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海权之争呼唤中国新思维

2009-07-16 15:31 战略·谋略 ⁄ 共 1713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当今的世界并不安宁,困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种难题非但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反而愈演愈烈。正在发展中的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与周边环境并不乐观。前段时间,围绕中国南海与东海主权问题,各方博弈趋势明显:首先是菲律宾把黄岩岛划入其“版图”;接着日本首相麻生更是高调宣布“尖阁群岛(即我钓鱼岛)是日本的固有领土”;最后,马来西亚总理也登上弹丸礁宣示主权。“中国300万平方公里的主权海域中,一半已沦为他手”。面对此种棘手状况,中国需要仔细检视自身的政策,并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应对方略。

首先,中国需要阐明政策立场,宣示中国的主权利益不容侵犯,并作出相应的关键行动表明中国捍卫立场的决心与能力。中国对于存有领土争议的问题,一贯主张“搁置主权,共同开发”的原则,奉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克制,公正、平等、合理、永久地解决相关争端。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中国愿意把自己的发展成果惠及周边地区,促进地区的稳定、和平与繁荣。然而,中国的这种宽容大度的行为被某些国家解读为中国的“怯懦”。于是,通过各种方式,干扰中国的和平发展进程,不断挑战中国的核心主权利益。由此可见,中国除了在政策上明确自己的立场之外,还需要在行动上有所配合,要有一定程度上实力的展示。在当今社会,强权就是公理是站不住脚的,至少在名义上是如此。但是,真理的维护,如果失去了实力的支持,将只能是空中楼阁。

其次,中国需要获得更多的国际支持,运用国际通用的、并为中国所接受的法则、惯例来维护中国的主权利益。也就是说,中国需要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同,占据道义制高点。诚然,当今国际体系是由西方国家所主导,他们占有话语主动权。但是,国际社会之中的某些通用法则还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一份子,作为正在日益发挥重要建设性作用的负责任大国,作为当前国际体系的建设者,当然需要受到国际制度的约束。然而,某些国际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已经不能反映时代的新特征,也不能很好地服务于中国以及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对于这样一些规则、制度,中国有理由、有责任要求重新修订与整合。换句话说,当前的国际体系需要加入更多的中国元素。中国既不能为国际惯例所束缚,也不能抛开国际制度而另辟蹊径。

再次,中国需要在证据的收集与运用方面做足功课。中国需要利用充分的数据、文献资料等来说明事实真相。如果单纯依赖于发表“严正抗议”、“众所周之”、“从历史上看”等一些较为空洞的言辞,很难在国际上说服别人。更何况,别的国家在调查、取证方面已经做得相当充分了。所以,中国还是要进一步加大投入的力度,从法律、历史、人文等各个角度搜集相关数据,以雄辩的、不可辩驳的事实来为自己的合理要求做支撑。

第四,继续保持沟通与对话,将实力与谈判原则相结合,以最为有效、合理与稳妥的方式解决争端。事实上,中国一直主张利用对话方式,来解决历史上所留下的诸多问题。虽然目前某些国家在针对与中国有争议领土领域采取实质性行动,但是,中国方面应该继续敞开谈判与对话的大门,这一方面符合中国维护一个安全、和平的周边发展环境的战略目标,一方面也以实际行动表明中国是一个愿意以诚意、耐心来处理国家间争端的国家。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力量的发展。

第五,努力加强自身现代化建设,保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继续提高中国的综合实力,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中国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发展的问题。“发展是硬道理”,中国只有不断发展自己,不断夯实以经济实力为基本的“硬实力”和以文化感召力为核心的“软实力”,平衡各种力量,实现均衡发展、持续发展,中国才能够真正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形象良好的国内目标与国际目标。

“海岛争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与其说是中国海洋实力的匮乏,不如说中国人被历史基因所毒害,被一些本就不合理的所谓‘国际惯例’约束了手脚,被‘中国威胁论’的既定思维所捆绑”。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大背景之下,中国需要仔细审视自己的国家战略,确立维护国家利益的手段与方式,订立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根据中国的国情与国际政治现状,中国需要继续“韬光养晦”,但是更要“有所作为”。

陈积敏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