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

2007-08-21 07:44 战略·谋略 ⁄ 共 33325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王希

〔内容提要〕本文勾画了多元文化主义意识形态和实践自1960年代以来的演变过程,分析了

多元文化主义在教育学界、历史研究、文化批评和社会改革等不同领域内的使用和内涵。在

肯定多元文化主义给当代美国社会带来了重要而正面影响的基础上,作者也分析讨论了多元

文化主义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包括:在处理群体认同与整个美利坚民族认同之间的平衡关

系上,多元文化主义还没有提出一个令人信服的思路;因为利益的多元化,多元文化主义在

战略上无法在所有支持多元文化主义的群体中保持一个持久的、牢固的联盟;面对“一元性

”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及其对现行世界权力体制的深刻影响,多元文化主义并不具备向现行世

界权力体制进行挑战的理论和政治基础。

关键词:多元文化主义/种族关系/民权运动/肯定性行动计划

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是1990年代美国社会一种极为引人注目、又充满争议的

现象。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多元文化主义对传统的美国思想和价值体系提出了严肃的挑战,

促使美国人重新思考美国的历史与未来。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多元文化主义改变了美国教育

(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内容,并通过联邦政府的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正了历史上对少数

民族和妇女在就学就业方面的体制性歧视,使“多元化”(diversity)成为当代美国生活

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由于多元文化主义触动了原来的政治和文化结构,它也引起了极大

的争议。美国学术界和教育界围绕多元文化主义进行了一场迄今尚未结束的“文化冷战”,

治上也出现相应的连锁反应。关于多元文化主义的现象,国内学者已经注意到,并有专文进

行介绍和评论。【注释】

见沈宗美:《对美国主流文化的挑战》,《美国研究》,1992年第3期,第118-149页;高

鉴国:《试论美国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元主义》,《世界历史》,1994年第4期,第2-10页

【注尾】鉴于这个题目的重要性,我认为有必要作进一步深入的讨论

。本文拟对多

元文化主义的内涵、起源、实践和影响作一个系统和连贯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多元

文化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和实践所面临的挑战。

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美国研究

一多元文化主义的内涵

什么是多元文化主义?这个问题貌似简单,但却难以准确予以回答。困难在于“多元文化主

义”虽被称之为“主义”(ism),且使用频率很高,但它始终没有一个清楚的、公认的定

义。【注释】

社会学家内森·克莱日尔(Nathan Glazer)曾作过一个统计,发现美国主要报刊是在198

0年代末才开始使用multiculturalism一词的,该词在1989年仅出现过33次,两年后增加至6

00次,到1994年,达到了1500次。见Nathan Galzer, We Are All Multiculturali

sts Now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7.

【注尾】

实践中的“多元文化主义”与其说是一种严格的理论,不如说是一种象征性的政治口号。在

元文化主义的旗帜下,往往集合了一大批不同的(有时甚至相互冲突的)诉求。有的诉求涉

及理论问题(如呼吁推翻西方文明在美国教育和文化中的统治地位、建立新的知识话语体系

、改革传统的人文教育、呼吁停止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等),有的涉及具体政策(如要求政

府继续坚持推行“肯定性行动”措施、要求政府加大对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区的教育和经济资

、要求大学和公司增加少数民族和妇女雇员等),还有的则涉及一些具体的社会行为和态度

(如要求媒体对少数民族的形象进行正面刻划、提倡对包括同性恋在内的不同生活方式的包

容和尊重、严禁在公共和工作场合对异性进行“性骚扰”、在言语方面避免使用伤害他人的

眼词句等)。尽管这些诉求的内容不同,但坚持者都自认为是在体现“多元文化主义”的精

神,而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即便只是反对一种诉求而同时支持其他的诉求)也有可能被当作

多元文化主义者。如此而来,界定多元文化主义的工作变得难上加难。历史学家戴维·霍林

格(David Hollinger)曾说,“多元文化主义”几乎变成了一种“暗语”(shibboleth)

,只

是用来识别和联络政治上的盟友和学术上的同志,本身应该具备什么内容并不重要了。【注释】David Hollinger, Postethnic America: Beyond Multiculrualism (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5), p.82; 同见Glazer, We Are All Multicultura

lists Now, p.19.【注尾】

尽管如此,不同类型和用途的“多元文化主义”在基本原则上还是相通或有共同之处。一个

比较可行的认知方式就是对不同用法的“多元文化主义”实行分类考察,了解它们包含的具

体内容,通过比较,获取一种对普遍意义上的多元文化主义的认识。我认为,当代美国的多

元文化主义主要有下列几种用法:

首先,“多元文化主义”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1970年代当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首次出现

,它的目标是在中小学教育中增加对不同民族和族裔的文化传统的理解。在80年代时,“多

元文化主义”又为一些大学借用来描述对传统人文学科内容的改革。到90年代,多元文化主

义教育思想逐步趋于成熟。【注释】

C. Newfield and A. Gordon, “Multiculturalism Unfinished Business,” in A. Gor

don and C. Newfield eds., Mapping Multiculturalism (Minneapolis:

Univeris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6), pp.76-78; James A. Bank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Dimensions, and Practice,” in James A. Bank

s and C.A.M. Banks,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

n (New York: Macmillan, 1995).

【注尾】主张多元文化主义教育的人认为,知识在人类生

活和社会发展

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知识并不是中性的,其内容及构成方式不仅受特定的政治、经济

和社会关系的制约,也受到制造和传播知识的人的兴趣和立场的影响;教育是传播知识的重

要过程,又是塑造公民群体的关键过程,为了适应变化了的美国社会,教育中的“文化压迫

现象——即对非主流文化的排斥和曲解——必须改变;多元文化主义教育为美国学生提供新

的知识结构和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传统,减少乃至消除种族主义的偏见。【注释】

James Bank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s an Adacemic Discipline,” i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95/96, 2d edtion (Guiford, Con

n.: Dushkin, 1995), pp.61-62; Lawrence Blum, “Multiculturalism, Racial Justice,

and Community: Reflections on Charles Taylors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in Lawrence Foster and Patricia Herzog, eds., Defending Diversity: Conte

mporary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on Pluralism and Multiculturalism (Am

hers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94), pp.175-206.关于比较保守性的对多

元文化主义教育的讨论,见Diane Ravitch, “Multiculturalism: E Pluribus Plures,”

American Scholar, Vol. 59, Issue 3 (1990), pp.337-54.

【注尾】

无疑,这种教育思想与随民权运动而兴起的“种族意识”(racial consciousness)有密切

联系。

其次,多元文化主义也是一种历史观。多元文化主义教育者尤其强调对传统的美国历史知识

的内容的改革。这种要求与“新美国史学”的目标正好吻合。新美国史学自1960年代开始兴

,它以社会史学为基础,意图纠正旧的美国史观史论,注重对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历史的研

究,强调美国人历史经验的“多元性”。【注释】

关于“新美国史学”的介绍,参见:Eric Foner, ed., The New American Histo

ry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7), Lawrence Levine, The Opening of American Mind: Canons, Culture, and History (Boston: B

eacon Press, 1996), esp. Chapters 1, 5, 10; 李剑鸣:《关于20世纪美国史学的思考

》,《美国研究》1999年第1期,第17-37页。

【注尾】现在是否已经出现了一种多元文化

主义史学,是一

个值得争论的问题,但多元文化主义思想对历史研究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持多元文化主义

历史观的学者认为,美国历史和传统是多种民族或族裔共同经历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了“懂

得美国文化的本质和复杂性”,学生必须了解所有美国人(尤其那些被传统史学排除在外的

群体)的历史经历。【注释】

Lawrence Levine, Opening of American Mind: Canons, Culture, and Histor

y (Boston, Beacon Press, 1996), p.160.

【注尾】与多元文化主义的教育思想一样,多元文化主义的史学

希望帮助学生

了解美国社会目前存在的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贫穷等问题的历史根源,克服和消除对其他

民族和族裔文化的误解,解除他们对日趋激烈的文化冲突的恐惧,培养他们对群体差别的欣

赏,鼓励他们采用一种民主的而非等级式的观点来看待美国社会的群体差别,最终培养他们

在“由多元民族组成的国家以及相互依存的世界”中进退自如的能力。【注释】

Donna M. Golnick and Philip C. Chin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a Plu

ralistic Society, (New York: Merrill, 1990), 2d ed. pp.255-56.应该说明的

是,我在这里提出美国史学领域是因为围绕美国史的研究和教学的争论最为激烈,实际上,

多元文化主义对其他相关领域(如文学和美国研究)的冲击也很大,相关介绍见Mario T. G

arcia, “Multiculturalism and American Studies,” Radical History Review

, Vol. 54 (1992), pp.49-56.

