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井底望天·专栏 > 正文

【井底望天·卷四】四面楚歌之美国篇:美国社会之十字路

2008-12-09 21:50 井底望天·专栏 ⁄ 共 21616字 ⁄ 字号 评论 2 条

前一阵子,CNN的节目GPS里,主持人扎卡里亚问了哈佛大学经济史教授,英国佬弗格森,美国如何可以避免重蹈日本失落的十年。弗格森老兄说道:不要以为日本那是个坏局面。10几年没有任何经济增长,其实不错了。想想在大萧条的时候,美国和德国等国家,可以经济规模缩减了三分之一。

其实这话说得虽然冷血,不是没有道理。日本当初经济停滞的时候,全世界的经济还在增长,算是帮日本人形成了一个气垫。现在美国面临的恐怕是只有中国一个亮点的世界经济,没有缓冲可用。

网友有希望俺把大萧条的旧事写一写,和现在的美国现状比一下,有没有可比之处。看一看美国的政策应对,会不会重蹈覆辙,以及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俺这里就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勉为其难,看一看可不可以引一些真正的行家出来。俺同意这个看法,了解美国在大萧条之前的社会现状,和大萧条后的应对方式,不仅对看清楚美国政府现在进行的救亡方案,会对世界各国有什么 影响,还可以让中国人正视自己国内的问题,避免陷入美国式的困境。

首先对美国会不会重蹈覆辙这个事,俺的看法是非常有可能。为啥?因为俺们人类就是这个德性。一个男人看到了一个美女,心里马上就会起淫念。你问下一次,见到一个不同的美女,心里会不会同样起淫念,会不会重蹈覆辙?估计答案是很明白的。

许多人对大萧条的开始还是知道的,就是1929年10月29日的“黑色星期二”,纽约的股市暴跌。但就不太明白大萧条的结束,并不是以罗斯福总统上任后,进行的新政(New Deal)而结束。新政确实是从最低谷走出来的转折点,但在新政实施后的1937年,美国又经历了一个衰退,直到1939年开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战时经济,才最终走出萧条。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叫萧条(Depression)?和衰退(Recession)有什么区别?并没有一个很好的答案。通常大家的感觉就是衰退太厉害的就是萧条,而萧条太厉害的就是大萧条。新科炸药奖得主克鲁格曼的笑话就是,凡是格林斯潘可以处理的就是衰退,搞不定的就是萧条。

本来萧条也不是什么新问题。大家通常认为在经济循环过程中,因为供给和需求的动态不平衡。萧条一下,本来就是其本身自己的调整和修复机制。不过一个正常的衰退,如何演变成了大萧条,倒是大家吵得一塌糊涂。

不过对大萧条的现象,大家还是比较一致。那就是在财产(包括股票,债券之类的动产和房屋之类的不动产)和原材料价格上的通缩,需求和信用上的大幅下降,和国际贸易的中断,大规模的贫困和失业。

对造成大萧条的原因,算是众说纷纭,恰似盲人摸象。你心里想的是墙壁,就摸象背;想的是柱子,就摸象腿;想的是绳子,就摸象尾;想的是石头,就摸象牙。就连大萧条和股市暴跌,有没有关系,或者说是不是主要原因,大家都是一个意见:同意大家的不同意(Agree on disagree)。

有一点倒是所有人都同意,那就是信心危机。温大爷的“信心贵于黄金”是至理名言。失去了对经济系统运作的信心,就算回到黄金本位,仍然不可能走出危机。

因为大家对大萧条的成因不同,那么开出来的药方自然就大不相同。所以你就不知道美国政府该走那条路。让俺们先看一看对大萧条的成因看法的基本思路,俺称其为“三大”。

第一大流派,俺们可以称之为正统古典经济学派。这个学派也有三大流派,就是货币主义学派,奥地利学派,和新古典主义学派。大家的讨论重点集中在宏观经济中的货币供应,大萧条之前各种货币金本位下的黄金供应。

第二大流派,俺们可以称之为结构学派。这个学派主要是凯恩斯学派,和制度经济学派。大家的讨论重点在经济结构失衡中间的消费不足和投资过度,以及银行系统和工业系统的丧失公德心,还有就是政府的不干预和无作为。

第三大流派,就是俺们中国人很熟悉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派。大家的讨论重点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追逐利润上的毫无节制,不均衡的财富积累,导致资本过度积累,不得不通过经济危机来循环性的对资本贬值。这个学派认为衰退和萧条是自由资本主义无法医治的顽疾。

在这些不同的流派和观点中,应该说凯恩斯主义的分析最后成为美国和各国采用对策的理论指导。在他的大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里,凯大佬对古典经济学派的假设进行了批驳。在不干预主义的设定中,在衰退到来的时候,人们开始减少消费去储蓄,然后储蓄导致利率降低,而低利率导致投资支出增加,然后需求就回来了。凯大佬认为投资不一定会因为利率降低而自动增加,因为企业投资的原因在于利润预期。因此如果消费下降变成了一个长期的认知的话,企业的长期分析将得出对未来销售和利润的预期下降。在这种预期下,企业根本不会在低利率的条件下投资。而经济就会陷入停滞。凯大佬的大萧条解读就是,在这种恶性循环的情况达到极致的时候,企业到处破产,人们会比较悲观,自然就不会去投资。

既然私人企业是靠不住的,凯大佬的建议就是政府必须担负起创造需求的责任,哪怕是赤字累累。当时这个观点算是革命性的(唉,看来西方读过管子的人,也是很少),不过就被普遍接受,一直到1970年代的高失业和高通胀同时并行,导致了这个理论的动摇。

提出挑战的就是弗里德曼大佬领军的货币主义学派。在他的大作“美国货币史:1867-1960”里,他的看法是货币政策的失误,是大萧条的最主要成因。佛老爷子(好歹当年俺还当面请教过老爷子,尊称一下)的看法倒不是责怪联储局导致了衰退,而是说联储局政策不当,导致衰退变成了大萧条。

佛老爷子的主要论点来自于美国前两次的金融危机,一次是1893,一次是1907。研究一下1893年那次金融危机,除了叹息,就是摇头。怎么说呢?1880年,是美国经济扩张的时期,结果就是很多的扩张是靠投机资金炒起来的。要想了解当时的情形,你只要想一想1990年的高技术泡沫就行了。完全是同样的路子,只不过当时炒的不是高科技,而是铁路业。看一下美国经济史,感觉就是美国从来都是危机不断,然后从来都是没有长进,继续重蹈覆辙。

