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国内开始关注对《鬼谷子》的研究,但是著述仍然寥寥,并且迄今为止对于鬼谷子的研究只是基于从《战国策》中理解整体纵横家的“连横”、“合纵”之术,仅限于思想的运用技巧方面的系统介绍,缺乏从对纵横家专门著作的研究和理解中得出公正的评价以及具有现实借鉴意义的思想,从哲学角度深刻分析纵横家思想的智慧之果,另外也缺乏通过先秦诸子学说与鬼谷子思想的综合比较,指出鬼谷子哲学的特有魅力从而分析其对中国近现代外交思想的特有影响。
关于鬼子研究的现状主要基于几点原因:一是关于鬼谷子其人的争议,包括鬼谷子其名、其身世有各种怪异说法,二是《鬼谷子》一书的真伪性长期存在争议,其内在的文化自然受到怀疑和否定。但是本文采取鬼古文化中特有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策略暂时搁置历史遗留问题,从现存《鬼谷子》的最善本——南朝梁陶景弘注本中分析其内在价值。
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鬼谷子所处的战国中后期,正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政治上,各个诸侯国推行变法措施,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废除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郡县制也开始逐步代替封国制;经济上,铁器被广泛使用以及牛耕技术被推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政治体制的改变,经济迅速发展,人们迫切希望国家统一,鉴于此,这个时期也是百家争鸣的高潮时期,各家通过各自的学说提出了实现大一统的方案,譬如,儒家推行“仁政”的王道,法家主张严刑峻法的“霸道”,道家提出“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南面之术”,在这种情况下,鬼谷子主张通过游说来影响大国之间的外交政策和军事政策来实现统一大业,同时历史也证明了这种思想对于后来秦统一六国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虽然后世称鬼谷子的学说为纵横家,但是笔者认为《鬼谷子》对先秦各家思想兼收并蓄,从而使其思想内涵具有较多的合理之处。以下仅从先秦儒、道、法、兵诸家思想同鬼谷哲学作个比较,从而“有”到“无”体现鬼谷子特有的哲学魅力。
1。《鬼谷子》与儒家思想——“内圣外王”的圣人之道
《鬼谷子》同儒家一样提倡“圣人”的作用。 开篇《捭阖》便道:“圣人之在天地之间也,为众生之先。” 鬼谷子认为这些超越众生的圣人,能够把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 并且赞颂圣人:“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这也是告诫统治者要像圣人一样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才能事事成功。那么,如何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鬼谷子告诫道,“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象之宜,因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遇事要权衡轻重,把握事物的“会”、“宜”,最后才能达到成功。
鬼谷推崇圣人、赞美圣人主要观点是认为圣人超越、优于普通百姓,圣人能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善于用计行事善待贤能之人——士。他推崇圣人的价值取向主要根于呼唤圣人来统一天下,代表了社会价值取向的总趋势,这也是鬼谷子思想的历史价值。 另外,鬼谷子的“圣人”观与儒家最大的不同是儒家的“圣人”往往陷入“命定论”和“先验论”, 而鬼谷的“圣人”是“故人与生一,化与大物”, 圣人超越平常人是因为后天实践和环境的作用。
通观《鬼谷子》一书,共三卷二十一篇,今存十九篇,上、中两卷着重言谈技巧,相当于儒家“外王”,下卷三篇杂有佛、道思想,转向内在修炼,相当于儒家之“内圣”。但是鬼谷与儒家思想存在着根本的对立,儒家乃道德之论,鬼古是功利之说,看似水火不容,但是章太炎一语道破其中机缘:“儒家不兼纵横,则不能取富贵。纵横之术,不用于国家,则用于私人,而持书求荐者又其末流。……(注:省略号乃笔者加)孔子言达者察言观色,虑以下人;闻者与纵横稍远,而达者于纵横最正。” 儒家与纵横,相为表里,吸收了纵横家功利的一面,而消解了其非道德的一面,但也给后来的“异端”思想的发起者李贽批判儒家思想的虚伪性留下了把柄和根源。也许如李泽厚所认为的那样,治世与乱世所采用的思想是不同的, 或者说,纵横之术连同法家思想在那个动乱年代要比儒家的道德学说合理的多。
2。鬼谷子与道家思想——“道法自然”的辩证法
道家与鬼谷的思想最大共同点有着丰富的辩证法。老庄学说认为“阴阳相生,柔贵于刚,清静虚致,大道无形,因循自然。” 鬼谷子也认为“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 两者都主张辩证和“无为”。
