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至道学宫谈道德经(六七):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2016-06-20 06:00 生活·感悟 ⁄ 共 1554字 ⁄ 字号 评论 1 条

上一章阐述了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道理。国君如果不能慎终如始的守一不离,反而以言称信,以行称善,那么天下百姓,就会起了是非巧伪之心。于是就会,天下大争,天下大乱。终至不救而败之。本章接着上一章,进一步阐述,怎么才能让天下长久的安而不乱。

相关阅读

    ----至道学宫谈道德经(六六):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古之善为道者上古时期,善以道治国的圣人。在春秋时期,天下已然失道而大乱。老子认为,更早时期的上古社会,才是以道德治国的典范。所以,道德经通篇,讲的都是天道,天伦,和上德。而在春秋时期,社会失去道德,以人灭天,就开始讲仁义这种人之道,人伦纲常。这也导致,后世很多人,理解道德经,都是弊于人而不知天,以人道解天道,名曰道德,其实无道亦无德。

非以明民,不开人之天。

将以愚之,而开天之天。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民之难治,百姓为什么难治呢。因为社会乱了,社会为什么会乱呢。因为百姓各有各伪,各有各欺,各有各盗,各有各夸。就如同,一个人浑身都是病,治起来就会无从下手。此为难治。

以其智多。百姓为什么会难治呢,因为灭天子天,开人之天。人之道,不过巧伪。天之道,则素朴而纯厚。巧伪愈多,则其德愈薄。天下失去道德,人人以妄为常,那么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以仁义去约束他们。百姓为了突破仁义的约束,谋求更大的利益,就会进一步变得不仁不义。没办法,统治者只能用法度强制性的来约束百姓。

老子认为,人生下来,都是道德足全,如婴儿一般,不会伤天害理,他们因循天道而生活,并不需要人去治理他们,去约束约束,用暴力去震慑他们。后来之所以变的需要人治理,关键是在于,他们离失了道德,人道灭天道,社会才失去了安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所以说,用人之道来治国,就是国之贼。开天者德生,开人者贼生。

这里的贼,是指道德之贼。天下有道,天下无道,到底取决于什么呢。老子认为,取决于统治者。天下是怎么失道的呢,统治者以智治国,就会把天下道德全丧弃了。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国君如果道德治国,不以人智治国,则百姓道德足全,天下太平,无所乱而无不治。这样的统治,应天地之情,才是国之福。

治国最怕的就是,统治者,今天一拍脑门,认为这个是道,应该这么治。明天又一拍脑门认为那个是道,应该那么治。人没病,为什么要吃药呢。天下安定,为什么要治呢。


知此两者亦稽式。


此两者,指以智治国,和不以智智治国两统治之道。以道德治国,百姓以天行。以智治国,百姓以伪行。

知大一,知大阴,知大目,知大均,知大方,知大信,知大定,至矣。大一通之,大阴解之,大目视之,大均缘之,大方体之,大信稽之,大定持之。

大信,真人之言,天之制而非人之断。稽之,省察而因循之。稽式,以真言为天下式。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常知稽式,是此真言为天下式,治理天下,抱一不离。


是谓玄德。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脩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喙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玄德深矣,远矣。

失德之路:道生德,德生命,命生形,形生性,性生伪,伪生贼,贼生祸。

反德之路:性脩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喙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同乎大顺,顺生福。

与物反矣,性起伪,莫过于开人之天,丧己于物。要反德与初至玄德,就要弃物救人,而复其真。故曰,与物反矣。

然后乃至大顺。合于天地,同于大通,百姓德备而善,则天下至安至福。


附:《道德经》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目前有 1 条留言    访客:0 条, 博主:0 条 ,引用: 1 条

    外部的引用: 1 条

    • 至道学宫谈道德经(六八):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求索阁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