【注尾】

第三,多元文化主义也被用作为一种文化批评的理论。在这方面,多元文化主义常与后现代

主义、结构主义和女权主义归为一类,被看成是向传统西方文明知识霸权进行挑战的一种话

语。多元文化主义者认为,任何文明都是历史的产物,有其内在和特定的价值体系,没有一

种文明可以宣称比其他文明更为优越,也没有理由以主流文明自居,并歧视、否定甚至取代

其他文明;西方文明之所以能够在目前人类的知识结构中取得支配性的地位,关键是西方资

本主义的发展领先于世界其他各地,西方向世界扩张的同时,也将带有严重偏见的西方思想

和知识,以及表达思想的媒介(包括语言、艺术、文学及其他)扩展到世界范围,以致于非

西方社会的知识分子在向西方文明挑战时,仍然继续下意识地使用西方文明中的思维模式。

在哈佛大学非裔美国人研究系主任亨利·路易斯·盖茨(Henry Louis Gates Jr.)看来,

多元文化主义理论的核心是承认文化的多元性,承认文化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影响,打破西方

文明在思维方式和话语方面的垄断地位。【注释】

Henry Louis Gates Jr., “Goodbye, Columbus? Notes on the Culture of Criticism,

” 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 No.3 1991, pp.711-27; 同见Gates, “

The Waning of America,” New Yorker, 19 April 1993, pp.113-117.

有的学者在这个问题上表现了更为激进的态度,认为仅仅打破西方文明的话语垄断还不够,

还必须建立新的以非西方文明为背景的新的话语。天普大学非裔美国人研究系的Molefi

Asante力主的“非洲中心论”便是基于这一思考提出来的。见Asante, The Afro

centric Idea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87).

【注尾】

第四,多元文化主义也被看作是一种冷战后的新世界秩序的理论。一些学者认为当代美国多

元文化主义思潮与历史上的被压迫民族反对主流民族的压迫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一种在

多元社会中寻求对人类的文化能力的保护的努力,而对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尊重应该被

看成是一种普遍人权得到政治社会的合法保护。【注释】

T. Turner, “Anthropology and Multiculturalism: What Is Anthropology that Mul

ticulturalists Shoud Be Mindful of It?” in D. T. Goldberg (ed.), Multic

ulturalism: A Critical Reader (Oxford: Blackwell, 1994), p.424.

【注尾】芝加哥文化研究小组(Chic

ago Cultural

Studies Group)在其论述多元文化主义的报告中提出,多元文化主义力图寻求的是一种更

适合于冷战后的社会和政治模式;冷战的结束、欧洲的统一、亚洲和太平洋区域的崛起和经

济全球化等使各国和民族之间的交往更为频繁和密切,无论是在美国内部,还是在世界范围

内,都需要建立一种更为现实的相互认可和尊重的文化和政治关系,所以,除了向主流文化

挑战以外,多元文化主义也在描述各种文化(和社会)在冷战后时代的一种相互流动的关系

。【注释】

Chicago Cultural Studies Group, “Critical Multiculturalism,” Critic

al Inquiry, 18 (Spring 1993), pp.531-532.

【注尾】

对于利用多元文化主义作为改革旗号的人来说,上述这些多元文化主义未免过于学究气。在

他们看来,“文化”是政治社会中权力关系的一种表现方式,文化的不平等主要是因为政治

不平等;要建立真正的文化平等,必须改变现有的不合理的政治和经济权力结构,所以,多

元文化主义的最终目的不是追求“文化平等”(cultural equity),而是“社会平等”(s

ocia

l equity),是争取不同群体(尤其是那些在历史上长期受到歧视和压迫的群体)在分享美

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方面的平等。“多元文化主义”因此也变成一种意识形态,

功能在于动员和集合广泛的力量,推动现实的社会改革。换言之,多元文化主义是一种具有

转换和改造社会功能的思想。【注释】

Joseph Raz, “Muticulturalism: A Liberal Perspective.” Dissent (Winter 1994), pp.67-79, esp. p.78; H. A. Giroux, Living Dangerously

(New York: P. Lang, 1993) and D. T. Goldberg, Multiculturalism:

A Critical Reader (Cambridge: Blackwell, 1994); Molefi K. Asante, “Tor

ward” to M. Vega and C. Greene, Voices from the Battlefront: Achieving

Cultural Equity (Trenton, NJ: Africa World Press); Dennis J. Downey, “F

rom Americanization to Multiculturalism: Political Symbols and Struggles for Cul

tural Diversity in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n Race Relations,” Sociolo

gical Persepctives, Vol. 42 Issue 2 (Summer 1999), pp.249-278.

【注尾】这种“转换性的多元文化主义”(transforma

tive multicult

uralism)包含至少两个方面的内容:支持“不同群体在文化和物质方面的繁荣”和“在自

由和

人类尊严原则范围之内的群体认同”,要求政府采取激进措施来保证受压迫群体的进步。其

核心内容是将多元文化主义的政治转换为政策。【注释】Joseph Raz, “Muticulturalism:

A Liberal Perspective,” p.78.【注尾】虽然不乏激进色彩,但这种多元文化主义

的前提仍是追求一种体制内的改革,在本质上是一种弱势群体与主流群体进行讨价还价,据

理抗争的“强势”(empowerment)运动。

由此可见,多元文化主义具有多种功用,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历史观、一种文艺批评理

论,也是一种政治态度、一种意识形态。它们之间的共识可概括为:(1)美国是一个多元

民族和族裔构成的国家,美国文化是一种多元的文化;(2)不同民族、族裔、性别和文化

传统的美国人的美国经历是不同的,美国的传统不能以某一个民族或群体的历史经验为准绳

;(3)群体认同和群体权利是多元文化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美国社会必须面临的现实。

从广义上看,这些不同用法的多元文化主义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对未来的期许,如同社会学

家内森·格莱日尔(Nathan Glazer)所指出的,多元文化主义者们力图从各自的角度描述

一个“不带偏见和歧视的更为美好的美国”的图画,希望将美国文化看成是所有种族和族裔

文化交融的结果。【注释】Glazer, We Are All Multiculturalists Now,

p.11.【注尾】

二多元文化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

多元文化主义内涵的广泛性与它起源的复杂性是分不开的。多元文化主义是20世纪50

、60年代民权运动的结果之一,但其思想根源则应追溯到更早时候的美国历史。20世纪初出

现的“文化多元主义”(Cultural Pluralism)思想和黑人民族主义(Black Nationalism

)思潮更是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有重要联系。

关于美国社会中“一元”与“多元”关系的讨论早在美国建国时期就开始了,并与美国人民

族性

的定义问题联系在一起。北美人口的“多元化”一开始就存在,独立和立宪使美国人有了一

历史机会来建立一种与欧洲传统不同的政治社会,这个过程被认为是美国民族性的重要基础

,而在其间建立的政治原则和价值也被奉为美国政治传统的精髓,成为不同背景的美国人相

互认同的基础。1782年,德克雷弗柯(Hector St. John de Crevecoeur)曾在他那本非常

有名的《一个美国农人的信札》中对美国民族性的“一元”化与人口的“多元化”的相互关

系作

了生动的描述。何谓美国人呢?德克雷弗柯回答说:美国人不是欧洲某一个国家或文明的后

裔,而是一个“奇怪的血缘混合体”,是一个人类的新种族。在这里,德克雷弗柯首次提出

“熔炉论”的思想:人的生长与植物一样受制于周围环境的影响,美利坚特殊的“气候、政

制度、宗教和工作”环境会将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移民熔制成具有同样品质和理想的人。【注释】

J. Hector St. John de Crevecoeur, Letters from an American Farmer and

Sketches of EighteenthCentury America (1782,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83), pp.70-71.

【注尾】

德克雷弗柯的说法不过是早年清教徒所信奉的上帝选民之说的世俗版,而且在他写作之时,

近1/5的美国人连起码的人身自由都没有,但这种思想却因为独立和立宪的成功而成为一种

坚信不移的文化神话。19世纪末,历史学家特纳(Frederick Jackson Turner)在他著名的

“边疆学说”中肯定了德克雷弗柯的思想,但特纳强调将无数欧洲移民“熔成一个混合的种

族”

的是美国对西部边疆的扩张和开发,西进运动创建了美国式民主,建立了美国人对美国体制

和思想的认可。【注释】

Frederick Jackson Turner,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rontier in American Hist

ory” (1903) in Turner, The Frontier in American History (1920,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 1928), p.23.

