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
(2012-10-29 00:51)
钓鱼岛争端,日本正在为其不明智付出代价。中日交恶,中国经济好像没啥影响,而日本却已受重创,日本已因中国销量大幅下滑多家汽车公司暂停对华出口汽车,合资品牌的日本品牌汽车销量大幅下滑,据报道中国已经暂停对日出口稀土。据日本财务省公布的最新数据,9月份日本对华出口额锐减14.1%,贸易逆差达3295亿日元创30年新高。日产尼桑、丰田、本田、铃木、马自达的汽车销量降幅分别高达35.3%、48.9%、40.5%、44.5%和35%,三菱降幅更是超过60%。而根据分析,如果钓鱼岛争端持续,今年第四季度,中国赴日游客下降70%,日本旅游收入减少670亿日元,今年一整年日本对华出口将减少1万亿日元,日本GDP面临损失8200亿日元。如此下去,过个一年半载,日本经济要不崩溃,要不要进入战时模式。换句话说,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若不屈服,那么日本就定然冒险向中国作更高的挑衅,这种挑衅不能排除酿成局部军事冲突。因此,因钓鱼岛引起的争端,有可能成为东亚出现洗牌的一个契机。
从当前经济形势看,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因为今年GDP增长出口已经是负拉动,但是消费增长喜人,投资增长也相对强劲,前三个季度中国靠投资和消费为此坏了7.7%的经济增长速度,这充分说明中国经济的内在可调整空间。客观上说,虽然中国经济压力同样很大,但相比其它国家,中国经济可调整空间大,只要做好经济结构转型,收入分配做好调整缩小贫富差距,进行产业化的再分工和再规划,那么中国经济在未来完成转型继续维持长期高增长值得期待。
之二
(2012-10-29 11:46)
消息面,报道称红利税拟按持股时限差异化征收。对于这则可能对红利税的调整,个人认为在当前来说是较为合理的,通过税收来调整投资者长时间持股的积极性,有利于市场稳定。不过,这算不上什么大消息,所以对市场来说是长期缓慢影响,短期不会构成大的影响。
另外,近期人民币频创新高,这主要是欧美释放的热钱开始向发展中国家流动所致,其中中国是最重要的目的地。对于热钱,其实并非不可化而用之,但关键在于两点:1、若热钱炒对宏观经济系统性风险较大的应予以警告,不听的话应用政策予以打击,让热钱投资房产直接亏损,亏到中国老百姓手里有利中国经济;如果热钱奔向股市,可以通过合理疏导让其变长期资金,更好的方式是通过股市、政策等把这些资金疏导到我国需要的区域或领域中,助力我国经济发展。2、要对热钱有监控、监管并随时有能力及进行打击的能力,因为有这样的能力,才会将这些钱要不引导到我国经济发展当中,要不直接喝退在国门之外。任凭热钱胡来,盲目听从鼓吹经济自由化的那群人的,将来我国要吃大亏。经济更应该市场化没错,但必须有强有力的市场手段,绝不能走美国新自由化之路,那是取灭之道。不过,热钱进来对股市还是会有利好作用,对楼市来说又会出现凶险的状况。
另据报道,热钱90来自北美,80%被中国吸引,这些热钱显然绝大部分来自华尔街,而进入中国的目的恐怕除了投机获利外还有其它目的,特别是中国的房地产当局必须注意,那是短期内能够击溃中国经济唯一的点,能否做好预调非常重要。
》》》毛泽东传(五十七):《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下)
之三
(2012-10-30 15:20)
中日钓鱼岛之争有没有美国货币战争的成分?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不是只有货币战争的成分?答案是否定的。钓鱼岛是领土问题,是历史问题,是民族问题,是地缘政治问题,是军事战略问题,是亚洲主导权问题······绝非一个货币战争可以概括。所以,在我看来,看待中日钓鱼岛之争,要从多个角度去看,而非仅仅从货币战争角度来看。否则,就会陷入局限性,其决策必然陷入误区,难以将利益最大化。
