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文章
在小说《孔乙己》里,穷困潦倒的主人公孔乙己曾经炫耀自己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并以此来标榜自己的学识。其实常见的回字主要有三种写法,即:回、囘、囬,第四种写法 非常生僻,而孔乙己却偏偏以此为本领,显然是学无所用,显示出了他的可悲。这一个片段,也成为了鲁迅先生刻画孔乙己迂腐形象的神来之笔。 回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 像流水旋转的形状。金文 仍然是水的旋转之形,只是与甲骨文旋转的方向相反。到了小篆 ,和今天...
阅读全文
2018-10-18 06:23 生活·感悟 ⁄ 共 1386字 暂无评论
今天来看,写这个字上方是“冖”,不过最开始并非如此。无论是春秋战国文字还是小篆,写都是从宀舃( xì)声,舃好像鸟的形状。现在我们所见的写,是对古代寫的草书的楷化,最上面的一点在古代的草书中就经常被省略。写从宀,这与其本义有着重要的联系。宀代表着房屋,古人将某物从他处移置到这,放置在屋下,就是写。所以《说文解字》言“置物也”,本义就是移置、放置。 本义虽然现在多不用,但在古文之中仍可见一二。《礼记·曲...
阅读全文
“秋天来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曾经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里的这段文字,让很多人有了对大雁的初步印象。雁与燕同属候鸟,又因同音而给人以相似之感,尤其是我们在默写古诗词时,常常会将这两个字混淆。比如,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新燕”写成“新雁”,将“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衡阳雁去”写成“衡阳燕去”,等等。而要正确区分这两个字,就必须了解诗...
阅读全文
分析一条知识,到底给我们多少信息熵,是很有意思的。 比如,茴香豆的回字有四种写法,这条知识绝对是有信息的。但是,这条知识包含的信息,究竟有多大价值? 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总已知到未知,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再次探索未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知道茴香豆的回字有四种写法,比一般人多知道一种写法,相比不知道这种写法,对认知结果,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对我们减少对世界认知的不确定性,有多大帮助? 可想而知。 不...
阅读全文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首儿歌我们从小就在唱。但是很多人有这样一个疑问:我们所见到的燕都是黑白的,哪有花衣服?其实,儿歌里唱的没错,燕子的色彩还是很丰富的:前额和下颔羽毛为栗红色,躯干是墨蓝色,胸前有一圈蓝色胸带,整体在阳光下有金属光泽。只是因为平时飞行迅速,即便降落也只是在树枝等高处,不方便观察,才在视觉效果上被误会成黑背白腹。 燕的甲骨文字形如上,这是个典型的象形字,字形就很像一...
阅读全文
2018-10-12 17:32 生活·感悟 ⁄ 共 1344字 暂无评论
韩愈《师说》中有句话,叫“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读,这个读,读作dòu,古人用来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古代诵读文章,短停顿叫读,稍长的停顿叫句,其实就是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书面上则用点(“、”) 、圈(“。”)来标志。 读,当然大部分时候是读作dú,简化前写作讀,从言賣声。有学者认为賣音yù,与买卖的卖字形相同,但应当不是同一个字。《说文解字》言“读,诵书也”,但我们也知道哪怕经常说诵读诵...
阅读全文
2018-10-11 17:31 生活·感悟 ⁄ 共 1382字 暂无评论
听说这个词挺有意思。凡是道听途说的,都可以说“我听说……”或者明知是谁说的,但是不愿透露给他人,就说“听说……”至于听谁所说,就有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听说一词,顾名思义就是听人说,说什么呢,天南地北,横贯东西,有所见,有所思,有所说。 说这个字,有三个读音,分别是shuō、shuì、yuè。这三个读音表意不同,也有出现先后的区别。从字形上看,说从言从兑,兑亦表声。兑有悦的意思,《说文解字》言“说,释也”,段玉裁注...
阅读全文
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耳得之而为声,耳朵听到的就是声音。这一句其实可以用来解释听。 今天我们所写的听,繁体写作聽。从元代以来,听就成了聽的简化字,因此在讨论字源的时候把听和聽区分开来是有必要的。听,从口斤声,《说文解字》解释是“笑貌”,即笑的样子,与欣、忻、䜣为同源词,都有开心...
阅读全文
汉代时,劝酒之词,有嚼复嚼之语。嚼可以表示干杯,在当时京都饮酒相劝,言嚼复嚼。后人也会在诗文之中用嚼复嚼来表示饮酒,“有意嚼复嚼,今宵来不来。” 嚼的小篆字形,是从口焦声,异体改为从口爵声,隶变之后就分别写作噍、嚼。两者最开始只是声符不同,意义并无区别,都是指咀嚼,不过今天二字表意有所分工,在表达咀嚼这一意义上,今天我们多用嚼。 嚼,本义为咀嚼,也就是用上下牙将食物磨碎。这个意义一般读作jiáo。在用...
阅读全文
现在我们吃药,有一些名为咀嚼片,意思是嚼着吃的。古代也有咀片这么一说,虽然和我们所知道的咀嚼片只有一个字的差别,意义却颇为不一样。所谓咀片,又称饮片,是指经过加工处理,制成片、丝、块、段状,便于煎服的药材。在古代,药物加工往往不用刀具,而用牙咬,因此有着一说法。同理的还有咀药一说,也是因为古代煎药是先将药材嚼成粗粒再煎,故亦称煎药为咀药。后来药材处理虽然已经不用牙齿咬或者嚼了,但是这一习惯用法...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