当时对距离的测量已到了相当准确的程度。

    有关资料还可以列出很多,由于《算学宝鉴》通过无数应用题,对当时社会的商业、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进行了写真。使得该书成了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算学宝鉴》已重见天日。虽经传抄有所佚失,但它仍以近50万字的巨著让世人惊叹。其中蕴藏的价值将会让研究者折服,重放异彩的珍宝将会给挖掘者极大的回报。数学巨匠王文素也与他的数学巨著《算学宝鉴》一样,成了山西汾阳的骄傲,成了河北饶阳的骄傲,成了中华民族的骄傲。数学巨著《算学宝鉴》定会重放异彩,数学巨匠王文素也将含笑九泉了。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