中日之间,历史、地缘、经济、军事、政治、民族等等一系列因素都决定了,中日必须有一个了断,这个了断是什么时机这个很重要的点就在于日本对中国的态度。日本这个民族,至今不认为输给中国,至今否认对中国的侵略,仍然以遏制中国为己任,仍然试图主导亚洲······这样的一个国家,中国如果任其为之,自己的利益将难以得到保证,所谓的合作也就是建立在日本的核心利益基础上而非中国。譬如,中日贸易直接结算对中日都有利,但就目前来说,对日本更有利。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本来应和中国坦诚相见。然而,日本不但不如此,反而不断拉美国遏制中国,同时还想窃取中国的钓鱼岛。作为一个国家,首先是以我为主,面对这样的邻居,岂能忍气吞声?对领土问题,莫说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就是一个小国也是不能容忍的。日本都不顾对自己更大的利益,中国凭什么在乎?委曲求全岂能全?根据日本人的脾性,它非要你打服它才行,否则它就欺负你。中国打服它了吗?显然没有。正因为如此,日本才不断挑衅,舍经济利益不顾而不断挑衅,中国一个大国,核心利益岂容挑衅?如果对日本都不敢反击,那么世界上各国都会向中国施压,像清末一样瓜分中国利益,这岂是一个货币战争所能涵盖的?
至于美国,当然希望中日之间互相斗争,但是美国并不希望中日真的战争,原因是一旦中日之间真的战争,美国无法控制战争规模。而一旦无法控制,自己参战得不偿失,因为和一个中国这样的大国打仗,美国知道利害;不参与战争,日本战败是无疑的,而一旦日本战败,美国所构筑的亚太安全框架也就被破了,美国在日本的驻军就逐渐丧失合法性,西太平洋可能就归中国了,紧接着整个南海也是中国的。这是美国不能承受的巨大压力。所以,美国并非绝对坐收渔翁之利者,它完全可能是中日战争的最大输家。中日甚至可能因为一次战争而走得更近,美国却被挤出中日之间,日本也可能因此变成正常国家。这一切的一切,都决定了美国实际上筹码并不小,所以并非一劳永逸的得利,同样也冒着更大的风险。
最新的国际数据表明,我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外资投资国,譬如中日之间的经贸往来都受到了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当然也受一点影响。但是,没有日本,人民币一样国际化,美国也无法因为一个日本就真的能够彻底打击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在前三个季度外贸拉动经济增长是负五个百分点,而消费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比例占105%。这就说明,我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不会因某一件事就能将中国经济击垮。所以,个人意见是,一方面的确有影响,但不必夸大其影响,更不应因为这个影响而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显得缩手缩脚,日本吃亏更大还在叫嚣,我们吃亏更小反而怂了?国际博弈,不但需要足够的实力,还需要有应用自己实力的智慧;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要全局思考综合考量最终抉择。
之四
(2012-10-30 23:19)
中俄关系为何会自上世纪90年代后开始大步向前,至今已准盟友关系?原因在于,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初期试图融入西方的,但西方的承诺多没兑现,美国在苏联解体后对俄罗斯特别是叶利钦逐渐冷落,特别是俄罗斯的经济按美国的“休克疗法”直接让俄罗斯彻底“休克”甚至死掉。俄罗斯一度过冬没有粮食,没有棉衣,在这个时候才想起东方的中国,于是中俄关系破冰。与此同时,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借海湾战争之威不断进行北约东扩、欧盟东扩,20世纪末又在巴尔干半岛针对南斯拉夫动武,这一切都让俄罗斯感觉到自己的融入西方已经渺茫,而要自保只能转向中国。
