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161:新的起点,新的开始,新的想法【短评】
2007年9月的一次心血来潮,创立了这个帖子,没有想到,20个月的时间里,在守望之鹰等版竹的呵护及众多网友(实在太多,恕无法一一列举)的热心参与下,这个帖子浏览量接近三百万,回复量超过了四万,最让我开心的是,这个帖子为关注国际时政的网友提供了一个理性的讨论平台,在小民看来,网友们高质量的回复是这个帖子里的最大亮点。
受到网友的鼓舞,我将撰写专门评论与对网友问题进行回复坚持了下来,大约统计了一下,一年多的时间里,居然写下了近百万字,包括一百多篇的评论及上千个有实质内容回复,这对于我而言,这是一笔巨大的收获,而比文字收获更大的收获,则是通过与网友的讨论交流使得自己拓展了视野,提高了对国际政治的认识。
纵观过去所发表上的评论回复,基本都是这样的模式,评论-讨论,小民有个想法,为了更好的促进讨论与交流的氛围,我准备从现在开始改变这种方式,改为讨论-评论-再讨论,同时也提倡网友多发表一些原创性的评论。
具体的作法是,在新一篇的主题评论发布之前,会先公布讨论的主题,大家先进行讨论,然后再根据讨论的情况推出相关的评论,也欢迎热心的网友推出自己的评论,事实上,在本帖里面,许多网友都有相当成熟的个人观点,只是没有进一步整理使之系统化罢了。
当然,这种方式不适合所有的评论,主要适用在中国对外关系领域,适用一些时效性要求不是特别高的领域。世界上有两百多个的国家及地区,还有形形色色的国际组织,绝大多数网友对这些国家地区及组织的了解并不多,既然是环球时事,小民认为有必要在这方面做多一些关注,所以,小民想要做一个大工程,那就是借助大家的力量,借助网络这个平台,整合相关的资料,最终形成一系列文章,以通俗易懂的文字,介绍各国各地区各组织情况概述及与中国关系,按照邻国-强国大国-国际组织-中小国家的优先顺序进行。
对于一些突发性国际事件及国内问题,因为时效性的问题,还会延续之前的模式,以期在最短时间内提供个人的看法给网友以参考。
2007年开始,中国开始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多关注,就GDP总量而言,中国在2007年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如无大的意外,2009年中国极有可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简单的一个数字,却代表了中国在过去上百年时间里追求国家发展的艰苦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固然中国还有严峻的形势需要面对,还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但是,这在短期内都不足以阻挡我们继续前进的脚步,民众的福利在增加,生活品质在提高,国家实力在提升,这样的一个趋势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改变,这也是我为什么乐观的原因,我想,在没有重大的具有逆转局势能量的事件发生之生,我的乐观不会改变,所以,期待本人用悲观的论调来看待问题的网友可能还会继续失望。
新的起点,新的开始,新的想法,一切都有赖于网友的热情参与,希望大家在这个平台上继续进行理性的讨论,通过讨论使我们取得共同的提高,让我们在这个气象万千的大时代里更好地看清中国的位置以及未来的方向。(谁为谁狂于2009年5月20日)
—————————————————————————–
的确,中国面临的环境是极其恶劣的,中国的崛起面临着两难选择:如果用美国的模式,那么与美国就会展开激烈的竞争,美国可以容纳德日崛起,因为二者均是本方阵营之内,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中国不同,中国规模太大,如果要达到与美国相似的人均资源消耗量,显然会对现有格局造成巨大的冲击;如果用非美国的模式,则会形成对美国模式的否定与挑战,事实上,北京共识显然已经在对华盛顿共识发起挑战,美欧之所以感觉中国很可怕,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模式如果取得最终成功,就会对其它发展中国有形成巨大的榜样力量,一方面会使美欧失去号召力,一方面则会直接冲击美欧这些传统强国的利益。
中国正是处于在这样一个形势严峻的时刻,压力是双重的,一方面国际上强国试图遏制中国妖魔化中国的声音不断加强,各种举动会层次不穷,一方面,国内积压的各种问题越积越多,如果不及时给予解决就可以导致爆炸性的局面。
不过,我还是不对这样的局面感觉悲观,因为到现在为止,中国仍呈现上升的势头,小民有个观点:
困难是一种财富,问题是一种资源。困难是挑战,也是机遇,问题多多并不怕,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面临着众多的问题,结果催生了一大批思考者,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大繁荣,推动了新的社会模式的出现,为两千年大一统时代奠定了基础。
面对这样一种局面,中国会有一个如何的走向,取决于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创新以解决问题,还是维护以逃避问题,将决定中国在未来世纪的命运,我相信,目前的共识还是前者。
—————————————————————————–
我也持相同立场,民进党就是阻止两岸统一的最后那根短板,当然要想尽办法改变民进党的立场.如果民进党能够修改台独纲领,,他们在两岸关系上迈开的步子肯定会大过国民党,他们没有国民党那么多历史包袱,不过,修改党章这个前提比较难打破,民进党靠这个起家,通过这种纲领拉拢起那些对仇恨国民党的民众,反贪腐这个大旗被陈水扁给废掉之后,民进党只剩下这一个卖点,他们还缺乏足够的勇气来做这种修改,另外,民进党是在野党,不掌握行政资源,局面已经完全被国民党所掌握,再加有陈水扁这个僵尸的存在,独派及本地社团仍有较大的影响力,民进党仍只能在原地打转.
如果国民党能够继续按照大陆的节奏推进两岸交往,不触及大陆的底线,民进党基本没有机会.民进党现在唯一能做的正确之选,有两点:第一,与扁彻底切割,可以重新对国民党祭起反贪大旗,第二,与大陆建立起交流渠道,等国民党出错,不过,无论如何,主动权均不在民进党手里.
已经可以见到台湾的统一方式了,不是打下台湾,极有可能是"买"下台湾,让台湾像香港那样在大陆的发展过程中获得较大的利益,想想大陆的中央政权在过去上百年时间里对待台湾的态度,这倒是一种弥合台湾人所受之伤的最适合方式了.
民进党还在观望,这次县市长选举对于他们而言,将是一个重要的关口,如果继续惨败,民进党将会洗心革面的可能性极大,所以大陆一定要经济上协助国民党,这将是一举双得的事情.如果国民党大胜,会进一步推动两岸交流,同时,也会使民进党完全绝望,失去继续坚持台独路线的决心.
—————————————————————————–
除了中韩的民族文化不一之外,还要明白一点,中韩之间的这种贸易逆差是正常贸易的结果,而非中国让利的结果.
中国与欧盟及美国之间均存在巨额的贸易顺差,难道我们会因此而对美欧感恩戴德吗:)
我所说的"买"下台湾,是说对台湾进行一定的照顾,事实上,许多措施是大陆对台单向优惠,有网友说为什么要让利,可能会气不顺,但是,我要说的是,这是一让小利取大利的行为.两岸保持和平,就会共同发展,获得更大利益,福建经济为什么不能像浙江广东那样更好地发展起来,不就是因为两岸的敌对状态吗?两岸保持和平,我们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对外,而不是对内,最终实现了统一,其价值更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
我觉得,美印在中国进入印度洋一事的态度颇值得玩味,美国反复炒作中国的印度洋战略,所谓的珍珠链战略就是美国人提出来的,然后印度人开始高调炒作,不断往里面增加佐料,美印两国都不乐见中国进入印度洋,但是二者的表述不一样,美国并不坚决反对中国进入印度洋,但是中国的进入一定不能损害美国在印度洋的利益.而印度的态度则是印度洋是印度的洋,包括中国的在内的大国不应该进入,美国显然不能支持印度的这种表达,美国希望看到中印之间在印度洋上的争夺,从而为美的存在提供更好的基础.
我有一种预感,印度的明天可能是在俄罗斯的昨天与中国的今天这两种模式中选择一种.
—————————————————————————–
如何应对美元的贬值,如何使外汇储备不贬值,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不过,我还告诉您如下几点事实:
1,中国两万亿美元储备中,只有一万亿美元多一些是美元计的,其它的是欧元日元黄金等,所以不要凡事就说有中国有两万亿美元。
2,中国所持有的美元只占世界各国所持美元的6%(数字有待查证),也就是说,如果美元贬值了,受到损失会有一大批国家,不只是中国,更多是美国盟友。
3,根据最新公布的上个月各国外汇储备数字,不只中国的在增持美元,包括俄罗斯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增持,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4,美国人并不笨,虽然印钞票很愉快,但是他们知道杀鸡取卵意味着什么,所以,美元大幅贬值的情况很难出现,虽然美国可以借美元的大贬值赖掉外债,同时也会导致世界各国再也不借钱给美国,导致世界各国在各种交易当中产尽量避免采取美元,这就意味着美元金融体系的崩溃,美国会有这么笨吗?
5、中国有借钱给美国,美国也有借钱给中国,美国有大量的在华资产。
6、中国的两万亿美元汇储备当中,很大一个比例是对美贸易盈余,也就是说,这是赚美国的钱,如果中国不购买美国国债,美国就会要求中国平衡贸易。
7、中国之所以购买美元,因为美元相对其它任何货币来说,都是最稳定的,收益是最能保证的,流通性是最强的。至于石油储备黄金储备这些,当然要储备,不过,告诉你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这些东西是没有利息的,而且要付出昂贵的保存成本。
8、中国政府急着购买石油矿产,除了外汇储备多元化之外,一个重要考虑是因为现在的价格低,买了会涨价。
—————————————————————————–
无论是中国崛起,还是美国衰落,就目前而言,还只是一个趋势,也就是说,中国在呈现一种崛起的趋势,而美国呈现出一种衰落的趋势,在绝对值上,美国仍远超出中国,人家有十三万GDP,中国不过四万亿,人家有十几艘航母,中国有一个只能在门口晃来晃去的半拉子,人家人均四万多,中国人均只有三千多,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中国之所以特别能忍耐,原因就在于这里,我们比在差太多,当务之急不是去挑战美国,而是继续加强自我,许多网友主张强硬,殊不知,那正是美国最乐于看到的事情,一个国家在弱于对方的时候发起强力的挑战,那无疑是在做对手最希望看到的事情,我们这样做就会中止目前这种有利于我们的趋势,那么,再奢谈超越美国,那就是镜中花水中月了。
—————————————————————————–
我记得从提到过一个笑话,一对夫妻外出经商,第一年赔了,过年回家的时候却四处炫耀,第二年赚了,过年回家的时候,却十分低调,中印目前的情形颇有些类似。中国的先进武器都是外媒报道出来的,而印度的先进武器都是自己主动披露的。
当然情况不只这么简单。
印度这样做,是其想要成为世界大国必然表现。中国在六七十年代不正是这样的状态吗,在经济上赶英超美,在军事上不断寻找突破,以此形成军事震慑。
印度这样做也是其内心脆弱与缺乏自信的表现,国内问题多多,许多问题已经到了无解的地步,印度要增加国家的凝聚力,只能更多依赖这样的方式,当然,印度这样做也有为其军事扩张提供合理借口的考虑,如果不是立中国为敌人,那么,印度就无法向美国解释,其实美国人也不笨,他既需要利用印度牵制中国,同时,美国也不绝不希望看印度洋上出现一个真正的超级印度,就像美国对日本的态度一样。
对于中国而言,中国不怕印度处处紧跟中国的节奏,当印度把中国的节奏当成自己的节奏,印度就失去自己的节奏了。中国当年大搞两弹一星的时候,国内贫富差距没有印度这么大,也不存在所谓的反政府武装。
—————————————————————————–
只要还能维持不扩散局面,就应该维持现有的方式,未来会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出现类似美日的局面,,一个患者可以隔离一架飞机,一百个患者总不能隔离一百架飞机吧,如果大规模扩散了,那么中国也会放松管制;第二种,等其成为过去,等待疫苗研制成功或者像非典那样不了了之,我们希望是后者这样的局面。无论如何,中国现在不应该放松警惕,毕竟会不会变异,会不会出现危险的第二波现在不好说,现在的措施即使过头一点都没有关系,就好像防洪那样,事先重视是不会错的,等到洪水冲破了堤岸再想办法那就晚了。
另外,特别要说明一点,我们看来,美加日等国政府是相当的不负责任,这可能也是西方民主体制的一种负面影响,西方民主体制下,执政者不大可能在预防方面动员过多的资源,看似降低了成本,实际上往往容易导致更大的灾难,比如金融危机就是这样形成的,同样的银行坏帐,美国只能等出事了再出来付出更大的成本解决,而中国则可以在真正出事之前开始解决,这反而是降低了投入的成本。
印度也类似这种问题,比如人口问题,当政者肯定知道这样无限制的增长下去会出事,但是因为眼前没有事,他们就不会去冒着被民意反对的风险去解决。最后呢,印度人口问题迟早有爆炸的一天。而中国则基本上已经拆除了人口爆炸的引线。
—————————————————————————–
关于中华文化,我觉得有两个认识误区:
第一,认为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华文化是断开了。错,中华文化不会断开,而是在继续传承,因为文化是精神范畴的东西,它必须食依附于物质基础的载体,这个载体当然就是中华民族,只要中华民族没有灭亡,中华文化就会一直在传承。秦统一中国,焚书坑儒,是不是文化灭绝?如果文化灭绝了,之后又如何出现了呢?所以,在我看来,无论是焚书坑儒,还是独尊儒术,其作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统一思想。
第二,认为受到了西方文化冲击的中华文化就不是正统的中国文化。错,中华文化之所以伟大,就在于这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文化,从来不拒绝外来文化的加入,并对外部进来的文化进行改造,比如,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极大的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南北朝之后的中华文化就不是正统的中华文化呢?