【注尾】特纳学说为20世纪初“美国化”(Americanization)运动

——要求和强制

新移民从语言、文化、政治行为到精神完全接受美国传统的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有力的支

持。1909年,犹太移民作家伊斯雷尔·赞格威尔(Israel Zangwill)在以《熔炉》(The Melting Pot)为名的剧本中,将美国喻为能使“所有的欧洲民族……融化

和再生(reforming)的伟大熔炉”。“熔炉论”之说更为普及。【注释】

Israel Zangwill, The Melting Pot (1909; New York: Macmillan,

1920).【注尾】

“熔炉论”的核心是追求美国民族在传统方面的一致性,而一致性的基础是盎格鲁-撒克逊

美国人的传统和历史经历。在“熔炉论”的口号指导下,美国化运动要求来自东南欧国家移

民“完全、彻底地忘却……与出生国之间的一切义务和联系”,无条件地接受主流文化。【注释】Isaac Berkson, Theories of Americanization: A Critical Stud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20), p.59.

【注尾】这种变

相的“文化帝国主义”做法受到犹太籍哲学教授霍勒斯·卡伦(Horace Kallen)的强烈批

判。1915年,卡伦在《民族》杂志上发表长文指出,人们可以选择或改变自己的服饰、政治

仰、伴侣、宗教和哲学等,但无法选择和改变自己的祖父母(即自己出生的文化背景),强

制一个犹太人放弃犹太文化,等于要求他停止生存。卡伦提出,强制性的一元文化(即让所

有美国人都统一在盎格鲁-撒克逊的传统之下),只能离间非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移民对美

国的感情。卡伦提出,“美国化”运动等于将非盎格鲁-撒克逊的欧洲移民看成是低等民族

不配享有同等的权利,这种做法是违背《独立宣言》所宣示的平等精神的。他认为,真正的

美国精神应该是“所有民族间的民主”(democracy of nationalities),而不是某一民族

其他民族的绝对统治。【注释】

Horace M. Kallen, “Democracy versus the Melting Pot,” Nation, February 18, 1915, pp.190-94; February 25, 1915, pp.217-20.

【注尾】1924年,卡伦在将该文收入论文集时,首次使用了“

文化多元主义”(Cultural Pluralism)一词。【注释】

Horace M. Kallen, Culture and Democ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

(1924. Reprint. New York: Arno Press and The New York Times, 1970), p.11.

【注尾】

卡伦的“文化多元主义”思想包含了后来出现的“多元文化主义”中的一些观点。虽然都是

对主

流文化传统的挑战,并在思想上有相同之处,但两者之间仍然有重要区别,不能简单等同

。关于这点,我将在本节后面专门讨论。【注释】

沈宗美先生在他论文中将Multicultualism译作“文化多元主义”(见原文130页),高

鉴国先生同时讨论了早期和当代的文化多元主义(包括卡伦的观点),但两者均未对这两个

词的历史涵义进行区别。

【注尾】卡伦提出的“文化多元主义”有两

个严重的缺陷:

首先,他忽略了经济、政治和教育体制对文化一元化的巨大作用,因而也低估了东南欧洲移

民后代“融入”主流文化的能力和速度;【注释】

卡伦在晚年放弃了他的“族裔预先决定论”(ethnic predestination)的观点,承认

白人民族内部的同化速度超出了他早先的估计。Stephen J. Whitfield, “Americas Mel

ting Pot Ideal and Horace Kallen,” Society (September/October 1

999), pp.53-55.

【注尾】更重要的是,他的“文化多元主义

”思想并没有包括

有色人种的文明。卡伦写作的时期正是南部的黑人丧失了选举权、印第安人的土地被出卖、

亚州移民被全面禁止的时候,但他忽略了这种深深嵌入在美国政治和法律体制中的对有色人

种的歧视和排斥。

早在卡伦提出“文化多元主义”之前,著名黑人学者杜波依斯(W.E.B. DuBois)就对为美

法律认可的种族歧视进行过深刻的批判。在他那本1903年出版的《黑人的灵魂》的著作中,

杜波依斯描述了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的黑人民族的精神创伤。他写道:每个美国黑人始终

生活在两种同时存在的意识(double consciousness)之中,始终意识到他既是一个美国人

,又是一个黑人,“两个灵魂,两种思想,两种不可调和妥协的抗争,两种始终处在交战状

态的理想,并存于一个漆黑的躯体之中”。【注释】

W.E.B. DuBois, The Souls of Black Folk (1903; Boston: Bedfor

d Books, 1997), p. 38.

【注尾】杜波依斯提出了卡伦在12年后提

出的同样问题

:“我到底是谁?我是美国人,还是黑人?我可不可以同时成为两者?我是不是有责任要尽

快地停止成为一个黑人而变成一个美国人?”【注释】

W.E.B. DuBois,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Races,” in The American Ne

gro Academy Occasional Papers No. 2 (1897), pp.5-15; quoted in Levine,

Open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pp.116-17.

【注尾】

杜波依斯的问题既是对种族歧视的抗议,也是一种对美国社会中“一元”与“多元”问题的

深刻

思考。这种思考导致了黑人知识分子开创了早期的黑人研究(Black Studies)。杜波依斯

率先开始了学术上的对美国黑人的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注释】

杜波依斯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于1896年出版,对美国终止奴隶贸易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随后,杜波依斯又开始了对费城黑人的社会历史研究。1910年,他在亚特兰大大学主持了

黑人研究的项目,计划以每年10本的速度出版一批研究黑人文化、历史和现状的著作。这个

项目最终因财政原因未能进行下去,但杜波依斯的努力开创了严格学术意义上的黑人研究。

【注尾】另一位黑人学者卡特

·G·伍德森

(Carter G. Woodson)更是将白人的主流文化斥为奴役黑人心灵的“邪教育”(miseduc

ati

on),认为这种充满偏见的教育只会将黑人学生引入歧途,让他们看不起自己的种族和文化

,产生极度自卑的心理。【注释】

Cater G. Woodson, MisEducation of the Negro (1933. Reprint.

New York: AMS Press, 1977).

【注尾】伍德森在1916年创办了《黑人史研究期刊》(The Journal of Negro Hist

ory)和黑人生活和历史研究协会(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Negro Life

and History)。【注释】

伍德森认为黑人历史只能由黑人来教,“其他种族的人不可能像黑人一样地胜任(这项

工作),因为他们不会像黑人一样来思考问题。”引自Peter Novick, That Noble

Dream: The “Objectivity Question” and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Profess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p.475.

【注尾】同一时期兴起的由马库斯·加维(Marcus Garvey)发动的

“加维运动”则

从政治上进行了呼应。加维提出,黑人不应向白人社会和文化投降,不应致力于“熔入”白

社会,而要坚持自己独特的民族性和传统,他主张通过建立泛非运动(PanAfricanism)

争取美国黑人和所有非洲民族的彻底解放。【注释】

关于加维运动的思想研究,见Marcus Garvey, Philosophy and Opinions of M

arcus Garvey (New York: Atheneum, 1969), Robert A. Hill, ed., Th

e Marcus Garvey and Universal Negro Improvement Association Papers, (Ber

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1991) 7 volumes; Judith Stein, The World of Marcus Garvey: Race and Class in Modern Society (Baton

Rouge: LouisianaStateUniversity Press, 1991).

【注尾】随后出现并延续至40年代的“哈

莱姆文艺复兴”

(Harlem Renaissance)则是早期黑人文化运动的一个鼎盛时期,黑人作家创作了大量文学

作品,对黑人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文化性格作了深刻的描述,丰富了黑人民族主义思想的内

容,许多作品成为90年代多元文化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也是“文化多元主义”和“多元

文化主义”之间的一种非常特殊的联结。

当代多元文化主义产生的直接历史背景是20世纪50、60年代的民权运动。民权运动在几个关

键方面为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首先,民权运动采用的是以种族为基础的“群体

斗争”的方式来争取“群体权利”,这种斗争方式是对强调个人权利的美国传统的一种极具

意性的反叛,但它却成为一种有效的意识形态和组织方式,“群体诉求”、“群体权利”也

因此成为多元文化主义运动的核心思想和策略。

其次,民权运动的结果为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奠定了政治基础。1964-1968年通过的一系列

联邦法律为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享受平等的政治和公民权利扫清了法律上的障碍,迫使联邦

政府承担起保障公民权利的责任,街头抗争得以转化为法律结果。这一点对日后多元文化主

义运动有重要的启发。【注释】

这一时期通过的主要法律包括1964年的《民权法》(全面禁止了法律上的种族歧视行为

和种族隔离政策);同年批准的第24条宪法修正案(取消了在南部盛行的“人头税”规定,

保障贫困黑人的选举权);1965年的《选举权法》(废除了南部各州为剥夺黑人选举权而设

置“文化知识测试”的规定);1968年的《民权法》(禁止在住房方面实行种族歧视)。

【注尾】1965年《选举权法》实施后,南部黑人重新获得选举

权,他们对政

治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区域和地方政治的结构。到1974年为止,南部已有1500多名黑

人担任了不同层次的公职,相当一部分是担任了州立法机构的成员。【注释】

Steven F. Lawson, Running for Freedom: Civil Rights and Black Politic

s in America in 1941 (New York: McGrawHill, 1997), 2d editon, p.143.

