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官场·职场 > 名人·名传 > 正文

李开复事件拉开微软Google争霸赛

2007-09-04 20:26 名人·名传 ⁄ 共 5298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46岁的李开复微笑的时候嘴角微微上翘,甚至显得有些腼腆。但近来,很少有人看到李开复的笑容。

美国当地时间7月28日,美国华盛顿州高等法院法官发布一项临时禁令,暂时禁止李开复在Google从事任何与他在微软时从事的相类似的工 作,开发类似产品,参加类似项目,包括网际网络和桌面搜索技术。

事情源自美国当地时间7月18日从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Google总部传出的消息:正式聘请12个小时前刚刚辞职的前微软副总裁李开复担任Google全球副总裁及中国区总裁。李开复新的任务是将着手建立Google中国产品工程研究院,并负责Google在中国的发展。

但一天之后,微软即将李开复及Google告上法庭,理由是李开复跳槽Google的行为“特别过分地”违反了李与微软公司之前雇佣协议中的非竞争条款。

对于自己的“反常”行为,微软总部声称这是因为公司“有要求雇员和股东维护知识产权的责任”。但业内人士都清楚,Google持续强劲的发展势头才是微软“大动肝火”的根本原因。李开复也在29日发表的声明中透露,微软真正担心的“不是李开复本人而是Google”。

“李开复事件”之后,微软和Google的表现也的确印证了这一说法。李开复加入Google的头一天,微软全球公关人员已经开始备战,第二天凌晨三点,所有相关人员进入工作状态。也是在这个时间段,Google正狂热地向欧洲、美国所有的顶级新闻机构发送新闻稿,宣布自己的胜利,并在随后表示了对微软指控的不屑一顾。两大巨头同时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去争取舆论优势。

微软通过操作系统控制了全世界超过90%的用户电脑,这家软件界巨人的市值达到2999亿美元,是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应用转移到Web上,互联网正在成为一个新的操作系统,而上市不到一年市值即超过800亿美元的Google越来越显露出成为这个操作系统核心的苗头。

“‘李开复事件’已经超出了两家公司对一位技术人才的争夺本身。”美国著名跨国IT咨询公司Jupiter Research的分析师乔·威尔考克斯(Joe Wilcox)向《商务周刊》分析,这场争夺已经成为PC时代的巨人和互联网时代的巨人对于未来霸主地位之争的一幕。

Google:一个媒体帝国的崛起

在美国加州Google公司总部,白底彩字的“Google”标志随处可见,成为玻璃建筑的总部大楼内外一道醒目的风景。

Google在市场的表现也同样非常醒目,6月上旬Google在美国搜索市场占有率首次突破50%,达到52%,几乎是Yahoo!的两倍;而微软旗下的产品MSN仅为Yahoo!的1/4。在其他国家和地区,Google市场占有率愈加稳定,在英国有超过3/4的搜索引擎——网页链接点击来自Google,而在德国,Google占有率更高达91%。现在,全世界每秒钟就有超过3000台电脑通过Google发送查询指令。

这一切是从7年前开始的。1998年,24岁的谢尔盖?布林和25岁的拉里?佩奇决定合伙开家公司,公司提供的惟一服务就是搜索引擎。当Google的竞争对手致力于成为门户网站时,布林和佩奇尽力完善其搜索引擎。与其他搜索引擎商不同的是,Google找到了合适的盈利模式:竞价排名。

实际上,尽管是一家新兴的公司,但Google背后有着硅谷成熟的风险投资商。“他们有非常专业的意见和成熟的运营模式,使公司不会走一般新兴公司会遇到的弯路。”长期观察美国硅谷发展的搜狐董事局主席张朝阳向《商务周刊》这样解释Google的发展之道。

除了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的领先之外,创新是Google的最大法宝。Google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埃利克?斯科米特曾公开表示,Google将其创新能力作为与雅虎、微软竞争中取得长远胜利的关键。

创新需要自由而生动的环境。在Google总部大楼,单脚滑轮车倚在墙上,锻炼用的球随处可见,而在墙边,还可以看见一堆打冰球用的器械;一幅水彩壁画上,写着公司的发展史;一个颇似疗养室的房间,标出“Google人按摩来此”。公司允许员工带孩子和宠物上班,整个公司充满自由、平等和个性。