我觉得,我们往往把中华文化当成一个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东西了,事实上,并非如此,中华文化是一个有着固定内核,同时不断接受新的内涵加入进来的文化,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文化才会一直在传承,具有着任何其它文化都没有的顽强意志与强大活力。
—————————————————————————–
看看日本十年来的数据,这些年几乎在原地踏步,前几年看过一本有反击中国威胁论的书,两种学者在书中预言,中国大约在2050年可以赶上日本,没有想到,居然提前了四十年。
其实,这也很正常,中国如此之大,经济总量在日本之前是历史常态,日本超过中国是异态,现在,只是没有想到,中国居然只用这么短的时间就让历史恢复了常态。
—————————————————————————–
的确,从中国开始走上正轨的时候,日本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不甘心归不甘心,日本却只有靠近中国这一条路可走了,美国再厉害,不过三亿规模的一个饱和市场,而中国是十四亿规模的充满朝气的市场,中日韩之间的贸易额已经超过了英法德,这说明,亚欧大陆的重心将移到东部,日本除了与中国交好,进入中国的秩序,别无他路。当然,前提很关键,这个前提是,中国可以继续向前发展,美国没有能力弄乱中国。
—————————————————————————–
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民族神话。我对现阶段的中国乐观,但是从长远来看,即便未来中国成世界第一强国,还是摆脱不了再次衰败下去的轮回,发展-崛起-衰落-中兴-衰败-沉沦,这就是客观规律,无法摆脱,这是人类的本性所决定的,纵观中华历史,从有夏以来就是这样一步步来的,从秦代大一统开始,中国的王朝有个三百年之咒,任何一个王朝生存时间都没有超过三百年,即便是强大的汉唐,纵观世界历史,同样也是如此,多少个巨大的帝国烟消云散,甚至因为小的意外就土崩瓦解,大英帝国曾经号称不日不落帝国,在今天不一样沦落为二流国家吗:)苏联解体之后,美国才获得真正的世界霸主地位,迄今不到二十年,已经呈现出现衰落之相。
当然,我并不为这种轮回表示悲观,因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是连续剧,每一次沉沦之后,我们还会再次崛起,就像施瓦辛格在《终结者》中的那句经典台词,“我会再来的”,而对于世界其它国家或文明来说,属于它们的辉煌往往只有一次,所以,只有中华文明是几千年传承的,中华民族的这一群人,在这一片土地上,一次次创造伟大的奇迹。
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尽量完善自我,完善模式,努力使得这次辉煌可以持续更久一点的时间,这就是我们唯一能做的,想要创造持久不败的盛世,那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
家天下与王朝的生存时间长短没有必然联系,中国有许多家天下的地方政权存在超过三百年甚至达千年,我们的邻国日本更是杰出代表。国家的规模太大与缺乏制度创新才是最重要的原因,因为国家太大,遇到问题众多,如果没有认真处理,总是积重难返,中国的历代王朝总是出现这样的局面,上面的权力不受制约,下面的权力不受约束,结果就形成了双层危机,因为缺乏创新,喜欢安于现状,导致问题越积越多,到最后无解,就只有通过崩溃来解决。通过建立成熟的民主体制似乎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在我看来,民主也只是可能减缓,而不能根治。因为民主并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机制,而只是一种减少短期利益损害的机制,民主提供了更多的监督,却解决不了人性本恶这种前提,甚至在一些不成熟的地方推行民主,反而导致了局面的失控,造成更大的动荡,中华民国不就是如此吗,那可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个不是家天下的政权。
—————————————————————————–
呵呵,为什么这样悲观呢,六方为什么要谈,因为有朝鲜核问题,如果朝鲜没有核问题了,六方还谈个P呵,六方不谈了,中国如何体现出在东亚的重要性:)其实,对于中国而言,六方能不能谈出个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框架把各方拉进来,这样有得谈总比大家互相闷着乱猜好一些,我想六方会谈还是会恢复的。
至于说美国会和朝鲜单独谈,我想有这种可能,我也担心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现在不具备这种环境,美国的东亚战略里不只有朝鲜,美国现在还要照顾日韩的感受,美国必须要留一个让日韩感觉威胁的目标在这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朝鲜反而像是一个美国的楔子,帮助美国牵制了整个东亚各国,如果把朝鲜的问题解决了,恐怕美国在东亚驻军的是否有必要性就会被日韩提出来,朝鲜如果成为一个正常的国家,东亚的经济交流与融合就会加速,恐怕这是美国不乐于见到的,另外,美国还要考虑需要中国的合作,至少在现阶段还不大可能把事情做得太过。
提到朝鲜,想起了古巴,我一直在想,美国大兵可以占领远在万里之外的国家,为什么却允许古巴这样一个反美的国家在自己的家门口,我一直很纳闷,现在看来,有两个原因:
一是向世界展示美国的和谐性一面,大家看,古巴这么反我,我并没有大打出手,说明我是讲道理的,不是邪恶的。所以,这里的古巴像德国皇帝宫殿前的农夫钉子户,美国借这个对自己没有威胁性的国家来展示美国的价值观;
二是,美国并不希望自己的家门口一团和气,美国要发展与古巴的关系,只需要稍做调整对古政策即可,但是美国并没有这样做。美国担心安定的周边环境使得自己对于危险的免疫力。
所以,在基本谋略方面,美国不及中国,但是在大战略方面,美国的表现是一流的,这是这个国家能够拥有如此地位的重要原因,是值得中国学习与借鉴的。
—————————————————————————–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求强,洋务运动与百日维新是向西方(英法)学习,清末君主立宪是向东方(日本)学习,新中国成立的前三十年是向北方(苏联)学习,结果,无一取得成功,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只是中国,套用外部的模式不可能取得成功,所以我们在不停地变换学习对象的改革尝试中,却进入到了迷茫的地步,我们不停地向别人学习,却忘记了自己,忘记从我们自己的历史中汲取有益的借鉴,忘记了在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寻找真正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并不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其核心更像是中国与民休息的历史的延续,对于聪明勤劳的中国人来说,只要有一个安定的生产环境,不必担心外来侵略与内耗,中国就总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无论是强汉盛唐,均不是靠殖民掠夺实现的强大,所以,中国目前的成就是中国模式的历史再现,至于社会主义思想,我觉得与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所达成的目的是一样的,那就是统一思想,使得国家能够形成巨大的动员能量,从而在发展方面拥有更高的效率。事实上,中国正在回归传统,从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观与社会和谐论无疑都是更符合中国的传统的东西,这些主张社会各阶层和谐的东西可是与原始马克思主义里面的阶级论格格不入的,这都没有问题,中国有改造一切外来思想的传统,不过是改造佛教思想之后的另一项巨大改造罢了,只要是有利于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利益的,我持坚定的支持态度,正如我前面所说的,中国模式将会慢慢取代社会义道路的说法,事实上,已经在这样做了,现在四处都是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北京共识,这是必要的,一件东西只有打上中国的烙印再传播到国外,才可以算中国的软实力,中国要做的可不是中间的传播者。行星国家与恒星国家的巨大区别是,后者可以自己发出光与热,而前者只能折射后者的光与热。
—————————————————————————–
中国最了解的国家是美国,而最了解中国的国家是中国,日本对中国的心态很复杂,一方面,中国是日本的文明母邦,日本无法回避与中国的文明联系,无法避免对中华文明的亲近感;一方面,中国又是日本在现实中的最大威胁,中国紧跟在日本后面,在经济上即将超越日本,再加上历史上的侵华,日本有被清算的担忧.日本现在其实很迷茫,在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里原地踏步,看不过到未来的哪里,我曾经说过,日本
有两条路,一条是等死,一条是找死,当然还有第三条,那就是加强同中国的联系,采取真正对华友好政策,最终进入中国秩序.
我对中日关系的前景乐观,中短期内,日本是中国的对手,长期来说,日本将会是中国在太平洋上一面屏障.当然,有前提,这个前提是,中国行星超越美国行星,那么,历史将恢复常态,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系统将重新有序运转.
—————————————————————————–
● 系列162:火中取栗?谈谈朝鲜第二次核爆【评论】
关于朝鲜核问题,之前已经有过两篇评论,分别是《系列47:对朝鲜炸毁宁边核冷却塔的分析(2008年6月27日)》、《系列144:油锅取物,谈谈朝鲜发射卫星一事(2009年3月26日)》,先摘录这两个评论中的一些句子以便于大家了解我之前的一些看法。
在《系列47:对朝鲜炸毁宁边核冷却塔的分析》中曾提到这样一段话:
“朝鲜的高调弃核,意味着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但是朝美之间就核问题的争执可能还会反复。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而言,美国并不希望东亚地区出现真正的和平态势,如一些学者所说的那样,‘美国希望东亚维持一种可控的紧张态势’。如果局势太平,意味美国以军事存在主导的影响力将会被中国以贸易经济主导的影响力所取代,这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美朝之间的互不信任会继续存在,当双方的压力都得到缓解(如朝鲜度过粮荒、美国新政府上台)之后,新一轮的争执又将不可避免,美国不放弃对朝鲜敌视的政策,朝鲜成为一个让美国喜欢的‘好孩子’的可能性并不大。”
在《系列144:油锅取物,谈谈朝鲜发射卫星一事》中,我对朝鲜的是否会发射火箭及美日是否会拦截做了预测:
“要美国在发射前这十天左右的时间里拿出一个让朝鲜满意的对朝态度是比较困难,所以发射会照常进行的可能性极大。在发射过程中,相信朝鲜会避免火箭中低空掠过日本领空而为美日进行合理的拦截借口,而对于美日来说,如果发射物飞行轨道并无挑衅意味,进行实际拦截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
“朝鲜在内忧外患的局面下将要发射的,不是卫星也不是导弹,而是朝鲜的国家利益。朝鲜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大自己的要价,向美国要一种安全承诺,向日韩形成一种安全震慑,通过提高本国的影响力来争取更多的援助,在国内则可以稳定风雨飘摇中政权,扶持接班人顺利上位。朝鲜的行为看似有些冒险,其实并不疯狂:一方面,背靠中国,显然不担心会出现局势失控的地步,如果朝鲜不是在中国边上,恐怕美国的导弹或轰炸机在朝鲜进行核试验之前就已经光顾了,在这里来解读朝鲜总理近期的突击访华,应该就可以明白中国在朝鲜对外政策的核心地位了;一方面,朝鲜用发射卫星的名义,美日韩均找不出可以反制的理由。日本可以发射卫星,韩国准备发射卫星,伊朗已经发射过卫星,为什么朝鲜不能发射卫星呢?所以,我们可以把朝鲜的这次发射看成是一种油锅取物的行为,油虽然看似沸腾,其实不会伤害到伸入里面的手。朝鲜半岛目前的局面虽然紧张,但是并不会爆炸。中国在大唱和平崛起之歌,希望更安全的国际环境以促进国内发展,不会希望在相互贸易额巨大的东北亚地区发生战争;军事上面还在依靠人海战术的朝鲜想要发生战争吗?不想!日本呢?韩国呢?它们更是连想都不敢想。至于美国,他们需要东亚处于一种相对紧张的局面,这是美国在本地区进行军事存在的政治基础,但如果出现战争这种引火烧身的行为则是美国不想看到的。”
结果,4月5日朝鲜发射火箭,美国日本并无拦截,接下来,安理会通过了对朝鲜的谴责声明,虽然朝鲜并没有得到实质的惩罚,但是朝鲜也没有得到它想要的东西,即美国对朝鲜的安全承诺,以及各国对朝鲜关系的改善,为了逼美国出招,朝鲜不顾国际社会的普通反对,5月25进行了自2006年之后第二次地下核试验,核爆的地点距离中国的边境只有137公里,距离俄国的边境185公里,距离韩国的边境有262公里之遥,威力相对于第一次大了许多,引发了4.5级地震,以至于中国延边地区需要把学生疏散到安全地带。其后,朝鲜又连续试射了五枚导弹。5月26日韩国正式宣布全面参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防扩散安全倡议》,朝鲜的对应是27日宣布退出朝鲜战争停战协议,不再受军事停战协议约束,一时间朝鲜半岛局无比紧张,朝鲜自不必说,日韩也开始积极备战,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金正日疯了吗?为什么敢冒世界之大不韪,公然对抗国际社会,在东北亚地区制造紧张局势,他想得到什么,未来走势如何,中国又如何应对呢?小民就此撰写此文,与大家共同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看金正日为什么要进行第二次地下核试验,他难道失去理智了吗?