此时的中国,同样感觉到了唇亡齿寒,这种感觉在北约针对南联盟的空袭后连欧盟都真正感觉到了何况中国。所以,很快中俄就在战略上走近。进入21世纪,美国先后发动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接着小布什声称要对伊朗动武。这一切,都让中欧俄彻底感到寒意,所以无论中欧关系还是中俄关系都大幅迈进。特别是中俄关系,在进入21世纪后越来越紧密,2008年后政治、经济、军事关系都不断加强,甚至在2010年双方确立了准盟友关系。这一切,都因为大家在地缘、经济、军事、政治上有一个共同的、巨大的压力,那就是美国。正是基于这一点,中俄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地缘上等一系列利益方面,在美国被挤出欧亚大陆之前,双方都会维持这种准战略盟友关系,在大方向上正常情况下不会出问题。
因此,中俄现阶段的战略大关系就是这样。
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抛开这个大的战略关系,在战术上彼此还有彼此的各自国家利益,同时在局部地缘上都有各自的考量。这一点,不光俄罗斯有,中国同样也有。原因在于,大家都要未雨绸缪,中国在战略上藏龙卧虎,俄罗斯在战略层面有了普京也不是吃素的。所以,虽然美国远未到被挤出欧亚大陆的时候(除非美国出现大问题,这个过程恐怕是一二十年甚至到本世纪中叶才有可能,再甚至如果中欧俄出现大的战略失误,美国可能在这一轮博弈中仍然是赢家,这一点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但中俄都必须为一旦美国被挤出欧亚大陆作一个预期的考量。这种考量就是:一旦共同敌人、对手消失,两个大国本身就可能成为敌人、对手。相比俄罗斯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中国人口和经济非俄罗斯可比,对于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作为对手唯一能做的就是进行遏制、束缚以及内部实施分裂。但是,现在中俄之间没有实施内部分裂的环境且不是敌人和对手,那么就只能未雨绸缪地进行遏制、束缚的准备。当然,中国面对俄罗斯这个北极熊,也会不断利用自己优势进行整合,譬如中国在中亚近些年的运作,对周边国家的经济整合等。
俄罗斯遏制中国的考量有几个点:东亚日本和朝韩,东南亚主要是越南,南亚主要是印度。所以,我们看到,俄罗斯在南海问题上相对为莫如深甚至向越南出售SU30这样的高端武器,不断培养与印度的关系同时在军事装备方面给予印度大量的支持。这次,在中日交恶时表现出外交的主动性,从长远角度考虑一定有这方面的考量。中国对此的应对其实也很简单,利用中国的经济优势既拉又打,拉拉打打。譬如日本、越南这样的国家,几乎必然是恩威并施,且必须要让其知道威才能最终能够有更大运作空间。否则,将来就成为我国区域竞争中的巨大隐患,且这些国家都成了喂不饱的狼。
不过,就现在俄罗斯的动作来说,这些动作损害不了中俄的关系,而且中俄整体利益上来说,俄罗斯这么做是有利于中俄以及亚洲各国利益的。原因也很简单,日本向美国靠近一分对欧亚大陆国家就是一个损失,相反向亚洲靠近一分对美国就是一个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在中韩都和日本交恶的情况下,俄罗斯作为一个占有日本北方四岛的得便宜者,放下架子多给日本点“温暖”是有利于日本回归亚洲的。事实上,鉴于日俄在北方四岛方面的争端,两国关系得到本质性加强的前提只有一个:日本放弃对俄罗斯的领土要求。日本若能做到这一点,又何必和中国争夺钓鱼岛?所以,日俄关系改善并不会影响到大的国际关系。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里对未来的影响,这关系到将来中国可能要应对日俄联手遏制中国的潜在可能。也正是基于此,未来中国对日本要进行恩威并施,一旦教训完之后还是要改善中日关系,特别是美国被挤出欧亚大陆后,中日关系有必要加强以遏制俄罗斯,同时中日也有联手开发北冰洋的空间。
国际政治,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一切以国家利益为核心!