道家代表《老子》的“无为而治”是对奴隶制统治经验的一个方面的总结。 《汉书·艺文志·道家》:“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而作为鬼谷子的游说之术也算是一种“南面之术”,通过揣测和谋略对内实现君王对臣民的统治,对外通过外交上的“连横”、“合纵”实现大一统。“无为”的目的是在无形之中求有形的东西,因循事态的发展,实现“反而求之”,这些思想在鬼谷子的《揣篇》和《摩篇》中便显得更为系统化、全面化,主张谋略和游说因势利导,不可过于强意。
近些年来,国内开始关注对《鬼谷子》的研究,但是著述仍然寥寥,并且迄今为止对于鬼谷子的研究只是基于从《战国策》中理解整体纵横家的“连横”、“合纵”之术,仅限于思想的运用技巧方面的系统介绍,缺乏从对纵横家专门著作的研究和理解中得出公正的评价以及具有现实借鉴意义的思想,从哲学角度深刻分析纵横家思想的智慧之果,另外也缺乏通过先秦诸子学说与鬼谷子思想的综合比较,指出鬼谷子哲学的特有魅力从而分析其对中国近现代外交思想的特有影响。
关于鬼子研究的现状主要基于几点原因:一是关于鬼谷子其人的争议,包括鬼谷子其名、其身世有各种怪异说法,二是《鬼谷子》一书的真伪性长期存在争议,其内在的文化自然受到怀疑和否定。但是本文采取鬼古文化中特有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策略暂时搁置历史遗留问题,从现存《鬼谷子》的最善本——南朝梁陶景弘注本中分析其内在价值。
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鬼谷子所处的战国中后期,正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政治上,各个诸侯国推行变法措施,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废除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郡县制也开始逐步代替封国制;经济上,铁器被广泛使用以及牛耕技术被推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政治体制的改变,经济迅速发展,人们迫切希望国家统一,鉴于此,这个时期也是百家争鸣的高潮时期,各家通过各自的学说提出了实现大一统的方案,譬如,儒家推行“仁政”的王道,法家主张严刑峻法的“霸道”,道家提出“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南面之术”,在这种情况下,鬼谷子主张通过游说来影响大国之间的外交政策和军事政策来实现统一大业,同时历史也证明了这种思想对于后来秦统一六国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虽然后世称鬼谷子的学说为纵横家,但是笔者认为《鬼谷子》对先秦各家思想兼收并蓄,从而使其思想内涵具有较多的合理之处。以下仅从先秦儒、道、法、兵诸家思想同鬼谷哲学作个比较,从而“有”到“无”体现鬼谷子特有的哲学魅力。
1。《鬼谷子》与儒家思想——“内圣外王”的圣人之道
《鬼谷子》同儒家一样提倡“圣人”的作用。 开篇《捭阖》便道:“圣人之在天地之间也,为众生之先。” 鬼谷子认为这些超越众生的圣人,能够把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 并且赞颂圣人:“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这也是告诫统治者要像圣人一样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才能事事成功。那么,如何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鬼谷子告诫道,“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象之宜,因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遇事要权衡轻重,把握事物的“会”、“宜”,最后才能达到成功。
鬼谷推崇圣人、赞美圣人主要观点是认为圣人超越、优于普通百姓,圣人能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善于用计行事善待贤能之人——士。他推崇圣人的价值取向主要根于呼唤圣人来统一天下,代表了社会价值取向的总趋势,这也是鬼谷子思想的历史价值。 另外,鬼谷子的“圣人”观与儒家最大的不同是儒家的“圣人”往往陷入“命定论”和“先验论”, 而鬼谷的“圣人”是“故人与生一,化与大物”, 圣人超越平常人是因为后天实践和环境的作用。
通观《鬼谷子》一书,共三卷二十一篇,今存十九篇,上、中两卷着重言谈技巧,相当于儒家“外王”,下卷三篇杂有佛、道思想,转向内在修炼,相当于儒家之“内圣”。但是鬼谷与儒家思想存在着根本的对立,儒家乃道德之论,鬼古是功利之说,看似水火不容,但是章太炎一语道破其中机缘:“儒家不兼纵横,则不能取富贵。纵横之术,不用于国家,则用于私人,而持书求荐者又其末流。……(注:省略号乃笔者加)孔子言达者察言观色,虑以下人;闻者与纵横稍远,而达者于纵横最正。” 儒家与纵横,相为表里,吸收了纵横家功利的一面,而消解了其非道德的一面,但也给后来的“异端”思想的发起者李贽批判儒家思想的虚伪性留下了把柄和根源。也许如李泽厚所认为的那样,治世与乱世所采用的思想是不同的, 或者说,纵横之术连同法家思想在那个动乱年代要比儒家的道德学说合理的多。
2。鬼谷子与道家思想——“道法自然”的辩证法
道家与鬼谷的思想最大共同点有着丰富的辩证法。老庄学说认为“阴阳相生,柔贵于刚,清静虚致,大道无形,因循自然。” 鬼谷子也认为“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 两者都主张辩证和“无为”。