从我们的立场的上看,他的确有些疯狂了,但是如果我们朝鲜的立场上来理解,也许可以心平气和一些。朝鲜现在所面临的国际形势,与我们在六十年代所面临的形势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当时我们做了什么呢?我们在努力研究两弹一星,以图打破美帝对我国的核讹诈。我们看看现在的朝鲜所面临的局势,固然背后有中俄两国的支持,但是这种支持与苏联解体之前那的种支持度是不一样的,那时苏联有足够的力量与美国抗衡,那时中国根本就不承认韩国的合法地位,另外,李明博上任之后,一改前两任总统(金大中与卢武铉)对朝友好的阳光政策路线,对朝鲜推行对抗路线,被朝鲜称为“李明博叛变集团”,而日本的麻生太郎具有极强的鹰派色彩,与小泉在任时连续两次访问朝鲜的与朝对话思路不同,同样大力推行对朝敌视政策,被朝鲜最早排除在六方会谈之外。更重要的是,美国自奥巴马上任之后,一直没有表达出一个清晰的对朝关系定位,朝鲜处于一种不确定性的恐慌当中。就此来看,朝鲜的国际形势是相当严峻的,中国因为国家的发展正处于一种经济形势相当不错的时候,而我们的邻居金正日有一种政权随时被颠覆的紧张感,特别是朝鲜发射火箭之后,美国居然用一种平奇的平静来面对,这越发让金正日感觉不安,他希望得到美国的安全承诺,至少可以得到美国清晰的对朝关系表述,所以,除了进一步制造一些大事件之外,朝鲜似乎也很难有更多的选择了。
金正日连续做出大事件,肯定是考虑过后果了,金正日显然判定美国决不会因为核试验一事发动对朝鲜的军事打击。世界处于金融危机与甲型流感的冲击当中,美国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损失惨重,正在致力解决国内问题,同时在国际上又受到了伊拉克与阿富汗问题的牵制,还要关注西亚地区的伊朗核问题,如此一个美国似乎没有可能对朝鲜核设施进行军事打击,另外,当年印巴先后进行了核试验成为了有核国家,美国不过蜻蜓点水式的经济制裁而已,既然放过了印巴,却要军事打击朝鲜,美国缺乏说服世界的理由。更重要的是,朝鲜的位置决定了美国即使想动手也不得不考虑周边国家的意见,中国绝不会坐视美国对朝鲜动武,俄罗斯在美国重压之也绝不希望东部的邻国再驻满美国大兵,韩国与日本更是担心动武使本国遭到打击,如果朝鲜的位置在远离中国的某个地方,甚至可以说,朝鲜的行为如果放在叙利亚、伊朗身上,恐怕早被美国炸几个来回了。但是,朝鲜是在东亚的核心地带,中俄韩日等国围绕在它的周围,面对朝鲜的均是各国均是繁荣之地,如果朝鲜不主动挑起战争,无论哪个国家都不可能发动对朝鲜的大规模军事打击。
那么,朝鲜这样做想要得到什么呢?
上个月发射火箭,朝鲜把手伸进油锅里取物,虽然没有烫到手,但是却没有取到想要的东西,而这次,朝鲜就变成火中取栗了,上次还以发射卫星这样的借口,这次直接就是红果果的核爆及连续的导弹试射了,固然有可能烧掉手上的毛毛,但是如果能取到栗,这点无关大体的损失是无所谓的,朝鲜所损失的不过是一个早已经不好的国际名声,面对的是国际上有限度的经济制裁而已,本身就不是外向型经济的朝鲜并不怕被制裁,更何况,除日本之外,各个国家基本不会因为制裁而中止对朝鲜的人道援助,朝鲜而不会因为被制裁而导致崩溃。
朝鲜想要取到的“栗”包括:向各国表明了朝鲜的重要性,希望美国重视朝鲜的存在,通过核试验的成功增加向美国的要价能力。在第一次核爆之后,美国认为朝鲜根本不具备核能力而轻视朝鲜的谈判要求,朝鲜想借这次核试验表明自己的这种能力。一个小孩对大人说,我有炸弹,大人不会相信的,认为那顶多是两颗鞭炮,小孩如何向大人证明呢?自然就是引爆一颗炸弹了。我想朝鲜就是这样的想法。有网友认为,朝鲜想要成为有核国家,朝鲜当然想,但是金正日自己都知道这是不现实的,他最现实的目标是希望以放弃核武为条件获得美国的安全承诺,解除美国对朝鲜的威胁,实现朝鲜的正常化,稳定金氏的家族政权,接下来呢,朝鲜将要做的,可能是推动改革开放,而具体的负责者,极有可能就是金三代,不过,如果安全得不到保证,这种改革开放不可能执行的,金氏的家族权利欲望凌驾于朝鲜的国家利益之上,这使得朝鲜的问题被格外的加重了,金正日在经历了前几年的政变风波及今年的大病初愈之后,似乎谁都不敢相信了,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国的承诺上,其实上,就是与美签署和平协议又怎样,面对政权被外部强权颠覆的危险,却不考虑解决国内的问题,这是一种舍本取末,类似的经历中国当年也有,其实是对内部信心不足导致国外的威胁被加大了,后来我们发现,当我们的经济发展起来之后,这种担心根本不存在了,现在,谁还在担心美帝能颠覆中国吗?倒是美国在担心中国会不会把他从世界第一的位置给拉下来了。
核爆已经发生了,导弹也发射了,协议也退出了,朝鲜半岛接下来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走势呢?真的会如一些网友认为的那样,会出现战争吗?
我认为,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美国阵营对朝鲜核设施的军事打击的可能性不存在,因为如果美国导弹射向朝鲜,朝鲜必然是万炮齐轰韩国,将中短程导弹射日本,日本正在致力不承认自己是一个侵略型的国家,如果主动打击朝鲜,那就是自己扇自己的嘴巴,这与伊朗核问题上存在一个时刻想要动手炸毁伊朗核设施的以色列不同。不过,朝鲜与韩国发生局部的小摩擦是有一点可能性,比如边防士兵擦枪走火,海上局部的小摩擦,这对于朝韩来说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即便会发生也不导致摩擦演变为大规模的冲突。联合国肯定会对朝鲜的行为在谴责之外加上制裁措施,不过,我相信这种制裁措施基本上不会让朝鲜受到多么大损失,也就是制裁不能使朝鲜回到大家乐见的立场上,朝鲜只会其政治诉求得到回应之后才会再次进行谈判。
在经历一阵大家之间的密集博弈与协商之后,朝鲜与相关各方的谈判会重新启动,我觉得应该还是多方会谈的方式。至于说美国会和朝鲜单独谈,我想有这种可能,我也担心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现在不具备这种环境,美国的东亚战略里不只有朝鲜,美国现在还要照顾日韩的感受,美国必须要留一个让日韩感觉威胁的目标在这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朝鲜反而像是一个美国的楔子,帮助美国牵制了整个东亚各国,如果把朝鲜的问题解决了,恐怕美国在东亚驻军的是否有必要性就会被日韩提出来,朝鲜如果成为一个正常的国家,东亚的经济交流与融合就会加速,恐怕这是美国不乐于见到的,另外,美国还要考虑需要中国的合作,至少在现阶段还不大可能把事情做得太过。所以,美国在朝鲜核问题上的立场相当有意思,一方面,美国并不乐见此时在东亚出现大规模的战争,因为美国没有办法确定这种战争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一个结果,也无法承担这种战争将会导致的巨额战争支出,所以美国一直主张通过外交谈判的方式解决朝鲜核问题。一方面,美国也不乐见东北亚地区出现真正的和平局面,所以奥巴马在两次事件之后均强调国际社会的责任而回避美朝直接对话就可以理解了,金正日最希望的就是通过朝美直接对话解决问题,而美国并不急于解决朝鲜核问题,对于美国而言,他希望六方谈判一直进行为,而并不希望立即达成一个结果出来,这也是金正日失去耐心的一个原因。
中国并不乐见朝鲜的恣意妄为,国际社会公认中国对朝鲜有较大的影响力,然而,这种影响力的结果却是朝鲜一而再的挑战国际社会,固然在短时间内会使相关国家更依赖中国去解决问题,但是长久下去将会损害中国的形象,使中国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所以,面对朝鲜的挑衅行为,中国应该多做工作,在尽可以照顾朝鲜需求的前提下,争取让朝鲜回到继续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立场上来,当然这种努力不能只是针对朝鲜,也包括要求美日韩三方考虑朝鲜的政治需求,即朝鲜的安全应该得到保证,无核化的目标不只针对朝鲜,也要针对韩国,还包括针对日本列岛,不可能一边美军在日韩布署许多核武器,一边要求朝鲜不得研制核武,这不公平,中国眼下不可能修正这种不公平,但是中国要致力于解决这样的问题,这种要求即便得不到回应,中国也还是应该去做的,中国的目标是,推动实现朝日韩无核化,而不只是朝鲜无核化。
我们不应该有将朝鲜当成包袱的想法,既然这样的一个国家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不必去抱怨他所导致的破坏性一面,抱怨永远解决不了问题,而且还有可能导致我们无法看清形势,我们要看到朝鲜的强硬存在对于中国的战略意义。如果让朝鲜自生自灭,甚至是对朝鲜实施打击,中国的东部的战略形势会变得更加严峻,中国与日美安保体系之间将失去缓冲,所以,中国应该从维护本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帮助朝鲜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国家出来牵头推动以谈判解决问题,接下来,朝鲜必然是试射洲际导弹,如果朝鲜一直处于这样一种缺乏足够约束的国家状态,将会进一步加剧东北亚的紧张局势,中日韩之间的贸易额已经超过了英法德,如果因为朝鲜的过激行为影响到三国之间的正常贸易,美欧俄都乐见,这对于一心要整合东北亚的中国是不利的。
就目前而言,朝鲜半岛局势并未失控,金正日很清楚,战争一起,无论是什么结果,都意味着金家将成为历史。只要朝鲜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这种局势仍是在中国的控制之下,我想中国有能力推动朝鲜核问题慢慢走向解决,但是中国一定要先稳定住朝鲜,朝鲜并不疯狂,朝鲜虽然有些情绪化,但是并未失去国家理智,不可能主动挑起大规模战争,颇有些像上演跳楼秀的中国农民工(声明:此处并无歧视农民工之意),跳楼是假,得到想要的东西才是真,朝鲜通过正好当谈判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他感觉到有些绝望,于是玩起了悬崖战术,就是试图制造一种东北亚大战一触即发的局面,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试图以此要挟达对手成自己的目的,但是,老在中美俄力量对峙的悬崖边上玩游戏,万一出了问题,那局面就不好收拾了。
最后以系列144中的一段话做结尾:“朝鲜问题的实质,隐藏着中美对本地区主导地位的争夺,而朝鲜则借助中国与美国进行抗衡,保障本国的利益,所以,只要中美不撕破脸,朝鲜半岛保持一种动态稳定的大格局不会发生改变。朝鲜对于中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对于朝鲜半岛出现的任何新问题新情况都不可以掉以轻心,将与本地区各国的关系建立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基础上,目前而言,继续推动六方会谈机制,通过六方机制既避免与美国出现一对一式的直接对抗,又可以发出自己想要的声音,不使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和平进程中失去位置与发言权,不使中国的利益受到损害,这应该是我们要注意的。在朝鲜半岛问题上,我们不应该去期待任何一方会维护中国的利益,我们尽可能做的是从本方的根本利益出发,尽量争取一种我们能够控制的局面。”(谁为谁狂于2009年5月28日)
—————————————————————————–
● 系列163:惊人相似,三个王朝兴盛史对今天中国崛起的启示【评论】
前苏联解体之后,亚欧大陆两端同时出现两个巨大的政治变化,西面是欧盟统一进程加速,形成了一个经济实力达到美国级的政治体,东面则是中国的崛起成为事实,中国正在恢复历史的常态,或许就在今年,中国将成为亚洲经济总量最强大的国家(如果以PPP来计,其实中国早已经超越了日本),再用十年左右的时间,中国将重回世界第一。
正是因为这种大国崛起的现实使得我们对于大国崛起的历史颇为关注,不过,面对中国的崛起,我们往往喜欢在横向方面对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这九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进行研究,却在纵向方面缺乏足够多的关注。
中国的崛起需要借鉴其它世界大国的经验,但是,中国的崛起始终是中国的事情,中国的崛起不能抛开自己的传统,中国需要对于自己在历史上的崛起投入更多的关注。
中国历史上的大大小小的王朝有近百个,可以说,每一个统一的新王朝的出现,都代表了一种大国崛起的政治现实,这其中,秦、汉、隋、唐、元、明、清都称得上代表,而这其中,汉、唐、明三代,又具有典型意义。
通过研究汉、唐、明三个王朝的强盛过程与原因,谁为谁狂发现一些惊人的相似之处,汉、唐、明这三个王朝建立之后,似乎用了同一种模式实现了王朝的兴盛,我们可以从这三个王朝的崛起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本文就此展开。
汉、唐、明三个王朝虽然分属不同的历史时代,面临着不同的国内国际环境,但是,纵观三个王朝中前期的崛起历程,三个王朝的崛起所采用的模式是几乎相同的,在分析这种模式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三个王朝前面的朝代情况:
统治时间长达231年的西汉王朝之前是秦王朝,秦王朝自统一六国的公元前221年开始到公元前206年灭亡为止,持续时间15年,秦王朝之前则是混战一团的战国时期,时间长达254年;
