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周易》其书:“经”与“传”

2012-08-20 21:40 生活·感悟 ⁄ 共 5918字 ⁄ 字号 评论 4 条

    《周易》一书分为《易经》、《易传》两大部分。 《经》乃筮之书,编于殷周之际,为上古丞史文化的遗存;《传》乃战国中后期作品,为自成体系的哲学著作,反映新兴封建阶级的世界观

    上古的人很迷信各种各样的占卜术,其中最崇信的是两种,一种是用龟甲为材料的“卜”,一种是用蓍草为材料的“筮”。《周礼·春官·筮人》里就说:“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其实,在上古大事小事都要筮、卜,并不只是“国之大事”。

》》》学习《周易》必知的基本概念

    由于出土了很多殷商、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我们现在对龟卜已经知道得很多了。古人有事,就先提出一个要占卜的问题,像明天有没有雨、打仗能不赢、收成会不会好等等,然后用钻在龟甲(或牛肩胛骨)上钻一个小孔和一道槽,这就是“卜”。然后用火在孔中烧灼(“卜”的字形“ ”,据说就是“象灸龟之形”)。甲骨遇热开裂,就有了裂纹,这个裂纹就是“兆”。今天我们说“预兆”、“兆头”就是从这里来的,“兆”字就是裂纹的象形。负责占卜的巫师看裂纹的形状,可以说出吉凶后果,然后就把结果刻在甲骨上。人们必须按照甲骨裂纹的指示行事,因为这是“天意”。

    甲骨质地坚硬,可以保存下来,可是蓍草就不行,蓍草是一种草本植物,俗称“锯齿草”,如果埋在地下就会烂掉。而《周易》相传就是用蓍草占验吉凶的,所以没有留下什么实物资料,我们只有靠文字记载来推测古人如何占筮。据最权威的记载,《周易》用蓍草占筮的方法是

(一)用五十根蓍草,先抽去一根象征“太极”,始终不用,剩下四十九根信手分成两半,象征“两仪”,左右手各拿一半。

(二)从右手抽出一根,夹在左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象征“三才”(天、地、人)中的“人”。

(三)放下右手所拿的蓍草,用右手数左手中的蓍草,四根数一次,剩下最后的余数又夹在左手无名指与中指之间,据说四根象征“四季”,而余数象征“闰月”。

(四)以左手数右手原来所拿的那一半蓍草,方法和上面一样,余下来的蓍草夹在左手中指与食指之间。这时,左手夹的蓍草合在一起,不是五根,就是九根,剩下的蓍不是四十根就是四十四根。

(五)把那九或五根蓍草放在一边,剩下的四十或四十四根再分成两半放在左右手中,又从右手那把里抽出一根夹在左手小指和无名指之间,像上面所说的那样四根一次地数,数完左手那一把再数右手这一把,两次余下来的蓍草加上先夹在左手的一根,一定是四根或八根。这时,剩下的蓍草不是三十二、三十六根就是四十根。

(六)再如法操作一次,余数又形成八根或四根,去除余数后,剩下的蓍草不是二十四、二十八、三十二根就是三十六根。

    以上三次分数蓍草,叫做“三变”。三变的结果有四种:二十四、二十八、三十二、三十六,这四个数是由第一“变”时一分为二的偶然性决定的,占筮者事先无法自行选择其结果,所以古人相信其中有“命数”或“天意”,可以预知未来,暗示吉凶。这四个数是“四”这个数的六、七、八、九倍,六和八是偶数,属阴,七和九是奇数,属阳。属阴的《周易》记为“--”,但其中六是“老阴”,八是“少阴”;属阳的《周易》记为“-”,但九是“老阳”,七是“少阳”。古人规定,“老变少不变”,如果占筮结果是七、八(即余下二十八、三十二根蓍草),则这一爻就算数。一卦(六爻)中如果都是七、八即少阳、少阴,这一卦就可以用来定吉凶了。可如果出现六、九即老阳、老阴,以后还要再将这几个老阴、老阳变一下,变阴为阳,变阳为阴,又构成一卦,参考上一卦来帮助预测。因为老阳、老阴会变化,所以叫“变爻”。

