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伟人 > 正文

试析毛泽东的决策和行为特征

2007-11-02 20:43 伟人 ⁄ 共 6146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在中国历史上可称得风华绝代的一位伟人,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在农民运动和工农武装割据方面出露头角,又在三十年代的一次壮烈远征中确立了自己在红军中核心地位,继而在整个四十年代先后与日本人和当时中国的统治者蒋介石的决战中脱颖而出建立了自1840年以来一直不能做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共和国新时代的毛泽东,以其丰富的才学和卓有成效的努力,被当代人和后人们视为同时兼有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马列主义者、学者、文学家、诗人等多重身份的世纪精英,而同孔子、秦始皇、汉武帝、康熙、孙中/山等这些历史名人共存青史。他所创立的毛泽东思想和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结合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实践,也同他的威名一起被后人缅怀和敬仰着。毛泽东是一座思想或智慧和富矿,他同时又是一个创造了赫赫功勋的行动者,他以他的言、文、行建树了如百科全书一般的丰富人生。他有多重身份。

本文所要探讨的,是他作为一个诗人的性格特征,以及这诗人之风加之于他在决策方面的行为特征。

毛泽东是一位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与一身的诗人。他的诗人之治,也是兼具了理想性和实用性、创造性与现实性、飞来之笔与实事求是、唯美浪漫与脚踏实地、乌托邦与桃花源(1)的治术和治略。不过,相对而言,诗人之治更似一种理想主义之治。

试为君说之——

一、毛泽东是一位诗人

毛泽东既有诗人之名也有诗人之实。说他有诗人之名,是因为他有数十首名篇被人们传诵着,其中甚至不乏可与辛弃疾的豪放、柳永的细腻、朱熹的深沉、岳飞的血气的名句;说他有诗人之实,是因为他的性格和血液中总是有着那种颇为浪漫、潇洒、大气磅礴的诗情诗意,这中诗情诗意也为他的一些人生决策提供了气质上的特征。

在毛泽东的一生,他曾经写过不少于五十首(2)的诗篇。从可称名篇的《沁园春?雪》、《?读史》到相对口语化、通俗化的《八连颂》,毛泽东尝试过古典诗词的多个诗词品种。

毛泽东与当代诗人有过多次的唱和之作。

毛泽东的诗词得到了一些大家的肯定。如郭沫若对其“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兼备”的评价、冰心对毛泽东活用“万”字的分析,一些汉学家(如竹内实)对毛泽东诗词的研究,都是对毛泽东诗人地位的认可。

毛泽东还曾经用诗词作为武器进行政治警示。比如他的《鸟儿问答》、《吊罗荣桓》。

毛泽东的诗词也是他的人生历程的写照。比如红军长征中的一些诗。

毛泽东的诗词还是他的交往史的一种记录。比如他写给纵宇一郎、彭德怀、丁玲、李淑一、周世钊的诗。

二、诗人毛泽东的特质

诗人与常人的最大区别,可能在于他在特定状态下相对于特定人事的激情和活力。用特里尔的话说:毛泽东很少表现出对事物的平和消极,他总是乐于和敏于对事物情事做出表态(3)。终毛泽东一生,我可以看到他许多偏于“左”的行事,这和他的诗人气质有很深的渊源。

从毛泽东的诗中探求毛泽东的性格,我们至少可以寻到这样十种秉赋或倾向。

1、跳跃

表现在行文和行事逻辑上,诗人的思维不是平滑和线性的,而是突兀的,雄奇的,匪夷所思的。

2、偏激

深刻的思想每每偏激的。剑走偏锋,也是毛泽东诗人性格的一种表现形式。强调特定事物在某个侧面或局部的特殊规定性,并把这种规定性用一种选择一点不及其余的方式表达出来,

3、浪漫

浪漫脱俗的诗情和浪漫美好的诗意,是诗的眼睛。它让人们在瞬间为之陶醉。

4、浮燥

诗词意境里的反复表现在诗人的性格里,不免会有浮燥的因子。

5、叛逆

诗人的反向、逆反思维里有着很高的创新价值,他用自己的叛逆换取优美而出其不意出奇制胜出神入化出类拔萃的诗句。

6、敏感

诗人的敏感趣于常人。而这种敏感同时是构成洞察力明察秋毫的启动源。

7、唯美

诗是一种在节奏、意境、文理、遣词等诸方面都比之通常的文体要美的文字形式,驾驭这种文字的人也必须是具有唯美想象和心境的人。

8、狂放

诗词注重想象,有时甚至是完全挣脱了通常理路的狂放想象。想他人所未想,以奇制胜,这是毛泽东诗人性格的一个相当醒目的表现。

9、孤僻

诗人有诗人自己的世界,寻常人等总是难于深入其内心。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诗人有时是不可理喻的,是孤僻的。这种孤僻,也是一种离群索居的自设空间。