统治时间长达289年的唐王朝之前是隋王朝,隋王朝建立于公元581年,灭亡于公元618年,持续时间37年,隋王朝之前则是混乱的南北朝时期,时间长达169年;
统治时间长达276年的明王朝之前是元王朝,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元王朝亡于1368年,持续时间97年,元王朝之前则是南宋、辽、金、夏混战的分裂时期,时间长达152年。
由此可见,汉、唐、明这三个为我们所称道的强大王朝竟然出现令人惊奇的相似之处:这三个王朝的前一王朝均是短命王朝,统治时间不足百年而亡,而这三个短命王朝之前又是一个长达百年以上的混乱时期,南宋情况稍有例外,但是考虑到南宋与周边诸国交往过程中所受的屈辱,仍可以认为这不是一个强盛的王朝应有的表现,当时的中国也仍处于一种大分裂的状态。
关于数字方面的相似之处还不止于此,我们再来看一下汉、唐、明三个王朝进入鼎盛时代的时间情况:
公元前202年, 西汉建立, 汉武帝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40年到公元前87年,距离汉王朝建立的时间大约是62-115年,经历60-80年左右的发展,西汉进入巅峰时期,到100年左右最高峰;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公元 713年到741年为开元盛世时期,距离唐王朝建立的时间大约为95-123年,如果从武则天当政起算(公元前684年),新政权建立后经过66年左右的发展开始进入强大的巅峰;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公元1403年到1435年为永乐盛世及仁宣之治时期,距离明王朝建立的时间大约是35-67年,这时的明王朝处于国力强大的时代,当然要说明的是,明王朝的强大与汉唐王朝的强大相比,总是差了一点火候,可能发展时间长度不够有一定关系。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来,汉、唐、明三个新王朝建立之后,都经过一个至少数十年多则上百年的发展阶段之后,才达到了强盛的巅峰。
作者认为,以上相关数字并不只是一种历史的巧合,虽然有一定巧合的因素,但还是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由此展开对汉、唐、明这三个王朝崛起模式的归纳,具有如下共同特点:
1、在崛起的环境方面,治期较长的强盛王朝是建立在一个长时间混乱期之上的。这种混乱期往往看似已经被一个新的王朝终结了,如秦、隋、元均结束了长期分裂混战的局面,建立了大一统的新王朝,但是,长期的混乱所导致的各派力量暗流涌动,仍有能力摧毁这些缺乏正确施政措施的新的王朝,我们看秦、隋、元三个短命王朝的共同特点是建立后主要将重点放在军事暴政及大兴土木方面,而不是休养民生,导致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在这之后,一个拥有盛世的生命期较长的新王朝开始了。这些史实充分说明,人民在漫长的战乱洗礼之后,有要求和平环境的强烈呼声,忽视这些呼声的新统治者被很快推翻,而最终满足这些呼声的统治者则获得了长治久安与历史功名,短命王朝并非一无所是,比较有意思的一点,秦长城、隋运河、元运河等工程,均具有弊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特点,这些大工程提出预支了国力,却为日本的朝代提供了不错的福利。
2、国民中的主体阶层推动了政权的替换进程。在中国古代史上,国民的主体阶层自然就是农民阶层,因为统治者对农民的压榨导致农民起义摧毁了旧王朝,比如,秦末、隋末、元末均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汉王朝的创立者刘邦,明王朝的创立者朱元璋,均是农民出身,唐王朝的建立者李渊虽属官僚贵族阶层,但是隋末农民起义同样对隋王朝打击巨大,李渊采取镇压与招安相结合的方式平自息了农民起义,最终灭亡了隋王朝。
3、在崛起的道路上,新的王朝往往需要一个至少数十年左右的巩固与发展期。我们看汉、唐、明这三个王朝,新政权建立后的前二三十年一般是以稳定政权巩固政权为主,在这一时期内,对内需要通过政治权力斗争肃清反对派的力量,对外则需要采取或硬或软的措施解决外部势力对新政权的威胁。过了这一段时间之后,新政权就进入到经济建设为主的阶段,只要能够保持国内的稳定,保证经济建设的稳步推进,让民众在安定的环境下从事社会生产,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社会问题与压力,最后的必然结果就是民富国强,整个王朝进入黄金时代,强汉盛唐如此,明王朝,甚至未详细介绍的宋王朝、清王朝也基本如此。
4、三个王朝的崛起都是一种建立自身发展基础上的崛起。汉、唐、明三个王朝替代旧王朝的过程中,以及新王朝建立之后,都伴随着大规模的战争,但是这些战争一般不是主动侵略型的战争。近代欧洲、美国、日本等大国的崛起,往往伴随着对外的侵略与掠夺战争,而中国古代史上这些新王朝的崛起不是以掠夺外部财富来完成本国经济发展,而是将发展建立在本国农业、手工业与商业贸易的和平方式之上的,这些王朝在崛起过程中所发生的战争往往是防御性的,战争往往是消耗性而非收益性的,这也是汉武帝时期虽然获得多场对匈奴战争的胜利,却导致国力亏空严重的原因。
汉、唐、明的封建王朝时代早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我们今天的时代已经不是封建王朝的时代,但是,汉、唐、明三个王朝在历史上兴盛之路却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思考,为我们今天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之处。
我们回想想想汉、唐、明三个王朝的强大轨迹,想想清末从1840年以来数十年里的屈辱,国土要么被割走,要么被分裂,要么被强占租借,处于一种十分混乱的状态,想想结束了清王朝腐朽统治却也只以全国性政权地位存在了37年的中华民国,想想我们建国后第一个三十年所遇到的险恶国际环境与复杂的国内环境,想想我们在建国后第二个三十年里的迅速发展,我们似乎又一次看到了历史的相似之处。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这九个世界范围内的大国用他们的崛起经历为今天的中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是,他们提供的是一种不同于中国国情的崛起,他们的崛起更多是借助军事掠夺手段,借助经济垄断而获得的崛起,他们的崛起往往建立在对其他国家与民族的掠夺压榨上面,我们要借鉴他们在制度创新、军事技术、贸易经济、科学教育等方面的有益之处,同时,我们更要向我们的历史寻找借鉴,寻找历史的规律,顺应历史潮流,以人民的诉求的为最终落脚点,当历史机遇再一次被中华民族所把握的时候,中国将创造出一个更辉煌的中国时代。(谁为谁狂整理于2009年6月2日)
—————————————————————————–
我觉得,历史是由大必然与小偶然组成的,秦始皇是大必然,整个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处在不断统一的进程过程中,由几百个小国慢慢成为几个大国,如果不是秦始皇,则必然是其它一个类似秦始皇的人物来统一中国,而理查理曼大帝与拿破仑则算是小偶然,理查理曼大帝与拿破仑也想统一欧洲,事实上,他们已经接近统一的目标,但是,欧洲的天时地利决定了,追求全欧统一的历史人物出现只能偶然的历史现象。
具体解释原因有许多,只能列举几个,与大家探讨:
1,欧洲地理位置过于破碎,四围不设防,所以总是受到欧洲以外势力的影响,中国则相反,相对封闭,有利于统一的民族与国家形成:)
2,欧洲的破碎地理决定了各地的文明形式不一,有海洋文明,有内陆文明,有农业国家,有商业国家,而中国几乎是同质化的,陕西与江南相隔几千里,但是,却都是农业文明为主,大家都是同样的砖,很容易被相似的语言文字整合成一座大楼,而欧洲则是这里一块砖头,那里一块石头,又缺乏共同的语言文字这样的粘合剂,一次次整合,一次次失败,只能是形成不同的国家,而不能走上中国这样的路线。
有人会说,秦始皇之前中国的文字也没有统一啊,中国古代也有游牧民族啊,其实,秦始皇统一之前,中国各地的文字本就有巨大的相似性,基本要素是一致的,至于游牧民族,他们的力量过于薄弱,始终处于落后农业文明的状态,所以无论这些游牧民族是不是可以取得暂时的优势,但是结果总是会要东亚封闭的环境里被主体民族同化掉。
所以,中国必须要大力推行普通话中文教育,在学术界以外的领域不必刻意保护地方语言与文字,前几天焦点访谈,提到一个双语教育,我觉得很好的一种方式。
—————————————————————————–
● 系列164:珍珠?泪珠?谈谈斯里兰卡【评论】
斯里兰卡,全称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看这个国名,颇有些像社会主义国家),旧称锡兰,是一个印度洋上的热带岛国,如同印度半岛的一滴眼泪,镶嵌在广阔的印度洋海面上,因为独特的地理形状、盛产宝石以及优美的自然及人文景观,被誉为“印度洋上的珍珠”。泪珠,珍珠,四个字,却恰好可以概括出这个国家的特点,既是一颗珍珠,同时因为长达26年的内战,也使得这个国家演变为一颗泪珠,无数的平民为战乱付出了血与泪。
为了方便不了解斯里兰卡的网友可以对斯里兰卡有一个直接的了解,谁为谁狂撰写本文从斯里兰卡的概况、内战、对外关系三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斯里兰卡这个国家。
(一)斯里兰卡概况
“斯里兰卡”在僧伽罗语中意为“乐土”或“光明富庶的土地”,有“宝石王国”、“印度洋上的明珠”的美称,被马可波罗认为是最美丽的岛屿,因为没有一个度假胜地能有与其媲美的海滨,无穷秘密的古城,丰富的自然遗产,以及独特迷人的文化。
斯里兰卡面积为6561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2000万,如果大家想要一个直观的了解,那么,可以与中国的台湾岛做个比较,斯里兰卡的面积接近台湾岛的两倍,人口接近我国台湾地区的人口。
在斯里兰卡的民族构成中,僧伽罗人占74%,泰米尔人18%,摩尔人7%,其他1%。僧伽罗语、泰米尔语同为官方语言和全国语言,上层社会通用英语。斯里兰卡居民69%信奉佛教,15%信奉印度教,8%信奉基督教,7%信奉伊斯兰教。斯里兰卡的民族与宗教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同的民族信奉不同的宗教,比如,僧伽罗人主要信奉佛教,泰米尔人信奉印度教,摩尔人则信奉伊斯兰教,这使得斯里兰卡的民族冲突与信仰冲突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
在目前斯里兰卡的两大民族中,僧伽罗人与泰米尔人均来自印度大陆,只是僧伽罗人进入斯里兰卡的时间较早,而斯里兰卡的泰米尔人则由两个群体构成,一是较早期既从印度南部迁往斯里兰卡的泰米尔人,一是英国殖民期间从印度迁来斯里兰卡从事种植院生产活动的泰米尔人。大约在2500年前,来自北印度的雅利安人移民至锡兰岛建立了僧伽罗王朝,慢慢演化成为一个民族,到今天,僧伽罗人是斯里兰卡独有的一个民族。从公元5世纪至16世纪,岛内僧伽罗王国和泰米尔王国之间征战不断。16世纪起先后被葡萄牙和荷兰人统治。18世纪末成为英国殖民地。1948年2月获得独立,定国名锡兰。1972年5月22日改称斯里兰卡共和国。1978年8月16日改国名为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
斯里兰卡是一个南亚的海岛国家,虽然多处战乱不断,但是斯里兰卡较早就开始实施经济开放政策,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虽然GDP总量并不高,但是人均GDP却是印度的两倍,在南亚国家名列前茅,斯里兰卡的识字率、平均寿命等各项国民指标在南亚地区均居前列。
我们印象里的斯里兰卡是一个比中国要贫困许多的国家,不过,这个国家却在建国之后就推行了免费医疗与免费教育,虽然实际效果有一定的折扣,但是却依然值得人均GDP是其两倍的中国好好思考。
我们看南亚国家的政治结构,许多国家都存在家族政治现象,斯里兰卡也不例外斯里兰卡的班达拉奈克家族是南亚地区的一个政治豪门。过去50年的时间里,从这个家族中走出了两位政府总理和一位总统。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斯里兰卡的发展历程都深深地印着班达拉奈克家族的烙印。
班达拉奈克家族的第一人是所罗门•班达拉奈克,他以出色的演讲口才和酷爱和平的政治理念赢得了人民的爱戴。1956年,他当选总理。1959年,班达拉奈克在总理官邸被两名僧侣枪杀。所罗门•班达拉奈克的妻子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夫人在丈夫遇害后投身政治活动,并在1960年7月出任政府总理,成为世界上首位民选女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前后三度担任总理,长达40年之久。
