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每日一字】雄: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2018-08-15 17:33 生活·感悟 ⁄ 共 1691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乐府民歌《木兰诗》中有这样两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但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这几句诗以妙趣横生的比喻,赞美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成语“扑朔迷离”正由此而来。

雄是形声字,从隹,厷声。隹为鸟,厷为上臂。《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雄,鸟父也。”雄字本义为公鸟,如《诗经·邶风·雄雉》中有:“雄雉于飞,下上其音”。后又泛指为自然界雄性的生物,如《诗经·齐风·南山》里有:“南山崔崔,雄狐绥绥”。

雄性生物往往刚劲有力,因此雄又引申出雄壮、威武有力之意。如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是这样描写周瑜的:“羽扇纶巾,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由此引申,雄又被用来喻指杰出的人物或强有力的国家。如“战国七雄”指战国时期诸侯国林立,其中实力比较强大的七个国家。在用作形容词时,雄还比喻胜利,如成语一决雌雄,就是指经过较量后分出胜负。需要注意的是,当雄在指代英雄、雄杰时,便不再包含雄性之义--英雄无分男女,正如前文中《木兰诗》为我们讲述的,恰是一个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事。

英雄是伴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但“英雄”这个称谓却要比事实上的英雄人物出现得晚。正如《史记》中的众多人物,司马迁称他们为“烈丈夫”、“勇士”、“豪俊”、“豪杰”,而后来人却将他们统称为英雄了。追根溯源来看,英与雄有什么区别呢?魏晋的刘劭在《人物志》中给出了答案:“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为之雄”,“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也,高祖、项羽是也。”他把英与雄分开来看,英字强调要有过人的聪明才智,这样的人可以为相,雄字要求有过人的胆识力气,这样的人可以为将,而只有兼具英才与雄才的人,才能被称为英雄。

英雄虽有过人之才,不过,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也曾有过失败的经历,因此才有了俗语“不以成败论英雄”。或许这是因为,除了建功立业,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多是以坚贞的气节、刚毅的血性、不屈的斗志、无私的奉献而著称的--英雄可以功未成,但一定要有高尚的人格。例如,荆轲失败了,但他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就像他颂吟的《易水歌》那样,传为千古绝唱。又如,李广北击匈奴,战功卓越却始终未得封爵,但在人们心目中,他仍然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飞将军”的美誉彪炳史册。再如,号称“西楚霸王”的项羽,不仅霸业未成,而且输得惨烈,一曲垓下之歌,回肠荡气。尽管他刚愎自用、意气用事,但却率直坦荡、磊落光明,为后人所称颂怀念。这也说明,当一个人的行为升华为人格魅力并为世人所推崇时,无论最终是否功成、结局如何,他已经成为了英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尤其需要挺身而出的英雄--历史车轮的每一寸前行,都是无数英雄舍生取义、发扬蹈厉的结果。回望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份长长的英雄名单:“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的大禹,“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李大钊,“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的叶挺,“永远做一个螺丝钉”的雷锋,“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的焦裕禄,“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的孔繁森……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也是一个敬畏英雄、铭记英雄的民族。

1951年,作家魏巍从朝鲜战场归来后,发表了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其中说道:“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请你们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越是国泰民安、幸福易得,那些曾经奋不顾身殉国家之急的英雄们,就越应被铭记。“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上,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一定会不忘初心、接续奋斗,走好新的长征路,谱写出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英雄史诗。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