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自动控制 > 工业·编程 > 正文

黄灼:跨越智能硬件的“鸿沟”

2015-10-30 22:30 工业·编程 ⁄ 共 4848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做移动开发的人肯定已经发现了,现在将功能模块化,向开发者提供API、SDK和云服务的平台越来越多,比如做数据统计分析的友盟,专门提供即时通讯云服务的环信、融云、容联,以及最近推行“云端一体”理念的APICloud。简化移动开发技术,缩短开发周期,甚至降低技术门槛,已经是大势所趋。

就像是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硬件领域产生新变化虽然时间不长,但“平台化”、“云端一体”等类似的理念被顺利地移植了过来,以平台的力量简化硬件产品开发过程的苗头已经初现端倪。一些团队在今年顺势推出了物联网服务平台,机智云就是其中之一。

机智云与现在许多中小型硬件团队一样,最初也是从事软件开发的。从高2008年起,他们逐渐从软件技术公司,最终成为了专门为智能硬件开发者提供硬件和云服务支持的平台。在硬件上,机智云提供开源硬件开发板GoKit,它集成了WiFi模块、LED、电机、温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下一代硬件开发板也将开始兼容Arduino。在软件层面,机智云平台形成了一套帮助开发者快速开发App的机制,可以兼容大部分芯片和通讯模块。同时,云平台还提供统计分析、M2M接入服务、OTA固件升级和硬件社交化接口。目前已经与微信硬件平台合作,可以大幅缩短基于微信社交的硬件产品开发时间。

不过,机智云在硬件产品的开发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从软件技术型公司转身成为曾支撑过逾200款智能硬件产品的平台的过程中,他们有哪些转型的经验?作为智能硬件创业者背后的支撑力量之一,对硬件创业方向的选择有何经验呢?在美国创业多年的黄灼的眼中,中美市场存在哪些差异?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采访了机智云CEO黄灼。

机智云 CEO黄灼

关于机智云 CEO黄灼(Jack Huang):他是一位TMT领域的多次创业者。在他最初留学美国时,本来应该学习自动化专业,但机缘巧合之下他选择了计算机,也经历了计算机软件处于上升期的20年。1999年,他在美国参与创办全球第一家在线打印服务公司Mimeo;2006年在纽约创办Zoomino语义搜索引擎公司,直至2008年回国创业,加入初创团队杰升科技(机智云),出任CEO。

CSDN:为什么会想到做机智云平台,以及Gokit这样一款开源硬件?在产品开发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黄灼:我们面向的其实是创业者和家电企业的研发团队等。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让他们快速开发出智能硬件产品。

其实在最早我们为许多传统的消费电子厂商开发了能与智能手机交互的产品,算下来也有几十款了。如果现在你拆开一款产品,比如空气检测设备、车载盒子等,你会在它的电路板上看到各个厂商的芯片和模块。其实这说明,智能硬件与以前的硬件产业一样,对于产业链的依赖性很强。

硬件的产业链分工很细,可以说术业有专攻。以芯片为例,芯片厂商可以将它做成一个解决方案、一个模块,让它可以与其他元器件接通,可以成为应用的方案。尽管分工很细,但对于现在的只能硬件产业来说,还是缺少了一个角色。

以WiFi芯片为例,它存在商用、民用和军工之分,当这样的基础元器件做成行业性的应用后,就成为了方案。原来的产业链环环相扣,只要运行的程序能跑通,功能可以实现就没有问题了。但是智能硬件强调的是硬件与软件的交互,以及与云端的数据对接,这就在原有基础上,需要验证我采用的这款芯片、模块方案是否能与App和云端成功交互。这需要一个做软件层的人,而我们正是这样的一环。

我们的客户其实有两类,一类是硬件产业链上下游的厂商,他们希望可以让更多终端厂商采用他们的芯片方案,并为它加上软件和云的能力;另一方面,许多终端厂商也是我们的客户,他们也希望找到适合的芯片方案。对于许多团队来说,解决WiFi、蓝牙、3G等模块的兼容性是做一款产品的必经之路。而这条路我们已经走过了几十遍,所以希望可以通过软件技术,像物联网中的Unity一样,帮开发者从“重复造车”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少走弯路,加速产品的开发。

CSDN:请问您认为对于进入硬件创业领域的软件开发者来说,在技术选型或其他方面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呢?避免陷入哪些误区?