所罗门•班达拉奈克的女儿钱德里卡•班达拉奈克•库马拉通加同样成为斯国总理,并且在1994年底开始担任总统。2005年11月,斯里兰卡高级法院已作出最终裁决,判决已担任11年总统的库马拉通加夫人,在完成两届任期后自动失去竞选总统的资格。在对斯里兰卡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统治之后,班达拉奈克-库马拉通加家族暂时退出了政治舞台。不过,相信经过本届任期之后,班达拉奈克家族还会重返政坛。
(二)斯里兰卡内战
如果仅仅从国土面积、人口、经济规模来看,斯里兰卡都算是一个小型国家,但是,这个小国家在许多方面却引起了我们注意,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斯里兰卡持续多年的内战。
斯里兰卡政府军与斯里兰卡分裂组织-猛虎组织之间的战乱一直持续到2009年,时间长达26年,这是亚洲地区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内战,过去26年,约有7万人在政府军与泰米尔猛虎组织的冲突中丧生,数百万人流离失所,这场内战最终以政府军全面击溃猛虎组织为终结。
斯里兰卡内战的根源在于占国内人口多数的僧伽罗人与占人口总数第二位的泰米尔人之间的利益争夺,因此,斯里兰卡内战只是斯里兰卡历史上僧伽罗政权与泰米尔政权之间战争的某种延续。斯里兰卡从英国殖民者手里获得独立之后,这种战争并没有结束,反而以内战的形式出现在历史舞台。
僧伽罗人多信佛教,泰尔人多信印度教,二者之间的利益争夺因为历史遗留问题、民族及宗教信仰冲突而被放大,泰米尔人在斯里兰卡是少数民族,但是在国际上,却拥有数千万印度泰米尔人的支持,因此而取得了与僧伽罗人的之间的力量平衡。
斯里兰卡内战并不只是泰米尔人挑起动乱一方的责任,斯里兰卡取得独立地位之后,取得执政权的僧伽罗人对于英国殖民时期获得特殊照顾的泰米尔人进行报复,推行歧视泰米尔人的措施,剥夺了泰米尔人原来所拥有的一些资源,并试图将大量被英国殖民者迁到斯里兰卡北部种植园的泰米尔人赶回印度,这引起泰米尔人的反抗,在这种反抗与仇视的土壤当中,极端的反叛乱组织出现了。
1972年,泰米尔人普拉巴卡兰组建了一个反叛组织“泰米尔新虎”,4年后,“泰米尔新虎”更名为泰米尔伊拉姆猛虎解放组织,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猛虎组织,从1983年开始,零星的叛乱升级为全面内战,斯里兰卡政府与猛虎组织之间的漫长内战正式爆发。
在普拉巴卡兰的领导下,在印度泰米尔人的支持下,走向暴力恐怖路线猛虎组织不断壮大,发明了人体炸弹的猛虎组织甚至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支具有海陆空力量的反政府武装,斯里兰卡政府军多次与之交锋,虽然有时可以取得优势,但是却无力将之完全消灭。
印度政府对猛虎组织的心态复杂。因为猛虎组织是泰米尔人武装,而泰米尔人又是印度一个拥有数千万人口的大民族,他们要求印度政府不能坐视猛虎组织被消灭,所以印度政府纵容了南部泰米尔人通过海上对猛虎组织大本营标杆贾夫纳半岛进行各种支持,甚至曾公平出动飞机对被困在贾夫纳半岛上的猛虎组织提供给养。另一方面,印度也担心如果斯里兰卡的泰米尔人最终如果在斯里兰卡部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会引发印度南部泰米尔人的分裂倾向,所以,印度也不乐见猛虎组织最终取得完全胜利。在这种复杂的心态下,作为南亚头号大国的印度积极介入调停斯里兰卡内战。
1987年7月,印度和斯里兰卡政府达成协议,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派印度军队进入斯里兰卡执行维和任务,印度驻军一度达到10万人。印度在调停时,只顾与斯里兰卡政府谈判,忽视了猛虎组织的意见,导致了猛虎组织的仇视,猛虎组织拒绝解除武装,并与印度军队交火,印度军队受到了攻击,只能转而进攻猛虎组织,但是,印军却无法战胜猛虎组织,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1990年在国内的反战声音中只能无功而返。猛虎组织随后发动攻势,占领了贾夫纳半岛。猛虎组织从此更加猖獗,制造了大量谋杀事件,其中包括1991年暗杀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及1993年暗杀斯里兰卡总统普雷马达萨。
国际社会一直关注斯里兰卡内战,多次进行调停,但是,每次的调停均没有达成停战的效果,因为这种调停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双方的利益冲突,猛虎组织在一次次停战之后,又一次次重新发动进攻,斯里兰卡政府军与猛虎组织的关系因此成为一个死结。
2005年8月,斯里兰卡外交部长卡迪尔加马尔在其寓所内遭猛虎组织暗杀身亡。对猛虎组织持强硬立场的拉贾帕克萨当选总统之后,决定从军事上彻底消灭猛虎组织,为此做了详尽的准备,大幅增加国防开支,向国外购量大量的先进军事装备,增加军队人数,对猛虎组织分路猛攻,而不像从前那样占领一处推进一处,不再理会国际上要求停战的声音,在尽可能避免平民伤亡的基础上,对猛虎组织进行穷追猛打,不再往给猛虎组织以喘息的机会,从2006年7月开始,斯里兰卡政府军开始对猛虎组织发动新一轮军事打击。
斯里兰卡政府采取了正确的措施,而猛虎组织却面临着对于自己不利的国际形势,采取了错误的军事战略。因为猛虎组织的恐怖行为,世界各国取消了对猛虎组织的援助,美国将猛虎组织列入恐怖主义组织名单,猛虎组织的资金来源大受影响,而普里巴卡兰则犯下了教条主义错误,放弃了最擅长的游击战,与政府军打对攻,开始再加上猛虎组织的内部分裂,这无疑就大大削弱了本方的实力,最终导致全军覆灭。
对于斯里兰卡政府而言,消灭了猛虎组织,只是消灭一股以激进暴力的方式争取利益的力量,并没有消除两个民族之间的对立与敌对情绪。如果斯政府无法在民族和解方面有所进展,这种民族间的仇恨就会一直存在甚至会加剧,对抗的土壤就会继续孕育出暴力冲突这种恶之花。
在这一点上,斯里兰卡政府有相当清醒的认识,在完全击溃猛虎组织之后,斯里兰卡政府双管其下,一方面加强军队建设巩固胜利成果,一方面准备大力推行民族和解政策,消除产生民族敌视情绪的土壤,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显然斯里兰卡能否完全做到民族和解尚需要时间的考验,我们可以关注其在这方面的进展。
(三)斯里兰卡的对外关系
斯里兰卡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外交关系不会过于复杂,我们可以重点关注斯里兰卡与印度、中国的外交关系。
先来说斯里兰卡与印度的关系。
斯里兰卡在地理方面无限接近印度,二者中间只隔着窄窄的保克海峡,在最窄处相相隔只有几十公里,如此地理环境决定了斯里兰卡与印度之间必然有着密切的政经来往,所以,斯里兰卡的头号外交关系必然是斯印关系。
斯里兰卡唯一的选择就是大力发展对印友好关系。对印度来说,一直把斯里兰卡当成自己的势力范围,为此,印度既为斯里兰卡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同时,也会介入一些斯里兰卡的内政事务,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的。
斯里兰卡虽然对印度的一些行为有些抱怨之处,但是总体上,斯里兰卡不可能采取一种与印度对抗的外交路线。斯里兰卡与印度解决了相关领土争议与泰米尔人国籍归属两大问题之后,两国之间不存在较大的影响双边关系的障碍,事实上,在猛虎组织被消灭的过程当中,印度向斯里兰卡政府提供了相当的援助,在战后重建进程中,印度也惟恐落在中国后面,积极参与到斯里兰卡的重建进程,这是斯里兰卡政府所乐见的。
再来说斯里兰卡与中国的关系。
中斯之间虽然相隔遥远,但是中斯之间的友好关系却源远流长。公元410年,中国晋代高僧法显从印度赴斯游学两年,取回佛教经典并著有《佛国记》一书。斯里兰卡因其在印度洋上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印度洋航行时的最佳补给基地,郑和七下西洋,有五次到过锡兰,锡兰的一位王子仰慕中国,甚至随郑和的船队到达中国,被中国皇帝赐为世姓,留在了中国,其后代现仍在泉州和台湾定居。
斯里兰卡沦为西方殖民地后,中斯关系一度中断。1950年斯政府承认新中国。1957年2月7日两国建交。此后,中斯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高层往来不断。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斯之间始终保持良好的交往关系,中斯关系是经得起检验的关系。
中国一直在真诚的发展对斯关系,为斯里兰卡的发展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为促进斯里兰卡的内乱早日结束提供了正面的帮助。
提到中国与斯里兰卡的友好合作,就不能不提及斯里兰卡南部的汉班托特港建设,这个港口的建设被美印视为中国的珍珠链策略上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无论美印两国如何借此强调中国的威胁,他们不能否认的是,中国在南亚并没有建设一个军事基地,中国所参与建设的所有港口都是商业港口,中国希望通过这种商业港口的建设促进与所在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贸易往来,保障中国在印度洋上的商业航行安全,这都是无可厚非的。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末,斯里兰卡政府就希望可以建设汉班托特港以缓解科伦坡港的压力,促进斯里兰卡南部经济的发展,但是因为缺乏资金,这项计划一直没有办法实施,直到中国开始介入,斯里兰卡在南部建设汉班托特港的规划才得以落实,因此,汉班托特港的建设对于中斯两国来说是一种双赢之举。
中国在南亚的存在并非为了封锁印度,事实上中国也不可能在远离国土的地方封锁一个拥有具有实力与更大潜力的国家,中国在印度洋沿岸的商业港口布局只是为了本国的商业利益及海上航运安全,印度在爪达尔港、汉班托特港等中国所参与的南亚港口建设方面横加指责,折射的是印度不想中国介入南亚的老大心态,印度担心的是中国的这种存在是对印度利益的排挤,从而恶化印度的战略安全环境,但事实上,中国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针对印度。
关于中斯关系,还有一个热点,西方媒体借助猛虎组织被消灭一事极力妖魔化中国形象,渲染中国威胁论,事实上,没有任何国际条约限制国外向斯里兰卡政府出售武器,中斯之间进行的是正常的军事贸易,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些疯狂指责中国的西方媒体在攻击中国之余,却对许多欧盟国家以及印度等国同样向斯里兰卡出售了武器一事只字不提。
当然,对于一些西方国家对于斯里兰卡内战的关注,我们也需要有客观的看法,西方对于人道主义的关注与对中国的抹黑并不互为因果,当西方对于崛起中的中国无计可施的时候,利用一切可能的题材来抹黑中国、妖魔化中国是不难理解的,我们不必为之暴怒。我们应该继续关注斯里兰卡的和平进程,为斯里兰卡的重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中国应该继续在南亚地区的相关布局,以维护中国在印度洋上的利益,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理性,而西方除了无计可施的抱怨之外,已经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了。
在发展与斯里兰卡关系上面,中国不应该让斯里兰卡处于在中印之间进行选择在状态,我们既要发展与南亚各国的友好关系,同时,也要避免与本地区头号强国印度进行直接的挑战,这并非是因为中国没有挑战或战胜印度的实力,而是出于更好的维护中国利益的考虑,中国一旦要进行排它性的零和外交,就需要大力与印度争夺南亚各国,也就是说,中国与这些国家交往的目标就要由促成对华友好一个变为两个,既要其对华友好,又要其帮助中国封锁印度,这是极其不理智的。
我曾提到过,印度也是一个行星国家,南亚诸国就是其行星系统的卫星国家,如果我们要这将这些国家纳入到中国的系统,难免要付出高昂的成本,甚至还要面对着巨大的政治风险,比如,一次政治轮替就可能导致风水轮流转,这种排它性的外交手段不适合中国,固然现在中国的实力远强于印度,但是中国现在还没有强大到可以主导南亚地区局势的程度,对此我们要有清醒地认识。(谁为谁狂于2009年6月9日)
—————————————————————————–
这几天一直在研究九个大国崛起,觉得有三个关键词:
一是统一,要成为世界性大国,首要先要实现的就是国家的统一,体制的统一,市场的统一,九个大国没有一个是在支离破碎的内部局面下获得世界性大国地位的,这一点在德国身上体现特别明显;
一是安定,任何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性强国,就要维护本国内部的团结与安定,一个国家如果做不到一个声音对外,那么就会被外部力量多个声音一致对内,清末的中国是后一种负面情况的典型代表;
一是创新,要成为世界性大国,就要拥有创新能力,西葡的航海创新,荷兰的金融贸易海运创新,英美的制度创新与工业创新,法俄对于大陆优势的充分利用,德日对于民粹主义的极致发挥,这都是一种创新。旧的脑袋不可能面对新的世界,即使通过一时的武力获得某种强权,也会很快丧失掉,因此,持续的创新是中国在大国崛起中要充分注意的。事实上,今天中国的发展就是不停创新的结果,中国模式或北京共识,不就对是中国的一种创新结果吗?
