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每日一字】雁:云中谁寄锦书来?

2018-10-17 17:37 生活·感悟 ⁄ 共 1553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秋天来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曾经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里的这段文字,让很多人有了对大雁的初步印象。雁与燕同属候鸟,又因同音而给人以相似之感,尤其是我们在默写古诗词时,常常会将这两个字混淆。比如,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新燕”写成“新雁”,将“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衡阳雁去”写成“衡阳燕去”,等等。而要正确区分这两个字,就必须了解诗人分别在“雁”与“燕”身上寄托的情感内涵。

《说文解字》中说:“雁,鸟也。从隹从人,厂声。”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雁。从隹好理解,隹是个象形字,是鸟的象形。“厂声”不是读作chǎng,而是读作hàn。那为什么“从人”呢?徐铉解释说:“雁,知时鸟。大夫以为挚,昏礼用之,故从人。”挚,又作“贽”,是指古代人们见面时所送的礼物。因为雁为候鸟,每年都春天往北,秋天向南,十分守时,体现了一个“信”字,因此被人们当作信物相赠,成为古代大夫相见、男女相亲所用的礼物。

古代的诗人总是触景生情,自然不会忽略南来北往的鸿雁,他们把感慨写在诗中,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雁也因此成为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

羁旅中的诗人,仰头见雁,怀想的是故乡,听到空中雁鸣,牵动的也是思乡之情。因此,人们经常以“归雁”来寄托乡情。比如薛道衡的《人日思归》写:“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欧阳修的《戏答元稹》中有名句:“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韦应物的一首五绝《闻雁》,也写于旅途之中:“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试想,异乡之夜,秋雨绵绵,忽闻空中传来雁鸣,在一个远走他乡的游子耳中,这声音意味着什么?无需直言,浓浓乡愁已然喷薄而出。而在众多借归雁抒乡情的诗词中,又数范仲淹的《渔家傲》最值得称道:“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第一句就铺开了一幅画卷,秋天的边塞,风光与江南家乡自是迥然不同,雁去衡阳,没有丝毫的留恋。连大雁都不愿意逗留的边关,人又怎么会愿意在这儿长留,此情此景之下,谁不想早点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呢?但是身为戍边战士,燕然未勒,当然要坚守边关,悲凉中却有一股壮志报国的英雄气概。

雁激起了游子对故乡、对久别亲人的思念,在古时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能得到远方至亲好友的书信消息,是望穿秋水而难求的事情。因此人们就急切希望鸿雁飞到,带来远方的信息,后来便把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称为“鸿雁”。比如杜甫的《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又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乡音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在这些诗中,雁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书信的代名词,寄托着诗人真切的思念和美好的期盼。当然,这是正写,也有反写者——看见鸿雁,无书可寄,或是怨鸿雁失信。例如,范成大在《鹧鸪天》中写道:“模泪易,写愁难,潇湘江上竹枝斑。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都说鸿雁能传书,可在这碧云日暮之时,空见一雁从寒天飞过,我却没有书信可传,心中的悲痛也无处倾诉。再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归来的鸿雁,什么时候带来抵得万金的锦书呢?锦书始终不到,自然就“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了。

雁与燕同属候鸟,同样代表季节的更替,具体应当如何区分呢?大致说来,它们代表了不同的季节,蕴含着不同的情感:大雁入秋南徙,因此雁是秋景中常出现的景象,常与秋风、落叶、黄花、霜天、落日、寒夜等意象一起,构成凄清哀婉的意境;而燕是春天的象征,总是以轻盈的姿态穿梭于春日的诗句中,经常被用来表达自然的活力生机,寄托对自然的亲近、喜爱,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机盎然的意境。明白了雁与燕二者分别使用的情境、寄托的情感,我们再来读诗句、默诗句,就能更游刃有余。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