    “三变”才得了一爻,《周易》用蓍草占验吉凶预测未来要有一卦才行,一卦有六爻,所以要来六次共十八变,这就是《周易·系辞》所说的“十有八变而成卦”,成了卦就能预测了。因此现在《周易》这本书的最基本部分中,首先就是卦象本身,也就是由六个阳爻(-)或阴爻(--)构成的“卦”。

    本来,三爻就可以成卦,姑且把它叫“基本卦”。基本卦只有八个,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兑、艮,但实用时要两卦重合为一卦,八八六十四,一共六十四卦。比如说乾卦加乾卦还叫乾卦,坤卦加坤卦还叫坤卦,当然其他就不一样了,像离卦加艮卦叫贲卦,乾卦加震卦叫大壮卦。《周易》是从下往上数的,请注意这一点。卦是什么卦,由前面所说的“十八变”决定,六十四卦是“全额排列组合”的结果,所以很有规律。有的卦是一对一对的,基本卦的位置相反,像否卦是坤下乾上,泰卦是乾下坤上,既济卦是离下坎上,未济卦是坎下离上;有的卦是一对一的,整个六爻的位置颠倒,像损卦和益卦,阴爻、阳爻的排列整个儿都反过来了,这些卦的意义也可能就会互相对立。

    要占验祸福吉凶,得到卦象只是第一步,最要紧的是解释这些卦象的涵义。所以《周易》的基本内容除了六十四卦卦象之外,最要紧的是附在六十四卦每卦之后的“卦辞”和“爻辞”。

    “卦辞”是解释每一卦总的涵义。上古人关心的事情和现在人有所不同,他们最关心的事大概一是军事之事,仗打起来是赢是输,从哪个方向进军合适等等;二是行旅之事,出门吉不吉利,往哪个方向走安全等等;三是祀享之事,祭祀某个鬼神有没有用,选择什么日子献上祭品等等;四是婚姻之事,与某氏族的人通婚好不好,什么日子是好日子等等。所以我们看《周易》里的卦辞,大多数都是解释这几类事情的吉凶的。卦辞语言比较古奥,而且预言未来总不能太直截了当,所以卦辞都很难懂,也很玄妙。比如乾卦是“元亨利贞”,据古人注解说:“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大意当然是极好,但为什么是极好,就得琢磨了。又比如说复卦是“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大意说利于出行,没有疾病,利于来钱,赚钱又没有风险,旅途平安。再比如说渐卦是“女归吉,利贞”,大意就是说女子嫁人,很吉利。但是,如果别人问的不是出行或嫁娶的事,那么筮者就要根据这些意思采取类推联想的方式加以解释了。我们常常在寺庙里看到求签的场面,签文上也许只有一句模棱两可的话,但签书上却针对这一句有各式各样的回答,有“功名”、“生意”、“婚姻”、“求子”、“谋事”、“官习”、“失物”、“出行”、“疾病”、“家运”等等。《周易》的卦辞也是一样,卦辞虽然简单,往往只有寥寥几句,但因为它文字古奥,意义含蓄,所以可以让人自由解释,满足各式各样的疑问。

    “爻辞”是分别解释每一爻的涵义的,每一卦六爻,从下往上数。阳爻叫“九”,阴爻叫“六”,比如复卦就是“初九”、“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每一爻有当位、不当位的分别,阳爻应当在一、三、五等“单位”,阴爻应当在二、四、六等“耦位”,合则当位,不合便不当位。如渐卦,最下面的“初六”不当位,“六二”当位,“九三”当位,“六四”当位,“九五”当位,“上九”又不当位。筮者可以从当位、不当位的秩序、情形及变化中判断种种结果,爻辞就是从下而上一一解释每一爻的意义。比如益卦,总的卦辞是“利有攸往,利涉大川”,就好比皇历里的“黄道吉日,利于出行”一样是好的兆头,但具体到每一爻又有种种分别,它第一爻是“初九”,阳爻,当位,爻辞就说:“初九,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大意是说,初九这一爻,象征兴建各种大房屋等建筑必然获得成功,不会遭到挫折。)

    而它的第二爻是“六二”,阴爻,也当位,爻辞就说:“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享于帝,吉。”(大意是说,六二这一爻,表示阴柔居中很合适,因此有自外而来进献价值十朋龟甲者,以它决策一定不会错。这是个吉利的兆头,如果王祭祀天帝,也是大吉。)