【注尾】1970年

,国会内的8

名黑人议员组成了“国会黑人党团组织”(Congressional Black Caucus,简称CBC),专门

有关黑人权利的立法进行磋商和协调,成为一种利益集团。随着当选的黑人议员增多,CBC

的成员已达到41人。一些当年民权运动的领袖(如约翰·路易斯等)已成为国会议员。人数

较多的拉美裔议员也有类似的党团组织。

“肯定性行动计划”(Affirmative Action)(又译“平权措施”)的实施对多元文化

主义

的兴起也有重要的影响。“肯定性行动计划”是一项由1964年《民权法》衍生而来的经济民

政策,目的帮助那些美国历史上长期受到集体性和体制性歧视的群体更快地改变在教育和经

济地位方面的劣势地位。具体讲,就是在就业、就学、接受政府贷款、分发奖学金或助学金

,以及分配政府商业合同时,在竞争者能力和资格同等的情况下,少数民族(如黑人、拉丁

语裔、印第安人、亚裔等)和妇女有被优先录用或得到政府合同的权利。【注释】

“肯定性行动计划”的最初起源可追溯到1866年的《民权法》,这部美国历史上的第一部

民权法是为保护刚刚获得解放的黑人的公民权而制定的,其中规定了联邦公民享有的具体权

利,包括“签定合同的权利”(即谋生的权利)。1868年批准的第十四条宪法修正案虽肯定

了联邦政府对公民权利的保护,但对公民应享有那些具体的权利没有作明确的表述。1941年

6月,罗斯福曾签署了名为第8802号总统行政命令,禁止那些接受联邦政府国防合同的私营

企业实施歧视性的雇工政策。这一命令开创了联邦政府利用经济武器抑制种族歧视的先例。

1953年,杜鲁门政府也要求联邦就业安全局要“正面而肯定地行动起来贯彻非歧视性的(就

业)政策”(to act positively and affirmatively to implement the policy of nondi

scrimination )。 1965年,约翰逊为执行和实施1964年的《民权法》颁布了第11246号行

政命令,要求所有接受联邦政府商业合同的公司或机构必须“采取肯定性行动来保证所有的

申请人以及就职者在应聘期间不因他们的种族、宗教信仰、肤色或民族血统而受到歧视”(

“take affirmative action to ensure that applicants are employed, and that emplo

yees are treated during employment, without regard to their race, creed, color,

or national origin.”),“肯定性行动”(Affirmative Action)一词因而得名。1967

年,约翰逊又将妇女纳入“肯定性行动计划”的保护范围之内。根据约翰逊的行政命令,接

受联邦资助或合同的企业和机构制定切实的计划和措施,来保证该企业或机构在特定的时间

内保证将少数民族或妇女的雇员人数增加到可以接受的比例,如果不能兑现,联邦政府可取

消其商业合同或经济资助。但真正将这一政策赋予实施的是尼克松政府。1969年,尼克松政

府的劳工部制定了一项名为“费城计划”(Philadelphia Plan)的政策,要求接受联邦合

同的建筑业拿出可行的雇佣黑人的计划,如果不能兑现,将受到惩罚。在这项政策的基础上

,联邦政府后来实施了对合同的“预留”模式,即将政府合同的一部分预先留置(setasi

de),专门赋予少数民族和妇女拥有的商业机构或愿意雇佣有色人种和妇女的商业机构。约

翰逊行政命令原文见 Executive Order 11246 (September 24, 1965) 30 Federal Regist

er 12319, 12935, 3 CFR, 1964-1965. Comp., p. 339.

【注尾】第

二次世界大战

后,美国联邦政府对全国经济的控制能力增强,尤其是在发放合同和基金方面,许多重要的

私营大企业和大学都需要从联邦政府那里接受合同或研究资金,各州对联邦政府的财政依赖

性增大,这使得联邦政府有体制上的优势来强制性地推动“肯定性行动计划”。自70年代以

,美国大企业和大学出现了明显的多元化。政府部门、文艺界和大众传媒界等也开始改变过

去那种白人男性一统天下的状况,连一些经济上独立于政府的机构出于商业利益和公共形象

的需要,也实施了变相的“肯定性行动计划”。尽管不是政府的初衷,促进“多元化”被当

成是“肯定性行动计划”的目标之一。

民权运动的另一项成果——1965年移民法——更为现实和直接地推动了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

。这项新移民法改正了实行近半个世纪之久的对有色人种的歧视性移民政策,使大量来自亚

洲和拉丁美洲的移民得以进入美国。新移民的到来对美国整体人口的结构开始产生影响。到

1990年为止,共有1600万新移民进入美国,其中1200万(88%)来自欧洲以外的地区。【注释】

这些新移民的主要群体为:墨西哥人(400万)、中南美及加勒比海人(400万)和亚洲

人(600万)。Rudolph Vecoli, “Introduction,” Gale Encyclopedia of Mult

icultural America (New York: Gale Research Inc., 1995) , Volume I, pp. x

xii.关于1965年移民法对亚洲移民的影响的详细讨论,见:戴超伍:《美国移民政策与亚洲

移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尤其是第7章第3节。

【注尾】1990年的人口统计显示的美国人口种族比例为:

1990年美国人口组成(以百万为单位)

总人口白人黑人拉美裔亚裔印第安人

数目

248.8

188.4

29.3

22.4

6.9

1.8

比例

100%

80.3%

12.1%

9%

2.9%

0.8%

资料来源:U.S. Bureau of Census, 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

e United States, 1999(119th editon), Washington, D.C.,19

99), p.194.

在这个统计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到未来几十年内各种族的人口自然出生率和移民的来源,美

国人口统计局对未来60年美国人口的增长和种族的结构趋势作了预测,其结果为:

2050年美国人口组成(中等增长水平,人口数以百万为单位)

总人口白人

黑人

拉美裔

亚裔

印第安人

数目

393.9

207.9

53.6

96.5

32.4

3.5

比例

100%

53%

16%

23%

10%

1%

资料来源:U.S. Bureau of Census, 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

e United States, 1999 (119th editon), Washington, D.C.,1

999), p.206.

如果这个预测实现的话,到21世纪中叶,现在被称为“少数民族”(minorities)的美国人

成为美国人口的多数,而现在属于“白人”(whites)范畴的美国人将成为美国人口的少数

【注释】

当然,这里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即目前使用的这些种族概念将继续使用,这实际上是

不可能的。一些学者认为种族概念都是一种历史概念(historical construct),在人种结

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之前,这些概念必然改变。事实上,“白人”也不仅仅是一种种族概念,

而是一种政治概念。参见后面的讨论。

【注尾】这种人口发展的趋势对传统的价值体系无疑是有重要的冲击作用的,不同的

种族和族裔利

益集团也都意识到这种发展的潜在涵义。多元文化主义可以说是对这种现实的紧迫感的一种

回应。主张多元文化主义的人更是认为,如果美国想要在21世纪继续保持领先的位置,必须

要在民族和国家认同上建立共识,而原来的白人社会主流价值观已经不能成为这种新的民族

认同的基础了,惟有接受多元文化主义,并从现在就培养具有多元文化主义精神和心灵的新

一代,美国的未来才有希望。

在这里还应该提及的是,多元文化主义的思想也受到来自美国以外的政治和哲学思潮的影响

。如前所述,作为批评理论的多元文化主义就受到法国哲学家福柯的影响。而民权运动后期

崛起的“黑权运动”(Black Power)除了继承了早期的黑人民族主义传统之外,也受到包括

中国在内的亚非拉国家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思想的影响。【注释】

“黑权运动”虽然在目标上并不是追求“多元文化主义”,但它的许多思想都成为后来

多元文化主义(尤其是黑人研究)的重要内容。“黑权”运动本身深受非洲思想家弗兰茨·

范农(Frantz Fanon)的影响,而最为集中表现“黑权”哲学的“黑豹党”(Black Panthe

r Party)则直接采用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关于范农的思想,见Frantz Fanon,

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 (1963. Reprint. New York: Grove Press

, Inc., 1991).