当时美国的铁路大发展,带动了矿业开采。除了大量的银流进市场之外,许多公司为了赚快钱,开始了各种购买兼并的活动。而这些活动大多是靠举债(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玩了几年,就开始有公司破产。第一个信号就是1893年2月的费城瑞丁铁路破产,导致了人们对经济的担忧。于是大家就开始从银行里挤提存款,而外国(欧洲)投资者只接受黄金,就影响了金本位制下的美元。这一轮狂提款导致了美国黄金储备到了最小接受额度,于是银行拒绝进行兑换。这个危机导致了 500家银行,和15000家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到了19%。由于许多人用了积蓄买铁路债券,结果就是毕生的积蓄化为流水,大量的所谓中产阶级变为赤贫,只得从失去的新建的维多利亚房屋搬出。那时候,美国到处都是空房子,里面是残壁蛛网,成了后来好莱坞鬼屋故事的创作来源。当时由于大量的失业,不断发生小规模的抗议,但最后被美国军队镇压了下去。后来还是美国金融大亨J.P.摩根出手,帮助美国财政部稳定了局势。

1907年的金融危机,则更加荒唐。读完之后,大家就会对现在发生在美国的事情不再感到惊奇,就会对未来中国的道路,多一番思考。

整个金融危机起始于一个小伙子。这个小伙子叫做奥图-海因茨(Otto Heinze)。他的哥哥叫做奥古斯图(Augustus Heinze)因为在蒙大拿开矿,发了大财,是一个相当于中国的山西煤老大的铜老大。这位铜老大后来搬到了纽约,交了些金融界的朋友,一起干了几起股票炒作,结果就控制了6家国家级银行,10家州级银行,5家基金,和4家保险公司。

当时海因茨家族控制了大量的联合铜业公司的股票,而且大部分股票被人借出去卖了空头。奥图就计划筹集一大笔资金,来一个卖空挤压(Short Squeeze)。这个计划是用资金购买所有在市场上的联合铜业的股票,然后就把价格飙上去,逼得所有的空头在高价平仓。

两兄弟和他们的银行家莫尔斯(Charles Morse)哥们三人,去见了当时纽约第三大基金的总裁,尼科巴克基金的总裁巴尔尼(Charles Barney)。巴尔尼曾经提供资金给几位哥们攻城拔寨过,这次听了计划,老巴觉得哥三的资金远远不够,结果就不参加这个大战。

不过奥图决定,还是干一票。在10月14号星期一,小伙子开始出手,一天之内就把铜业公司的股票从39美元飙到52美元。第二天,他开始要求借股票的空家还回来,结果就把股价炒到了60美元。但是奥图错误判断的市场,空家就想尽办法从海因茨家族控制以外的地方,找到了货源。结果在纽约交易市场外面的人行道上,大家交易联合铜业的股票非常之热火朝天,把奥图的资金全部吸空。最后的结果就是,当天联合铜业的股价跌到30美元。这个街边交易,后来就发展成了今日的美国股票交易所。

第三天,联合铜业股价跌到了10美元,就把奥图的股票行打破产了。因为这哥三个的胡来,交易所停止了奥图的牌照。而奥古斯图的一间银行因牵连而倒闭,就导致了存款人对他和莫尔斯控制的所有银行的挤提。这个挤提一开始本来是针对这三个哥们,只是搬钱到其他银行而已,不过很快就因为巴尔尼和他们的伙伴关系,尼科巴克基金业受到了挤提。

这一下影响就大了。大家就不敢再借钱给这些玩股票的基金,结果就是纽约股市因为资金不足,整个市场开始狂泻。这又导致了大家对所有基金的挤提,并蔓延到了其他的银行。

当时纽约的金融大亨们又不在城里。结果又是摩根从维吉尼亚州赶过来,利用自己的超级财富和影响力,把局面稳定下来。

而正是在摩根老大的鼓动下,联储局才变成了一个事实。和今天的情况相比较,银行老大的道德水平可是下降太多,不再有摩大佬这样的豪杰来拯救国家。可是小老鼠们却大大的多了和更恶劣了。小奥图又怎能和今天的梅多夫相比。

佛老爷子的意思就是,因为摩大爷的两次出手,算是积极的干预了金融次序,起来一个事实上的中央银行的作用。而在1929年的金融危机还没有演变成经济危机的时候,美国联储局应对失误,是造成衰退扩大化,变成了大萧条的主因。

这个观念,完全得到美国现任联储局主席伯南克的赞同。老伯在2002年佛老爷的90岁生日大寿上,以联储局董事的身份说,老爷子,您太对了。是俺们联储局当年掉了链子,害的大家吃了狗屎。这边厢给大伙儿赔罪了。不过正是因为您老人家,俺们变乖巧了。俺们不会再吃二遍苦,再受二茬罪了。

俺这里就先冷笑一下,小伯子,你可不要把话说得太满了。最起码你现在的几招,并没有起到停止衰退的作用,不要事后找借口说,如果俺不这么做,可能结局会更怎样怎样。

货币学派的看法,就是在大萧条时,美国联储局的货币供应下降,导致了股市上三分之一的财富不见了。佛老爷子称为大收缩,因为货币收缩导致的收入,价格,和就业的全盘收缩。这个过程,就是人们想笼在手上的钱,比联储局放出来的要多,所以就不得不减少消费。由于价格没办法弹性的下降,结果就是产出和就业受到了打击。

那么当时的美国货币供应,是什么样一个情况呢? 俺们看一下当年的一些数据。
M2 M1 存款 流通 消费物价指数
年份 (亿美元) (亿美元) (亿美元) (亿美元) (1947-49=100)
1926 437 262 222 48.9
1927 446 261 221 48.5 74.2
1928 464 264 225 48 73.3
1929 466 266 227 47.5 73.3
1930 457 258 220 45.2 71.4
1931 361 241 200 48.2 65
1932 361 211 162 57 58.4
1933 322 199 148 57.2 55.3
1934 344 219 172 53.7 57.2
1935 391 259 211 55.7 58.7
1936 435 296 243 62.4 59.3
1937 457 309 253 64.5 61.4
1938 455 305 250 64.6 60.3
1939 493 342 281 70.5 59.4
1940 552 397 320 78.5 59.9
1941 625 465 381 96.1 62.9
1942 712 554 438 123.8 69.7

表一 美国1926-1942年的货币供应量和消费者物价指数

在1930年刚开始的时候,货币总量是减少了。M1减少了3%,M2接近2%,物价指数跌了2.6%。但是有意思的是,在银行系统外的现金流量并没有增加,而是减少了。为啥会减少?一个可能就是联储局在卖政府债券,导致大家手上的钱给收回去了。就是说美联储在用紧缩货币政策。

那么俺们就看一些那几年的纽约联储局的贴现利率:

年份 贴现率(%)
1926 3.5-4.0
1927 3.5-4.0
1928 3.5-5.0
1929 4.5-6.0
1930 2.0-4.5
表二 美国纽约联储局贴现率

可以看得出,美国联储局确实在1926年开始,试图收紧货币来刺穿当时的股市上的投机泡沫。这个政策在1930年开始见效,然后马上发觉风头不对,立即180度转向,改为宽松政策。象不象中国的中央银行在2008年,干的事?

