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从美国对外技术转让的特点看中国的技术引进

2007-07-15 00:17 战略·谋略 ⁄ 共 6805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孙海顺

战后以来,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美国对外技术转让不断增加,长期占据和保持着世界最大的技术输出国地位。在70年代,美国对外技术转让的收入平均每年为40亿美元,其技术出口与进口的比例大致为9∶1。在80年代,,美国对外技术转让进一步扩大,在1980-1988年技术出口收入平均每年为70.6亿美元,出口与进口的比例大致为7.8∶1。本文拟就美国对外技术转让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中国从美国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

一、美国对外技术转让的特点

1.跨国公司是对外技术转让的主体

跨国公司是当代国际经济活动的主角,它不仅是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主体,控制着90%左右的国际资本输出和商品流动;而且是国际技术转让的主要承担者。跨国公司的这一角色,在美国的对外技术转让中更为突出。例如,在1976-1985年10年中,美国对外技术转让的80%是美国跨国公司体系内部母公司向海外子公司的技术转让。这10年中,美国母公司得自海外子公司的技术出口收入多达511.62亿美元,而同期内美国对外技术出口总收入则为646.36亿美元〔1〕。在1986-1988年三年中美国对外技术转让(即出口)收入达270.59亿美元,其中,美国跨国公司母公司向海外附属公司的技术转让收入达206.31亿美元〔2〕,占76.2%。对外技术转让的其余部分则是美国跨国公司向海外非附属公司的技术转让,这部分占对外技术转让总量的比重不足1/4。因此,美国的对外技术转让,牢牢地控制在跨国公司手中,尤其是巨型跨国公司手中,而跨国公司体系内母公司向海外子公司的技术授权转让,则一直是美国向海外转让技术的主要通道。

2.对外技术转让与资本输出密切联系在一起

对外投资与技术转让,是美国跨国公司拓展海外业务,建立和控制海外生产及整个运营体系的主要手段。对外技术转让与对外投资相互伴随、互相推动,二者常常融为一体。一,跨国公司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在对外投资、建立海外各种职能公司(生产、销售等)的同时,常常把先进的生产技术、新工艺和销售、管理知识转移给海外子公司。二,一些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以技术作为投资,通过技术转让持有海外公司的一定比例的股票,以技术控制实现对生产经营的控制。三,对外技术转让的地区分布与资本输出的流向保持高度的一致。下面的表1展示了二者的密切联系。

从表1可以明显看出,美国对外技术转让和资本输出,主要集中在西欧、日本和加拿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对外技术转让,90%左右是转让给这些国家的。只有7-10%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至于其他地区(主要是苏联东欧)则少得可怜,甚至是负数。

表1 1986-1988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技术转让的地区分布

(单位:亿美元)