【注尾】

由此可见,“多元文化主义”与“文化多元主义”有历史和思想上的联系,但两者之间也在

背景

、范围、内涵和目标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两者都强调美国社会的多元性,强调对不同文化和

传统的尊重和包容,强调多元性是美国精神的基础等,但它们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所包

含的历史内容不同,所具备的政治功能也不同。“文化多元主义”是对“美国化”运动的一

种抵

制,要求的是白人社会(或欧洲文明)内部各种文化之间的平等;“多元文化主义”争取的

仅仅是对美国社会不同种族和族裔的文化和传统的尊重,而是要对传统的美国主流文化提

出全面检讨和重新界定,它要求的不止是在文化和民族传统上对有色种族的尊重,而是改变

美国政治的基础,要求将种族平等落实到具体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去,“多元文化主义”所

含的“文化”的内容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范围,实际上成为一种明显而直接的政治

诉求

。同时,多元文化主义也不再是一种局限在美国国内的运动,它的形成也受到世界形势发展

的影响,它本身也是对全球化时代世界秩序的一种探索。比起“文化多元主义”来,多元文

主义代表了一种更为深刻和广泛的诉求,对美国社会的震撼更为剧烈,所引起的反弹必然更

为强烈。

三多元文化主义的实践及引起的争论

实践中的多元文化主义主要表现在政治参与、政府对教育和经济资源的分配和对各级学校中

人文教育课程的改革等方面。政治参与“多元化”是民权运动的直接结果。1965年的《选举

法》以及后来的几个修正补充法不仅取消了南部各州阻止黑人投票的限制性规定,而且在选

区划分上作了重大修正,使黑人居民占多数的选区能选出黑人官员。1964年,美国全国一共

只有103名黑人担任民选官员;30年后,黑人民选官员的数字增加到近8500人,其中包括了

相当一部分女性。到90年代中,美国有400个城(镇)的首席行政长官均为黑人。【注释】

1993年,黑人女性担任民选公职的人数达到2332人,几乎占同年黑人民选官员的一半。

JointCenter for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tudies, National Roster of Blac

k Elected Officials (Washingtong, D.C., 1993), p.xxv.

【注尾】1996年

,联邦国会议员的黑人达41人,虽然不到国会两院议员总数(535)的10%,但在有关种族

问题的立法方面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拉美裔的议员也在国会组成了类似的利益集团。

两大政党(尤其是民主党)为了争取少数民族和妇女的选票,在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名额分

配上实施一种变相的“肯定性行动”规定:保证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和妇女代表。这些“有

色”

政治势力集团利用在政治决策过程中的位置,推动了一系列重要法案的制定和实施,巩固和

扩大了民权运动的成果,打破了白人政治势力一统天下的局面。【注释】

即便在共和党人执政时期,一些重要的民权法案也得以通过。其中最为重要的包括:The

Voting Rights Act of 1982 (延长1965年选举权的效力,为黑人选举权提供长期保护),T

he Civil Rights Restoration Act of 1988(强制性要求接受联邦政府基金的机构不得对

少数民族、妇女、老年人和残疾人进行歧视,否则联邦政府将取消授予其的基金或合同);

The Fair Housing Act of 1988 (严惩在房屋出租和销售方面的种族歧视行为)。除此之

外,黑人议员还推动了将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生日定为全国假日的议案,这项法

案在1983年由里根总统批准生效,使金处于与华盛顿和林肯齐名的民族英雄。拉美裔议员在

国会组成了自己的利益集团,为维护族裔的利益而联合投票。他们不仅将“双语教育”列为

联邦政府的政策,而且还坚持将“Hispanic”作为一个新的种族从白人中分离出来,单列为

一个种族。

【注尾】可以说,政

治参与“多元化”是一种促发多元文化主义思想和运动兴起的政治机制。

政治参与的“多元化”必然要求联邦和州政府在政策上作出相应地改变。自1970年代开始,

多元化”在政府政策和美国社会生活的许多层面上反映出来,就连一向被视为最保守的联邦

最高法院也出现了多元化。1981年和1993年,里根和克林顿总统分别任命了桑德拉·戴·奥

康纳(Sandra Day OConnor)和鲁斯·巴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erg)两名女

法官,结束了联邦最高法院无女性大法官的历史。【注释】

1992年,当首位黑人大法官瑟古德·马歇尔(Thurgood Marshall)退休后,他的位置由

另一位黑人克莱伦斯·托马斯(Clarence Thomas)接替,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肯

定性行动计划”的表现。

【注尾】全国性电视网的主播也都

增加了少数民族和女性的面孔。【注释】

1978年-1993年间,美国报纸行业中的非白人雇员从4%上升至近10%。非白人编辑在白

人拥有的报纸、商业性无线电广播和电视网中比例分别达到了9.4%、11.3%和18.5%。Clin

t C. Wilson and Felix Gutierrez, Race, Multiculturalism, and the Media:

From Mass to Class Communicaiton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Public

ations, 1995), 2d Edition, pp.204, 206.

【注尾】应该指出,多元文化主义在美国社会的传播和深入也得益

于美国的商业

文化。为了适应变化了的观众口味和避免受到少数民族的抵制,大众媒体和娱乐制造业(包

括好莱坞在内)在70年代后开始改变传统的文化观,推出了一些数量有限、但影响深远的正

面描写少数民族(尤其是黑人)形象的作品。【注释】

这种情形与一批少数民族的导演和演员在文化制造业中已经站住脚也有关。比较著名的

电影有Glory (1989年制,正面反映内战时期黑人士兵保卫联邦的历史)

,Color Purple(1

985制,根据著名黑人作家 Alice Walker 的同名小说改编,描写一个南部黑人家庭的变迁

)Malcolm X (1992制,由著名黑人导演Spike Lee编导,正面反映黑人

民族主义运动领袖Malcolm X的生平)。

【注尾】一些商业产品(从玩具到广告

)都加入了少

数民族的成分。这种被称为“跨国公司式多元文化主义”(Corporate Multiculturalism)

非常有效地(尽管有时不免流于形式)传播和普及了多元文化主义的意识,起有改变公众态

度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注释】

关于Corporate Multiculturalism的论述,见Chicago Cultural Studies Group,

“Critical Multiculturalism.”

【注尾】

多元文化主义进行得最深入、影响最大的是在美国的教育和学术界。自70年代以来,美国大

学的学生和教师队伍的组成有了很大的改变,在“肯定性行动计划”的推动下,校园肤色的

次不断增加和丰富。根据美国教育部的统计,1960年美国大学毕业生中的少数民族成员仅占

总数的6%,到1988年,少数民族的比例上升至20%。同期的女性大学毕业生在总人数中的

比例由35%上升到54%。同期女性博士学位获得者的人数由1112(10%)上升至14538(37

%)。【注释】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Center f

or Education Statistics, Earned Degrees Conferred: Projections of Educat

ion Statistics to 2008, Table 244.

【注尾】为了实施“肯定性行动计划”,许多大学建立专门项目,刻意招收少

数民族学生,学

生队伍的多元化(包括拥有较高的少数民族学生和国际学生比例)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学校总

体质量的标准之一。【注释】

根据1998年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对美国大学的排名,前25名大学的学生多元化程

度与其学术质量成对应关系。关于这个问题的详细研究,见Bonnie Urciuoli, “Producing

Multiculturalism in Higher Education: Whos Producing What for Whom?” Q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Studies in Education, Vol.

12, Isse 3 (May/June 1999), pp.287-298.

【注尾】一个最为突出的例子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生队伍

的变化。1974

年,伯克利的白人学生占学生总数的68.6%,但在1994年仅为32.4%;伯克利因此成为美国

第一所少数民族学生为多数的主要州立大学,而这种情形更加增加了伯克利原本就很高的声

誉。【注释】

应该指出,伯克利这种少数民族学生占多数的情形与加州人口的结构有关。在1974-199

4年间,伯克利的亚裔学生人数增长最快,由15.8%上升至39.4%,西语裔学生由原来的3.2%

上升至13.8%。黑人和印第安人学生上升的幅度有限,前者从4.4%升至5.5%,后者从0.5%升

至1.1%。Lawrence Levin, Open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p. xviii.

【注尾】

“肯定性行动计划”的实施也带来了教师队伍的变化。据美国教育部的统计,1960年代,在

国高等院校担任教职的少数民族和妇女人数寥若晨星,但到1985年时,美国高校教员总数的

27%是妇女,10%是有色人种。【注释】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Statistical Aba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

es, 1992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

ice, 1992), Tables 258, 278;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Digest of Edu

cation Statistics, 1991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

nt Printing Office, 1991),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Historical Stati

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 Colonial Times to 1970 (Wash

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5), Table series H 751-65; 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 1992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92), Tabl

es 212, 214; Lawrence Levin, The Open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Canons, C

ulture, and History (Boston: Beacon Press, 1996), pp. xvii-xviii.

【注尾】1995年美国高校教师的总人数为555822人,

其中少数民族

为69505人,占总数的12.9%,与全国人口中少数民族的比例相比,这个比例仍然偏低。【注释】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

s, Integrated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Data System (IPEDS), “Fall Staff” survey

, Table 226.