当然货币供应不足,有两种可能:一个是银行破产导致总的造币机能不足;二是银行惜贷,不肯向外贷款。
从当时的数据来看,美国的银行确实是一年倒一千家,1926年是28350家,1927是27255, 1928是26401,1929是25568,到1930年是24273。只是在后面三年,加速了,1931年,22242家,1932年,19317 家,到1933年,只剩下14771家了。其实从长期趋势看,美国自从1921年开始,银行就是这个速度递减,不是很特别。而且银行的总财产,反而从 1929年的98亿美元增加到了1930年的104亿美元,总存款额从583亿美元增加到了604亿美元。银行受到打击是后面的事情,很显然银行是不肯借钱。

银行要么拼命储量过冬,因为对未来的预期比较担忧。要么就是本来贷款的需求减少。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的联储局的紧缩政策,可能确实给商业银行带来小心放贷的预期。小伯子确实采取了很积极的宽松货币政策,把利率降低到了零(之所以是0.25,因为零无法计算债券收益),而且通过各种方式,扩大的联储局的资金负债表到了2万亿之多。

可是如果银行还是不肯贷款,或者说没有贷款的市场需求,货币学派怎么办?我来贷款,联储局付我利息?

这里就又回到俺说的那个银行到底应该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的概念。是经济人的银行,自然不会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借贷。是社会人的银行,就会接受政府派下来的社会任务,进行放贷。当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你平时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对这些“社会人”银行,进行财政政策扶持。不然的话,国家有难,谁会踩你。

当然也不能所有银行都是社会人。最好的办法是,保持5,6家大型的国有银行作为中流砥柱,政府平时不干预银行的经济运作。同时拥有很多的私有的区域银行,给经济增加活力。而一旦有经济困难,需要政府行为干预经济,这些国有银行就可以行使社会人的职责。这个过程,完全可以通过明确的立法来实现。

除了佛老爷的货币主义流派,以海耶克和雷思巴德为主,用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循环理论对大萧条进行了解释。他们认为造成大萧条的主要原因是美国起于1920年间的货币供应增长,导致了一个不可以维持的信用扩张(大家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呢?)。在海大爷和他的徒子徒孙的眼里,美国联储局确实是罪人,但不是佛大爷说的,在衰退来的时候,货币不够松,小病给玩成了大病。而是从1913年联储局成立以后,货币政策太松,造成了“飞速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的高扩张和通胀阶段,只是到了1928年才开始紧缩政策,其时太晚,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大萧条。这一派思想是非常推崇西方传统的自由主义和自由市场,认为之后的政府干预破坏的市场的自我恢复机能,导致了大萧条复原的困难。不过雷思巴德对佛老爷的批评也不是没有道理,在1932年的时候,美联储确实试图增加货币量,但由于商业银行对民众挤提的恐惧而储存现金,导致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失效。这倒是美国现在面临的同样困境。

而新古典学派则从两个角度去重新研究大萧条。一个就是对当时世界经济的金本位制,尤其是英国财长丘吉尔在1925年4月的恢复英镑的金本位制,导致了各国的中央银行,无法在危机的时候,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从而导致的萧条的蔓延。持这种看法的人中,也包括伯南克。从这里俺们可以看到一个蛛丝马迹,就是说如果伯南克认为当年的金本位是限制货币政策的主要问题,那么今天又是什么障碍在制止他,狂印美元?海耶克派的看法是,在大萧条之前,是货币扩张过度,过于宽松,这个倒是和今天这场金融危机在2006年之前的情形很相似。问题是,如果伯南克相信,在危机的时候,货币要宽松,才可以制止萧条,那么他的货币政策从2006年以后,似乎越来越宽松。可是他的宽松货币政策有没有制止今天的危机,从衰退进入萧条呢?

如果说这之前,货币政策太紧缩了,现在当然要多出点票子,无可厚非。可是如果之前的货币政策已经非常多的票子在飞,不顾后果的继续出票子,那么有会是什么结果?现在没有金本位作为限制,唯一的可能就是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放弃美元。伯南克如何应对这个问题?

新古典主义的另一个研究就是对美国工业中的卡特尔,有意识的压制就业人数,也是导致大萧条持续,恢复过慢的一个原因。这个案例倒是在其他国家一样普遍,算是资本主义企业运作的一个通病。

制度学派的关注,则在于过度生产和消费不足这个经济失衡。而这个失衡,主要原因是在1920年代,工人工资增长速度缓慢,在生产率快速提高的时候,大部分的财富变成了企业利润。企业在扩张过程中,生产力过剩,变成了生产出来产品,高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低,主要是消费者的收入不够。正是这个财富的不平均分配导致了大萧条。

这个观点认为,在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中,实际工资其实在降低。企业得到了大部分的利润,就扔进了股票市场,而不是消费购买。由于企业不断的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当时的美国总统科里兹政府非常重商,和商界一起施压给美联储保持低利率,导致经济扩张过度,最后就在1929年,无法继续支持下去了。

对这个制度派的分析,俺倒是有一部分赞同。如果探讨深层的原因的话,俺倒是觉得从1920年代的社会财富分配的极度不平均是大萧条真正的祸根。这一点倒是和今天的局面有非常相似之处。当时的财富分配不均是三个方面:美国的富人和中产阶级之间的财富不均;美国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剪刀差;美国和欧洲(一战过后)之间的财富不平衡。

以这个来看今天的美国,第一点还在,第二点没有。看中国,则是前两点都有,在加上东西部经济不平衡。

当时美国出现这样的财富不均衡,自然就会带来经济的不稳定。从中产阶级以下,因为财富缺乏,自然就形成消费乏力。而少数的富人拥有大量的财富,自然就会导致在资产市场上,当时主要是股票,大规模投机行为。很多中产阶级中希望能够暴富,走出困境的人,自然就会想办法参与这个有钱人的游戏。由于他们资产不够,自然就要向银行举债,拿去豪赌。这就造成了在1929年前6年的纽约股市暴涨5倍。

这种股市暴涨,在美国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最近的除了这一次,还有就是90年代末的高科技泡沫那次。这种大规模投机的结果,就是股市的泡沫爆破。不过这一次穷人的行为和上一次有所不同。在1920年,没有钱去支持消费,现在就是用联储局政策吹大的房屋膨胀价值支撑消费。结果都是一样,就是消费在信心摧毁的情况下,突然不见了,就比上次多出来了一个房地产危机和穷人的债务危机。

如果看一下当年美国情况,和今天的中国,有一定的可比性。当时的美国经济是飞速增长,在1923年,全国收入是743亿美元,到了1929年,涨到890亿。但是这个增长的分配有问题,据布鲁克林基金的研究报告,在1929年,最有钱的0.1%美国富人的收入,等于底层42%的穷人的总收入。这部分富人控制了34%的储蓄,而大概80%的美国人一点储蓄都没有。要看一下当时的贫富差距,可以用汽车大亨福特的年收入1400万美元,和美国的人均收入750美元相比。如果用2006年的数据,美国25岁以上的个人平均收入32000美元,那么福特的收入就是差不多6亿美元一年。不过这个数字在这几年的华尔街到不是什么大数。