—————————————————————————–
● 系列165:记在笔记本上的五十条随想【随想】
4月13日,发表了《系列150:记在笔记本上的二十条随想》,两个月过去了,笔记本上又留下了一些感想,有些是在医院病房里冥想的结果,有些则是有感而发,整理下来,这次有五十条,继续与大家分享,目前仍在外地,多有不便,质量不高之处,大家多多理解:
〖1〗作为一个大国,如果不能更多依靠客观的因素(国家的强大与制度的创新等)自然地吸引外部国家的靠拢,而是完全依靠采取强力措施或提供援助的方式,这样的对外关系必将成为沉重的负担。
〖2〗面对西方对中国的歪曲:不怕他们用错误的观点看待我们,怕的是我们用错误的观点看待他们。
〖3〗左派抱怨国外,站在中国立场看待西方行为,右派抱怨政府,站在西方立场看待中国现实,是不是这样?
〖4〗改革开放并不只是简单的四个字,而意味着一系列的努力,这其中,环境就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在与美国建交的同时,也在惩罚越南,形式不同,目标却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保障海上的生命线,先改革后开放,先农村后城市,显然都是因为环境因素的考虑。
〖5〗一个国家要保持内部的团结,就需要有一个超乎内部阶层纷争的共同目标或压力,世界要保持内部的团结,就需要有一个超乎各国利益的共同目标或压力,这种目标或压力是适度的,普遍的,如果过大或过于集中,则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6〗中国要发展,不只需要量的积累,也需要质的提高,量的积累必然带来质的变化,不过,如果我们能够采取更多主动推动措施,这种质变的时间会更早一些到来,制度创新、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就是这样的推动措施。
〖7〗不可能期待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大的视野,人所接触的范围大小,往往决定了其视野的大小。我们能要求一个镇长站在国务院总理那样的高度看待一个镇的问题吗?不可能。我们能做的是,尽可能确立一种明确的规则,既要保证这一个镇的利益,又要避免这样的利益保证对这个镇以外更多利益形成伤害。
〖8〗无论是中国威胁论,还是中国崩溃论,其实质都是外部对中国的干扰,干扰者希望中国不能成为一个正常国家,这样的中国就无法形成更大的影响力。
〖9〗西方觉得中国的可怕之处:中国居然用太过于谦虚的态度面对所取得的成就,中国从不认为已经取得的成绩是最大的,往往期待更大的成绩。
〖10〗印度的反政府游击队像是一种农民起义,缺乏组织性,缺乏大目标,目的不是建立一个新政权,而是获得短期的利益回报,有点像梁山起义,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知识分子在农民阶层中的大规模发动。
〖11〗你把别人当成傻瓜看,别人也会这样看你,这条理论也适合国家之间。
〖12〗强大最终都会转化成沉重的负担。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走向无可挑战的强大,往往也就意味着距离没落的出口更近了一些。
〖13〗凡是被我们批评为腐朽的地方,其实都曾是历史上的强大与领先之处。
〖14〗表面上的危机意味着更大的机遇,而表面上的机遇则可能是没落的提前预警,比如石油危机让苏联实力大盛,最终却推动了苏联的解体而非走向更加强大。
〖15〗要改变旧的国际秩序,需要先加入旧的秩序,不参与,何来获得推动改变在决策权,从内部改革体制比推翻体制更容易一些。
〖16〗百年中国:1912年,中国打落了亚洲的第一王冠,2012年,中国重新回到亚洲之巅。
〖17〗中国的崛起是一种西方体系外的崛起,西方既担心中国崛起对本身利益的直接冲击,又担心中国崛起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示范效应导致它们要受到更多的冲击。
〖18〗中国的发展并非是从无到有那么简单,而是包括了一种转轨,意味同时承受着质与量的双重压力,所以稳定越发地重要了。中国三十年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我们创造了三十年的稳定环境,中国要继续大发展,就需要进一步塑造这种稳定。
〖19〗中国的开放,首先是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的开放,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中国无视美国或挑战美国,中国均无法顺利实施开放,这其中的原因在于,美国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主导这个世界。
〖20〗中国崛起的两难选择:如果采用美国的模式,就是对美国的直接挑战;不用美国的模式,则是对美国的直接威胁。事实上,中国不可能采取美国的模式取得美国式的成功,所以,中国的崛起必然是中国模式的崛起,这必然意味着来自美国的巨大压力,中国无从躲避,中国只有承受住了这种压力获得成功,才可以证明中国崛起的真正生命力,以及对于世界的重要意义。
〖21〗美国的两难选择:不能把中国当成完全的敌人,它承受不了与十四亿人为敌的局面;不能把中国当成朋友,它担心中国会因此而壮大从而取代它的地位。所以,美国对中国保持了一种防范式的接触。
〖22〗一个社会出现适当的差异性并不可怕,如果是处处平均一致的,则容易失去上进心,失去内部的自发的良性竞争动力,社会成员往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最终整个社会就会在一片安逸中走向没落。
〖23〗中国目前分配体制的问题:体现的不是多劳多得,也不是多能多得,而是多权多得。财富的分配围绕权力这个核心展开,越接近权力核心,所获得财富越多,改革分配体制,就需要打破这种畸形的分配方式。
〖24〗中国为什么在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议中保持克制?除了中国需要努力在发展阶段保持一个安定的周边环境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不视他们为威胁,这些周边国家没有一个可以保有对中国的战略性侵害能量,中国在解决相关争议中居于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并不会因为中国的暂时搁置而逐渐丧失,反而是在慢慢加强的,如果我们在现实中急于动手,无疑就做实了中国威胁论的怀疑,就影响到了全局的利益。
〖25〗我们需要的是中国崛起,而不是中国勃起。崛起需要相应的实力,而勃起则只能是一种意淫。
〖26〗机遇永远都是稍纵即逝的,我们可以搁置争议,可以在未来的某一天来解决争议,但是,如果我们搁置了发展机遇,就再也无法获得。
〖27〗和平才能收获拥护,单纯的武力往往只能导致恐惧。
〖28〗大国与外界的接触面当然要大于小国,所以,即便是在和平的姿态下,大国也要面对比小国更多的指责。
〖29〗中国能源战略的两个支点:尽可能多的能源供应、尽可能少的能源消耗。
〖30〗美国想要遏制的,并不只是中国,而是一切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或可能构成威胁的国家。
〖31〗无论是对于台湾还是新疆西藏,欧美的干扰只是一种外部的干扰,无法引起内部的呼应,无法引起内部的裂变,只要中国做好内部的工作,外面的力量再大都是无用的,甚至在帮助中国促成内部的凝聚力,这是愚蠢的欧美所无法真正意识到的。
〖32〗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强大不是一夜间可以实现的,需要一个过程,而没落却有可能带有某种突然性,换个角度,再英明的决策也只能推动国家一步步强大,而失败的决策则可以导致一种突然的崩溃局面。
〖33〗只要我们还处在全面学习别人的阶段,我们就不是真正的强大。由这个标准来看,中国距离真正的强大还有着太大的事情要做。
〖34〗从模仿的角度看待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前者是经济方面的模仿,而后者则是制度方面的模仿。
〖35〗我们不能戴着西方的眼镜看待中国的现实。
〖36〗印度有种性冲突,我们没有;印度的反政府武装,我们没有;印度有恐怖主义,我们没有那么严重;印度有信仰冲突,我们没有那么严重。但是,看似一无所是的印度却实现了经济的迅速发展,这值得我们深思。
〖37〗商业是以追求利益为核心的,有较大的流动性,有较强的向外扩散性,对于大一统具有严重的破坏性,这与农业完全不同。
〖38〗中美关系如果放在近处看满了波折,如果放在远处看,则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当然,这种进展并不代表两国之间的竞争有半点的减弱。
〖39〗与美国争取日韩的两点措施:拥有比美国更强大的实力、消除它们对于中国的担心。
〖40〗缺乏竞争是导致中国近代化失败的重要原因,而中国改革开放成功之处在于,增加了竞争性:通过对内改革,增加了内部竞争,通过对外开放,增加了外部的竞争,竞争的出现为中国增加了活力,中国也就取得比较巨大的成功。
〖41〗在存在大量模糊空间的社会转型时期,试图让制度缺失下的官员主动遵从道德约束是没有可能的。
〖42〗在谈论对一国时局的看法时,拥有既定立场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要清楚,这种立场是应该建立在中国的整体利益之上的,而不能停留于表面,比如,在对尼泊尔局势做出判断时,我们不必急于说支持谁,而要看支持谁可以最大程度地符合中国的利益。
〖43〗西方学者有各种各样的理论来粉饰西方文明在崛起进程中对其它人类文明所造成的伤害,将充满暴力的殖民掠夺粉饰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一种表现,而中国的崛起则向世界证明,这个环节完全是不必的,这就对西方的合理性给予了重大的打击。
〖44〗值得庆幸,我们在衰弱之时保住了西藏,也就保留了中国在亚洲大陆的最重要的战略高地。
〖45〗身体强壮的人更易染上H1N1,与之相似,有些强大的帝国却是弱不禁风的,共同的原因在于,对于外界的变化过于敏感,反而导致了免疫力的缺失。
〖46〗中国不需要印度那样的抱怨外交,中国不必为反对而反对,应该提出自己的主张。
〖47〗对于朝鲜,可怜之国必有可恨之处。
〖48〗到大陆去,已经成为台湾蓝绿共识,重要的原因在于,在金融危机的不同冲击下,台湾与大陆的总体实力差距越来越大,容易生成一种更大的吸引力。
〖49〗希望中国的既得利益阶层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不能保障穷人的利益,不能解决多数人所面临的问题,所有的利益都将无法得到保障。
〖50〗中国对于近代史的认识是客观的,我们强调落后就要挨打,而不是强调挨打导致落后。(谁为谁狂整理于2009年6月15日)
—————————————————————————–
● 系列166:同与不同,从1989到2009【评论】
历史总有微妙之处,2009年的世界变得有些不同寻常,但是又让人有熟悉之处,如果我们把时间向前推20年,将相隔20年的两个不同年份相比较,就会发现一些有意思的地方了,这两个年份居然都是诡异的充满了动荡的年份,都是世界格局大变化大调整的年代,都是受经济危机影响生成社会危机的年代。