【注尾】就

美国历史学界来看,女性历史学家的人数在过去30年间有显著的变化。1950年间,女性历史

学博士仅占总数的13%,在90年代初达到了346%,但同期少数民族历史学博士的比例却

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注释】

“Women as Percentabe of Ph.D. Cohorts in History, 1930-1992,” NRC H

umanities Doctora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1 Profile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4),引自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

iation, Perspectives (March 1996), p.36. 1975年,白人占历史学博

士学位获得者的90%,1991年仍然占889%。1991年获得历史学位的552人中仅有44人为

少数

民族。“Report on the Status and Hiring of Women and Minority Historians in Acad

emia,” ibid., p.35. 同时参见,Novic, That Noble Dream, pp.492-9

3.

【注尾】这种情形反映了少数民族在接受研究生以上的高等教育

方面仍然处于十分落后的地位。

多元文化主义带来了美国大学人文和社会学科教学内容的改革。自60年代末期起,一些以强

调少数民族和妇女研究的学科开始兴起,并随着少数民族研究人员的增加而渐成声势。非裔

美国人研究(African American Studies)、印第安人研究(Native American Studies)

、拉丁语裔美国人研究(Latino American Studies)、社会性别研究(gender studies)

,以及最近方兴未艾的亚裔美国人研究(Asian American Studies)等,此起彼伏。黑人研

究(现通常称为“非裔美国人研究”)在民权运动后正式进入主流大学,当时曾有近500所

学建立了黑人学研究中心,近一半在80年代时因资源和人事方面的原因停止运作,但在最重

要的大学中得以保留和发展。到目前为止,已有五所大学(天普、麻省大学阿默斯特分校、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耶鲁、哈佛)可以授予黑人研究的博士学位,足见该领域发展的成熟

和制度化。【注释】

“Programs, Accreditations, & Initiatives,” Black Issues in Higher E

ducation, Vol. 17 Issue 2 (March 16, 2000), p.11.

【注尾】有关非西方文化(包括历史、文学、哲学、宗教等)的课程被列

为大学生的必

修课。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要求学生必须选修本身文化以外的两个其他文化的知识的课方能

毕业。【注释】

这种规定已经成为美国各高校的普遍实践。我现在任教的Indianan University of Penn

sylvania 要求所有本科生至少选一门非西方文化或历史课才能毕业,历史系学生的必修

课中必须包括至少一门非美国和欧洲史的国别史。除此之外,所有本科生必须选一门世界史

(类似国内大学的公共课,该课的宗旨是讲述“在世界背景下的(近现代)西方文明的演进

”(the evolution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in the world context)。

【注尾】除了多元文化主义思想的影响外,美国在全球影响和利益不断扩大也

求学生具有一种国际多元文化主义(international multiculturalism)的知识或背景。

多元文化主义对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有普遍的影响,但对美国历史的研究和教学的影响最

为强烈。民权运动揭露了美国社会存在的各种种族歧视现象,暴露了长期以来为传统历史学

研究掩盖或忽视的深层矛盾,促发了历史学界对美国历史本质的重新思考。与此同时,新崛

起的群体要求得到历史的承认,而传统的史学研究却不能回应这种要求。史学改革与社会改

革相互呼应,新美国史学应运而生。【注释】

Gary Nash, “The Great Multicultural Debate,” 5; Eric Foner, “An Interview

with Eric Foner, January 7, 2000” (manuscript in the authors possession).

【注尾】新美国史学抛弃了以精英人物和传统政

治为核心的研

究,将在传统史学中不曾有过地位的少数民族群体和妇女作为研究的重点。一些亲身经历了

民权运动和具有少数民族或妇女背景的历史学界是新美国史学的主力军。他们把建立一种多

元文化主义的历史观看成一种顺应历史潮流的使命。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日裔美国史教

授唐纳德·高木(Ronald Takaki)的话来说,美国的未来取决于现在的美国人用什么样的

镜子”来看这个国家的历史,美国社会只有在理解和懂得了少数民族和族裔的美国经历之后

,才可能真正建立起共同的“民族认同”。【注释】

多元文化主义对史学研究的冲击仍然是一个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新美国史学”也

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多元文化主义史学”,而且是不是应该有一种“多元文化主义的史学”

也在史学界内没有共识。高木本人身体力行,在1993年出版了一部用多元文化主义观点来解

释美国历史的著作。该书虽然沿用传统的美国历史分期法,但叙述的重点却是各个时期中不

同的移民群体和印第安人的经历。他尤其描述了哥伦布以前印第安人的历史、北美奴隶制起

源的过程,早期的种族关系、爱尔兰移民的经历、强行迁移印第安人的始末、亚裔在美国的

痛苦经验、墨西哥人在美国向西扩张中的命运等题目。整部书中没有表现对所谓“开国元勋

”(Founding Fathers)的赞许和仰慕。在谈到杰斐逊时,他没有历数这位传统圣贤的丰功

伟绩,而是详细讨论了他对印第安人生存权的无视和在现实生活也曾“极为残酷地惩罚(他

的)奴隶”。Ronald Takaki, A Different Mirror: A History of Multicultura

l America (Boston: Little, Brown & Company, 1993), pp.6-17, 69.

【注尾】新史学的研究成果在90年代被普

遍纳入大学的历

史教育中,当代大学美国通史课本中,有关少数民族和妇女的篇幅大为增加,平均占到通史

教材总页数的近1/5。同时,历史学家还力图将新史学成果介绍到中小学历史教学中去。多

元文化主义历史也通过各种历史展览表现出来,这些做法都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注释】

关于这个问题的详细讨论,见:Gary Nash, et al., History on Trial; Glaz

er, We Are All Multiculturalists Now;王希:《何谓美国历史?围绕<全国历

史教学标准>引起的辩论》,《美国研究》1998年第4期,第7-40页。

【注尾】

多元文化主义对传统美国价值观的批判和对现实美国政治和教育体制的影响,引起了传统势

力的恐慌,而多元文化主义本身在理论上的模糊性、诉求上的广泛性,以及在实践中的一些

硬性做法也引起了许多争议。保守势力对教育和学术界的多元文化主义实践尤其反感,自80

年代后期起,便开始对多元文化主义进行一场批判,导致了一场文化冷战。

1987年芝加哥大学教授艾伦·布卢姆(Allan Bloom)的著作《封闭美国心灵》的出版是这

场冷战的一个重要标志。布卢姆在历数了多元文化主义和“政治上的正确性”行为在美国大

的种种表现后宣称,美国大学的传统精神和功能已经被肢解,经典的西方人文思想“已经死

亡”。他认为,多元文化主义者力图追求种族和不同文化的平等的做法,是一种反历史的一

厢情愿,注定要失败,因为“历史与社会本身就是同时拥有高低贵贱等不同内容的。”【注释】

Allan Bloom, 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New York: Simo

n & Schuster, 1987), pp.60,347, 372.

【注尾】该书

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栏上停留了长达30周,卖出80万册,并带动了一批类似著作的出版。

【注释】

比较显著的有: Dinesh DSouza, Roger Kimball, Richard Bernstein, and Lynne Che

ney。还有 W. B. Carnochan, The Battleground of the Curriculum: Liberal

Education and American Experience (Stanford: StanfordUniversity Press,

1993);John K. Wilson, The Myth of Political Correctness (Durham

: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5); Nicolaus Mills ed., Debating Affirmativ

e Action: Race, Gender, Ethnicity and the Politics of Inclusion (New Yor

k: Delta Trade Paperbacs, 1994).

【注尾】布卢姆的观点得到了曾以提出“历史的终结”而一鸣惊人的弗朗西斯·福山

(Francis Fuku

yama)的呼应。福山认为,1960年代以前的美国从来不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WASP(Whit

e AngloSaxon Protestant)文化一直是主导美国的文化,而正是因为有了WASP的文化霸

,美国才可能充满自信地称霸世界。《纽约时报》记者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

ein)对与多元文化主义有密切联系的新美国史学批判甚为激烈,声称当前的美国历史讲的

都是压迫与痛苦,让人认为美国历史就是一部“除白人之外的所有其他人都始终在受苦受难

的历史”,这种治史的方法无异于“刻意的宣传鼓动”(advocacy)。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

尔德·麦克杜格尔(Walter A. McDougall)则把多元文化主义斥为冷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

的一种变异,在多元文化主义的影响下,历史研究被降格为“脚注掩饰的诡辩”(polemics

tricked out with footnotes),历史学家则沦为“欺世盗名的海盗”(pirates flying

un

de

r false colors)。【注释】

Francis Fukuyama, “Immigration,” in Lamar Alexander and Chester E. Finn Jr.

eds., The New Promise of American Life (Indianapolis: The Hudso

n Institute, 1995), pp.104-118; Richard Bernstein, Dictatorship of Virtu

e: Multiculturalism and the Battle for America Future (New York: Alfr

ed A. Knopf, 1994), pp.49-50; Walter A. McDougall, “An Ideological Agenda for H

istory,” Academic Questions, Vol. 12, Issue 1 (Winter 1998/1999

), pp.29-36.