黄灼:我们更加推崇选择开放技术、开源项目。我1999年在美国开始创业,看到了互联网从概念到产业化,再到现在向各行各业渗透的过程。我觉得只有像HTTP、Linux、Apache等,这样的开放技术才存在广泛应用的可能。所以我们走的也是开源路线。一方面利于开发者学习,另一方面,开发者不会有成本压力。

另外,作为开发者,你应该关注的不是技术本身,应该是你要解决什么问题。现在产业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发现你做手环,我也做,他做插座,我也一起做,都是有样学样,最后同质化非常严重。我认为开发者需要将眼光方远,可以从小的痛点深挖,围绕你熟悉的垂直行业去做,这才是最健康的发展方式。

举一个例子,我有一个朋友,他们做的是电力管理系统,全北京有配电室的大楼有9万余栋,每一栋楼中都有一个配电室,配电室中有配电机。因为电压从高转低时存在危险性,一般都是电工三班轮值。我的朋友做的就是电力管理的设备,将电力系统连入数据中心,24小时监控,省去了很多人力。一栋楼一年可以赚10到20万。所以说,与其做类似手环一样的产品,与大公司去PK,为什么不找一些熟悉的行业,利用物联网技术解决切身需求,做一些真正有附加价值的产品呢?

CSDN:机智云曾为客户定制开发智能硬件产品。开发过程中存在哪些难题?

黄灼:做第一款产品的时候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接触的客户越多,就会发现其中的共性,并把它做成一个标准的模块。我们在此之前面对过上百个客户,我们发现了几个共性,首先是硬件连接手机、接入云端,就这么简单的连接过程其实包含了从硬件跨到软件、跨到互联网的许多问题。为什么呢?

首先硬件本身有千奇百怪的型号,网络环境也千差万别,更不用手机的型号、系统版本和平台了。所以我们作为中间件就可以解决其中这些问题。比如你买到一个设备,拿回家,它没有键盘,无法输入,你要如何告诉它哪个是你家的路由器,密码是多少?而且,可能还会存在兼容性问题。想把产品做得稳定可靠,就要交学费,我们交过这学费了,我们不希望更多人再交,所以我们通用的技术开放给大家使用。我们也与一些芯片厂商合作,可以做到让手机App自动发现设备,然后将路由器信息发给它,实现联网。

另一方面,做软件的人都了解,App如果有Bug,我们可以打补丁。但是硬件产品如果出现问题,第一版硬件发出去了,但不能工作,你只有两个选择,任由用户吐槽,或者发一个新产品给用户,但这样的成本很高。现在大部分的厂商都没有考虑到固件升级的问题。我们海外的一些非常成熟的客户从第一版就开始考虑后续的升级问题。固件升级可以是针对所有用户,也可以对指定地区或用户群进行升级。我们的平台就可以帮助开发者快速实现OTA固件升级。

CSDN:GoKit是一块开源硬件开发板。开源开发板给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更加倾向于创客人群,适合做个人项目或产品的原型,但对于需要产品化的创业者来说,你们在产品上有什么规划么?

黄灼:其实不仅有很多创客申请GoKit,还有很多家电企业来跟我要这块开发板,他们也准备做智能硬件的项目,希望可以那一块GoKit来学习一下。其实这是因为GoKit就是以量产为最终目的而设计的。虽然对于家电企业来说不会真正将GoKit原原本本地用在产品中,但殊途同归,它的原理是可以用在一个量产产品中的。

在我们的架构上,用户可以选择不同厂商的芯片,因为我们在软件层面已经将不同芯片间的差异抹平。当然,尽管我们兼容大多数的芯片,但我们不做推荐,不干涉开发者的选择,因为只有保持中立才会有人愿意与我们合作。

生产环节上,硬件产品需要做批量测试,我们也提供测试软件,帮开发者搭建专用的测试网络环境。

从软件、硬件开发到量产测试,这是一个阶段,在量产后我们还提供数据分析、固件升级和社交化接口。我们已经与微信达成了合作,通过机智云平台开发的产品,可以更快地通过微信官方的审核。另外,我们也在与微博进行合作,同样可以提供社交化功能。

第一代GoKit

CSDN:面对同类的物联网平台,你们如何看待市场竞争?