除了工作环境上,Google还鼓励员工有20%的时间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任意工作,不过研究成果必须卖给公司。该公司每年举办一次员工创新能力技术大赛,奖金是1万美元现金,同时还会以一份内部的“Google前100名最佳创意”的清单追踪员工创新结果。

而保证创新的另一项制度是,Google的工程师们不会被固定在一个团队里从事某一项固定的工作,他们可以为了一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而自由组合,之后再继续寻找下一个“自由组合”。

这样的创新氛围之下,Google News、线上社交网站Orkut、不用开启浏览器就能在网络上进行搜寻的小应用程式Google deskbar以及付费使用的问答服务Google answers等受顾客欢迎的增值产品频频被推出。“这些创意性的产品和服务,增加了消费者对Google的依赖程度。”威尔考克斯说。

另一方面,一些创新技术来自收购活动。Google收购数字地图公司Keyhole并开发出了地图搜索业务,以及业内领先的博客工具Blogger和管理共享图片系统的Picasa。

让人吃惊的是,Google还正在加紧与出版商进行版权谈判,它的目标是把整个图书馆搬到Google上来。这是Google把世界上所有的有用信息一网打尽的目标的一部分。

Google最近一系列创新技术的应用,标志着它的产品发展的黄金时期到来了,Google已经向一个大得有些吓人的新媒介王国发展。

这着实让目前的巨人开始担心了,担心的焦点也并非仅仅集中在搜索业务上。“Google是微软的全面竞争对手。”通过越洋电话,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微软总部管理人员告诉《商务周刊》,微软和Google的竞争,是围绕着“瘦服务器”和“更丰富的服务器”这两种从来就存在的计算机哲学的争执。

微软倡导的是“瘦服务器”,即大部分软件安装在个人电脑上;而Google所致力研发的是“更丰富的服务器”,即个人电脑上不再安装软件,而是通过网络在服务器上使用软件,这样,只要一部能够上网的简单电脑,就能实现目前软件大部分的功能。该分析人士认为,Google所代表的这种新一代计算机的方向,如果成为未来的主流系统,微软最大的业务会失去大量的市场。

有说法称,2003年Google的招聘广告中显示,Google是一个搜索公司,但是其大多数职位对工程师的背景要求与搜索技术没有任何关系,却和微软的核心业务相关——Google要求这些工程师具备诸如操作系统设计、编译器优化和分布式架构的知识和经验。Google的相关人士亦向《商务周刊》证实了这一说法。

而现在,新的基于互联网之上的软件产品已经在Google手中诞生。Google的软件可以通过任何互联网浏览器搜索网页和你的台式机;Google推出了Picasa软件这款相当不错的PC机图片软件;可以通过Google的博客创立、打印和编辑文档,而无需使用来自微软的Office软件。

微软内部一位高管承认:“Google的野心太大了,它正企图通过搜索与邮箱,最终达到控制用户桌面的目的,并早晚会切入到office办公软件市场,Google必将成为微软的最大敌人。”

另一方面,就像在西方社会里人们经常提到的那句谚语:“每个硬币都有它的两个面”,就在Google享受着搜索技术的领先带来的优越时,他们却发现,搜索模式已经成为其自身扩大业务以及在IT业与竞争对手展开全面较量的最大制约。

威尔考克斯向《商务周刊》介绍,Google的搜索模式是按照搜索词语来寻找相关网站,“因此页面很容易变换,离开Google所在网页”。而通过微软MSN搜索,则可以让搜索者一直在MSN的页面下查阅消息。这并不是说MSN的搜索技术优于Google,却意味着Google要想与微软展开全面较量,就“必须在技术和商业上不断有所突破”。

李开复的分量

Google与微软的较量,也不可避免地蔓延到中国市场上。

“是我先找的Google。”面对媒体,处于漩涡中心的李开复开口说话,“希望大家相信我的抉择是可以接受的。”

然而,对于微软来说,Google和李开复谁先找谁根本就不重要。微软最不愿接受的,大概就是自己不得不在中国市场上去面对Google这样强劲的对手。

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和争夺实际上已经开始显现,微软互联网事业部MSN在5月底高调进入中国,Google立刻打算设立产品研发中心,这其实是Google将来在中国的重要基地。众所周知,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且潜力惊人。