【注尾】还有的学者走的更远。如查尔斯·默里(Charles Murr

ay)和理查德

·赫恩斯坦(Richard Herrnstein)就力图用遗传学和IQ研究来证明黑人智力普遍低于白人

和其他人种的观点。

除了学术界和思想界的反对和批判外,一些民间的极端保守派和右翼组织也利用媒体经常性

地诋毁多元文化主义及其相关政策。极右势力的所谓“仇恨演说”(Hate Speeches)是热

广播节目,听众多为白人中的保守分子。一些更为极端的右翼也诉诸于非法行动和类如“自

卫民兵”(militia)的准军事组织,对少数民族进行人身打击。

相当一些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反对实际上是针对体现多元文化主义精神的政策的,因为这些政

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政治和经济资源的分配模式或程序。如“肯定性行动计划

的原意是纠正历史上对少数民族和妇女的歧视,但在实施中,往往被一些机构或大学简单化

如实施学生教员的“定额制”等)和公式化,其结果并不能帮助真正处于贫困状态的黑人,

且对那些本身非常优秀的少数民族或女性的自尊心也颇有伤害。但对“肯定性行动计划”的

要反对集中在它所产生的“反向歧视”(reverse discriminations)的后果上。反对“肯

定性

行动计划”的人启用宪法第14条修正案中的“平等的法律保护”条款,声称以肤色和性别为

学、就职和接受政府合同的前提条件是违反宪法的,而民权运动最初的要求就是争取宪法面

前人人权利的平等。

在“肯定性行动计划”实行初期,联邦最高法院曾表示了坚决的支持,认为这项改变体

制性歧

视的措施与第14条宪法修正案并不矛盾。【注释】

Griggs v. Duke Power Co. 401 U.S. 424 (1971); Washington v. Davi

s 426 U.S. 229 (1976).

【注尾】但到了70年代后期,当一些州采取了生硬的“定

额制”做法时,最高法院便表示了反对。1978年的加州大学校务委员会诉巴基案便是最高法

院态度的一个转折点。在对这个案子作出的裁决中,最高法院以5:4的微弱多数否定了加州

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院在录取学生时的“定额制”(即为少数民族学生预留一定的入学名额

,认为这种做法剥夺了合格的白人学生的就学权利。但在同一判决中,最高法院同时又认为

大学有权采用一些具有种族意识的措施(racial conscious remedies)来创建一个与教学

质量有关的、丰富的教育环境,帮助学生做好面临社会挑战的准备,这是宪法第一条修正案

所允许的。【注释】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v. Bakke, 438 U.S. 265 (1978).【注尾】1980年,最高法院在富里洛夫诉克卢茨尼克案中继续支

持了联邦政府将政

府公

用设施合同的10%专门保留给合格的少数民族合同者的做法,但在1989年后,最高法院开始

限制“肯定性行动计划”的实施。【注释】

在1995年的几个决定中,最高法院开始注意“反向歧视”的诉求,严禁在拿不出原有种

族歧视的证据的情形下为少数民族合同者保留专门政府合同的做法,并严格限制州政府实施

“肯定性行动计划”的空间。在1995年的阿代兰德建筑公司诉佩纳案的决定中,最高法院对

联邦政府的“肯定性行动计划”也作了限制,令其除非是为了保证“极为必要的政府利

益”,联邦政府的“肯定性行动计划”是违宪的做法。Fullilove v. Klutznick, 100 Supreme Court Reporter 2758 (1980); Adarand Constructors v. Pena (1

995).

【注尾】与此同时,反对“肯定性行动计划”的行

动在州一级的政治

上产生了结果。1996年,加利福尼亚州选民举行公决投票,以54%的多数通过了名为“209

提案”(Proposition 209)的“加州民权动议”(California Civil Rights Initiative

),

全面禁止州属机构(包括州立大学)实施“肯定性行动计划”。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推动这

公决议案的人是加州议会的黑人议员沃德·康纳利(Ward Connerly)。康纳利反对“肯定

行动计划”的主要理由是这项政策并没有解决真正处于社会底层的美国人的贫困、失业和教

育不足的问题,反而帮助那些已经占有一定地位的人(尤其是白人妇女)进入到更有利的位

置。最近,得克萨斯和佛罗里达两州也相继取消了在州立大学实行“肯定性行动计划”的做

法。这些行动的后果和影响还有待观察。

四多元文化主义的意义与局限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多元文化主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既是对传统美国主流文

化的一种挑战,也是捍卫和扩大民权运动成果的一种政治手段和工具,同时也是对已经出现

的经济和资本全球化所带来的后果的一种在理论上的严肃探索。多元文化主义改变了美国人

文和社会科学的部分内容,在美国历史领域内建立了新的知识结构和内容,改变了美国人对

美国历史和传统的认识。与此同时,多元文化主义也帮助培养了美国社会对不同民族、族裔

、性别、性别取向等群体的权益的敏感性。这一切对美国社会的发展无疑具有正面的作用。

但多元文化主义也引发一些更为深层的理论和实践难题,而目前的多元文化主义思想或理论

本身并不具备面对或解释这些问题的能力。我认为多元文化主义至少在三个问题上面临挑战

首先,主张多元文化主义的人在理论上没有完全解决“一元”与“多元”的关系问题。多元

文化

主义提出了解释美国传统和民族性内容的新思路,但在强调不同群体的美国经历的同时,如

何将不同群体的传统与美国的民族传统统一起来,多元文化主义没有提供有力的答案。多元

文化主义者在强调“多元”的同时,往往忽视或无法“一元”,或予以其准确的定义,而且

由于

需要强调“多元”,多元文化主义者往往要求摆脱“一元”的影响,这种做法给多元文化主

义的

推行和贯彻带来许多困难。美国社会和美国的传统有没有一种共同认可的传统?如果有的话

,它的内容和来源是什么?如果没有的话,美国人如何认同自己的国家和历史?美国的民族

性如何定义?多元文化主义者必须回答这些问题,否则,多元文化主义不但会持续地遭到保

守派的反对,也会使一些在原则上支持多元文化主义的人感到政治认同上的一种无所适从。

如果美国的历史的内容只有群体压迫和斗争,那么为什么美国历史还能进步与发展?如果美

国的传统充满了邪恶与不正义,一个美国人对国家和民族还有什么可值得认同的呢?老牌自

由派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Arthur Schlesinger Jr.)就坚决反对多元文化主义推行

的“族裔崇拜”(the cult of ethnicity)的做法,认为这种做法只会夸大种族差别,激

了种族间的敌对情绪,使少数民族陷入“自我怜悯和自我孤立”的境地,导致种族分离历史

重演。他反对将美国史解释为分离的种族史的集合体,坚持认为英国和欧洲文明是美国发展

的基础,美国的历史虽然曲折,但美国人对一些政治观念(如自由、平等、民主,优裕的生

活条件)的追求是共同的,不同种族和族裔之间在这方面并没有完全对立的意识形态和文化

冲突。【注释】

Arthur Schlesinger Jr., The Disuniting of America: Reflections on a M

ulticultural Society (New York: Norton, 1994), pp.102-103.

【注尾】

对于美国民族来说,所谓“民族性”或“民族传统”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分散到集中、多元

到一

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同时发挥了铸造民族性的作用。

【注释】

历史学家约翰·海曼(John Higham)将这三个机制称为“集中化机制”(centralizin

g systems)。见John Highman, “The Future of American History,” The Jou

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March 1994), p.1305.

【注尾】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些铸成美国民族性的“集中性机制”对不同群体的美

国人影响非常不

同,不同群体的美国人对这些体制及其所产生的民族传统的认同程度也就很不一样。当少数

民族和妇女被排除在这些体制之外时,传统的民族性不会受到严重的挑战,弱势团体对美国

认同是一种分裂的认同,即在名义上的认同与在实际上的反抗同时存在。但是,当这些原先

被排斥在集中性体制之外的群体有效地进入体制内后,它们便提出对传统民族性的重新定义

。而它们的定义显然又是传统势力所不能全盘接受的。如何确定新的、共同认可的美国民族

传统,如何准确地描述这个传统的历史演变、如何认识和欣赏促使这个传统发生变化的机制

与思想,这也是多元文化主义必须回答的问题。另一些相关的问题是:什么是文化?政治、

经济和文化三种机制如何相互作用?不弄清楚这些问题,多元文化主义便无法准确地界定自

己的目标。即便是一些支持多元文化主义思想的人也认为,主张多元文化主义并不意味着必

须否认美国人有一个共同的传统。多元文化主义史学的领衔人物之一盖瑞·纳什(Gary Nas

h)也强调,多元文化主义必须“就什么是美国文化的核心达成一致意见”,否则不可能摆

脱那种将所有事物视为同等重要的“简单多元论”。【注释】

Gary Nash, “The Great Multicultural Debate,” Contention 1 (199

2), pp.11, 23-25.

