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郑永年:社会公平化改革护航经济持续发展

2012-06-07 20:00 战略·谋略 ⁄ 共 4646字 ⁄ 字号 评论 1 条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当年召开的中共十四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并把此作为党的基本路线。这一概念的提出明确了中国改革的方向,在此方向下,中共找到了改革的突破口。此后,中国所有的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概念密切相关。但是今天这一概念似乎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人们开始质疑这一概念,越来越多的人把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一切负面结果都归咎于市场化导向的改革。同时,在外界看来,执政党的改革正在失去方向。

》》》郑永年:二十年一轮回 何时再南巡

    人们所说的众多严峻的社会问题是存在的,它们已经严重威胁到市场经济的改革。那么,为什么市场经济在给中国造就了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同样巨大的社会问题呢?归根到底,这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失衡的结果,也就是经济和社会失衡的结果。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

    经济和社会要协调发展的道理谁都懂,但很难在实际政策上表现出来并实施下去。西方早期也出现这种情况,光有经济发展,没有社会建设。但在工人阶级运动兴起之后,统治阶级面临挑战,西方各国政府转向社会改革,努力建立社会制度,包括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和公共住房等。当然,这些社会制度的建设不是短时期内完成,而是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即使在发达国家,例如美国,这一过程还没有完成。但不管怎样,这些属于基本国家制度的社会制度的确立不仅挽救了西方资本主义,而且也为西方可持续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些社会制度,西方如何能够建设消费社会。在亚洲,较之西方先发达国家,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政府在社会制度建设过程中扮演了一个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从而避免了大规模的社会动荡,不仅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还为和平的民主化改革打下了社会基础。

    那么,中国的情况如何呢?一句话,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的严重不平衡。在很长的时间里,在各级政府官员当中,GDP(国内生产总值)主义横行。以GDP数据为标准的经济增长被赋予最高的政策重要性。直到今天,中国仍然面临基本经济建设投资过度,而社会投资严重不足。这刚好和西方形成了对比。在欧洲,因为福利国家的存在,政府大量的投资导向社会领域,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和公共住房。但中国的大量投入都在经济领域,大桥、高速公路、铁路、码头等等。当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早期,这些投资非常重要。没有对基础设施的投入,经济很难得到发展。问题在于,近年来,这些领域已经过度投资。桥梁拆了造,造了又拆。GDP是有了,但不仅造成巨大的浪费和巨大的腐败,而且对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毫无益处

》》》郑永年:迷信GDP主义的严重后果

    实际上,在很长时间里,在中国的改革者那里,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不分,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不分。这已经造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保护社会的严重后果。最严重的后果就是通过破坏社会来产生GDP。医疗、教育、公共住房等领域在很多国家都是视为社会领域,在这些领域的投资有很多限制,政府是这些领域的投资主体,即社会性投资。但在中国,这些领域在不同的时候都被视为是经济领域,因此在这些社会领域经济政策泛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医疗部门率先引入经济政策,医院成为暴富领域。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为了对付危机,就出现了教育的产业化。尽管政府从来没有正式提出教育产业化,但实际上中国的教育从此之后走上了激进的产业化道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经济政策导入了另外一个社会性很强的领域,即房地产。改革、发展、稳定,这应当是中国所追求的良性发展道路。但现在的情况是,发展越快,社会越不稳定。为什么?主要原因在于各级政府是通过破坏这些社会领域而追求发展的。在任何国家,如果医院、教育和房地产等具有高度社会性的领域成为暴富的领域,这个社会肯定是不会稳定的。

    但应当指出的,这些社会领域不应当引入经济政策并不是说,这些领域完全排斥市场。在很多国家,市场机制也被应用到这些社会领域,主要原因是为了避免这些公共领域的过度官僚化,提高政府提供社会服务的效率。公共部门的市场机制和经济领域的市场机制应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必须加以分清楚。

社会领域市场化的恶果

    在社会领域过分市场化的同时经济领域则缺少市场化。经济领域应当充分市场化,应当充分资本主义化。效率、生产力应当是经济领域的主题。但在中国并没有发生,尤其在国有企业领域。西方新自由主义来到中国之后,“走错”了地方。在西方,新自由主义主要发生在经济领域。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里根总统和英国撒切尔首相期间,他们曾经努力把公共部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进行私有化。不过,他们没有成功,因为他们遇到了民主政治的强烈抵抗。但在中国,新自由主义遇到了国有企业的强大抵抗。直到现在为止,国有企业市场化不足。但是,新自由主义顺利进入社会领域,因为中国社会没有任何抵抗能力。

》》》中国崛起策十八:界定国家、市场和社会的界限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制度自然解体,因为它们已经不适应新环境的需要。这些体制大都是在毛泽东时代建立起来的,符合当时的计划经济模式,在当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不过,原来的体制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条件。实际上,市场体制一出现,原先的体制的解体成为不可避免。也需要说明的是,计划经济下的社会制度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务非常之少,并且在不同社会群体中,这些服务也不是公平分配的。因此,通过社会改革重建这些体制是唯一的选择。但是,改革者不仅对社会建设强调不够,反而容许甚至鼓励社会领域的高度市场化。这就导致了一些列的社会问题。今天我们所体验到的社会问题和缺失社会制度建设有很大的关联。