项目

地区

对外直接投资

对外技术转让

1986

1987

1988

1986

1987

1988

金额

%

金额

%

金额

%

金额

%

金额

%

金额

%

总计

263.12

100

441.94

100

175.33

100

72.54

100

90.70

100

107.35

100

发达国家

186.05

70.7

337.96

76.5

110.93

63.4

64.82

89.4

82.66

91.1

96.97

90.4

西欧

140.53

53.4

223.76

50.6

33.35

19.0

41.97

57.9

53.64

59.1

61.72

57.5

日本

19.87

7.6

29.08

6.6

19.76

11.3

13.47

18.6

19.33

21.3

24.20

22.5

加拿大

25.65

9.7

74.50

16.9

41.01

23.4

7.24

10.0

7.39

8.1

7.90

7.4

澳大利亚

-0.37

10.62

2.4

16.81

9.6

2.14

3.4

2.30

2.5

3.15

2.9

发展中国家

86.31

32.8

102.15

23.1

66.16

37.8

7.60

10.5

7.95

8.8

10.07

9.4

拉美

74.41

28.2

80.42

18.2

45.79

26.1

2.78

3.8

2.67

2.9

2.95

2.7

亚非

11.90

4.5

21.73

4.9

20.37

11.6

4.82

6.6

5.28

5.8

7.12

6.6

其他

-9.24

1.83

-1.76

0.10

0.09

0.31

资料来源:〔美〕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 1989.6。

美国对外技术转让地区分布的这一格局的形成,有其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在经济上,西欧、日本和加拿大等国经济技术水平和产业层次与美国较为接近,它们之间能够形成“水平型国际分工”。在这样条件下,资本在美、日、西欧和加拿大等国间的流动,往往伴随着技术的国际传递和转让。又由于美国在高技术领域占有优势,技术的国际转让多数表现为美国向其他发达国家的技术出口,致使美国的技术贸易长期保持大量顺差。与此相对照,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低,缺乏技术素质好的劳动力和经理人才,因而接受和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差,新型技术难以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或者形成生产力所需的时间周期较长。另外,从市场观点看,尽管这些国家人口多、市场潜力大,但是,有支付能力的市场需求却很狭小,尤其是高价值的技术产品需求更小。这些因素限制了旨在开拓海外市场、赚取高利的美国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

从政治方面看,美国的对外技术转让,受其“全球战略”、“国家安全”原则及意识形态的影响,特别是受“巴黎统筹委员会”有关技术输出条例的限制。这些因素的作用使得美国对技术出口对象国的选择上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实行“差别对待”的方法。对其战略盟国(如西欧、加拿大和日本等)的技术出口限制最少,而对非盟国的出口限制则较多,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国家限制最多。

3.许可证交易是美国公司对外技术转让的主要形式

美国对外技术转让有多种形式,包括出口技术设备、出售技术专利许可证、以技术作为投资购买外国企业的股票,即“技术资本化”,等等。在这几种形式中,通过向国外出口技术设备而实现的技术转让,主要限于发展中国家,其在美国整个技术转让中的比重很小。以技术资本化的途径所进行的技术转让,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但其比重也不大。美国公司向海外进行技术转让,主要是以出售技术专利许可证为主要方式。向海外出售技术专利许可证的对象分为两类:一是海外的附属公司,即子公司和分公司;二是海外非附属公司。前者是跨国公司内部由美国的母公司向海外附属公司的技术转让,在美国对外技术转让中居主要地位。而后者则居次要地位。美国对外技术贸易收入的九成是来自海外子公司和分公司,而得自其他来源的收入只占一成。对这两类不同的技术转让对象,美国公司往往实行差别待遇,在价格、手续和技术种类方面较为优待海外附属公司。

4.技术转让的主旨在于开拓海外市场

尽管向海外出售技术专利,能够使美国跨国公司赚取一笔可观的收入,但是,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向海外子公司转让技术,为母公司专利产品开拓海外市场。美国跨国公司伴随着对外投资,把新型技术(从产品周期看,多数是处于“成熟阶段”的技术)转移到海外,利用当地在工资成本、硬件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建立专利产品生产基地,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分割或占领国外市场。设在国外的各种子公司、分公司,分别履行着生产、销售和市场调查等不同的职能,使整个跨国公司形成一个高效率的全球经营体系。

另外,对外技术转让可以带动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从而有助于海外市场的开拓。从60年代到80年代,美国的高技术产品贸易一直保持巨额顺差。这与美国在这一时期的对外技术转让是分不开的。

二、美国对中国技术转让的发展及其问题

战后美国对中国(大陆)的技术转让,始自70年代初尼克松总统访华之后。其主要发展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10年中。美国对中国的技术转让的主要渠道是,向中国出售技术专利许可证,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以及向中国出口成套技术设备等。据中国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在1973-1988年,中国花外汇从美国引进的新技术达754项,占这一时期中国引进外国技术项目总数的21%;引进这些项目所开支的外汇达34亿美元,占这一时期中国引进外国技术所花外汇的21.3%〔3〕,均居各国之首。在技术层次上,中国从美国引进的技术一般比其他国家输往中国的技术高。美国输往中国的技术项目的规模也较大,因而每一项目所开支的金额也大于别国。中国引进美国技术的途径和方式,在开始阶段以进口成套技术设备为主,以后随着两国经济技术往来的扩大和深化,逐步发展为以购买技术专利和吸收直接投资为主,二者常常融为一体。