10、自负

许多大诗人都是自负的,他们也许自信有许多宏图大志不足与俗人道而表现出强烈的孤高自守。

三、诗人之治

毛泽东的决策和行为主要体现在“治”上,具体可以表现在治军、治党、治国(注重外交)、治政(注重内政)、治人、治家、治学等方面。我们试图从他的治术上分析,他是怎样以诗人的方式,认识和改造他所掌近代的那个世界。

1、治军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敢攻我,我必攻你。你攻我内线,我扰你外线。这是反映在毛泽东战略大局观上的一种跳跃思维。

在中央苏区时期,针对敌人的多面围剿的紧张局势,毛泽东就曾经提出东出根据地,打到苏浙皖赣以调动敌人并发动群众并壮大自身的策略。这一主张因为被剥夺了兵权而没有实现。

但在解放战争中胡宗南陕甘宁时,毛泽东则迅速地答以“你占我延安我就扰你南京”,调动刘邓大军南渡黄河远离后方直出大别山进军鄂豫皖,又计划以粟裕率三个纵队以蛙跳战略渡过长江直向闽浙赣,以“长传冲吊”的占法偷袭敌人守备空虚的大后方。

这是一种诗人气质的反击,是一种打破常规的近身相搏。在毛泽东的大胆假设和刘伯承的小心求证下,成为一步妙棋。而蒋介石也曾经玩过下决胜心不要后方的万里赴戎机,在东北那个远离自己重兵集团的地区“空投”了几十万精锐,却在林彪的八次大规模吞食下,不仅颗粒无收,而且血本无归。在全国战略布局上的失误让缺乏诗人气质的蒋先生捉襟见肘。

2、治/党

敏感和浮燥,一次次地表现在毛泽东对于党内同事的不信任上。偏激、孤僻和自负,也让他很轻易地把一些并无大过甚至干脆就没有什么明显的过错的同事送上审判席。如果说对高岗的处理是因为他过分夸张的穿梭拉票造成了人事上的混乱,则在反右之后对彭德怀张闻天两大功臣的无情打击则明显有些小题大作。再到后来,对刘少奇因为某些观点大多只是程度上的不同的争论提升到“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的高度,也不免有些夸大其词。诗人的敏感成为磨刀霍霍对战友的性格渊源,也实在有些可悲。

必须说,对每一位同事,他都很难有彻头彻尾的“喜欢”。按照外国人写的毛泽东传,他喜欢过高岗,可在一九五四年高饶事件中被他“出卖”了;他喜欢过刘少奇,可刘的政治报告从七大到八大,作报告中对毛泽东的谦恭从提及一百零五次到只提及四次,又开始有了一次次对他的顶撞,他也迅速地撤销了自己的喜欢;他更喜欢过林彪,甚至从井冈山时期就开始了——那个时候留下来的革命火种到了建国后可剩不下多少了——他对林的喜欢甚至在他暂时没有战功时(比如说抗美援朝主要是彭总指挥的而林彪则据说称病拒绝)都未改这种喜欢,可是后来,二者的决裂却发生在那个寻常看来并不算什么大事的设不设“国家主席”的问题上,发生在很玄虚的有没有“天才”上。毛泽东的敏感可见一斑。。

3、治国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这样一句诗反映了毛泽东的一种“世界观”:不迷信、不恐惧、战略上渺视。

他在国际关系上所走过的三步经典棋招,便表现出这种万物皆备于我的胸襟和气度。

一是抗美援朝。在国内战争还没有彻底结束、大陆敌人还没有彻底肃清、台湾还没有解放的情况下,近邻发生了有可能对我国构成战争威胁的事件。主导者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而美国当算世界第一号军事强国。曾经答应出兵的苏联因为担心与美国发生直接冲突而导引第三次大战而打了退堂鼓。对自己国土安全的珍视和邻国的求助让毛泽东义无反顾地决定投入一场并没有多少胜算的出国作战。在巨大的代价之下,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派出的志愿军与不可一世的多国部队打成平局,美国人几乎是在一场并没有打胜的战场上撤军。