以税后的可支配收入增长来看,人均收入是增长9%,可是1%最富有美国人的增幅是75%。造成这个贫富不均扩大的第一个原因,是生产力的提高。从1923年到1929年,每个制造工人的产出率增加了32%,但工人的工资只增加8%,大概是生产率提高的四分之一。由于制造成本的快速下降,工资增长奇慢,而价格没有变化,结果就是大部分的好处变成了企业的利润。从1923年到1929年,美国企业的利润涨了62%, 企业分红涨了65%。

收入差距过大的另一个因素,是当时的美国政府过于亲商界,不光是行政部门。国会更是几次,通过税收法案,对有钱人的联邦收入税和遗产税,进行减免。减完税后,对一个年收入1百万美元的富人,原来要交60万的税收,就减到了20万。美国最高法院,看到行政部门和立法部门,打破头抢着向富人送钱,也不甘落后,在1923年的一个案例中,宣判最低工资制违法美国宪法。

俺这里说的不是美国当年的富人和穷人的贫富差距,而是美国的富人和中产阶级的贫富差距,还不包括更穷的穷苦的白人,和几乎全部的少数族裔。这个财富不平衡的结果,就是美国四分之三的人民,其家庭年收入是2500美元以下,基本上全部收入就花在了基本生活必须品,如食品,衣物,等等。这部分人的总收入不到美国总收入的45%,那么就需要剩下的四分之一,占用超过收入的55%的人们,来消费多生产出来的产品。

你当然不可能让这些富人们一天吃100餐,或者是买1万双皮鞋(好像前菲律宾的马科斯老巫婆干过),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各界精英一拍脑袋,心生一计。

一个就是让富人花钱在高档消费品上(俺说的忽悠经济)和让他们投资(包括股票投资)。另一个就是发明消费信用,让穷人们借钱来买资本家过度生产的产品。

让不够钱的中产阶级们借钱买东西,就是“现在买来用,以后再付钱”这个及时行乐的思潮,就这样正式登场了。这个提法当时确实受到了大家热烈的响应。在1929年的时候,全美国的新风尚玩意儿,汽车中的60%,和收音机的80%,是用分期付款完成交易。从1925年到1929年,美国人的信用消费欠债,就从13.8亿美金,翻到了30亿美金。这种把未来拿到今天来活的生活方式,也是今天美国人面临的困境的问题之一。

当时美国人的信用是建立在未来的工资收入上的。这种今日花明天钱的做法,自然就弥补了有效需求,因为工资收入增长慢而不足的问题,但就为未来的经济崩溃埋下了炸弹。等到那一天到来的时候,因为人们已经把未来的购买提前实现了,从物资生活上来讲,除了基本的吃和用,已经没有购买的必要。而从工资的角度来讲,因为积累的债务越来越高,大部分的工资是用来还债,可以支出来购买的额度,基本没有什么空间。这就导致了消费的突然大幅度下跌。

和今天的情况相比,当时赚了这些购买力的钱的人,是美国的提供产品资本家和提供消费贷款的银行家,不管这么说,还是肉烂在自己的锅里。而现在的情况,就是美国大量的产业空心化,导致了工人工作职位的流失,而消费品又大量来自于进口,提前消费的钱被外国人赚走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你的提前消费的信用贷款不能建筑在没有的未来工资来源,于是俺们精英们的最大贡献是发明了房地产价值增值提款机。另外又因为消费购买的钱通过贸易逆差流到了外国,又必须靠向外国人借债来支持消费。

另外一个富人花钱到忽悠产业和投资上,就会因为经济情况的变化,而导致这些财富被储蓄了起来。穷人没钱可以花,富人有钱不愿花,中产阶级没工作不敢花,结果整个经济一下就开始严重紧缩,导致了大萧条。

从这里可以看到,中国政府需要学习的经验。因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俺们对宏观经济的理解,不是象西方人这样狭窄。有管子和盐铁论这样的经验可以依赖,就不会面临美国绞尽脑汁,想着用什么办法,才可以让银行系统恢复生机。又是要注资,又是要剔除坏账,又是要监督银行是不是愿意放贷。俺们可以通过国家对国有银行的控制,要求国有银行暂时放弃经济人的角色,带上社会人的帽子,行使一个社会责任。

而中国政府要学习的是,俺这里描述的1929年之前的美国社会分配不均衡的现象,其实从1980-1990年,然后从1995-2005年,几乎是重复了。中国要避免陷入同样的困境,花的力气,应该是如何在税收政策上缩小贫富差距,在全民医保,免费教育,和廉价住房上面,帮助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起基本的社会安全网,努力推行新劳动法,才是避免经济危机的正道。

美国今天如果做不到解决这个问题,而是继续把精力花在如何恢复银行机能上面,这一次想要避免大萧条估计是有一定的难度。从伯南克的思路上看,其基本行事方向,大概还不会立即走到银行国有化这个步伐,还是应该在坏账银行这个路子上,继续磨磨蹭蹭。也许下一波的经济打击,会让他和其他的美国精英们,开始另类思考吧。

除了这些分析之外,另外有两个方向,也是值得注意。

一个就是俺在“美国经济堰塞湖”一篇里,提到了由美国经济学家费雪(Irving Fisher)在1933年提出的“债务通缩(Debt Deflation)”概念。这个概念的主要看法是,原先是由于货币政策太松,导致借款太容易,就形成了一个泡沫。而当债务压力太高时,人们就会自然开始减缩债务,导致对动产和不动产的价格压力,而导致抛售。然后抛售带来的资产和财富缩水,引发企业收缩,停止投资,开始裁员。同时当消费者开始减少债务,又因为减少消费导致企业萎缩,而又由于企业裁员而减少消费。

这个收缩的力度,主要看你 泡沫有多大。相比于1920年代的消费者信用贷款,估计俺们今天的金融创新和计算机科技进步,差不多可以把泡沫吹得比天还要大。各种盛行的金融衍生品,估计是把银行系统创造货币总量的线性乘数,变成了多维的银行系统和影子银行系统的放大器。而计算机技术在交易上的大量运用,自动交易方法的流行,都导致这个缩减过程形同海啸。

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社会通常用的退税方法,是基本上没有太大帮助的。每个家庭几百块钱,对美国家庭的几万块负债,是杯水车薪,但对美国急速下滑的消费,却没有任何帮助。

另一个就是贸易保护主义。在美国就是1930年6月通过的贸易主义保护法案“史默特—哈利关税法案(Smoot-Hawley Tariff Act)”。这个法案从提出,到争论,最后通过,被一些经济学家视为导致大萧条的祸首之一。

为啥这个法案在当时盛行?主要是国内和国际的两个因素。先看美国国内因素,就是美国生产从1920年开始就过剩,要靠消费信用来平衡,而同时由于欧洲逐渐从一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上恢复,开始对美国入口的产品进行自我生产替代。因此这个关税法案是为了保护美国自己的产业。在1929年后,经济开始萧条,更需要保护自己的产业,自然保护主义更加盛行。