表2 中国从美国购买技术专利和成套技术设备的发展动态

项目

年份

项目

金额

项目数

变动指数

项目数

变动指数

1973

8

100

202.95

100

1974

0

0

0

0

1975

2

25

39.45

19

1976

2

25

1.45

1

1977

0

0

0

0

1978

6

75

63.85

31

1979

5

63

18.33

9

1980

22

275

261.83

129

1981

20

250

31.91

16

1982

26

325

130.45

64

1983

47

588

178.58

88

1984

88

1100

191.95

95

1985

138

1725

692.32

341

1986

170

2125

656.70

324

1987

119

1488

673.45

332

1988

101

1263

255.52

125

资料来源: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00年以来中美关系”国际研讨会资料(1990.1)。

考察美国对中国技术转让的发展,可以看出,除上述特点外,还存在着下列问题。

1.发展不稳定、时起时伏

在1973-1988年,美国对中国技术转让的发展呈现不稳定状态。上面的表2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点。

由表2可见,中国从美国引进技术的发展是很不稳定的,时起时伏。在1973年中国从美国购买的技术专利(软件)和成套技术设备(硬件)的金额达2亿多美元,而在随后的几年中一直低于这一水平;1980年此项金额达到2.6亿美元,但在随后的4年中一直少于这一金额。1985-1987年中国从美国的技术引进升到一个新高度,但是在1988年又重新下降;估计在1989年会有更大的下降。此外,各年份之间所引进的技术也呈现明显的起伏状态。

2.美国对中国技术转让的相对比重下降

在中国技术引进的市场上,尽管美国对中国技术转让所涉及的总金额高于其他国家,居于首位,但是,从变化动态看,其所占比重有逐步下降的趋势。

表3 中国从主要国家引进技术的费用所占比重(%)

美国

日本

西德

法国

英国

意大利

苏联

1986

21.9

15.1

21.6

17.9

5.3

5.2

0

1987

20.7

18.6

19.9

7.7

6.0

24.6

2.3

1988

10.0

25.7

29.6

11.8

4.0

12.5

7.0

资料来源:同表2。

如表3所示,在1986-1988年美国对中国技术出口额占中国技术引进总开支的比重由21.9%降到10.0%,而日本的此项比重则由15.1%上升到25.7%;西德的比重由21.6%升至29.6%。

在对华技术转让项目的数量比重上,美国也呈现出相对下降的趋势,而日本和西德等其他发达国家在中国技术进口市场上的重要性增加。表4向我们展示了80年代西方主要国家对中国技术转让在项目数量比例上的变化。

表4 西方主要国家对华技术转让项目占中国引进技术项目的数量比例(%)

年份

国家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美国

14.9

27.3

36.0

31.7

20.0

23.4

14.6

22.6

7.0

日本

36.7

21.7

20.8

37.6

36.0

18.6

17.8

23.7

7.7

西德

33.4

19.7

6.5

10.0

16.0

26.8

5.0

9.7

11.8

法国

5.1

16.8

14.2

0.8

6.3

0.1

25.7

9.9

16.0

英国

-

-

-

-

-

2.7

9.4

4.0

12.3

意大利

4.0

-

1.5

9.6

5.8

4.0

5.7

7.0

23.0

资料来源:同表2。

美国对中国技术转让发展的不稳定及所占比重的下降,主要是由于下列因素造成的。

1.中美两国政治关系的变化,对美国向中国的技术转让有着重要影响。

当中美两国政治关系改善时,美国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就会增加;当两国政治关系发生不利变化时,美对华技术转让就会减少。例如,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次年,美国对中国的技术转让项目多达101项,金额达到2.5亿美元。在以后的几年中,由于两国政治关系无大进展,美对华技术转让也呈现徘徊不前的局面。1979年中美两国建交,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随后中美两国相继签署了“中美贸易关系协定”、“中美科学技术合作协定”、“中美工业与技术合作协定”等一系列经济技术协定,促使美国对中国的技术转让进一步发展。1984年中国实行进一步改革开放政策,美中关系进一步改善,致使美国对华技术转让迈向新的高度,技术专利许可证和技术设备出口金额持续三年超过6亿美元。1989年北京“六四事件”后,美中政治关系发生不利变化,尤其美国对中国的一些制裁措施必然对两国的经济技术关系产生消极影响。美国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在今后一二年内可能仍受此事件的影响。