二是中苏论战。两次赴苏的毛泽东,一次比一次体会到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以其“父子党”哲学加之于自己的那种不快、反感甚至不屑。一方面撤回自己的专家一方面还在指责中国各项内政外交政策的作法,让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义愤填膺。期间进行的十年论战,虽然也有几多偏激在其中,却是将一身正气、一腔理义、一脉哲思、一轮朗月呈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既有气势又有智慧,既有破坏又有建树,实在当得是外交文化的一种绚丽出演。

三是炮击金门。世界虽大,总有海沟相通。当中东燃起战火,美国人趾高气扬之时,毛泽东启动的金门炮击,却立时玩了一个围魏救赵。如此大的地球,也只需要在自己家门口放上几挂鞭炮便能洞彻。

4、治政

在毛泽东的治国史上,几乎没有几件比大跃进和文革更有个人特点并激起万千毁誉的活动了。如放飞星一样夸张的大炼钢铁和农业高产,几乎把每一个人都施了魔法。“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砸锅卖针也要让钢铁元帅升帐”、“喝令三山五岳开道”一类的豪言壮语,让整个世界的人们处在一种被集体催眠和麻醉了的状态中。而在文革中,期望借助“造反有理”、“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在后来变成了一次失控了的全民动员、铲除一切牛鬼蛇神。一项项既定或既有的逻辑和秩序被打破,真得达成了毛泽东在其反右前就期望达成的对整个有嫌糟糕着的治理结构进行彻底的洗牌。

直到今天,全世界也没有几个人能够洞若观火的领略毛泽东发动文革的意图和最终指向。无论是说它“好得很”还是说“糟得很”,都不能客观、深入而实在地把握毛泽东在晚年发动的、长达十年的、在他个人看来虽然有许多人不赞成但在他自己来说义无反顾的活动。他知道这场由他不顾惜同事们意见而单独发起、借助的又是最为基层的力量的运动对社会各个阶层都造成了不同程度地破坏,从而也对许多的既得利益集团有所触及,他为此做好了“在血雨腥风中交接政权”的准备。在他长达五十五年(1921——1976)的革命史上,他从搞农民运动起,到学生和工人运动止,其中又有过一次次不间断地放手发动群众,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看,他都算得上是一位群众领袖。从具象和微观看来的这一场浩劫,也许有着他深深地谋划。不过可惜,他过早地离开,也使得后人对文革的解读变成一种单向度的猜测。

也正因此,他的治政每每打下许多他个人的烙印。如同对他诗意的理解,人们不可能不走向偏差……

5、治人

知识分子一向是社会尊敬甚至敬畏的对象。可是,长期呆在农村的毛泽东,则是把越来越多的反感、不满、偏见加诸了他们。从一九四二年延安整风到一九五七年反右,先后有几十万条知识分子的肉体或精神生命被他的严格框框限定。仅仅从官方对反右中敲定的五十五万右派这个数额而论,相当于对一些手无寸铁甚至手无缚难之力的分子开展了一场淮海战役。在延安,对当时诸多事物分配严重不平等发出质询的学者王实味因其《野百合花》而触怒了老将军们,他在经历了康生们的刑讯逼供后变成了特务,又在贺龙的枪口下变成了敌人。而后来的资料显示,王实味的指责有许多是事实。丁玲则明显比王实味的名气要大得多吧?这位在延安被称为是最著名的作家,也因为对某些现象(比如男女关系)的不满,而被在延安加以改造后,又在解放后在他被广泛认可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翻了船,这样一位曾经被毛泽东用电报的方式赠诗的“女将军”,后来又几乎与胡风齐名,变成了“丁陈反党集团”的一号人特,而和她并列的那个陈,却又是延安时期的同事陈企霞。偏激而又唯美的看人观、用人观,一次次地促成了毛泽东待人接物上的突出感觉。

6、治家

毛泽东在父母去世后,把二个弟弟都带了出来参加革命。毛泽东在理财方面的独到,毛泽覃在军事上的天赋,都曾经是毛泽东的骄傲。虽然他也曾经动用家法对毛泽民们进行休罚,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毛氏三兄弟绝对是不亚于林氏三兄弟、宋氏三姐妹等的家族奇观。