    以下爻辞一一解释“六三”、“六四”、“九五”、“上九”。据统计,《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中有说吉的一百二十一爻,说凶的五十二爻,说无咎的八十五爻,看来还是说好话的多,这和后来寺庙里的签文以及看相、测字先生口中大多是好听的话语倒是一样的

    以上卦象、卦辞、爻辞就是《易经》。所谓“经”,就是说它来历久远,是古代传下来的经典。据现代学者考证,这部分的确很古老,因为第一,它的文字很古奥,和甲骨卜辞很相似。如卜辞有“贞我旅吉”,《周易》爻辞也有“旅,贞吉”,卜辞有“其弗克”、“贞其克乎”,爻辞里也有“乘其墉,弗克攻,吉”。第二,它的占筮很原始,判断的都是上古先民关心的事,没有系统化哲理,只有吉凶的预测。第三,很多古代史书都提到或引用过它,像《左传》襄公九年引用过随卦的卦辞,昭公十二年引用过坤卦的爻辞,可见它至少比成书于战国初年的《左传》要早。现在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发现,很多专家都相信《周易》的“经”大约真的形成于殷周之际,也就是公元前十一世纪前后。

    但是,现在通行的《周易》不仅有卦象、卦辞、爻辞,还有一些逐渐附益进去的内容,这些内容一共有七种。

    一是“彖辞”。彖辞是解释六十四卦卦辞的涵义的。比如谦卦的卦辞是“亨,君子有终”,意思是这一卦表示君子能有好的结果,彖辞就解释,君子为什么会有好结果呢?是因为“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就是说,天地、鬼神都有盈有亏,盈者必亏,亏者必盈,天地、鬼神和人都一样喜欢截长续短、自高向低,同情谦谦君子,福佑贫弱之人,就好像水流自上而下一定要把凹处、凸处抹平一样,所以谦虚谨慎是一种美德,谦谦君子才会受到尊敬,有好结果。《易》本来是预测吉凶的,但经彖辞这样一解释,《周易》便有了道理,卦辞成了道德学问与为人哲理了。

    二是“象辞”。顾名思义,“象”是指图像,卦爻也是一种图像,象辞就是根据卦爻的象来解释卦爻大意的。象辞分大、小两种,解释卦的叫“大象”,解释爻的叫“小象”。例如乾卦六爻都是阳爻,按古人的理解,阳是天、君主、上位以及阳刚、雄健的象征,所以乾卦大象辞就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而乾卦初九爻的小象辞就说“潜龙勿用,阳在下也”。大象辞的意思是说整个乾卦表示天道运行不已,君子和天道一样应当自强不息,以吻合阳的特征;小象辞的意思是说初九这一阳爻在下,表示龙暂时潜伏不动,君子应当和潜龙一样等待时机。又如刚才提到的谦卦是艮下坤上,按古人的理解,艮是山的象征,坤是地的象征,大象辞就说“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意思是说这个卦象是山藏在地下,就像谦谦君子大智若愚,大善不显,不显山不露水,还常常取多补少,分配公平,做人谦虚,和自己的身份很吻合。可见象辞里也有不少道德化的味道,和《易经》本义并不吻合。

    三是《文言》。《文言》是专门阐发乾、坤这两卦深奥意义的小论文,分别附在乾、坤两卦的卦、爻、彖、象辞之后。如乾卦的《文言》一开头就根据卦辞“元亨利贞”解释乾卦说:“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这意思是说,元是善良心的开端,亨是好行为的荟萃,利是仁义和睦众人,贞是事业成功根本,君子有了这四种德行,可以培养心性、履行礼仪、和合众人、成就大事,就可以吻合乾卦之义。而坤卦的《文言》则说“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也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等等,就是在说坤卦的意味表示至柔、至静,但又有柔中之刚、静中之动,它顺天应时化育万物,但又必须有阳为主,才能有条不紊等等。可以看出,《文言》大体上是阴阳学说和儒家伦理的综合,它问世的时间不会太早。

