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中国要确立自身“接触美国”政策

2010-03-29 15:16 战略·谋略 ⁄ 共 2901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如果东亚国家承认美国的存在,或者用现实主义的话来说,没有能力把美国排除出去,那么就要考量如何消化美国的问题。这就像美国的中国接触政策,是为了消化中国的崛起一样。

在克林顿担任总统期间,美国政府出台了一个称之为“接触中国”的外交战略。当时中国的力量不像今天那样强大,正在处于西方所认知的“崛起”之中。“接触中国”政策在美国对华战略中扮演了很大的作用。在提出“接触”战略之前,美国也存在着“遏制中国”和“围堵中国”等策略选择。尽管“接触”政策产生之后,包括“遏制”和“围堵”在内的政策选择也从来没有消失过,但不管怎样的政策都是围绕着“接触”展开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政策表现出“遏制性接触”的特点。

美国的接触中国政策应当说是相当成功的。它符合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需要,也符合中国本身的政策选择。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选择的是接受现存世界体系及和平崛起。美国的接触中国政策和中国开放政策的结合,使得中国很快就进入国际社会,成为其重要的一员。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政策的结合有效地避免了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冷战局面。在冷战期间,美苏之间表现为两个对立的国际集团,而今天中美关系则表现为一个事实上的G2(两国集团)。

对抗易 合作难

但最近中美关系发展的趋势表明,中国再也不能继续“被接触”,而应当主动地接触美国。美国没有意识要主动为中国的利益,尤其是核心利益作适当的政策调适,而中国的实力则已经发展到要求美国向中国作这些调适。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美两国的互动和两国关系的发展方向很关键。尽管今天两国共处一个结构下面,就是人们所说的G2,但这个G2的结构并不牢靠。国际政治的真谛就是,对抗容易,合作很难,在互为冲突的国家利益领域搞合作更难。一旦出现对抗,无论是热战还是冷战,于中美两国和国际社会都不利。

主动和美国接触就是为了避免对抗。中美两国的冲突有客观利益的因素,也有心理层面的因素。接触就是要建立两国的互信,在互信的基础上重新定义各自的利益。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学界和政策界多年来都在谈论中美两国谁超越谁的问题。中国要超越美国,但美国不想被超越。好像中国不超越美国,就要受美国欺负;而中国一旦超越了美国,就要欺负美国。这是典型的传统国际关系思维。力量相当的国家,以战争来决定胜负的有,但能够和平合作的案例也很多。

中美两国的和平合作除了共同的利益外,确定一个稳定的心理结构也非常重要。很多人说,中美两国现在是同床异梦,就是说,两国的互信基础很低,甚至没有;相反,双方之间的恐惧心理很大。随着中国的进一步上升,如果没有良性的互动,两国间的互相恐惧心理只会增大,而不会减少。

正是因为中国的上升,中国有能力主动接触美国。如何接触美国?一方面是要有接触的心态,另一方面就是要寻找和建立互动平台。美国在和中国接触时,依靠的是美国西方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国际制度平台。中美两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实际上的G2,但G2本身还没有坚实的平台。中美两国之间存在着经济和战略对话平台,但主要关切的是两国关系的事情,而非全球性问题。实际上,如果G2只关注中美两国的利益,那么就会不稳定;只有当G2关注全球性问题时,这个平台才能稳定。但也很显然,如果G2擅自决定重要国际事务,国际社会的利益就会遭受到损害。两个主宰国际事务的大国,并不是国际社会想见到的。如果那样,和冷战期间的美苏两国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亚细安作为中美互动平台

就是说,G2还必须有其他更具包含性的活动舞台。这些舞台如何建立?实际上,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遵循的开放性区域主义,可以成为中国主动建立这些舞台的思想基础。开放性区域主义强调的就是区域组织的包容性。这尤其表现在中国和东盟(亚细安)的关系上。在冷战结束之后,中国和东盟的关系是所有区域组织发展中最为成功的案例。中国和东盟的关系也带动了东北亚其他两个国家,即日本和韩国与东盟的关系。

G2如何扩大本身的制度基础?这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在演变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组织结构。但是,从方便和有效来说,G2也不妨借用东盟这个舞台。就是说,把开放性区域主义扩展到中美关系。

东盟可以成为G2互动的制度平台。这里有很多原因。首先,已经形成了三个“10+1”机制和在此基础上的“10+3”机制。现在,美国也表示要“回来”(回到东南亚)。这意味着,会产生另一个“10+1”机制(东盟和美国)。从“10+3”扩展到“10+4”机制并不很困难。美国或许在开始阶段不愿意,但是随着东亚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地带,美国会逐渐发展出足够的动力来进入这个机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生效,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双边的经济关系必将深化。这会给美国带来很大的竞争动力。如果不想被边缘化,美国必须在制度化方面努力。

无论是东盟还是东北亚国家所面临的一个现实是,美国过去在这里,现在在这里,将来也不会离开这里。美国对东南亚国家的重要性(无论在经济层面还是战略层面)是显然的。东盟国家力“邀”美国回来有其很大的理性。在东北亚,日本提出要和美国建立更加平等的关系,但如果不考虑美国因素,构想中的“东亚共同体”就会很难实现。

东亚区域主义是包容性的,这意味着包括美国在内。同样,如果东亚国家承认美国的存在,或者用现实主义的话来说,没有能力把美国排除出去,那么就要考量如何消化美国的问题。这就像美国的中国接触政策,是为了消化中国的崛起一样。实际上,随着美国重心移向东亚,美国越来越像一个东亚国家。这样,就必须把美国整合进亚洲安全机制。越是把美国排除在外,东亚就越不安全。道理很简单,你越排挤他,他就越有恐惧心理,就越想进入,不管使用怎样的方法。

“10+4”机制首先是个经济平台。经济上的互动最为容易。较之其他方面的互动,经济上的互动往往不是零和游戏,可以为政治上的互动造成良性的影响。中美两国现在面临的很多贸易纠纷,尽管表面上表现为中美双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整个东亚和美国的关系。这尤其表现在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方面。如果不把中国和东亚国家的贸易关系考虑进去,就很难解释中美两国的贸易关系。如果把美国整合进东亚区域经济机制,美国对经济利益的考量,就不会像现在那样容易政治化了。

经济上的整合也会对最终的安全问题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中美安全问题不仅仅是中美两国的问题,而且是整个亚洲的问题。如果中美能够在“10+4”机制基础上,培植军事信任,建立安全合作机制,那么不仅亚洲和平可以得到保障,也可以成为全球安全的一个坚实的基础。

“10+4”机制本身可以是开放的,在此基础上可以扩展包括更多的相关的国家,即“10+n”。

一个事实上的G2已经形成。但迄今为止,G2还只是个自然的演进。G2要想制度化,还必须包括来自中美两国诸多制度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必须改变“被”接触的局面,而主动确立接触美国的政策。如果要避免历史上大国兴衰造就的大国之间的冲突,中国就必须用更积极的方式来接触美国。只有通过互相的接触,才能减少、控制甚至消除相互的恐惧心理。国际政治历史经验表明,导致国家间冲突的往往不是具体的国家利益,而是国家间的相互恐惧。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