在国际上,则是因为一次世界大战,把欧洲打得稀巴烂。为了压制战争导致的物资短缺和恶性通胀,当时大家一致想的是货币紧缩政策。所以第一件事情就是恢复金本位制到战前水平,来压制通胀。大家那时都不知道通缩比通胀更可怕,会摧毁很多产业,而且对德国魏玛时期的高通胀个个心惊胆颤。当时的凯恩斯看不过眼,拿着他的方案来见英国首脑,结果被大家一阵痛骂出去。因此当时回到金本位的国家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萧条的打击,而当时搞银本位的中国,反而在大萧条中受损不大。

这个金本位货币政策,带来的结果就是通缩,导致工资和原材料的价格下跌,而且对经济的恢复非常差,导致很多产业没有扩张,消费水平同样下降。当初因为大家欠美国的钱很多,而在经济通缩下,债务负担更为严重。各国全部恳请美国豁免其债务,被美国政府拒绝。但是美国的银行界,就趁机向欧洲各国融资,帮他们缓解了一下困难。

因为有过这个痛苦的经验,再加上后来接受了凯恩斯主义,当欧洲国家一碰到经济危机的时候,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就变成了自然的选择。比如说,1992年,瑞典面临了同样的危机,立即采取了今天所有国家的应对方法,而走出了困境。但在1997年的亚洲经济危机,国际货币基金会,马上变脸开了一个完全相反的,类似于一战后的经济药方,把那些国家,给一锅煮了。

而在国际金融方面,打了败仗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就要向盟国如英国和法国,支付战争赔款。而打了胜仗的英国和法国,就要向美国这个盟国支付战争借款。大家都要靠向别的国家出口来还债,就导致了互相降低汇率,来出口换黄金的恶性竞争。这个也是当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原因。

对英国和法国来讲,如果靠出口赚钱不够的话,自然就是要催促德国给钱,然后拿到转手还美国。而德国有没有足够的投资来支持产出,最后就只有靠华尔街的银行界来出手,帮助德国工业化,然后就用产品出口,赚来的钱来还债。这个钱然后从法国和英国,就回到了美国。

这个贸易保护主义法案,当时有1028个经济学家签名反对。汽车大亨福特甚至到白宫呆了一晚,试图说服美国总统胡佛否决这个法案。而摩根银行总裁拉蒙特,差不多是要跪下来求了。

这个法案的后果,就是其他国家对美国采取了同样的贸易保护政策,最后导致1929年-1934年间,世界贸易减少了66%。当然不能把所有的减少都算到关税的变动上来,因为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在萧条中萎缩。但不可否认,这个法案在当时的情况下,对大萧条的严重程度,从广度到深度,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美国的自己的数字来看,1929年美国进口13.34亿美元,出口23.41亿美元,到了1932年,进口降到了3.9亿,出口降到了7.84亿。进出口两头都没了三分之二,自然对工作机会有打击。而国家贸易的急剧减少,自然就会打击大家的出口业。

而今天的美国似乎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倾向。在奥巴马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关于只买美国货的条款,加上国会议员要求微软等大企业优先裁员外国身份者,都预示了这一个变化。这条道路,对美国,可能是一条无法选择的不归路。原因很简单,以美国工人现在的收入水准,在世界上相比较,是没有竞争力。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方法,来保证这些就业机会,自然需要有高价的产品来维持,而这个高价就会同样的造成美国人生活水平的降低。

一个政府在危机时候的应对方式如何,往往就会带来不同的政治后果。当年德国的魏玛在应付1929年带来的大萧条,导致德国的出口量减少,大量失业到了20%,并且还得负担沉重的战争赔款时候,用了无为而治的做法,使政府的信用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破产。

当初因为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赔款,令步履蹒跚的德国经济不堪重负,结果是德国政府在1923年宣布破产。恼羞成怒的法国和比利时则出兵占领了德国的煤炭和工业基地鲁尔区作为报复。针对这个行为,德国人对法军的消极抵抗进一步打击了德国经济,并成为后来德国高通胀的主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由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比利时,各派了两名代表共10人,在美国银行家达维斯(Charles Dawes)的领导下,签订了一个计划,就命名为“达维斯计划”。这个计划的主要成果就是有美国借钱给德国,让德国经济发展起来,然后还钱。这个计划虽然在1925年,让达维斯双喜临门,不光当上了美国副总统,还拿到了炸药和平奖,不过沉重的债务负担,导致德国在1929年还不下去了,又在1929年,用了一个新的“杨格计划(Young Plan)”。不过那时德国已经被大萧条拖累,还是还不起,只好在1932年暂停还款。
只是这时的德国魏玛政府已经破产,新的选举在1932年7月进行,由于大批的工人,失业人士,农民,和中产阶级的加入,纳税党在大选中赢得了37.2%的选票,为希特勒在次年出任德国首相打下了基础。

纳粹党当时的政治纲领非常吸引人,就是强势政府,社会和平,政府干预经济,和重建尊严。相对于魏玛政府的无所作为,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自然对普通人非常有吸引力。而重建因为凡尔赛协定和魏玛时代的丧权辱国的外交行为导致的耻辱感,也使大部分德国人支持希特勒。

在经济政策上,纳粹党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30%的失业率。如何降低这个失业率,是德国政府的第一要务。当时全权处理经济问题的是经济部长沙赫特(Hjalmar Schacht)。这位沙老兄曾出任德国中央银行行长,是说服美国金融界支持德国工业化的主要人物,也是对德国战后赔款过重的主要批评者。

老沙的做法,其实就是和凯恩斯的看法一条路数。他的方法就是在取消金本位后实行了低利率的货币宽松政策,利用低税收来支持企业,和高支出财政,用大量政府公共工程来带动就业。在基础建设方面,德国高速公路(Autobahn)也是那时建成的。结果就是在希特勒上台后的数年,德国失业率快速下降,成为全球国家中失业率下降最快的国家。

自希特勒在1933年1月30号出任德国首相后,德国工人的失业率从1933年的43.8%,到1934年的36.2%,1935年的16.2%,1936年的12%,和1938年的3.2%。这个财政刺激政策应该可以算是成功。

因为后来德国发起了二次世界大战,在国内和欧洲屠杀犹太人,就把希特勒的名声搞到很臭,所以大家一提到政府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就只听过罗斯福新政,而比较没有听说过希特勒新政。对于德国在二战中,和法国,英国和俄国的帝国争霸恩怨,对俺们中国人来说,只不过是王八咬了乌龟的尾,乌龟踹了王八的嘴,他希特勒不是什么好鸟,你邱吉尔就是好东西了?当年老邱在德国实行的专门以炸死平民为目标的地毯式密集轰炸,和当年听到库德族造反,马上叫英殖民当局扔毒气弹的做法,比之希特勒恐怕有过之,无不及吧。在看一看犹太人控制的好莱坞电影业,成天搞出些通俗大片,比如说“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美好人生(Life Is Beautiful)”,“钢琴家(Pianist)”等等,来为全世界人民洗脑,反过头来,看一看以色列杀起巴勒斯坦人来,不过就是五十步笑一百步吧。