2.美国对高技术出口的种种限制

美国对技术出口实行控制,是战后东西方“冷战”的产物,至今它仍然影响着美国对中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技术出口。按照美国的“出口控制法案”,美国把加拿大以外的所有国家划分成8个组。在1971年以前,中国被列入“Z”组,即“被禁运的国家”。1971年6月以后,中国和苏联东欧被列入“Y”组。1980年4月中国被提升列入“P”组;1983年5月美国依据“是朋友,不是盟友”的外交关系,把中国再升为“V”组,使中国在进出口方面得到较多优惠。从那时起,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控制逐渐放松,但是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技术(设备)出口限制。1989年“六四事件”后美国收紧了对中国的技术出口控制,这势必影响美国对中国的技术转让。

3.中国技术引进来源趋向多元化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关系日益多元化,技术引进的来源国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从技术输出国来看,为了促进对中国的产品出口,日本、西德、法国等国,积极参与中国技术进口市场的竞争。这些因素促使美国在中国技术进口市场上的比重相对下降。

4.中国的外资结构对技术引进的影响

中国从各国引进的资本,在结构上有着一定的差别:美国以直接投资为主,技术专利许可证的交易在一定程度上与资本输入是脱节的(尽管直接投资有时能够带动与之相关的技术转让)。而日本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中有较大的比例是贷款。中国在外汇短缺的情况下,常常用这些贷款购买日本的技术专利许可证。即是说,日本的资本(贷款形式)和技术是并行输入中国的,资本输出与技术转让在贷款形式下实现了在中国的结合。这一特点对中国从美国和日本引进技术有着不同影响。

上述种种因素,造成了美国对华技术转让不稳定的发展状况,以及在中国技术进口市场上所占比重的下降趋势。从美国方面看,对华技术转让在其对外技术转让总体中只占很小的比重。1980-1988年,美国对外技术专利许可证出口收入达703.53亿美元〔4〕。而同期内美对中国技术专利许可证和成套技术设备出口值共为30.73亿美元〔5〕,只占前者的4.4%,如不把成套技术设备的出口计算在内,则对华技术转让所占比重大为缩小。这表明,美国对中国技术转让的未来发展潜力是很大的。美国对中国技术转让的未来发展前景,决定于这些潜力转化成现实的种种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是:

第一,改善中美两国的政治关系。这是发展两国经济和科技合作关系的前提。由于中美两国在全球战略上存在着一定的共同点,加上两国政府的努力,预计中美政治关系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从而为两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创造条件。

第二,增强中国对美国的商业意义。自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以来,维系中美两国关系的首要条件是两国在全球和亚洲地区有着某些共同的战略利益,是政治和战略上的相互需要,而经济合作则是后生的。尤其对美国来说,中国的意义主要在于它在世界政治事务中的作用,而两国的经济关系则居于相对次要的地位。这一特点决定了中美两国关系的片面性和不稳定性,一有风吹草动,中美关系就面临考验。去年的北京“六四事件”和近期以来的苏联东欧政治局势的变化,都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中美两国关系。因此,从长远来看,要使中美两国关系保持稳定的状态,有必要采取一些政策措施,密切两国的经济关系,增加中国对美国的商业意义。例如,开放中国国内市场,缔结美国在华投资的保护协定,等等。中国与美国在经济利益上共同点的增加,将是美国对中国技术转让、乃至两国总体关系得以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此外,健全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提高中国国内科技水平和对外国技术吸收消化的能力,加强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也都有助于美国对中国技术转让的发展。

当然,美国对于美中两国的经济科技关系的发展,是有责任和义务的。美国应放宽对中国技术转让的限制,停止对中国在进出口方面的歧视待遇,为促进两国互利的经济技术合作做出努力。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