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官场·职场 > 正文

读懂王沪宁的《政治的人生》

2010-08-15 17:24 官场·职场 ⁄ 共 2637字 ⁄ 字号 评论 2 条

现已将王沪宁老师的《政治的人生》读毕,总体感觉很有特色,开阔了视野,收到不少启发。

1. 作为思考者的王沪宁。作者的最大的爱好也就在于思考,若没有这样长时间的深度的思考,没有思维的长期训练,也便不会有这样精彩的“日记”呈现。这一点来看,我们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而思考则是最基本却又最艰难的事。今后要特别注重思考自我的存在,不能在忙碌中流失。

2. 作为政治学家的王沪宁。作为可谓当代中国政治学历史上一位杰出中青年学者了,年轻有为,成名早,早在80年代便对政治学作了较大范围的深入研究,引到“复旦学派”的生成,推进中国政治学的恢复与发展。他的许多文章、专著、教材均具有基础性作用,不少已经成为政治学的权威著作。但因为时过境迁,其在政治学界的影响渐小,但我们永远不可以忘记这位开拓者。

3. 作为政治家的王沪宁。这一点上一定有所争议,但是他是做了默默无闻的工作,长期任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对90年代以来的最高政治决策必然有不小影响。这是作为政治家的学者的骄傲与难能而可贵之处,然而可能也是作为学者的政治家之难堪境界。

4. 作为知识分子的王沪宁。他广泛涉猎全方位的知识,其范围之广令人惊讶,可能再也不是作为消遣的,做这样的学者,这样的知识分子才会是快乐的。

5. 作为老师的王沪宁。这也是他心之所系。他的历史作为很大程度上在于此,但也应该分开看,作为领导者的开拓作为,和作为一般老师的悔人之处。我觉得后者的长期性更强,因为这是爆炸式的带动作用,作为领导者是很难引导“复旦学派”的生成的。

他的许许多多东西值得学习,如思考、思维的训练,对政治的长期反思和建树,对人生、社会的反思,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研究方式、处世哲学等等。

他的学术论点也应辩证地看。总体而言,保守色彩较浓,很大程度上强调本土性,但也可能使别人清醒一点,特别是激进的狂热分子。但我们应当同时看到,他本人正是站在西学的高度,方可以成就大业。无论其对西方学术的广泛涉猎,还是所作的大量的翻译工作,都是相当突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对他本人的影响肯定也是如此。

注:这是我2005年11日10日在读毕王沪宁老师的《政治的人生》后所写的读书笔记。当时旁听中国矿业大学宋迎法老师的硕士研究生政治学理论课程,经由其推荐,在此表示感谢。两年后,很多事情同样也是“时过境迁”了,特此说明。例如,现在的王沪宁已经从后台走到了前台,所以第3点已经没有什么争议了。此前我们学界对他是很熟悉的,但是大众方面还是不大熟悉的。同时我也在担心,我的这篇小文能不能在自己的博客上发。后来又有一些新的认识,我之后看过HUNTINGDON的《第三波》,惊叹其广博的学识,被其娓娓道来的大家风范所折服,哀叹中国能有几人?后来又看王沪宁老师的《比较政治分析》,可大胆地说,中国政治学界有王沪宁。另外,对于结尾段中所说的新权威主义的问题,我现在在看西方保守主义政治思想方面的书,可以说又悟出了点新的认识,所以说这一方面,我会对照中国的情况做更多的涉猎。(总之,保守一词在我的字典里现在是中性词)当然,留给我最多的还是他所言及的政治的思维和政治的生活,可以说一直影响着我,我想今后还是如此。

附:

《政治的人生》出版于1995年,彼时,王沪宁刚届40岁,已是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院院长。他还是夺得第一届亚洲大专辩论会第一名的复旦大学辩论队的带队教练,想来应是辩才无碍、舌绽莲花的。本书1月份出版,首印15000册,到4月份时就第2次印刷,加印了10000册。

归纳起来,王沪宁的日记大略记载了四个方面的内容:1、对中国政治制度演进与市场经济建构、社会生活诸问题的观察与思考;2、教学包括指导研究生与学院管理事务的细节与思考;3、学术交流活动和社会活动,包括为上海市政府提供法治建设、城市建设方面的咨询;4、阅读、观影的体会。除此之外,还有零星的对人生、存在的感悟。

作为一名政治学学者,当然不能不思考政治,但政治的思考于王沪宁来说,简直就是第二本能。诸如政治稳定、民主政治、变化社会中的政治演进、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大国关系、地缘政治等问题,几乎无时不缠绕着他的大脑。王认同民主价值,认为政治生活走向制度化和法律化、民主观念和民主权利得到充分肯定是大趋势,这似乎认同了民主的普世价值。但有的时候似乎又不是没有怀疑。比如11月28日记载,在博士生课上讨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模式和道路”时,他指出,“在政治分析中,我们的参考系或多或少是被西方的价值参照系‘辐射’过的。。。。。今日世界政治和中国政治的发展表明,每个社会均有自己的发展逻辑。离开这个逻辑来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不能得到客观和适宜的结论。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从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发掘出新的政治价值,这样才能使发展与社会文化特质和民众素质紧密地结合起来。”他认为,近代以来,对中国人最大的一种诱惑就是“民主政治”的诱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切实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把人从这种诱惑中解脱出来,不论是正面的解脱,还是反面的解脱,均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除了放不下的政治,《政治的人生》中不乏性灵之笔。王沪宁的阅读胃口大得惊人。不但看严肃的学术著作,还大量涉猎当时流行的市井小说比如《骚土》、《媾疫》、《天猎》、《帝京》等。看电影录像是他的另一嗜好,经常在凌晨时分看美国电影。

从王沪宁的文字中不难看出,他是一个理性与感性平衡并且非常发达的人。眼界宏阔,抱负远大,尽管后者在日记中显得隐晦,但也不难辨认。比如日记中记载了对加强中央权威以及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思考,完全是“学成文武艺,售于帝王家”的姿势。早在1989年事件之前,王沪宁就已是中国政治学界颇为活跃耀眼的青年才俊。1994年7月10日的日记记载,他到北京出差,写下“夜游长安街”诗,中有“过客匆匆独寂寥”之句。不知这寂寥是不是因为“身在江湖,心在魏阙”之想迟迟未蒙圣察。不过没过多久,中南海的门便朝他敞开了。

学界风流成为政治明星,书斋与官场皆擅胜场,这种事在现代西方国家未始没有。比如基辛格、科耶夫、马尔罗,在两界中都长袖善舞。但在中国,学者文人参与政治,鲜有善终。要么很快出局,要么完全放弃知识分子的专业精神与使命感,沦落成颂圣派、注释派大师,以平庸的方式泯灭。
王沪宁会是一个例外吗?

如今的王沪宁,从电视里看上去,一派谨小慎微受宠若惊的感觉,已不复《政治的人生》的封面上那种沉毅风发的气质。联想到一个比较了解他的人说过的,他这几年“就是混过来的”,心头便掠过一种不祥的感觉。

目前有 2 条留言    访客:1 条, 博主:1 条

  1. 米米 2010年08月20日 11:19 上午  @回复  Δ1楼 回复

    一如既往地支持求索阁~~~


    • 管理员
      明镜 2010年08月20日 12:04 下午  @回复  ∇地下1层 回复

      呵,读懂《政治的人生》了?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