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至道学宫谈道德经(十八):致虚极守静笃

2015-10-30 12:36 生活·感悟 ⁄ 共 1646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致虚极,守静笃。

致,《说文》注,送旨也。这里是指达至的意思。虚,指一种非现实状态。极,极致。

守,从宀从寸,掌管法度,职而守之之意。这里指以守静为职。静,審(同审)也,会意字,从宀番。番,兽足也。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静的本意,指动的行为终止之后,留下的痕迹一目了然。引申为寂静。笃,厚重之意。

要深刻理解虚的内涵,可以和空和无两个近义词对比。空的反义词,是满。无的反义词,是有。虚的反义词,是实。

可以说一个杯子是空的,或满的。也可以说,有一个杯子,或者说,无一个杯子。但是无法说,一个杯子是虚的。空和满,强调的都是基于现实意义上的某物的容存状态。有无,强调的则是也是基于现实意义上的存在与否。而虚实,则强调的是出离于现实。

非要说,一个杯子是虚的,那就是虚拟,虚构出来的杯子的意思。这强调的是超现实,不真实。

把自己从现实中抽离出来,达至一个虚无之境,走到最极致的虚无里,以至于通达太虚。这时候,一切喧哗与躁动,都不复存在,唯留一片静寂,守着这样的静寂,渐渐的感到它变的又厚又重,慢慢的往下沉,直到坠入大通之境。

世界是现实的吗。世界有现实性,就一定也有虚拟性。画家没有画出来一幅画之前,那幅画就是虚拟的。程序员没有写出来一个软件之前,那软件也是虚拟的。等等,即便被写出来之后的程序,它不也是虚拟的吗?道创造万物,其实也同理。从虚拟性里出发看世界,又会是一番什么景象呢?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进入大通之境,打开造物主视角,站在造化之门的门口,开始打量万物。看到它们生了长,长了化,化了收,收了藏,藏了已。已而再生。

它们就这样反反复复的生了死,死了又生。一直这样循环,永远也没有停息。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如此众多的万物,它们来来往往的生死循环,最后总是要回归于造化之门那里,那里就是万物之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万物一次次回归到造化之门那里,它们生前的喧动都在回归造化之门的那一刻戛然而止。它们坠入寂静之中。

喧动的生命结束了,走向极致的虚静。从极致的虚静里,又再一次造化出生命的喧动。

如此往复循环,永不停息。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万事万物,这样循环往复的生生不息,正是天道使然。洞悉了天道,才能对万物了然于胸,明白四达。才能理解,世界如何运转。

不知常,妄作凶。

不了解天道,也就不懂得如何顺应天道。不顺应天道,做事情就会失去凭据和道理,那么就会根据人为的想法,胡乱妄为。这样的做法,则会导致损害万物和自己的后果。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mò)身不殆。

知常容,了解天道运转的规律,理解世界如何运转,就能对万事万物了然于胸。

容乃公,洞悉天地万物一切尽收眼底,那么就不会因为人为的偏颇对万物产生偏颇。

公乃王,对万物都不偏不倚,以道莅天下,便可通天地人,天地人皆通,是谓王者。

王乃天,王者,天道在乎胸,万化在乎手,施天道与天下,乃为天下之天。

天乃道,王之于天下,如同道之于万物。天下有王,是以天下有道。

道乃久,天下有道,则万化定安。万化定安,天下太平,无有终时。

殁(mò)身不殆,在这样永久的太平社会里,终生也不会出现危难。

致守虚静,同于大道。以道莅天下,则天下有道。天下有道,则万世太平。

世界是现实的吗?现实感,只在于一生一命。

世界是虚拟的吗?虚拟感,来自生生不息背后的那个造化之门。

站在造化之门那里,用造物主的视角打量世界万物,把他们纳于胸间,就不会再被纷纭的万物遮蔽心智。以道御物,则无不通。治事,则无不达。

生命,是现实的吗?一生之命,是生命的现实。生生不息之命,它是虚拟的,正因为它是虚拟的,所以才能生生不息。

永生,即是生生不息之根。在极致的虚静中,站在造化之门那里,用永生的视角,回头打量这一生之命。

或许,那一眼回望,可能就朝彻了,明白了生生之命。


附:《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dǔ)。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mò)身不殆(dài)。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