    要保护社会,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和公共住房等等方面的制度都有待于建设。但一些官员把社会建设仅仅视为是“分蛋糕”,以为经济发展是做蛋糕,而社会建设是分蛋糕。这种政策意向很受一些人欢迎。但如果仅仅是分蛋糕,那么就会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变得不可持续。做不好,就会重复毛泽东时代的错误政策。实际上,社会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继续把蛋糕做大的基础上,更公平地分好蛋糕,也就是说,是为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寻找新的动力。

社会公平才能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什么社会改革可以保障可持续经济发展?这里主要表现为要建立一个内需社会。中国的开放政策造就了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即出口导向型经济,出口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表明,出口导向型经济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很容易受到世界经济变动的影响。很多年来,中国一直面临西方的压力,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鉴于中国的规模,中国消费什么,生产什么,都会对世界经济带来很大的影响。这些年,中国主要的出口市场西方开始盛行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尽管不喜欢,但这远远超出了中国的控制范围。从前,总是发达国家提倡贸易自由,发展中国家搞贸易保护主义。现在的情况有了很大的不同。中国尽管还是一个人均GDP非常低的国家,但已经成为了贸易自由的大力提倡国。由于现行国际贸易体制是西方建立的,尽管中国选择加入和接轨,但对体制的影响力还是非常有限。因此,每当面临来自西方的贸易保护主义,中国感到力不从心。也就是说,一个高度依赖于外贸的经济体,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成问题的。

    中国需要建立一个消费社会,依靠内部的动力来达到可持续发展。但一个消费社会是需要社会制度基础的。西方之所以能够成为消费社会,这不仅取决于其经济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改革而得以建设起来的社会制度,包括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在中国,消费社会没有能够建立起来,在早期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社会的消费水平非常低。但现在主要的原因是缺乏一整套社会制度。中国人不是不会消费、不想消费,而是不能消费。在没有社会政策的条件下,看病需要钱、上学需要钱。中国人是完全无助的,完全依靠自身。只有确立了一整套社会政策之后,中国的消费社会才会有希望。

建设内需型社会的正面效果

    建设消费社会除了可以达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的目标外,还可以希望带来其它方面的积极效果。首先,有利于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中国目前的状态是收入差异过大,社会过度分化。这导致了少部分人的过度消费与大多数人的消费不足。如果要建立消费社会,首先就必须做到收入的相对公平。这就要求政府和社会努力改善收入分配机制。只有当大部分人成为中产阶级的时候,中国才有可能成为消费社会。实际上,因为缺失社会政策和社会制度,中国本来就不是很大的中产阶级正在面临危险。当中产阶级是“房奴”和“孩奴”时,这个中产阶级就没有制度的保障。没有制度的保障,今天的中产阶级很可能就是明天的贫穷阶层了。其次,消费社会的建设因此能够达成基本的社会公平,消除很多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再次,鼓励经济通过创新、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创新而得以可持续发展。现在中国劳动者所得占GDP很小一部分。资本家或者企业主主要通过压低劳动者收入(还包括便宜的土地)来获利。要建立消费社会,就要提高劳动者的收入。这就会给资方带来压力,造就创新的压力。如果没有任何压力,资方就没有动力来进行创新。此外,消费社会建设也可以减少外国压力和实现中国的真正崛起。一旦中国成为消费社会,出口的压力自然就减少。同时,消费社会表明外在世界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就如当今的中国依赖西方社会一样。消费社会也会有外在的压力,但届时的主动权则在中国,正如当今的主动权在西方一样。

    社会建设很重要,也不可避免。但是在进行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更需要防止把社会政策应用到经济领域。邓小平的时候,中国有“防左”和“防右”的说法。邓小平也强调过,“防左”比“防右”更重要。这是很有道理的。经过毛泽东时代的实践,中国的“左派”根深蒂固。“左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过分强调政府在经济过程的作用。因为社会改革要求政府扮演一个极其重要甚至是主要角色,一些人就认为政府在经济领域也要如此。中国的改革者已经错误地把经济政策应用到社会领域。如果现在把社会政策应用到经济领域,也会同样犯一次错误。

》》》陈经:从“出口导向”到“扩大内需”

    实际上,从长远来看,政府最终要尽可能脱离直接经济活动,而把重点转移到对经济和社会的规制。因为存在着很大一个国有部门,尤其是国有企业,政府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会继续扮演重要的经济角色。不过,政府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规制型政府,就是要从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转型到对经济活动进行间接的规制。在政府本身还是直接的经济活动者的时候,规制政府很难确立,因为规制往往演变成“左手规制右手”的局面。如同世界经济史所标明的,政府和经济的分离是规制型政府的制度条件。本栏曾经强调过,要把中国的国有部门置于“笼子”之内,为其设定边界。如中国经典经济文献《盐铁论》所强调的,国家的经济垄断主要是在绝少数几个领域,如国防、国家安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建设、防止和应付重大的灾难等等。只有等到政府从大部分经济活动中退出来,交给社会的时候,政府才可以避免“与民争利”的情况。而这一点,也是保护社会的前提条件。社会一旦失去自我保护能力,权力和资本必然大举侵入,从而使得权力和社会、资本和社会失衡。政府如何赋权于社会?如何实现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平衡?这就是当下中国政府正在积极进行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

作者郑永年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目前有 1 条留言    访客:0 条, 博主:0 条 ,引用: 1 条

    外部的引用: 1 条

    • 郑永年:公平与正义–中国改革的必然方向 « 求索阁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