【注尾】

多元文化主义面临的第二个挑战是它是否能够成为一种持久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胶合剂

的问题。在面对体制性歧视的情况下,“群体斗争”、“群体诉求”是团结和整合政治力量

的有

效方式。但法律上的平等和类如“肯定性行动计划”的实施后,除非多元文化主义提出新的

更高的政治理想,它原来所具备的政治效力将不可避免地减弱,甚至转换成为阻力。原先具

有一致目标的各群体可能因为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实施而造成利益上的冲突。譬如,对于“

肯定性行动计划”,亚裔与黑人、拉美裔之间就存在着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亚裔是加州人

口的10%,但加州大学系统中亚裔学生的比例相当高。在实施“种族优先”(racial prefe

rence)政策的1996-97学年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院的新生中,少数民族占了35%

(其中黑人为7.6%,拉美裔人为10.6%,印第安人为1.5%,亚裔为14.4%);这项政策取消后

,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下降至25.7%(黑人1.8%,拉美裔4.9%,印第安人0.2%,亚裔188%)

,但亚裔的实际比例却提高了。这种改变对非裔、拉美裔和印第安人群体来说,当然是一种

倒退,但对于许多亚裔来说,可能是一件值得欢迎的事。【注释】

亚裔人口在美国总人口数的比例为3.7%左右,但亚裔学生在美国一些最有名望的大学所

占的比例迅速增高(在哥伦比亚大学达到了25%,在斯坦福大学为24%,在哈佛大学为18%,

在耶鲁大学为17%,在康乃尔大学为16%),而如果这些学校以学习成绩作为录取学生的唯一

标准,亚裔学生的比例将更高。克林顿总统曾反对加州取消照顾少数民族入学的政策,他曾

对加州一家报纸说,如果取消这样的政策,“加州大学所有的新生班可能都将为亚裔所填满

。” Stephan Thernstrom, “Asian Americans versus Multiculturalism,” Ac

ademic Questions, Vol. 12, Issue 2 (Spring 99), pp.34-39.

【注尾】

与此相关的是“种族”、“族裔”这些概念的定义的变化。多元文化主义运动的群众基础主

要是

有色人种组成的少数民族,但随着多元文化主义影响的深入和旧的文化传统的改观,种族通

婚将比从前更容易为社会所接受,尤其是在白人与亚裔、白人与拉美裔之间,尽管黑白通婚

仍将面临很大的社会压力(黑白种族通婚在所有种族间通婚的比例为20%)。【注释】

Ellis Cose, “Our New Look: The Colors of Race,” Newsweek, V

ol 134, Issue 26, Dec. 27, 1999-Jan. 3, 2000, pp.28-30.

【注尾】人种和肤色

的“多元化”(或非“二元化”)势必迫使修改旧的“种族”、“族裔”概念。虽然,在21

世纪中叶

,“白人”在数量上有可能变成美国人口的少数,但所谓“有色人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将

成为

跨种族、跨族裔的人,这些人将从什么角度来界定自己的种族背景呢?他们是否一定会认可

目前多元文化主义所宣扬的主张呢?而所谓“白人与全部有色人种之间的对抗”模式真的有

能发生吗?这些问题的存在本身就要求多元文化主义对自己的目标进行明确而现实的界定。

多元文化主义面临的第三个重要挑战是如何解决“文化”与“权利结构”之间的矛盾问题。

尽管

现行多元文化主义中的激进力量提出了在政治权力、经济资源和教育资源分配、文化意识重

建等方面一系列要求平等的主张,但多元文化主义并没有对美国制度本身提出挑战,没有对

造成种族、族裔、阶级和性别间在政治和经济资源的占有和分配方面绝对不平等的资本主义

经济制度提出直接严肃的挑战。多元文化主义者希望建立新的、富有民主、平等和多元的精

神的民族传统,但并不刻意向主导“多元文化”发展的“权力体制”挑战,政治和经济行为

“一元”与文化上的“多元”间“共处”的结果仍然是文化上的“一元”;强大的市场经济

机制不仅

推动商业行为、商业心理、商业需求的“一元”化,也对政治和文化行为有集中化的影响。

句话说,“多元文化主义”运作的环境将是“一元”的,这个“一元”机制所包含的影响力

对于“多元文化”是决定性的,而后者对前者的影响则是非常表面和微弱的。

在国际范围内,多元文化主义也将面临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多元文化主义的口号和思

想被跨国资本集团借来为自己的扩张鸣锣开道,谋取更大的利润服务,将市场扩展到世界的

每一个角落;美国经济的全球化扩展不断增大美国总体的经济实力,同时增加政府对过去受

压迫受歧视的群体在经济利益上(通过资助和社会福利政策)予以更多的分配,但资本跨国

扩张对美国国内的少数民族群体未必是一种福音。那些少数民族劳力比重很高的初级制造业

被转移至国外本身就是他们经济利益的一种损害。与此同时,资本全球化也将世界上更多的

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为非西方国家,其人民也多为有色人种)纳入进世界资本主义的体系

。所以,当资本主义(或后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随经济全球化而成为一种世界性体制时,

美国的少数民族中绝大部分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绝大部分人在某种意义处在这个体制中的同

一历史位置上,受到同一种“权力集团”对他们的经济(乃至政治和文化)命运的左右。用

会学家理查德·洛伊(Richard F. Lowy)的话说,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一种“在体制、地域

意识形态方面同时发生的(权力)精英与大众间的冲突”。【注释】

Richard F. Lowy, “Development Theory, Globalism, and the New World Order: Th

e Need for a Postmodern, Antiracist, and Multicultural Critique,” Journ

al of Black Studies, Vol. 28, Issue 5 (May 1998), pp.594-611.

【注尾】但因为现行的国

家制度和国际

秩序仍然是资本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支撑力量和机制,这些已经建立而且不断巩固的现行“

权力体系”是不会容忍多元文化主义对其取而代之的。【注释】

同时应该指出的是,发展中国家在对应经济全球化时,也出现了相当不平衡的发展格局

,现行国家和国际秩序中的“权势集团”实际上也包含了发展中国家那些控制了本国经济命

脉的集团。从这个意义上讲,“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冲突”也是全球性的。

【注尾】同时,经济全球化带

来技术、资本

、人口和劳力的频繁流动,不同层次的对经济机会的争夺更加激烈,一些原本局限于美国国

内的经济利益冲突会被转移到国际上,转移到美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劳工阶层之间,统一

的阶级利益为民族国家或地区以致于更小的利益所割裂。在这样的情形下,多元文化主义者

(至少那些把争取近期经济利益作为目标的多元文化主义者)不能够也不愿意把他们的诉求

上升为一种“全球主义”(globalism)的思想,在国际大环境下考虑多元文化主义的用途

在现实的仍然以国家为基本政治单位的世界上,多元文化主义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意识形态的

机会和空间十分有限。【注释】Chicago Cultural Study Group, “Critical Multicultura

lism,” pp.550-51.【注尾】

多元文化主义是否能够超越目前的思想,以及如何超越,已经成为美国学术界讨论的问题。

历史学者霍林格提出多元文化主义应着眼于未来,要建立一种“世界主义”(cosmopolitan

is

m)的眼光,将每一种文化置于其他文化的检视之中,并主张建立一种自愿基础上的文化。

【注释】David A. Hollinger, Postethnic America, pp.85-86.【注尾】

而具有马克思主义倾向的学者彼得·麦克拉伦(Peter McLaren)则指出,当代美国的多元

文化主义在本质上仍然没有超过“自由主义式的多元主义”(liberal pluralism),多元

化主义要想获得新的生命力,必须关注那些全球各地被排除在后资本主义经济队伍中劳动力

队伍,必须承担更为广泛的社会正义的诉求,冲破后资本主义思想的藩篱,超越事实上以“

一元”的经济和政治文化主义定位的“多元文化主义”,关心全球背景下的认同问题。他把

种意义上的多元文化主义称之为“革命多元文化主义”(Revolutionary Multiculturalism

)。【注释】

Peter McLaren, Revolutionary Multiculturalism: Pedagogies of Dissent

for the New Millennium (Boulder, CO: Westview, 1997).

【注尾】

根据上面的分析和叙述,指望多元文化主义近期内演变成“全球主义”或“革命多元文化主

义”

显然都是极不现实的。如同美国历史中其他政治价值观念一样,多元文化主义是美国历史的

产物,是对美国社会发展的一种反映,并反过来作用于美国社会,促进其发展和进步。同样

不可否认的是,多元文化主义的思想和实践对一些美国人国际政治(尤其是冷战后世界新秩

序的模式)有重要的的启发作用,尽管有的受启发者对多元文化主义并无好感。正是在这种

意义上,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的“文明冲突论”可被看成是一种放大了

的对美国国内“多元文化主义”政治及其后果的忧虑和恐惧。

王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