1989年前后世界范围内所发生的诸多事情至今犹在眼前,当时的美国处于1986-1995年储贷危机之中,因为存款公司大举扩张至商业不动产放款市场,3234家存贷公司垮了一半。但是,这种危机没有影响到美国的实力增长,反而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美国乐见的政治形势,东欧剧变,中国出现政治风波,前苏联最终解体,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参政意识之高超出想象,这种动荡的核心原因都是经济转型时期无法处理好公平问题导致民怨积累继而形成政治诉求,放大了民众对政治制度的怨恨,这对于今天的中国仍有警醒意义,这种动荡的结果,苏联解体,美国由两极之一转变为世界独超,开启了美国历史上最盛的时代,世界政治格局进行了二战以来最大的一次调整,变化如此大,以至于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大行其道。
但是,历史没有终结,我们可以发现,2009年的世界让人有熟悉之处。我们回顾一下2009年前后所发生的一些事情:
同样是发自美国金融危机,这次让世界各国深受其害,一个鲜明特点是,越是与美国关系密切的国家受损程度越高,美国失业率大涨,欧洲人上街规模只指1989年的东欧,不同的是,他们表达的是经济诉求,而非政治诉求;
高举社会主义旗帜的中国举办了奥运会,经济获得大发展,即将成为世界第二,中国在沉睡上百年之后,终于进入了世界舞台的中央;
新兴国家大崛起,虽然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中俄巴印等国借危机上位,金砖四国成为新兴国家的代言人,开始冲击美欧所主导的国际秩序;
拉美地区多个国家政权整体左转,完全与美国的希望背道而驰,美国的后院不安定;
一些国家的国民参政意识高涨,突出表现在伊朗,伊朗大选创造出了极高的参选率,出现了上百万民众抗议选举结果的大游行。当然,上街的不只是伊朗人,还包括成功进行颜色革命的格鲁吉亚人,他们上街要目的是要推翻被美国支持的现政府;
东北亚国家朝鲜进行核爆,并视美日的恐吓为无物,完全做到了不达目的不罢休。
如此以来,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相关年份的同异之处,相同之处是,美国均处在危机当中,世界经济的不景气为各国的政治变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剧烈变化,不同之处在于,美国的趋势是截然相反的,二十年前,绝多数变化对美国有利的,最终推动美国成为真正的全球唯一超级强国,二十年之后,绝多数变化是美国不利的,金融危机让美国伤筋动骨,对世界影响力下降,朝鲜敢于公然二次核爆就是美国全球威慑力下降的一个表现,而被美国视为对手或竞争对手的国家则在大规模崛起,具体来说,美国的影响力在收缩,而中俄等国的影响力则在提升,尤其是中国,继苏联模式之后,美国模式受到了第二种模式-中国模式的挑战。
有人说,伊朗大游行或许能说明美国模式的吸引力吧,我倒觉得,伊朗大游行与美国因素没有多大关系,之所以出现这么高的投票率,出现这么大规模的抗议游行,主要的原因不是内贾德的政治与外交政策,而是其经济政策无法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伊朗国民要求改革派上台以求改善生活水平,这才是实际的原因,穆萨维是伊朗的改革派,而不是西式民主派,他与前苏联国家颜色革命中由美国扶持的民主派截然不同。
二十年里,美国走出一个倒U形的抛物线,1989年,美国位于第一个拐角处,开始加速向上,两次海湾战争代表了美国实力走到顶峰,2009年,美国位于第二个拐角处,开始向下的抛物线,当然,这并不是说美国就会失去绝对的优势地位,可以预期,二十年内,仍没有国家可以达到美国的实力量级,美国的实力减退是相对的,是长期的,甚至还会有一些震荡与回光返照,中国必须对此要有清醒认识,也就是说,在至少一代人的时间里,美国会在与中国的综合实力对比方面仍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我曾经说过一个赛跑理论用来形容大国之间的竞争,中国在起跑落时落后了,但是在不断赶超前面的人,我们先后超越了意、英、法、德,今年有可能超越日本,每超越一个,都会这被这个被超越者所强烈敌视(当然,当他意识到再没有机会反超时,他就会慢慢承认现实了),如果超越了日本,我们就跟在了美国的后面了,美国的反应可以想见的。
一个单位之中,老大与老二是最容易形成对抗的,美苏就是这种对抗的杰出表现,当然有人说日本也是世界第二,为什么美日没有对抗呢?这是因为,日本只是经济第二,而非综合实力第二,日本的世界经济第二到美国眼里,不过是美国这个大店里的“店小二”罢了。2009年之后,中国即将成为“一国之下,众国之上”,美国肯定不会甘心自己的地位被中国所逼近,所以中美必然要进入一个磨擦高发期,事实上,今年以来,中美在中国沿海的一系列军事对峙行为,以及美国与中国周边各国欲联合起来遏制中国的行为,就是表现。
面对这种局面,中国要有正确的应对策略,在实力仍不足够的时候,在我们仍然缺乏对外部环境的主导与控制能力的情况下,中国过于心急的表达出对于世界权力的渴望是不明智的,我们还需要一定程度的韬光养晦,不要主动的直接挑战美国利益,让美国做温水里的青蛙好了,当然,对美国要韬光养晦,对一些其它国家(比如日、印二国)则可以有所作为,以此争取世界第二的影响力,一个好好先生是永远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而成为超级强人的。(谁为谁狂于2009年6月19日)
—————————————————————————–
我一直在想,面对危机四伏的局面,中国到底要怎么做才是最正确的策略,我们害怕这个,害怕那个,其实我们只应害怕一点,那就中国的崛起进程因错误的决策而被中止甚至呈现倒退,中国现在之所以危机四伏,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不够强大,与美国的综合国力相比,与俄罗斯的军事国力相比,与日本的经济竞争力相比,我们处于弱势地位,中国要改变目前这种危机四伏的局面,靠立即采取强硬的措施一个个的武力解决是不明智的,我们必须忍耐,那些中小国家之所以与美国结盟,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可以从美国身上获得更多的利益,这是中国所不能给予的,中国要解决这种对自己不利的国际局面,就需要努力改善中美之间的力量对比,解决了这个,就会事半功倍,不解决这个,其它的措施只能是事倍功半。
—————————————————————————–
● 系列167:惊人穿越,2600年前的大国崛起(上)【评论】
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掀起了国内关注大国崛起的热潮,接下来又跟着一个《复兴之路》,从现实的角度关注中国的民族复兴进程,我总觉得,还应该有另一个角度,那就是关注中国历史上的崛起,介绍一下中国历史上一些政权的崛起,形成一个三部曲,以此为今天的中国提供全面的借鉴。
在《系列163:惊人相似,三个王朝兴盛史对今天中国崛起的启示》一文中,谁为谁狂分析了汉、唐、明三个王朝兴盛的相似之处,这里,再介绍一个地方政权的崛起经历,以此与广大网友交流,希望能够对我们了解今天的中国发展轨迹有所启示。
内容分为乱世之春、总设计师出场、似曾相识的改革、鱼与渔等章,因为字数较多,分为两部分发出来,今天先发上半部分。
在正文展开之前,先给大家说一段“熟悉”的历史:
有一个位于东方的大国,在经历了一段政治动荡的岁月之后,走上改革开放之路,先后采取了这样的一些措施:
在农业方面实施承包责任制,将土地承包给农民,根据土地情况设定粮食税,多劳多得;
重视工商业的发展,既发展国有经济,也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壮大国家经济实力;
重视引进外资,设置种种优惠条件,吸引各国外商投资,鼓励外商投资;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鼓励国内出口,提倡自由贸易,要求各国减少对本国的关税壁垒;
重视人才,设置专门的智力引进机构,从各国引进优秀人才,为本国所用;
注重对官员的考核,实施政绩考核及问责制度;
以人为本,重视民生,推动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
通过控制货币的流量来抑制通货膨胀,保证经济稳定与社会安定;
加强国防建设,既重视正规军建设,也重视民兵组织,寓兵于民,保家卫国;
加强国际合作,严厉打击极端民族分子对国际和平秩序的破坏;
提倡和平崛起,数次召开有各国领导人参加的和平峰会,主张建立和平主导的新型国际秩序;
……
显然,心急的读者会脱口而出,这不就是1976年以后的中国吗?
的确,回顾中国自1976年来的历史,我们的确是这样的做的,但是,我上面所写的这段文字,描述的却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地方政权。
这个政权就是春秋时代的诸侯大国--齐国。
具体来说,上面的一段描写主要是指齐国在公元前685到公元前643年的一段历史事实,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春秋首霸齐桓公在位的时代,算起来距今已经有2600多年。
许多喜欢穿越题材作品的读者会认为,齐国如果真的采取了如此的措施,那么,古代齐国与当代中国之间岂不是完成了一场大规模的“国家穿越”?
是的,历史就是有这么多惊人的巧合之处!
(一)乱世之春
我们可以把春秋时代的东周局势与今天世界局势建立起某种联系,只是维持一种名义上存在的东周王室类似于今天的联合国,而东周王室下面的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则类似于今天的世界各国,如果把当时的诸侯各国与今天世界各国建立一种关联,齐国与今天的中国的相似性最多。
齐国开国之祖姜子牙协助周王室打败商王朝有功,被封在东方齐地,建立齐国,这与中国在二战期间全力抗击日本法西斯,最终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国中唯一的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不是有些相似?
与其它许多国土面积较小的诸侯国家相比,齐国自一开始就是大国,这也与今天的中国类似,其实整个中国历史也是这样一种状态,无论当时历史上的王朝是盛是衰,中国都始终保持着一种大国的地位,中国强盛则是大国的强盛,中国衰败则是大国的衰败。
齐国在受封之初虽然就是大国,但是底子却不好,与今天沿海发达、内陆落后的情形相反,在当时的周王朝,中原地带是经济最发达地区,比如成周、宋、郑、卫之地,土地肥沃、交通便利,而齐的封地在东部沿海地区,远离首都,属于夷荒之地,即使与同时封在这边的鲁国相比,齐国的地理资源都是差了一级,周王室将田水肥美的泰山之南地区分给了王室直系亲属周公旦,而将穷山恶水的泰山以北地区分给了姜子牙,这与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经济也有相似之处。
姜子牙领兵打仗有一套,治理国家同样有一套,齐国在未开垦的荒芜和盐碱地区建国,人口稀少,姜太公因地制宜采取了“因俗简礼”、“尊贤尚功”、“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等治国方针,重视人才,大力发展鱼盐业、纺织手工业、商业,在他的有效治理下,齐国人口增长很快,经济发展迅速,齐国迅速成为为了周王朝时代较为强大的诸侯属国之一。
虽然姜子牙时代的齐国就实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接下来,齐国却并没有更上一层楼,齐国在接下来经历了一些政治动荡,导致齐国的实力受到影响,齐国只能维持一种大却不强的局面,这种不强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呢?