道家代表《老子》的“无为而治”是对奴隶制统治经验的一个方面的总结。 《汉书?艺文志?道家》:“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而作为鬼谷子的游说之术也算是一种“南面之术”,通过揣测和谋略对内实现君王对臣民的统治,对外通过外交上的“连横”、“合纵”实现大一统。“无为”的目的是在无形之中求有形的东西,因循事态的发展,实现“反而求之”,这些思想在鬼谷子的《揣篇》和《摩篇》中便显得更为系统化、全面化,主张谋略和游说因势利导,不可过于强意。
从马克思唯物主义角度,笔者尝试采用哲学家冯契先生的理论范式分析。冯契先生认为先秦哲学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之中。
在“天人之辩”上,鬼谷子言“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质所造,天之所生。” 并且进一步区分了“真人”和“圣人”,“生受之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而知之者,内修炼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 他把符合自然之性的人称为“真人”,把通过学习获得真知的人称为“圣人”,显然他承认人的后天努力和环境的变化会改变人的本性,具有唯物主义倾向,而且他认为这种“圣人”的修成需要社会实践,即通过学习游说之术,并且运用于实际当中,通过不断的参验获得真知,在《转圆》和《损兑》篇中具体阐述了实践的反复性、曲折性和前进性。
在“名实之辩”上,“循名而为实,安而完,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有主名。” 他认为名分恰当是从实践中产生的,而实践则是有事理产生,事理又产生名实相符的道德之中,通过这种循名求实的方法,来获得真知。在这里,鬼谷认识到实践的意义,通过实践来沟通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具有物质统一性的思想成分。
另外,鬼谷子还认识到了“社会改良”和“社会改革”之间的关系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社会矛盾是必然存在的,“物有自然,事有合离。” “ 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 之理也。” 但社会矛盾可以转变时可以采取改良的方法,但是实在积重难返了,必须推倒重来,这样的思想为后来的纵横家们所吸收,历次农民起义中纵横人才群立,但是每次改朝换代只是社会改良罢了,这与鬼谷子本身的身份有关,他不可能像法家那样认识到政治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在历史观上,他认为“反以观往,覆以验今;反以知古,覆以知今。” ,鉴古知今的认识论具有合理因素。
综上所述,鬼谷子的纵横学说中带有很多合理因素,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倾向,但是他的历史观受到时代的局限性又是相当狭隘的。他的谋略哲学对近现代中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影响和重要启示,本文将进一步阐述。
二
对鬼谷子纵横之术主要从其谋略哲学中汲取营养。据《史记》记载苏秦、张仪都师出鬼谷子,后来在战国七雄中纵横捭阖,施用“连横”、“合纵”之术,左右大国外交,刘向在论战国纵横形势时说:“然当此之时,秦国最雄,诸侯方弱,苏秦结之,时六国为一,以傧背秦。秦人恐惧,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然秦国势便形利,权谋之士,咸先弛之。苏秦初欲横,秦弗用,故东合纵。及苏秦死后,张仪连横,诸侯听之,西向听秦。” 由此可知,合纵的策略是合众弱以攻一强,而连横是事一强而攻众弱。
但是,当时的“连横”、“合纵”也远非如司马迁、刘向描述的那么简单,它是非静态而是动态的过程,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国家联盟战略形成的两极对立格局。在这其中,各个诸侯国不断调整自己的外交战略,使得战国局势更加错综复杂。从近现代国际关系不难发现大国间的不断通过各种国际联盟或者国际体系来实现战争后的均势格局,但是当时鬼谷子的纵横之术不是为了维持一种均势政策,而是希望强势力量整合来实现华夏统一。但是战国七雄倘若各行其是,可谓力量相当,谁也没有那种统一的实力,要实现统一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鬼谷子不希望看到那些不成气候的小诸侯为了小小的既得利益进行战争杀伐,所以“连横”、“合纵”来吞并小国减少无谓的战争,把更多的人力财力用到统一战争中去,以最小的损失实现最大的利益。这本身也是鬼谷子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体现。
《鬼谷子》作为我国最早的一步外交策略的著述,他的思想理论必然会影响到中国的外交思想。经过仔细比较分析,笔者认为,周恩来的外交策略思想与之是最为契合的。
周恩来的外交策略思想主要有三个要点 :