在此之前,对Google本身的发展而言,美国的辉煌并没有能复制到中国市场。“至今,Google在中国的广告业务少得很。”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商务周刊》,“Google在中国最为欠缺的是渠道和本地化的产品。”事实上,Google于今年5月11日才宣布获得在中国运营的许可证,并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Google的人员表示,直到最近,他们才做一点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服务。

美国著名互联网分析师、Bancorp Piper Jaffray银行的高级分析师萨法·拉什特奇(Safa Rashtchy)称,中国多数公司喜欢使用电话或发邮件,这使得Google惯用的广告客户在线注册程序与中国市场不能相适应。同时,Google的直销模式在过于广阔的中国市场也遭遇水土不服。

此前,Google首席执行官埃利克·斯科米特表示,Google今年将铁定进军中国市场,但具体的形式还要取决于与百度的谈判结果。施密特声称,对百度,Google目前有两种选择:其一,Google单纯地持股百度;其二,双方展开深入合作,Google将拥有百度更多股份,甚至成立合资公司。

然而,百度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理会Google的绣球。目前,百度已经奔赴美国准备上市,并且抛出“牛卡计划”,着重提防Google收购。

关于进军中国市场,威尔考克斯对《商务周刊》说,相比微软10年前就来到中国并站稳脚跟,Google在对待中国市场的问题上“有些短视”。他认为,决定进军中国并不意味着Google正在有步骤地去实践它的某个计划,只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已越来越明显,此时若继续对其熟视无睹,“未免太过愚蠢”。

但事实上,Google是最早在中国市场有所动作的搜索引擎之一。Google全球新闻发言人黛比·弗罗斯特(Debbie Frost)在回答《商务周刊》记者的提问时强调,Google的最高哲学是“不满足于做最好的”,所以,它不会“放过”中国市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来看待长期在中国内地工作、无论是从技术背景上还是对中国地区的人才都具备较强影响力的李开复跳槽,就会发现Google对李开复寄托的希望。“搜索引擎观察”(Search Engine Watch)的编辑丹尼·沙利文(Danny Sullivan)表示,李开复对Google在中国业务能否取得成功至关重要。他说:“本地化产品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从雅虎等全球性的企业进军中国市场的案例看来,本地化的产品和运作显得相当必要。而此次Google选择李开复来中国市场,就是要进行本地化的运作,推出更为本地化的产品。”

对于与Google的合作,李开复认为Google现在最缺的就是人才,Google看中他的“绝不是技术”,而主要是他“对人才的影响力”。他在7月29日发表的声明中预计,截止到2005年底,向Google中国提交的工作申请可达20000份。李开复强调说,他不会从其他公司挖人,他要做的“是培养人”。

根据李开复在7月29日发表的声明,在未来两到三个月里,李开复将继续住在Google总部,“以不定时、短期旅行的方式推动和监督Google在华新建搜索和发展中心的建设进程”。今年年底,他还将亲自参与对Google在华招聘和设施建设工作的监督。

业内人士大多看好李开复与Google的合作前景。“李开复在微软的7年间做出了一流的工作,没有理由认为李开复无法在Google取得成功。”威尔考克斯认为,李开复的加盟可以帮助Google尽快了解中国本地市场,网罗当地人才,甚至开发一些新业务,但Google在中国的前途究竟如何,“还要看Google能否有效地突破其技术瓶颈”。

李开复也注意到了技术突破对于Google在华发展前景的意义。身为美籍华人的他这样认为:Google进军中国对中美两国都有积极意义,因为“多年以来,人们都把推动两国经济发展和造福世界的希望寄托在技术的进步上”。

李开复承认,Google虽然成长很快,但利润率还比较低,尤其在中国,营销渠道和政府公关方面都还很欠缺。“营销方面我不擅长做市场,技术方面我不擅长做搜索。”李开复把自己在Google定位成—个教练,“为Google的优秀员工提供一个环境和文化,做他们最好的支持者和协调者,让每个员工达到最好的自己。”

尽管这些设想随着法院的判决,在今年9月前已经没有可能展开。然而,可以预计的是,微软和Google之间的战争才刚刚开始,对李开复的考验也才刚刚开始。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