可以举一个史例。
齐桓公的父亲齐僖公在位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北戎侵犯齐国,齐军节节败退,有些招架不住,只好向当时的盟国郑国求救。郑国的国家规模与齐国相差甚远,但是,郑国却是一个小而强的国家。接到齐国的求援之后,郑国国君郑庄公毫不含糊,立即派太子忽领军救齐,结果,郑军大败北戎,俘获了北戎的大良、少良两位大将,斩获山戎甲士三百人,齐僖公当时十分感激,甚至准备将女儿文姜嫁给太子忽,但是却遭到了郑国太子忽的拒绝,这个有志气的男人说,“郑国是小国,而齐国是大国,我们不相配的”,齐僖公因而碰了一个软钉子。
从这件事情来看,这时的齐国虽然经过长久的发展,已经是大国,但是距离真正的强大,还有一定距离,我们也可以从中得知,一个国家要想成为真正强大的国家,光有数量上的大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质量上的强才可以。
齐僖公去世之后,他的儿子,也就是齐桓公的哥哥齐襄公即位。
齐襄公这个人政治野心很大,想要塑造一个强大的齐国,但是,他的目标虽然远大,心胸却十分狭隘,因为早年当太子时,叔叔的儿子姜无知与自己享受了同样的待遇而心存不满,即位后就肆意报复,为了遮掩与妹妹文姜的乱伦之欢,甚至杀害了文姜的丈夫鲁国国君鲁桓公。齐襄公还是一个穷穷兵黩武的国君,不顾齐国的国情,四出用兵动武,为春秋各国所恐惧,因为连年征战,就埋下了许多隐患。
最终,齐襄公手下两个将领连称与管至父发动政变,杀死了齐襄公,扶持齐僖公的侄子姜无知为齐国新君,在刀光剑影之中,整个齐国就难免处在一副风雨飘摇的境地当中了。
面对着齐国的混乱局面,齐国的大臣们坐不住了,以高傒、国懿仲、雍廪、东郭牙为首的正统派大臣采取行动,先以请连称、管至父喝酒的方式杀死了他们,接下来又杀死了连称、管至父扶持起来的姜无知,这时的齐国出现了一个权力真空的局面。
齐僖公有三个儿子,齐襄公姜诸儿即位之后,另两个儿子姜纠与姜小白担心在国内被伤害,分别跑到齐国的邻国鲁国与莒国避难,姜无知被杀,使得两个人都看到了登上齐国最高位的希望,两个人都有即位资格,谁先回到国都临淄,谁就将成为齐国的新君。
一场“生死时速”式的权力赛跑随即展开,最终,姜小白笑到了最后,他以佯死迷惑了姜纠派来阻截他的管仲,抢先回到了临淄,在众臣的支持下即位,也就开启了一段富有奇丽色彩的历史。
(二)总设计师出场
所谓“乱世出英雄、治世出贤人”,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有作为的统治者基本都不是独立出现的,他的身后必须跟着一个强大的辅佐者或者一个精英团队,齐桓公的身后就是有这样的一个团队。
齐桓公即位后,就开始了搜罗人才的行动。为了吸引人才,他将只能用于迎接周王及诸侯大夫的庭燎之礼来迎接各地人才,下令全国的驿站要接待好前来投靠的各国人才;下令凡是国内的官吏引荐其它国家的人做事,如果引荐得好,就有赏赐,而引荐得不好,也不追究责任;更绝的是,齐桓公并不限于在齐国等人才上门,而是主动出击,专门成立了一个国外人才引进机构,组织了一个八十人的庞大队伍,给他们极好的待遇,让他们周游列国,目的就只有一个,向所到之国宣传齐国的人才政策,吸引各地人才前来齐国求发展;齐桓公每年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武艺高强之士,这大概也算是有史记录的最早的武林大会,通过武林大会一方面可以选拔出武功高强的人士增加齐军的战斗力,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这样的形式,推动全社会的尚武习武之风,提高整个人齐国的身体素质。
因为齐国对于人才的高度重视,使得春秋各国的各类人才纷纷涌到齐国,这也就为齐国的发展与强大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在齐桓公所招揽的诸多人才当中,管仲无疑是最出色的一个。
管仲本是齐桓公哥哥姜纠的老师,为了让姜纠抢在齐桓公之前回到齐都,管仲带兵前去阻截,甚至射了齐桓公一箭,如果不是恰好射在腰间的带钩之上,齐桓公只怕已经命丧黄泉了。
对于这样一个仇人,齐桓公却并不记仇,他欣赏管仲的才华,将改革的重任交给了管仲,管仲也就成为了齐国改革的总设计师,在齐桓公的支持下,管仲在齐国推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一场古代版的改革开放运动。(谁为谁狂整理于2009年6月29日)
—————————————————————————–
在我看来,一国领土的大小永远由实力的强弱决定,谈判那只是一种临时的借口,东南亚的几个国家目前正处在巨大的矛盾当中,一方面,它们知道如果现在不闹,日后根本没有机会了,一方面,它们也知道,即使现在闹了,也很难最终改变什么。
我们看看中国历史,新王朝建立之后,旧的臣民往往有很大的抵触情绪,但是,随着新王朝的实力不断强大,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并愿意让这些旧的臣民从新的王朝崛起中获得一些利益,那么,旧的臣民就转化成新的臣民,形成向新王朝的孝忠思想,我想,这可以给今天的中国一些启发。
—————————————————————————–
现在中国最担心的一种局面就是中国被塑造成东盟海上国家的共对敌人,那么,这些国家为了安全考虑,就会重新引入美国,这样,中国的南海安全就会受到更加严重的挑战,越菲印马这些国家只能搞浴池风暴,如果美国完全堂皇地参加进来,情况就不同了,我想,中国之所以保持极大克制,这是一个重要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经济方面的,东盟被中国视为东亚共同体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如果在这里刀兵相见,无疑就宣告了不再可能以经济整合东南亚。
—————————————————————————–
● 系列168:惊人穿越,2600年前的大国崛起(下)【评论】
(三)似曾相识的改革
齐桓公时代的这次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的领域涵盖了内政、军事、人事、经济等各个方面,齐桓公领导管仲主导的这次改革称不上后无来者,但是绝对是前无古人了,我们来看一下改革的一些具体措施:
在内政方面推进“三四五工程”,谓“叁其国”、“伍其鄙”、“四民分居”。“叁其国”、“伍其鄙”是一种行政划分体系,我们以今天的角度来理解当时的这套行政划分体系,就是将首都临淄划分三个区,区长由国君与两位高级官员兼任,而临淄之外的其它国土划分为五个省,每个省下辖县、乡镇等,有研究学者认为,这套政区划分体系是后期郡县制的雏形。要知道,当时的时代仍盛行分封制的,而这种行政划分体系是比分封制更先进的,通过这种多层次的行政体系的建立,可以使人民各安其居,各守其业,以发展社会生产,有利于巩固政权。“四民分居”并不是按高贵低劣的等级划分社会集团的制度,而是按职业划分社会集团,决定其居住区域,在这项举措中,士、农、工、商被一视同仁,均被认为是国家的基础,把这四大领域的从业人员均视为国家的支柱,认为工商与士农一样都是国家的基本人民,在思想认识上把工商的地位提高了,这种分居的目的是保持各个职业的相对稳定与职业技术的提高,齐国时代就在大力推动的职业教育为齐国的经济发展准备了大批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进一步推动了齐国改变的顺利进行。
在内政改革的同时,推动“作内政而寄军令”的军事改革。“作内政而寄军令”是要实现寓兵于农,兵民合一,把军事组织和行政组织统一起来。居民既是民众,又是兵士,既要从事各自的职业,又要于春秋二季进行军事训练。官吏们既是行政长官,又是军事统领;既管行政,又管军事,可谓“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寓兵于民”,这种“寓兵于民”的方式扩大了兵源,提高了战斗力,同时也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国家的军费支出。如果我们不好理解,就想想中国的民兵制度吧,这就是中国民兵制度的最早起源。通过上述的改革措施,齐国以相对较少的投入建立了一支拥有三万人规模的精锐部队,为日后为齐国的大国称霸打下了良好的军事基础。
在农业方面,齐国实施“相地而衰征”的土地改革。“相地”是指观测、观测评定土地,以区分土地的肥瘠、好坏。“衰征”是依照土地等级来赋税。这种新的土地制度是部分地取消公田与私田为前提的,使农民的负担相对平均,能够起到稳定农业人口的作用。我们用今天的眼光来分析当时齐国的农业改革,其实就是一个2600年前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将土地经营权下放,将土地按地质好坏平均分配给农民耕种,由于分租比例固定,农民多劳多得,自然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积极性。
在工商业方面,推动“官山海”式的改革。“官山海”也可以称为“管山海”或“管山管海。”齐国缺乏良田,但是也有齐国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那就是靠海多山,海水可以炼盐,山中有铁矿,齐国决定由国家来管理海盐和山铁的专卖,把原属私营的盐和铁的流通环节控制起来,收归国家专有。将海盐的生产权下放给私人,允许人民采伐枯材,煮海水制盐,然后由官府以统一价格收购,然后由政府运往国内外进行销售。与海盐一样,齐国对铁的生产与开发也是下放给人民,人民自己去开矿炼铁,然后将得来的铁原料的三分之一上交政府作为实物税,而铁的制成品则由政府统购统销,计其利润,官民三七分成,这三成实际就是产品税,国家得到铁和铁器之后,一部分交给官营企业生产,一部分供给农民、工匠和军器工场。铁器的销售也全部由政府下属的机构负责,加价后对外销售。官山海政策则是官办民营,由民间生产,政府统购统销,虽然也剥夺了工商业者的一部分收益,但是基本上还是互利的,这样的政策私商不仅不被反对,还受到了民间的热烈欢迎的,这样的政策也没有太多增添老百姓的直接负担,做到了所谓“善行而无辙迹”,不动声色之中既充实了国库收入,不利的影响面又减至最小,直接为齐国带来了大量的财政收入,极大地增强了齐国的经济实力。
在贸易方面,大力提倡对各诸侯国的贸易。一般而言,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经济改革多是农业改革,少数改革涉及到了工商业,而极少有改革会有关于贸易改革方面的内容,而齐国的这次改革还涉及到了贸易改革。因为齐国通过农业改革、工商业改革制造了大量的商品,只能对外销售才可以现实更大的利润(这与英国工业革命后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力推行自由贸易一事类似,与今天的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获得了极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也在极力推动全球贸易相类似),所以齐国对于诸候国之间贸易持积极鼓励的态度,采取各种方式打通与各国贸易通道,大力发展转口贸易,提倡自由贸易,降低贸易壁垒,主张低关税政策。齐桓公甚至为此专门召开国际会议,讨论降低关税的问题,要求各国共降低贸易关税,由五十税一(2%)降到百税一(1%),看似大家都要降,实际上,因为齐国是出口大国,齐国自然是受益方,这就使得齐国的商品可以更好地销往各国。齐国还充分利用贸易这个工具,大打经济战,为本国利益服务。齐国多次巧妙地与其它国家进行贸易战,通过贸易战甚至达到了一些军事行动不一定能取得的成果,比如齐鲁之间“齐纨鲁缟”经济战、齐楚之间“鹿皮”经济战、齐代之间“白狐皮”经济战,均取得了用贸易战打击对手的目的。
齐国大力吸引外商到齐国经商。齐国充分认识到外来投资对于推动本国实力增长的作用,为此制定了相应的鼓励措施,对于外地商人来齐经商者,除了给予低关税政策之外,还在生活给养方面给外商以优惠。齐国修改了专门的外商接待中心,对于来一乘车的外商免费提供伙食,对于来三乘车的外商再免费供应马的饲料,对于来五乘车的外商,除了享有以上优惠之外,还专门派出服侍人员,提供周到服务。可以说,我们今天为吸引外商投资所想到的优惠措施,那时的齐国早都想到了。为了吸引外商,齐国甚至设立了官营妓院,为外商服务,这件事虽然有点极端,是败坏民风之举,但是却可以说明齐国在发展经济方面的坚定态度。
试想,一个国家,既能招揽大量人才前来,又能招揽大批商人前来,这样的国家如果不富强,还有什么样的国家可以富强呢?
(四)鱼与渔
齐国在改革过程当中,不只重发展,重建设,还注意“以人为本”,进行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布兴“六德”,推行“九惠之教”。“以人为本”思想的最早来源就是出于齐国的这个时代,齐国改革的设计师管仲公开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及“齐国百姓,公之本也”的观点。“德有六兴”是指“厚其生、输以财、遗以利、宽其政、匡其急、振其穷”。“六德”的重点是要求为人们的生产创造条件、提供帮助,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但同时主张对老幼贫困之人进行生活救助。“九惠之教”,即九种惠民的政策。这九种惠民政策包括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病、通穷、振困和接绝。如果说“六德”重在改善生产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话,那么“九惠之教”则着重强调了对低收入群体、老年人及残疾人这样的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生活救助。
我们可以看得出来,齐国所主张的这种社会保障思想和措施比较系统全面,在具体的措施中,既注重在平时对于孤寡残疾、低收入人群、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救助,也注意强调对生产条件以及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提高弱势群体进行自救的能力;不仅主张灾荒发生以后对受灾群体进行及时的救济与安抚,更要求政府未雨绸缪,在灾害之前采取诸如农田水利建设、积谷备荒等积极措施,以使灾害减到最小程度。归纳起来,就是说齐国在社会保障方面既要授民以鱼,也要授民以渔,二者结合,由此初步构建了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框架。当然,这个制度从字面上理解起来是十分的完美与完善,但是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似乎还没有完全实现的可能,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六德”与“九惠”在当时更多是含有了设想与规划的成份。
总之,齐国采取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一揽子改革”,因为措施得当,没有引起社会动荡,没有去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比如,土地改革中,只是把属于国家的土地分给农民,而没有要求拥有土地的受分封者也交出土地,尽管这样的改革不彻底,但是也减少了来自外界的阻力,所以改革推进相对顺利,起到了“富国积财、富国强兵”的效果,齐国国力本来就不弱,经历这样的改革,更是蒸蒸日上,为齐桓公的称霸诸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因为改革取得成效,齐国一跃而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家,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尊王攘夷(此内容在本帖里有过多次说明,其实就是齐国的外交政策核心,那就是尊重周王室,打击外来少数民族政权的侵袭,以此形成齐国的国家权威),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制定了由齐国主导的新型大国秩序,塑造了齐国在诸侯各国之中的最大话语权。
当然了,我们这里不要误读“霸”的意思,在整个中国的古代,“霸”其实没有蛮横不讲理的意思,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称王称霸完全是两种意思,春秋时代的这个“霸”字反而有着非常正面的意义,在春秋时代,“霸”也称作伯,也是诸侯老大或做盟主的意思,要做霸主,首先要有强大的实力,其次也要承担起很大的责任,这可是一件吃力而不容易讨好的事情,不过齐桓公与管仲却将这件事做得有声有色,或许他们的出现也就是为了开创一种春秋时代的新型政治秩序所准备的。
虽然因为距今历史久远,齐国的发展已经为我们遗忘或忽视,实际上,齐国让人震惊的不仅仅是齐桓公执政这一段时间的历史。齐国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超过八百年的一个地方政权,在经济上采取重商主义,在政治方面注重以法治国,在用人制度方面举贤尚功(简单地理解,就是推举有贤能的人,重用有功劳的人),在军事方面则有以孙子、孙武为代表建立起的系统军事理论,在文化方面有稷下学宫,引发了“百家争鸣”,都为当代中国的崛起提供了最佳的历史借鉴与参考,认真研读这一段历史,可以让我们对今天中国的崛起有更多的信心,更多的底气,甚至也可以避免走更多的弯路。(谁为谁狂整理于2009年6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