因此这些无关俺们中国人的历史,千万不要被英美控制的世界媒体洗脑,还得自己研究清楚。

相对于希特勒,罗斯福是在1933年3月上任的。在他的100天新政下,失业率收到了延缓,从1932年的23.6%,轻微上升到1933年的 24.9%。1934年下降到21.7%,1935年20.1%,1936年16.9%,1937年14.3%。可是到了1938年回到了19%,因为美国当时经历了1937年萧条。

为啥会这样呢?这里就是俺要对今天迷信政府财政刺激的新老凯恩斯主义专家们的一个警告,尤其是中国政府的领导人,必须明白,光靠政府财政刺激,以基建和重化工业的投资刺激经济的计划,是有其局限性的。

比如说中国今天进行的基建计划,确实为经济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但在这个平台上运作而成功的带来经济发展,却是有赖于民间经济活动的蓬勃。这个议题的具体细节,可以看俺的“东亚经济之作茧自缚”一篇,这里就不细谈。

从大萧条中德国和美国的经济刺激政策来看,这两个政策同样在1933年开始,可是在1936年同时,撞到了墙壁,难以继续推动经济发展。在美国就开始了一个新的衰退,而在德国,希特勒就用了一个替代方法,那就是发展军备,利用军工生产的需求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所以说沙老兄就在1936年的9月份下台了,由戈林(Hermann Goering)来代替经济部长一职。这个办法就是所谓的“军事凯恩斯主义”,重整军备。一方面通过国防预算的投资,可以带动工业生产。另一方面增加军队规模,就把大批年轻的男性,尤其是教育水平低,缺乏专业技术能力,因此找工作比较困难的失业人士,圈了起来,免得在社会上生事。

这个法子在现在,恐怕也是一个脱困之道。

看一下德国当年军费开支占总GNP的比例,从1933年的3.2%,1934年的4.4%,1935年的8.9%,到了1936年就增加到11.4%,然后1937年到14.4%,1938年到了28.2%,然后1939年,就开始攻入波兰了。

英国作为德国在欧洲的主要对手之一,军费也开始从1936年的7.1%,涨到了1937年的9.4%和1938年的12.8%。应该说当时欧洲的重整军备,准备打仗,开始对外部的军工产品的需求,是美国最后在1939年彻底走出大萧条的最主要原因。

回头看一下,当年的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在1930年6月通过了“史默特—哈利关税法案”以后,达到了无先例的高度。尤其是对制造工业产品,入口关税平均是40-50%,常常超过60%以上。相比于美国上一次的高关税的额1891-1894年,要高出了5个百分点。结果就是报复美国的高关税,在1931年底之前,25国家提高了对美国产品的关税,导致了新一轮的保护主义在世界蔓延。

而当时因为世界贸易主义兴起,德国的工业产品价格受压(因为要低价来抵消高关税),而要进口的原材料价格不断上升,就使德国工业受到两头夹击,因此德国提出了自力更生的口号,希望不依赖于国际贸易,而保证自己的经济发展。但是德国因为资源缺乏,不得不有选择的建立起自己的国际贸易体系,这个体系就是尽可能地在德国的势力范围内,由贸易体系里的伙伴国,向德国提供原材料,而德国则向他们提供工业产品。

这个体系里的国家大部分是南欧和东南欧国家,例如南斯拉夫,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希腊,而这种排他的经济体制自然最后会和英法同盟形成势力范围之争。

德国当时因为背负沉重的战争赔款负担,总值是1320亿金马克,在1932年暂停支付的时候,已经付了八分之一,还有八分之七要赔,现在国家工业化了,军备重整了,当然希望来一场战争,就可以翻盘。

看一下今天中国的现状,这段历史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中国也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地区,形成了自己的经济势力区,而且最近又走出了国门,到也门的亚丁湾捍卫自己的经济利益。如果今后数年中国的经济趋于稳定和较快发展,并同时带动自己势力范围区的稳定和发展,而美国和西欧仍然在经济停滞甚至萎缩中挣扎,中国就必须做好心理准备,人家可能会以军事实力作为后盾,以普世价值作为虎皮,向中国兴师问罪。

因此如果中国今天在军备上加一把力,不光是解决军队建设欠了那么多年的问题,和帮助应付今天的经济和就业危机,同时也是为将来可能出现的任何国际形势变化,保护中国今天的经济成果,和国家的海外利益,提供一个安全的阀门。当年大清王朝经济强盛,军事懦弱的局面,是每个中国人都有永远牢记的惨痛历史教训。

而美国今天确没有这个军备的气垫,是因为在小布什的8年时间里,美国的军备已经是高企不下,没有太大的空间,来为经济提供助力。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美国今天的社会和经济情况已经和罗斯福当年大不相同,没有办法运用罗斯福的老办法。

从经济结构来讲,当年的美国的工业里,由托拉斯等大型垄断企业当道,因此罗斯福可以比较容易地和少量的产业大亨们谈定数,不像今天的奥巴马在国会里,还要艰难地和反对党议员对抗。当时的德国,则采取了太过分的方法,就是凡是反对希特勒新政的反对派,直接就是一车送进了集中营去劳动改造。而在美国,罗斯福则是强调集权的重要性。

今天人们一谈到罗斯福,就想起了他在上任时发表的讲话里的一句话:

“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

唯一的令我们恐惧的事情,是恐惧自身。

说得多棒啊。现代的历史学家们说,正是罗斯福这句充满自信的话,和他后来的炉边谈话,稳定了美国的民心,从而带领的人民走出了信心崩溃的萧条。

对这种说法,俺就是一句评论,胡扯蛋。

按照当时的媒体报道,大家对罗斯福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不是这一句,而是另一句:

“broad executive power to wage a war against the emergency as great as the power that would be given to me if we were in fact invaded by a foreign foe.”