但毛泽覃和毛泽民先后牺牲在了苏区和新疆。毛泽东没有多少机会对他们进行耳提面命的误导。享受这一荣耀的是他的长子岸英。在苏联参加过卫国战争的岸英,在来到延安后又被父亲吩咐着去做了农民和工人。这样的根红苗正,将是一个活脱脱的革命接班人的胚子。

并不怎么限制自己心性的毛泽东,却要刻意地整肃儿子的外在形象,这样的作法肯定是颇有深意的。毛泽东娶杨开慧和贺子珍时,二位女主角是不是足了岁数都是很可疑的。但一来当时的规则不是现在的规则,二来,已经在党内确立了领导地位的他不会再受到这类小节的影响。可毛泽东的儿子则不同,他必须以几乎没有多少瑕疵的表现来制止人们的挑剔。于是,当毛岸英希望与刘松林结婚时,他的父亲以女方年龄没到为由严格地限制了儿子的强烈愿望。

当中央决定了派部队赴朝参战时,他的儿子十分为他争光地成为“第一位志愿军战士”。一旦立功回国,领袖的这位儿子定将以其丰富的阅历和资历成为共和国将帅第二代中的翘楚。

当然,因为在朝鲜战场上牺牲,毛泽东在儿子身上所花费的功夫除了反映了他在治家上的一点精心策划和高风亮节之外不再具有典型意义。但这样几乎近于完美的教子之道,不也很清楚地反映了他一个诗人的那种对极至的迷恋么?

7、治学

一些传记把毛泽东称为“半知识分子”,其言下之意可能是不管毛泽东本人是怎样的博闻强记,因为他过分地把知识与政治相联系,而并不认可他的学者身份——一种需要做到价值中立才可以心平气和的职业。

他对诸多学术成果都有他自己偏激而深刻的认识。比如在说到郭沫若的《十批判书》时,因为其中对秦始皇的评价,他由此断定“十批不是好文章”。

对《武训传》的看法更是一个极端。在那个连林则徐都不能做到完完全全地“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文化封闭期,一个行乞者能有多高的阶级觉悟?他能够精力地认识到自己的穷是因为没有文化就已经十分地不易了。而他后来以要饭所得捐资助学的作法,也确实可以称得是高风亮节。然则,这在毛泽东看来却是没有一丝宣传的价值,因为他不符合社会主义革命的逻辑。

毛泽东对《红楼梦》、《水浒传》、《海瑞罢官》的评论是十分丰富和灵动的,包括一般人根本想不到的“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但这些评论又无一不是与政治相联系。

把评论和学术搞得只有“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寻求在那些档次和水准还不是很高的官员和百姓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那些自由派、精英学者看来是失节、掉价的事。后来的认识也已经澄清,仅仅是为着把学术或艺术以通俗的方式还给大众,这只是艺术和学术众多职能中的一条,而且是一条普及性的功能而不是开创性的建树。真正高妙的学问是要创新和“发覆”的,而这个过程却基本上首先只需要行内人士。把知识的作用仅仅限定为政治服务则让知识过分的格式化、脸谱化,而把学术的价值限定在“为工农兵服务”,则在相当程度上下降了学术的档次。毕竟,学术这种高端产品或生产力,极可能是平均意义上的工农兵所不可能理解和需要的。从延安整风到文化在革命,文化艺术形式为“秧歌剧”和“样板戏”二种单调的品种所占据,便是对“百花齐放”哲学的一种反动。在文化、文艺、学术方面玩孤芳自赏,毕竟不是有利于知识创造、也不会有利于工农兵的选择。

毛泽东在治学上的偏执,象如当年穿衣色调上的单调一样,造就了知识界的空前沉闷。诗人把自己的诗意强加于人,诗味也就淡了。

注释:

(1)乌托邦言其虚,桃花源言其实。

(2)毛泽东去世后出版的《毛泽东诗词赏析》,共收包括毛泽东生前发表过和没有修订发表的五十首诗词。后来又有一些新的毛诗“出土”,估计毛的诗词肯定还有相当数量未被公开和发现。(3)特里尔著《毛泽东传》。

2005年12月9日、12月13日草稿谢绝转载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