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勤奋+机遇--备战研考痛并快乐着
过来人谈考研
黄振川:
毕业于华侨大学通信工程专业,2006年考取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研究生,总分422分,其中数学150分,专业课122分。
一位毕业于非名牌大学的普通学生,没有任何背景关系,没有借鉴任何内部资料,没有旁听过一堂专业课,却凭借自己的勤奋努力与智慧的应考策略,以笔试和复试总成绩名列前茅的绝对优势顺利考入理想中的名牌学府的名牌专业。
不忘目标
考清华是不渝的理想
高三那年的全省模考,成绩一直十分优异的黄振川考出了福建省第一的好成绩。在考前填报志愿时,他毅然填写了他一直梦寐以求的理想学府———清华大学。遗憾的是,那年高考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影响了发挥,与清华失之交臂,被第三志愿华侨大学录取。黄振川觉得时间宝贵,不愿再花一年来复读。怀着不渝的信念,黄振川在进入大学短暂的低潮期过后,在专业学习上表现出让老师和同学诧异的优秀成绩。“虽然在这里生活得游刃有余,但我觉得外面的世界还很大,我始终没有忘记我的目标,那就是清华大学。”
冷静分析现状
制定复习策略
大三暑假,黄振川雄心满腹地定下了考清华的目标,但有好几个难关摆在他面前。“首先清华吸纳外校学生的名额本来就很少,所以门槛很高,更何况是对我这种非名牌大学的学生;其次,清华从不公布内部资料,仅对外公开的以往三年的真题都还不提供答案,这对外校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再次,我在福建,没有地理上的优势,不能像北京的同学信息那么畅通。”
对自己的现状及目标进行分析后,黄振川研究出了一套“作战”策略。“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说,英语和数学都是经过了长期积累的,水平都不相上下;政治通过短期冲刺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而校方独立命题的专业课才最容易拉开差距,尤其是考清华这样的学校,如果一个外校的学生能把学校的专业课考得很好的话,无疑能大大增加入围的几率。所以专业课是我猛攻的重点科目。”黄振川为自己清晰地制定下了考研复习时间表:“我从六月份开始复习专业课,七、八月份开始复习英语,九月份开始复习数学,十月份左右着手复习政治。总体时间分配上,专业课是大头。”
复习专业课
如同解哥德巴赫猜想
黄振川用来复习专业课的唯一资料就是清华对外公布的以往三年的真题。“但那些题目都没有给出官方答案,回忆起那段复习的时光,有痛苦,也有乐趣。”
黄振川告诉记者,最开始碰到不会的题目,他会去问自己的专业老师,但有的题目老师也不知道答案。“没办法,我只能靠自己想。我到处查找资料,查阅很多外国文献,拼命翻书翻笔记,希望从中找到解题的蛛丝马迹。晚上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满脑子都是那些题目。我承认那些题目虽然很难,但确实出得很有水准,是很优秀的试题,我那段时间的痴迷状态就如同很多大数学家着魔于哥德巴赫猜想一般。”
一次又一次苦苦思索中的灵光闪现让黄振川找到了解题的方法。这个过程中锻炼出来的思维方式让黄振川很受益。
复习题量大
一天写完一支水笔
黄振川踏踏实实地进行每个科目的复习,而他检验自己每日的复习任务是否达标的标准就是看自己当天有没有用完一支水笔。“除了大量做题、演算外,我还经常抄写经典的题目和书本中常用的基础公式、概念。”黄振川告诉记者,他的复习笔记分两部分,“前面都是我在复习过程中积累下的一些优秀的试题,值得反复去琢磨的;后面是摘抄书本中的公式、概念和法则,一来加深记忆,二来方便查阅和巩固。”
谈到数学考满分的心得,黄振川表示,除了基础好外,也离不开他的勤奋练习与细心归纳。他告诉记者,光真题他就反复做了很多遍,“每遍的做题顺序和侧重点都不同,可能第一遍是正常顺序做,第二遍按照课本知识点对题目进行分类来做,诸如此类。”“除了做真题外,我还买了万学海文的李永乐老师编写的教材,那本书把每个知识点的相关题目按照难度等级分类,利于逐个击破知识点。”
凭借422分的成绩从初试中顺利突围,黄振川进入了复试。“当时的录取比例是45人录取30人,所以还是有点小紧张的。”
“面试前一天,我直接跑到办公室去找那年我们专业课考卷的命题老师。老师见我愣头愣脑地跑进去,开始还很抵触。当我告诉他我是来参加复试的学生,在初试中我数学考了满分,专业课考了122分时,老师的态度顿时变得和蔼起来。”黄振川说,“清华的教授有个共同的特点———惜才。老师问我有没有去旁听过他的专业课,又问了我很多专业方面的问题,但十个问题我只回答上来了四个。之后,老师还与我讨论了很多专业之外的问题,我一一作答后,老师表示很满意。”
得到了老师的肯定,黄振川很开心。但他心里对那几个没有回答上来的专业问题不死心。“我来北京时都没有带专业书,所以那天晚上我特意到网吧上网查资料,给同学打电话,弄清了答案。”这个只是出自于他习惯性的求知的举动,却在复试中帮到了他。第二天面试时,头一天查找到的资料竟然派上了用场。帮助他顺利通过了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