之五
(2012-11-01 15:10)
凭什么美国澳大利亚就能过好生活中国就不能?西方人天生高人一等?如果真的产生矛盾,说明西方过得太奢侈了,超出了地球的支撑,那大家就均一均。但无论如何,西方人挡不住中国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权利。中国近些年有没有铺张浪费?当然有,特别是政府大吃大喝的奢侈以及富人的奢侈我们早已屡见不鲜,虽然那个统计数字不一定准确,但的确不应该,而且我们也应该倡导节约,特别是要遏制政府的的铺张浪费。不过,铺张浪费的可并非只有中国,西方人的铺张浪费以及富人的奢靡比中国要严重得多。这一点,从西方很多文学著作、时事分析上可以看得出来。更重要的是,看看我国人均的能源消耗量就知道了,我国能源人均消耗差不多是美国能源人均消耗的八分之一,美国人均粮食消耗超过中国一倍还多,美国其他方面人均消耗都较中国大得多。这充分说明,谁更铺张浪费。当然,这里并不是在比较谁更铺张浪费的推卸责任,也不是推崇铺张浪费,而是为了说明谁是真正更铺张浪费者。而就我们自己来说,考虑到我们的人口规模,我们很有必要崇尚节约,何况节约还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在这方面实际上大部分中国人还是做得较好的。譬如,大部分家庭聚会的吃饭剩菜多数都是打包走的,譬如家庭吃饭大部分家庭还都是不会随便大肆铺张浪费的。大多数铺张浪费在于公款消费、商业应酬等等。当然,如今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更趋于铺张也是事实。
同时,有些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是缺少最基本对信仰的理解,这个世界并非只有信教才算有信仰,如果没有信仰,请问为什么中国人自己有那么多的共性,有很传统的道德价值观,这些东西甚至比西方宗教来得还牢固。难道非要信了神,信了教才算信仰?信仰共产主义,坚信自己的理想,坚守自己的底线都是信仰。中国相比西方,信仰不但不少反而更多,西方在自身的控制力上更弱,做事更自我缺少集体感,而我中国人多数人都有集体感,这种集体感、共生共荣、互相融合、求同存异、互相尊重······等等我们共同的价值观就是最深入的信仰,这种信仰比西方的信教来得更深,深入到我们的血液、骨髓、精神!千万别说中国人没信仰,那是会被人笑话的,只有那些崇洋媚外,对自己文化不求甚解并缺乏自信的人才会认为中国人没信仰。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应该说很多想法就来自于我国的大同文化。这一点,看看我国历史就知道,我国不但有过大同文化的倡导,更有大同文化的实践,这一点战友可以把我国在春秋战国前的一些农业社会历史找出来看看,最典型的井田制就是一种原始的共产主义模式。所以,马克思的这种思维,应该说是受到过我国古文化或我国历史的影响。对这一点,展开来篇幅太大,有机会我们再作展开。但有一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基因,在中国的文化基因中完全存在,这是大同文化的一种延伸。
之六
(2012-11-2 1:07)
晚间消息称11月将停发新股,同时还有消息称,证监会近日给多家券商打电话,要求各券商自营每天下午收盘后至4点前,上报持仓和买卖情况。证监会要求券商只许买不许卖。所以,我们可以看到1号的大涨就是维稳市场背景,和之前的两次反弹性质相同。不同的是,在技术上不同,前两次客观上不好确认技术阶段性反弹,而这一次如果稍微一给力就有可能确立阶段性反弹,而这个阶段性的单位如果获得突破确认则有望是以月为级别的。只是,现在这一点还未在技术上获得确认,而要获得确认则必须放量,并突破9月7日高点。现在量能显然是不够的,1号的量能并不足以确认行情。宏观面也有好消息,PMI重新回到50以上,说明宏观经济开始回稳,就现在情况来说,可维持到明年一季度。
(2012-11-02 13:06)
最近最热的词之一就是“热钱”,因为我们看到无论香港抛港币遏制汇率的上涨,还是央行有史以来最大单日逆回购以及人民币汇率的不断新高,都说明大量从美国出来的热钱最重要的目的地就是中国和香港。欧美要展开对中国金融攻击,其跳板必然是香港,针对的目标也必然是中国的高房价和汇率。对这一点,我们要保持高度警惕,并有针对性的预案,一旦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对中国经济来说将是一个非常大的灾难性后果。同时,我们知道在QE2的时候市场曾经有一波强势反弹,但并未改变大势,因此QE3不可能催生大行情,但显然会对市场有影响,影响程度会弱于上一次。
更多精彩分析,尽在–
1、《活学三十六计 》;
2、《上合贴》;
3、《井底望天专栏》;
4、《郑永年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