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遇到的困难与中国应对困难措施的丰富性给世界一个强烈对比,认为两个社会体制迥然不同的国家将从完全不同的方向以不同的方式角逐世界领袖位置的人大有人在,预测两国未来的走向截然不同,这意味着他们会成为一生的敌人。人们强调两者间的差异有不同的目的:一部分人是因为需要美国这样有实力、伟大的竞争者,更的大一部分人则是出于对两个国家的误解,他们不是像各自的崇拜者们想象的那么好,也不像他们的批评者们想象的那么坏。两个国家中一个极其古老,一个非常年轻,但都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要让他们自己臻于完满,既需要创造发明,也要学会顺应变化。
如果说将西方科技与西方人文学科在西方文明各占一半比重,中国就已经接受了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中至少百分之五十的要素,现代中国对西方科技没有怀疑,是完全开放、接受的;对西方人文学科,包括艺术与宗教等引入则不无困惑,东西方差异不小,彼此间很容易产生有效抵制,但随着交往的增加,两种文化呈现出相互包容,对立不断减少的态势,中国已经基本接受了其法治思想,市场经济观等,贸易全球化概念合理、适时地刺激中国了实体经济繁荣,中国从自由市场经济思想中广泛受益,长期对外贸易顺差不仅得益于已有的经济游戏规则,这些规则建立在满足人性的合理需要,规范的市场,主要以供求关系决定价值的基础之上,而且利润受到法律有效保护,这其实已经超过中国古代经济战略与法律制定者们的理解力,西方法治思想与中国古代法多有抵触,尤其在维护公平还是权力上有各自明显的偏好。权力膨胀和缺乏约束是相生的,到一定程度时,对经济持续性发展的负面作用与对权力本身存续构成的危害就会无情地显现出来,这在中国政治、经济实践中屡见不鲜,充满了失败的案例,因为保护私有财产在古代中国一直是一道没有完成的课题,封建专制政府原以为这只是涉及国家中个人的问题,其实个人在面临法律时的遭际往往就是这个政权未来的结局,产权的归属不明多次导致了帝国的崩溃,而现代中国接受西方法治中最积极的内容之一是经济发展中设法保护个人和集体的自主性,走向产权明确的归属对中国上世纪末开始实施的经济变革大略,捍卫已有的经济成就作用巨大,由于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生存质量获得提升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看到法治不可或缺以及它未来加速发展不可逆转,这是因为当没有明确区分公私财富时,所谓“无恒产者无恒心”人们太容易感到绝望,而个人财产被有效保护时,不仅对个人劳动动机、结果有正面、持久的刺激,而且加深个人自利行为与社会公益效果的关联性,但中国政治实现这一思想跨越的意义至今并不为西方充分认识,至少它决定中国主流社会出于自利的天性会积极持久寻求稳定。
中国政治、经济需要一个可以不断拓展的国际空间,但显然不能以只有你自己认同的法治作为轨道,没有至少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法治,中国经济增长难以为续,民间交往中也是如此。这促使中国加深理解外来文明,现代意义的法治而不是韩非子式的法制,具有单向管制的明显特征,法治是国家与个人共享的重要一条安全边际,中国绝大多数人已经都认同这一点,西方与中国对此在认识上已没有本质上的差异。此外,中国正尝试接受西方人权观,一直在与德治作比较,由于其比法、自由市场经济等概念具有更复杂、抽象的内涵,中国政府目前能够接受的人权观与西方的期望差异不小,原因在中国国情复杂,制定预防国家涣散的决策时虽并非蓄意与人权对立,实际操作中则不时暴露出国家发展与个人利益错位现象,很容易演变为冲突,官方曾经试图一劳永逸地发现一种既未脱离自己的传统,又毫无例外地选中正确的新道路,可同时满足国家和个人永久需求的模型,在激进的实践与深思熟虑之后断定,发现或创制这种万能模式的难度很大,西方资本主义一度十分接近这个模式,但现在正饱受怀疑,西方强烈认为应该由个人作为选择发展方向的主体,经济上的国有化却没有绝迹,政治(有时是以制度、宗教、种族等为背景)上的集体行为也多见,时代变化中不确定因素似乎正在增多增大,世界对立即找到永久适用之行为模式的紧迫感已开始懈怠,东西方都倾向于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获得、选择经验,虽然不是同时,却是各自一次又一次从狂热回归理性,彼此间也因此有了更多的共鸣。
开放的中国使世界有机会更多地看到中国真相,中国很容易理解莎士比亚,但西方人则不容易理解中国京剧,西方可能难以理解一个中国人为何要花费一生的时间从小习武以防身,为何不直接买把枪来保护自己与家庭等,这些差异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越来越多地中国人从观看莎剧中获得快感,承认源自西方的程序法为何重要;而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华学习中文,它已经不是古董,而是一种新工具,事关他们个人的未来。在以龙为图腾的国家,有美国望尘莫及的庞大人口,数千年官方哲学观以及现代各种社会保险覆盖面仍旧狭窄而被严重压抑的消费潜能,不管是按照人性还是价值观,美国以及整个西方都需要更多理解中国价值观,会发现其中有些不仅可以接受而且于己有益,至于中国,自己的文化特性也可能具有世界文化共性,这或许用不着创造而只需要发现。中国政治的持续开放与经济锦绣前程有赖于一个有特色的中国融入世界,但绝不是我行我素。
中国人是讲求实际的民族,不缺乏高端的精神追求,有迹象表面,中国知识界越来越渴望恢复原始的礼制,一种代表自由思想,具有强烈批评精神并对所有人有约束力的系统规范,一个强盛时代产物,一个与世界正常交流的平台,它或许需要加以修改以合乎时宜,但这是一个积极信号,社会选择的是一种制度而不是一个英雄人物作为交际的标准,这种道德意识的回归与中国社会现有的强烈进取心是相称的,单纯的物质文明只能支撑一个短命的强国,中国物质文明的倾斜程度虽未达到危险评级,但是倾听以西方世界为主的批评声或许有利于我们的价值观以及政治经济成就臻于圆满。
中美之间意识形态差距已经缩小,但需要继续缩小。
润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