无上的行政权力来向这个危机宣战,这个赋予我的权力要大到就像我们国家被外敌入侵一样。

第二天,美国各大报纸发表的文章,是支持罗斯福权力集中的呼吁。报纸的标题是:

“如果有必要,俺们要独裁”(Dictatorship If Needed)

罗斯福明白的道理,希特勒明白,丘吉尔也明白。就是今天的奥巴马也明白,就是当一个国家和民族面对极大的困难和危险,必须团结一致,停止内斗,万众一心,才有可能群策群力,度过难关。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政治体制,就显示出了其优点。温大爷在达沃斯论坛上说到的上下齐心,和胡大爷说过了“不折腾”,加上中国特产的民主集中制的集体领导,都是当前度过危机的最有力保证。在这种全球为难的困境,有人大喊要修改宪法,搞分权,和削弱政府和社会的整体行动能力,简直就是脑残。

中国的古籍“管子”一书,在论证国家政治的“立政”篇中,提到了4个国家危亡的因素,就是:

故曰卿相不得众,国之危也;大臣不和同,国之危也;兵主不足畏,国之危也;民不怀其产,国之危也。

看一看今天的美国,奥巴马换掉了布什,算是解决了卿相不得众的问题。而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的党派内斗,则有加剧的趋势。美国内外的武兵—军事威慑力经历伊拉克一战,大大受损,财兵—华尔街金融实力,几乎全军覆没,文兵—华盛顿共识下的民主自由体制,现在是臭名昭著。而在经济危机下,民不聊生,越加剧烈。

美国不面临危亡的关头,那才叫奇怪了。

当罗斯福在1933年上任时,正好在美国的银行济提风潮之中。当时各州的州长已经下命令关闭了所有的银行,所有的银行账户被冻结,没有人可以获得一个银行贷款,或者把支票兑现,或者从储蓄里提款。全国平均失业率差不多是25%,而在主要的工业区和矿区则还要高。美国的农业人口,那是还是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则比工业地区的情形更差。

当年的美国,因为胡乱开垦,其中西部本来不适合欧洲农业经营方式的大草原,在1920年代的高速发展中,地表上的草皮被彻底破坏,因此在1932年开始的干旱中,开始不断地兴起了土尘暴。在1932年,有记录的风暴是14个在1933年,就变成了38个。而在1934年,大概有1亿英亩的耕地失去了全部或者大部分土壤。到了1935年的4月,土尘暴一刮就刮了几个星期。

这个自然灾害对美国农业和农民的打击是不小的。许多失去了耕地的农民,只好全家向加州等西海岸州迁移,希望能够进城市里找到工作。可是他们在城市里看到的却是,大批城市的失业居民,无工作可做,没有钱养活自己。

罗斯福的新政就是在这个困境下上马的。他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在民主党彻底掌控的国会里,和国会面对面的工作了100天,通过了他的每一个新政。

罗老爷子的第一招,就是破口大骂银行家和那些不负责任的企业家(你敢裁员)。然后在上任后的3月5号,宣布4天的银行假期让所有的银行继续关门。在3月9号的4天后,他递交了基本上在胡佛任内就起草好的“银行紧急法案(Emergency Banking Act)”,当天通过成为法律。

这个法案让联邦调查员在4天里,对所有的银行审查了一遍。对资不抵债的银行,立即关闭。然后让那些资产可以生存的银行,改组后重新开门营业。

同时法案里,通过了在“对敌贸易法案(Trading with the Enemy Act)”中附加一条条款,授权美国政府收缴美国人民手中的黄金。在1933年4月5号,罗斯福签署了总统命令6102号(后来被称为缴金令),要求所有人必须在5月1号之前,把手里的所有金币,金条和金票,交给美联储。如果敢抗命,惩罚是1万美金罚款(相当于2008年的166640美元)和蹲10年大牢。结果这个刮民政策,使美国政府强迫用官价的20.67美元一盎司的价格,让人民“自愿”的出售,在美国民间收走了500吨黄金。然后在1934年1月30号通过的“黄金储备法案(Gold Reserve Act)”里,美国政府将黄金价格从20.67美元,上升到35美元。这个价格直到尼克松在1971年美元和黄金彻底脱钩。

这个行动带来了什么后果呢?当时老罗的考虑是1930年后,美国处于严重的通缩状态,这个做法事实上是将美元实际贬值了41%,来推进通胀抗衡通缩。但事实上,这样也算是从美国人民手头抢走了2亿5千3百万美金的财产。这个做法也在事实上,禁止了美国人民将黄金作为事实的交易货币,同时使美元暂时和黄金脱钩,有助于实现财政膨胀的印钞票和低利率的货币政策。

要是有人觉得美国这个民主国家的政府,会不靠抢人民的财富,不靠贬值货币(还可以抢世界人民里那些手上捧着大把美元的冤大头),来走出危机,那就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当年是这样,今天还得这样。

罗斯福的银行法案在1933年底,关掉了4004个小的地方银行,将这些银行要么完全关掉,要么并入了大银行。这些银行的存款人则运气还不错,最终取回了85%的存款,只损失了15%的身家。其中最有意义的一个改革是在6月成立了今天仍在运作的联邦存款保险(FDIC),对5000美元额度存款由政府担保(后来上升到了10万,而现在则是20万)。这个改革,最终解决了美国银行被挤提的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的工业总产值从1933年的3月到7月,4个月里居然涨了57%。对这个美联储算出来的数据,俺一直有怀疑,光是信心指数上涨,怕是没这么厉害吧。也许美元贬值带来的物价上涨因素,没有被扣除,更像是主要因素。

罗斯福的经济政策则更有看头。3月14号通过的“经济法案(Economy Act)”在大部分希望平衡预算的政府官员中,开始把政府预算分成一个正常预算和救急预算。大家的想法是暂时可以平衡正常预算,而让救急预算出现赤字,但最终就是总预算也要平衡。刚开始罗斯福是想搞总预算平衡,但是后来发现不现实,可是他的预算主管道格拉斯后来因此而辞职,就是不同意这种分法。

救急预算是拿来支持罗斯福的各种公共工程和以工代赈计划,是不能也无法平衡的。而平时预算,就通过了裁减政府各部分支出的25%,和政府官员减薪水,退伍军人砍退伍金各15%,为政府省下了10亿美金。

在农业政策上,罗斯福很清楚的明白,如果农村经济搞不好,就不会真正的有经济复苏。他的方法就是通过减少农业产出,和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1933年通过的“农业调整法案(Agricultural Adjustment Act)”创建了“农业调整局(Agricultural Adjustment Administration)”,让农民参与到政策的制定里,决定美国各个地区对农产品,如米,麦,玉米,牛奶,猪,烟草,棉花等等,设定产出配额,和制定收购价格。美国政府还增收了食品加工的新税,用来做财政补贴,让农民们休耕一部分农地。

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人为的将农产品抬高到1910-1912年的价格水平。为了到达这个目的,1千万亩的棉花地,被人为的破坏,让成熟的棉花腐烂,6百万的小猪被杀了埋掉。这种方法确实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但就被城市的消费者们恨的咬牙切齿。

除了这个政策,另外就是在1935年成立了“安置局(Resettlement Administration)”,由美国政府出钱,在阿拉巴马,马里兰,威斯康星,俄亥俄,维吉尼亚,和新泽西等州,建立了200多个小城镇,安置大城市和边远农村的穷人。

有意思的是,这个机构还拿出了一些钱,让当时的摄影师以照片的方式,和电影界以电影的方式,和音乐家收集了当时的民歌(像是俺们中国的诗经一样),真实的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动荡。

