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官场·职场 > 正文

领导如何提高战略思维修养

2008-07-12 20:24 官场·职场 ⁄ 共 2817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战略思维是现代领导必备的素质。古人云:“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万世之谋,全局之谋,就是战略之谋。一个有效的领导者,必须具有强烈的战略意识,善于制定战略规划,并能够正确地确立战略目标。

所谓战略,是指对重大、带有全局性的或决定全局的问题的谋划和策略。战略高于战术、统帅战术。战略上出差错,就是对全局问题的决断出了问题。战略错了,一切皆错,这就是“一着不慎,全盘皆输”的道理。而实践中,有的领导者注重战略管理,而有的领导者注重战术管理。战略管理与战术管理的区别在于:前者注重管理的全局性,后者则较多关心管理的某个方面或环节;前者重视组织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后者则主要着眼于组织本身;前者比较讲究谋略,后者则注重规范;前者重视用忧患意识激励下属,后者则注意正常秩序下的常规奖惩。

高明的领导者应该是战略管理的实践者。

但是,在实践中却有这样一些领导者,他们缺乏战略思维,领导工作是“脚踏溜冰鞋”,“溜”到哪儿算哪儿。当这样的领导者不知道自己组织的战略规划、战略目标是什么时,这个组织的命运也就很危险了。还有这样一些领导者,他们虽然也考虑制定战略,但其战略不是建立在全面、科学分析与论证基础之上,而是盲目跟风、“东施效颦”。一位管理大师曾形象的比喻:没有战略的企业就像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没有战略的领导者也像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呢?

靠领导者的经验、直觉或盲目跟风,来对待战略问题,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一旦发生失误,损失就是巨大的。领导者只有通观全局,长远考虑,研究规律,才能成为成功的战略家。

抓住关节,突出重点,努力提高战略意识。战略意识,是指领导者对客观存在的战略问题的重视和敏感程度,它是人们自觉地捕捉、谋划、解决战略问题的一种能力。战略意识是一种高层次的意识,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目的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突出表现。战略问题是人们的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的,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洞察到。战略问题不会自动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只有去执着地探索、主动地寻求才能捕捉到。

战略意识具有超前性,它可以帮助领导者由近知远,科学地预见未来,从而明确战略规划;它可以帮助领导者从战略目标的要求中,保证领导者保持清醒头脑;它可以帮助领导者在制定近期计划时,明确方向和目标。

战略是对全局的谋划和指导,是带有全局性的指导规律。只有战略意识强的领导者,才可能制定出正确的战略规划。

兼顾四方,统揽全局,科学制定战略规划。战略规划是战略目标的展开,具有创造性和现实性两大特征。辛格博士曾经提出过发人深省的问题:“由于有了电脑,现在的政治家很容易地得到大量信息,但他们有远见吗?”时代已进入信息社会,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布信息,人们每时每刻都可以接受信息,但是,接受了信息并不等于掌握了知识,也并不等于有了战略规划。

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战略家,也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经历冲突类型最多而又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统帅。他从千余人的农民队伍起家,经过22年的武装斗争,直到成为数百万大军的统帅。

毛泽东平生直接或间接指挥了四百多个堪称经典的战役和战斗,留下了五百多万字的军事著作和军事文电,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以人民战争为主体的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对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指挥自己一手创立并发展壮大起来的人民军队,与内外敌人作战二十余年——包括日本军队、美国军队这样非常强悍的军队,歼灭敌军千余万人;他领导自己一直都处在弱者地位的国家和人民,一直都在战胜处于强者地位的敌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支军队像他所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一样,在连续22年的严酷战争中,都是在劣势的情况与强大的敌人作斗争而最终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毛泽东的军事生涯中,既能找到大量军事战场的传世之作,也能见到大量的以其它斗争方式配合军事斗争的高妙之笔。有人总结说,他一生军事生涯可以用这样两句话来形容:当一般统帅把注意集中于战场时,他却能跳出战场的有限范围,看到更高层次的政治斗争,把许多见不到刀光血影的斗争方式信手拈来,结果换来了一般统帅不敢想象的战场胜利;而当一般的政治家仅把注意力放在政治斗争舞台上时,他又能跳到战场上去,利用军事打击去为政治斗争开劈道路,提供后盾,从而常常得到一般的政治家不敢企望的收获。

超越军事的政治指导,善于用军事方式去解决政治问题,用政治方式去加速军事斗争的进程,或许就是毛泽东一生在军事领域里能获得比一般统帅更大成就的关键。毛泽东在战略思想的运用上达到了极致。

领导实践中,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科学制定战略规划,需要进行整体推进。但讲整体推进,并非万箭齐发,而是在重点突破基础上的整体推进。这就要求制定战略规划时,要确立战略目标。因为,战略目标是战略规划的核心。

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正确确立战略目标。整个领导活动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动态过程,必须对过程进行各种形式的控制,而战略目标就是进行各种控制的依据和准绳。战略目标是浓缩了的战略规划。战略目标确定的总任务,是领导者制定战略方针、战略重点、战略部署的出发点。

战略目标是一面旗帜,它反映着人们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从而能使不同的人们向着一个目标采取统一的行动。

刘备的战略目标是荆州。荆州在其事业的成败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荆州既是他事业发展建国称帝的基础,也是他事业受阻不能如愿兴复汉室的关键,可谓成也荆州,败也荆州。

刘备起兵于戎马倥偬之中,颠沛于割据群雄之间,大半生寄人篱下,郁郁而不得志,但始终怀有“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抱负,以兴复汉室自勉,在群雄角逐的洗礼中已显示出他的英雄本色。曹操早已看出刘备是他潜在的对手。赤壁之战后,曹操闻听刘备得到了荆州,潜在的对手成了现实的劲敌,大为震惊,方作书,掷笔于地。刘备的真正崛起是在得到荆州之后,有了立足之地。当初他被曹操打败,投奔刘表,不仅因为刘表是他的远房兄弟,同是汉室宗亲,更重要的是看中荆州这块地方,反映出他很有远见的战略眼光。

刘备依附刘表,自公元201年到208年赤壁之战前,前后有七八年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他主要把战略目标放在经营荆州上。

刘备到荆州,刘表对他表面上很尊重、很客气,内心里对他又很不放心,“厚待而不重用”,让他带兵远屯百里之外的新野。刘备之所以耐着性子留下来,主要是为了荆州这块地盘,为了立足荆州打基础,成就一番大事业。

正是从这个战略目标出发,刘备与被定为荆州继承人的刘琦拉关系;广泛结交名士,招揽人才;体恤百姓,布施仁慈,在荆州树立起很高的声誉。正由于他对荆州悉心经营,当曹军南下时,荆州民众有10余万人跟着他撤走,许多荆州士人也聚集到他的周围,最终取得了荆州这块创立霸业的重要基地。

在确立战略目标时,只要抓住关键目标,达到可满意就行,不要在一些细枝末节问题上浪费时间,去追求所谓“十全十美”的“最佳”方案。

战略思维,作为一种着眼于全局和长远来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领导艺术,是每个领导者必须具备的能力。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