    四是《系辞》。《系辞》是总论易理的一篇文章,附在六十四卦的后面,分上下两篇,主要阐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的宇宙生成理论和“一阴一阳谓之道”的宇宙结构学说,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五是《说卦》。《说卦》主要论八个基本卦的象征。在《说卦》中有三点很重要,首先,《说卦》把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不仅和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事物相联系,而且还和季节、方位、人体、亲族、色彩以及很多事物挂钩,这不仅使得《周易》有了更广泛、更丰富的象征和涵盖意蕴,而且使中国古代形成了宇宙、社会、人类共出一源、互相感应、彼此相关的观念。其次,《说卦》解释了为什么一卦要六爻,而不是五爻、七爻或九爻。它说因为天、地、人是宇宙间最基本的“三才”,天分阴阳,地有刚柔,人具仁义,所以又是“二”,三乘二所以是“六”。这当然是臆说。这种观念来源很早,并且一直笼罩着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再次,《说卦》还说明了六爻顺序为什么从下往上数而不是习惯地自上往下数。它说“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就是说要考究过去,你可以顺着数,但《易》是要预测未来,所以要“逆计数”。顺数,则数字无穷无尽;逆数,则数到零即有了结果,有结果才能叫“预测”。所以古文里“预料”也叫“逆料”,“逆”就是迎的意思,过去是迎不来的,未来是可以等待迎接的,所以要逆数。

    六是《序卦》。《序卦》是论六十四卦序的一篇论文,和《说卦》一样放在《易》的后面。它把六十四卦用简洁的语言串连在一起,从第一卦乾卦到第六十四卦用简洁的语言串连在一起,从第一卦乾卦到第六十四卦未济卦,组成一个从天地万物之始到万物不可穷尽这样一个运动流转的序列,重点在点明一卦与一卦之间的关系。《序卦》产生可能较晚,而且也只是一家之言。因为早期《易》的卦序可能并不是这样的,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书本《周易》的卦序就是另一个样子,所以《序卦》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尽管它表述了不少很高明的思想,但解释中还是有不少牵强附会的地方。

    七是《杂卦》。这是一篇很短的论文,主要解释各卦的大意,比较杂乱简略,通常放在《周易》全书之末。

    以上彖辞、象辞、《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七种叫“《易传》”。说它是“传”,是相对卦象、卦辞、爻辞的“经”而言的。在中国古代语言里,“传”就是传,即解释、疏通、阐发使它传之后世的意思,“传”就是对“经”的注解与发挥。也有人把它们叫“十翼”,“翼”就是羽翼、翅膀,是协助经典飞翔的。为什么是“十翼”而不是“七翼”呢?一来因为彖辞、象辞随“经”分上下两部分而分了上、下,《系辞》也分上、下篇,所以一共是“十翼”;二来大概因为中国古人也特别喜欢一个圆满的数字。传说“十翼”也就是《易传》是孔子作的,但现在大多数学者都不再肯定这种说法了。比较接近事实的解释是:它们大体成书于战国时代,是一些思想家借着读《易》、说《易》的机会撰写的一些注释或论文,主旨在于阐发他们所理解的《周易》原理及道德伦理、宇宙观念、人生哲学。

目前有 4 条留言    访客:2 条, 博主:0 条 ,引用: 2 条

  1. 爱求索 2012年08月20日 9:46 下午  @回复  Δ1楼 回复

    易经文化系统是东方文化的精华,文字可考的就已有约五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百家学说的思想宝库。而与西方的两千多年的圣经文化系统比较,东方的易经文化系统,显然要悠久而绵厚得多。可以说,源远流长丰厚华美的中华文化,其最初源头正是古老而博大精深的《易经》。

  2. 爱求索 2012年08月20日 9:46 下午  @回复  Δ2楼 回复

    《易经》内容广博宏大,无所不备,既有天道规律、地道法则,也有人道准则。经数千年来的大圣先贤们的精研阐述,易经文化今天已经成为内涵丰厚,精思善辨,包含东方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美学、军事学、伦理学、修辞学、人才学、决策学、管理学、旅游学、中医学、植物学、养生学、有机建筑学(风水学)、武术学、气功学等在内的大文化系统,发展起以易理派、象数派为代表,分化成科学派、气学派、心学派、理学派乃至于奇门遁甲等众多的学派和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从官方到民间的思维方式、道德心理和风俗学习,对世界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所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外部的引用: 2 条

  • 群经之首话周易 阴阳变化穷哲理 « 求索阁
  • 周易大全集:乾卦第一 « 求索阁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