罗斯福的新农村政策中,另一个有争议的就是“农村安全局(Farm Security Administration)”,就是政府出钱购买农地,然后将分散的贫困农民,尤其是受土尘暴影响的家庭,通过搬迁,组织成为集体农庄。在这些政府拥有的大型集体农庄里,农民们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用大规模的农业机械,进行高效率的耕作。这个做法,因为一方面难以满足美国农民对土地拥有的渴望,又在政治上遭到了保守派的攻击,很快就被丢弃了。

另外一个老罗的农村新政,大概中国人都看得明白,就是成立了“农村电气局(Rural Electrification Administration)”,将电网建到乡下,送电下乡。

在美国非常平穷的南部,罗斯福也建立了“田纳西谷地局(Tennessee Valley Authority)”,在受大萧条影响严重的田纳西谷地,兴修水坝,提供航运,洪水控制,和发电等功能,建立化肥制造业,和其他经济发展项目。这个机构带动了南部的穷地方,包括田纳西的大部,部分阿拉巴马,密西西比,和肯塔基,以及乔治亚,北卡罗拉和维吉尼亚的小部分地区。

除了这些政策,其他的政府部分,也在农村建立新的学校,在边远地区修公路,还耕于林,和扩大国家森林保护区等等。

这些新农村政策,是美国历史上头一次,以计划经济的模式,来规划美国的整个农业生产。由于这些政策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使城市消费者们负担了部分的成本,所以受到了城市居民的坚决反对。结果就是在1936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农业调整局是违法宪法,迫使这些政策被放弃。老罗的替代方案就是不再通过政府补贴让农民休耕,而是用政府补贴,鼓励农民耕种对肥土有益的农作物,来保护耕力。这个政策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可以看出来,这些新农村政策对今天的美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就对今天的中国意义重大。中国政府现在的很多新农村政策,与罗斯福的东西有异曲同工之妙。罗斯福重视国家计划和集体农业的做法,也许值得中国人好好反思一下。因为俺们有了人民公社和一大二公之类的惨痛历史教训,似乎有些矫枉过正,忽略了集体经济中,对农业经济的效率的提高,对农业水利工程的重视,和对农田地力的保养。俺们不应该否定当年的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历史上,对解放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作用,但似乎就不应该重复政治化大寨经验的历史教训,重新政治化小岗经验。

而在城市和工业这一块,罗斯福的新政主要是1933年成立的“国家恢复局(National Recovery Administration)”。这个新政允许各类工业通过协商“公平竞争法则”来减少恶性竞争,加重通缩。该机构帮助工人们制定最小工资额,最多工时限制,获得了工人们的热烈拥护。同时也允许各行业设定最低价格来保护企业利益。

这个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设定一个通缩的价格地板,不允许任何企业将产品价格和工资降低到地板一下。该局的官员则是和各行业的资本家们和工会们开会讨论各种细节,比如说每小时20-45美分的最小工资,每星期35-45最多工作日,放弃雇佣童工(什么,民主美国当年有童工?不要奇怪,那时候美国还有几百万黑人做奴工呢!)等等。

这个政策刚实行的时候,效果似乎很不妙。美国工业总产值6个月后,跌了25%。有经济学家怪罪这个法案增加了企业的成本40%。但是到了两年后1935年的5月,工业总产值比1933年5月增加了22%。不过到了1935年5月27日,美国高等法院又宣布这个法案违法美国宪法。美国社会里,崇尚自由经济,反对政府干预的人士兴高采烈,高声叫好,认为高等法院阻止了美国变成一个计划经济国家大企业。路易斯安娜州长郎格(Huey Long)向高等法院举手致敬,认为法官们防止了美国变成法西斯国家。

当年在这个计划下收益的工人达到2千3百万,但是已经有不少违背法案的事情出现。比如说有政治觉悟不高的工人,就是要以低于最低工资40美分以下的35美分的报酬工作。对盲目信仰自由经济的美国人来说,这些变化恐怕是难于接受,因此这个政策最后只好放弃。

说完了老罗的第一波新政,下面就谈谈在1935年到1938年施行的第二波新政。

第二波新政里最重要的政策,就是“工作促进局(Works Progress Administration)”。这个机构的建立,虽然在1935年4月8日,由众议院通过了“紧急援助法案(Emergency Relief Appropriation Act)”,但是在参议院却未能通过,还得靠罗斯福的总统行政命令来执行。

其实这个政策在罗斯福上任之前的胡佛政府,已经在1932年,以“重建财政公司(Reconstruction Finance Corporation)”的方式运行。通过提供20亿美金给予各州和地方政府,并贷款给银行,铁路公司,农村信用社和其他企业,以帮助他们在大萧条中生存。

这个机构的主要工作,就是创造就业机会,在1935年到1943年的8年之间,提供了8万个就业机会。这个政策算是以工代赈,雇佣失业人士来建设公共建筑,公共工程,道路和桥梁,而且还支持文化,艺术,戏剧和新闻程序,并提供托儿所看护,分配食品,衣服,和提供居住等福利工作。这个政策在1936-1939的3年之间,就花掉了70亿美元,几乎是每个社区的盖了学校,公园和桥梁。

由于这个计划是以穷人为主,基本上只要你想工作,就会有工作给你。这个计划对最下层的贫民帮助极大。比如说所有受益的家庭中,妇女当家(因为守寡和单亲)的占了15%,而且黑人家庭也是主要的收益者。这些家庭都是美国社会的经济最底层。

另外一个新政,就是今天仍然存在的“社会安全局(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还有就是专门为农村的佃户和流动的农民工提供保障的政策。这些做法基本上都被美国最高法院宣布违法宪法,但就让老罗换了一个马甲,又出来抛头露面了。

罗老爷子的很多政策,因为带有太多的社会主义倾向,最后在二战中,被保守派们给干掉了。今天仍然生存下来的,有联邦储蓄保险(FDIC),联邦住房局(FHA, Federal Housing Administration), 田纳西谷地局(TVA),社会安全局(SSA),专门监视金融界的证监会(SEC, Security and Exchange Commission),和这次出了大名的房利美(Fannie Mae)。可是自从里根老兄开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从1980-1990年之间,大部分的管制都被取消,于是俺们就又见证了一次大萧条。

目前有 2 条留言    访客:1 条, 博主:0 条 ,引用: 1 条

  1. 爱求索 2011年10月03日 6:23 下午  @回复  Δ1楼 回复

    华尔街的事,中国报道的较少,也没有比较犀利的言辞,这应该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媒体的仗怎么打,这个技术含量很高,如果我们这个时候一味的指责西方政府,是不大合适的,因为在大多数西方人心中,还是对中国,特别是政府有很大的偏见,如果我们这时去指责西方政府只会适得其反。我们应该做的是,把我们的优势一步一步的展示出来,比如太空、比如 国庆我们多少人出游啊这些比较光鲜的事尽量的报道。那么,这些游行的和一些对自己生活环境有所诉求的人在心里就会有一个对比,对比之后可能就会有所行动。

外部的引用: 1 条

  • 占豪:国际局势 新闻解读 (二十四) « 求索阁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