黄灼:我们与一些物联网平台也有合作。我们大家认为这是一块很大的蛋糕,所以相对于竞争,大家都是以合作为主。我们也会主动地把我们的物联网协议与大家做到互通。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京东,他们也有面向智能硬件的京东云和京东超级App,这是我们没有做的事情,但我们通过合作,让使用机智云的产品也可以在他们的App中展示。我们希望建立的是桥梁,而不是壁垒。

CSDN:通过机智云和GoKit开发的产品是否可以做到物与物的联动?

黄灼:我是这样看待物与物的联动的。首先物与物的互联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物与物直接互联,另一种是通过云端互联。物与物直接连接,说明他们之间已经有一套通信协议。比如智能照明系统,每一个灯都加WiFi模块的成本太高,它们可以通过ZigBee连接同一个Hub,然后Hub再连接到云端,这是一种场景。但你会发现这套系统之中总需要有一个设备来充当“协调者”。如果每一个设备都能讲n种语言,要让每台设备都可以互相沟通,那它的复杂度非常高。

我觉得在产业初期是很难出现统一的标准的。因为各大巨头都在角力,尽管有像AllJoyn这样的开源框架,但在王者还没出现前,大家都不敢轻易押注。

物与物之间的互联要解决的不仅仅是蓝牙通讯或WiFi通讯的问题,甚至还存在品牌壁垒。我认为通过云端互联才是现在物联网最合理的方式。数据存储在云端,云可以与所有设备交互,而所有设备之间的交互也都可以通过云来实现。开放,扩展性强,可以随行业的发展而进化,这就是云的魅力所在,也是我们做机智云平台的原因之一。但云要解决的唯一缺陷就是响应速度的问题。

CSDN:您在美国学习、创业多年,您认为现在中美市场或消费人群之间存在哪些差异?

黄灼:美国在物联网方面相对比较成熟,民用场景下已经有相对普及的产品了,你甚至可以在沃尔玛的货架上看到它们。商用和工业场景下的产品已经很成熟了,比如物流、酒店管理,甚至是一些售货机都是联网的。他们至少领先我们2到3年。

因为现在国内民用场景中很容易出现同质化的产品,所以我还是鼓励大家去做一些针对传统行业的产品。就像之前所举例的零售业、农业、旅游业、工业等。

在消费者方面,欧美的用户,尤其是美国的消费者更愿意尝鲜,而且他们对一件创新产品的容忍度很高,不会因为你的产品存在瑕疵而辱骂你,更多的人会抱有支持的态度,他们钦佩创新精神。

所有产品都会经历从小众到主流的过程。有本书叫《Crossing the Chasm》,其中有一个模型叫做Technology adoption life cycle model,“鸿沟”的两侧分别是小众市场和主流市场。中美两个市场的“鸿沟”(Thechasm)是不同的。对于中国来说,“鸿沟”贴近主流市场的一侧跨度会更高,很多产品在还未跨越鸿沟之前就已经止步。当小众和主流人群之间的差异(文化、心态、生活方式等)越来越小的时候,“鸿沟”给创新产品带来的阻力就越小。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国内产品同质化严重。因为在此之前已经出现过被市场验证的产品,所以一些创业者会更愿意选择这种低风险的做法。但是,中国市场也有优势,主流市场的量级非常大,如果能迈过鸿沟,就能成为领头羊。

CSDN:请问机智云在新一年有哪些计划?

黄灼:今年我们成功地将定制化服务变成了一种自助型服务,让更多的人能与我们合作,通过GoKit这一教材式的产品,以及我们的云端服务,以更快的速度开发产品。从9月19日机智云2.0发布以来,已经有上千位开发者在我们的平台上研究新产品。

在接下来的一年,我们要做的就是深挖数据。因为每一款智能硬件都会不断产生数据,我们也与一些顶尖团队开始研究基于数据的增值服务。我们希望在做到让基础架构稳定的同时,能让开发者可以更快速地接入平台,利用平台做增值服务。第二,我们也希望有更多开发者从平台中获益,这也是机智云作为数据枢纽的意义。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