1。要正确的分析客观形势,如实的估量主观条件。这样的思想在鬼谷子的《揣篇》和《摩篇》中式表现得最为明显的,“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 关于客观形势,“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 相当于孟子所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关于主观条件,他认为“反以知彼,覆以知已。” 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制定策略方针。周恩来的外交思想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要在外交上做到知己知彼,就能够既反对保守主义,有反对冒险主义。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掌握时机,因势利导,稳步前进。另外周恩来还强调对自己的国力和影响外部世界的能力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既不高估自己的实力也不过过分宣传国力的强大。这是鬼谷子功利主义所不可能达到的理论高度。
2。要对外交对象具体分析,区别对待。鬼谷子就认为“变化无穷,各有所归。” “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 认为对待矛盾事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周恩来在这个原则上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区别”:区别国家;区别政府与人民;区别同一政府的不同人物,做到这三点就有利于团结和争取一切愿意同性中国友好的国家和人士,有利于真正实现新中国当时确立的广交友、少树敌,化敌为友,争取大多数、孤立极少数,为世界和平而共同奋斗的外交战略目标。
3。要在外交实践中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这是鬼谷子全书的鲜明特色和活的灵魂。既要注重实事求是,但也把握策略的权变。周恩来本着中国的外交政策出发,在独立自主,保持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方面决不妥协退让,但是在具体交往中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前提下随机应变,简言之,就是要在外交实践中坚持原则而不教条,讲究灵活而不走样。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鬼谷子对我国外交的影响不是根本性的而是技术性的,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应变之术,但是它的外交辩证的方法论的精髓是值得长期借鉴的。
鬼谷子纵横之术重“连横”、“合纵”,对我国现行的外交原则政治上不结盟,经济上加强国际合作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首先,中国近代经历了“弱国无外交”的屈辱历史,感怀独立自主的重要性,虽然经历了孙中山先生的中华民国向西方殖民者妥协,新中国又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但是始终没有以损害领土完整为代价,毛泽东主席明确指出中国的外交前提是坚持独立自主,邓小平进一步明确独立自主的内涵,即不结盟。但是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发展是和平的保障,因此在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加强经济合作又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中国严厉阻绝任何形式的经济渗透来干涉内政,本质上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这也是鬼谷祖先留给我们今人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在中国历史上,华夏民族总来不是一个尚武的民族,所采取的战争形式往往是防御性,一方面是因为从整体上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影响,注定了东方人特有的内敛谦谨气质,另一方面也受到兵家和纵横家历来注重和平方式解决邦交问题的传统影响,因此新中国迄今为止的三代领导集体都是承认矛盾但又重视矛盾转化的辩证思维,冯契先生认为正是中国所特有的、发达的辩证思维在主观上成为接受马克思主义重原理不教条的重要理论素质,从毛泽东主席的“三个世界”的划分,邓小平同志“时代的主题的发展与和平”和“一国两制”的理论继承与创造,到江泽民同志“双赢”、“走出去请进来”的经济外交策略,都是中国人通过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的策略对待矛盾的智慧体现。
诚然,中国的外交根本上是受中国的国情和文化积淀的影响,但是通过对鬼谷子哲学的分析,同样可以发现,纵横思想连同儒家文化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一样的根深蒂固,我们要扬弃地看待纵横之术这一文化传承,剥去其功利主义的成分,将其作为生活哲学的方法论,也同样可以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