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
(2011-10-07 07:33)
觉得是时候好好谈一下中国经济了。
这几天,关于中国经济的大事情,有两件。一件是闹得纷纷扬扬的温州高利贷链条出现问题,导致了有私人企业老板跑路和跳楼的连环事件。另一件是美国参议院针对中国产品搞贸易保护的事件。
出现第一件事情,说明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国民间资金,如何健康发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正面效应的因素,是必须关注的问题。毕竟出现高利贷,就像全民传销一样,对家庭、朋友和亲戚这些社会链接的破坏,是相当猛烈的。其实这个社会,有两种合法的高利贷,一个是信用卡,不知道中国怎么样,美国这边都是20%奔向30%的。另一个是短期小额贷款,年利率是以300%或者更高算了。
除此之外,大部分的商业信贷,要么就是credit line,就是信用额,要么就是企业债券和现金市场。这两方面,都是中国现在金融行业的短板。而要实现这种转变,把现在的黑市和灰市的民间信贷,变成合法金融体系的一部分,从而纳入政府监管的范围,必须实现利率的市场化。
不过目前来看,高利贷问题还是属于可控的范围。毕竟,没有高利润支撑,任何高利贷都一定会最后断链。前一阵子,这个支撑点是疯狂上涨的房地产价格。但是自从各种针对房地产的紧缩政策,比如说限售,收紧银根等等,虽然不足以完成压制住房价的上涨,但要是靠它来支撑高利贷产业链,那就是笑话了。
至于在温州这些地方,民间资本过于雄厚,用于玩高利贷的钱,不一定是银行体系的再贷款。要是当地政府急吼吼地跑出去救人,恐怕各级官员不少来历明白和不明白的资金,也砸了不少进去。而这些现金,要是没有被人卷走的话,估计大概也是在某些房地产楼盘里面躺着吧。当然这些高利贷的破灭,对当地的各种实体企业影响任何,倒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这个就是第二个问题,中国民营中小企业经营环境艰难的问题。因为中国的民营中小企业,本来资金成本就比较高,主要依赖于民间贷款。再加上用工成本,因为民工荒而上去了。交易成本,因为人民币的部分升值也企高了。但是市场那一头,缺乏定价权,反而因为欧洲和美国的萧条,售价很难上去。在这种情况下,沿海地区估计会面临比较困难的一个中小企业结业的浪潮。这里不用破产这个词,是因为不是因为企业亏损而倒闭,而是因为生意难做,所以不如关门拉到了。真正破产的,恐怕就是无心做正行生意,资本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去炒一炒楼盘,或者放一放贷之类。
但是美国参议院的动作,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企业面临的生存条件,可能会进一步恶化。为啥这么说呢?因为我以前说过,如果美国政府决定将中国的所有产品都加关税45%的话,你反而不用怕。因为中国出口加拿大和墨西哥的产品,如果要比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便宜45%,将近一半的时候,那么这两个国家的所有人,都要改行做走私了。本来人家就是走私毒品的,现在得了,装点其他货就行了。
但是美国政府极有可能的做法,就是给予美国的任何行业的任何企业,一个方便起诉中国某些产品的法律便利,那么这些企业就会靠法律武器,当讼棍来牟利了。很简单,因为中国和美国的产品,直接竞争的只有两个部分。一个是新能源的风能和太阳能产品,一个是华为的路由器和交换器。在中国的所有出口产品中,还不到15%的比重。说到底,就是打翻中国的产品,也是开门给其他国家的竞争产品,对美国本身企业和就业并没有影响。
但是出现的情况,就是现在在家具行业中已经出现的情况,那就是美国的家具企业,因为美国国会通过的法案,可以随时向中国企业提出诉讼。诉讼的结果,就是大家私下了结。你中国的家具企业,付我美国家具企业一个金额,大概是一年几百万美元吧,那么我就不折腾你了。就是说中国企业的出口产品,该卖什么价,还是什么价,只不过利润更低了,因为被美国的企业给勒索了一笔。但是美国企业,想一想我靠勒索你吃饭,那我还建个屁厂房,请个屁工人,不如就开个挂着家具公司的律师办事处就行了。发个律师信,几百万到手,自己留着多好。
有人说,那么干脆,我们就经济转型,不搞外贸出口,搞内需,免得成天被人勒索。这话说得不错,但是以中国之大,人口之多,只搞外贸,不搞内需,没法持续发展。而只搞内需,放弃外贸,也是一条找死的路子。所以现在外贸面临的困境,是因为大家认识不清个中原因的观念问题。
因此这个系列,主要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解困之道,不然的话,未来的经济路子会越走越窄。
之二
(2011-10-08 15:22)
中国对外经济的困境,其实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贸易顺差,尤其是对美国和欧洲的贸易顺差太大。而这个原因,主要在于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这个牌子太大。那么解困之道,就是要放弃中国制造这个牌子。
听到的人,估计会一下子从椅子上跌下来。放弃中国制造?岂不是背道而驰?那我们先看一看,在中国制造风行世界之前,有一段时间,就是80-90年代的时候,是日本制造。记得那时候的日本制造,在美国是激发了不少民愤的。著名的陈果仁案,就是整个美国民间反日情绪高涨的产物。其实相比于当年美国的反日情绪,今天美国的反华情绪,其实在民间并没有啥子市场。根据美国的民意调查,反华情绪最高涨的美国阶层,主要在国会,而且大部分国会议员的助理之类。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日本是美国政治和外交上的殖民地,因此一旦美国民间反日情绪高涨,并不会造成美日国家之间的冲突。所以一旦美国老百姓很“愤怒”,那你日本政府岂不是要出来乖乖地洗地,用经济让步,来为美国民众消气。
反之中国大不相同,因为中国政府在许多国际事务上,是可以做到独立自主的。离开中国的合作,美国是很多事情难以成事的。而在这种你完全无法全力掌控的情况下,你搞全民大悲愤的话,人家要是不像日本人那样乖巧,主动降低身段来曲引的话,你可能会搞到玩火者自焚的地步。就算是当时有中国政府高官出来搞消气外交,那也是自己的董事会里面,小算盘扒拉过,每一笔账都算得很清楚,是赚钱的买卖,才肯去做的。
那么中国制造,其实是代替了日本制造这个招牌,在世界上招摇过市,引人侧目,自然就要被人敲打一番,来换取你在别的地方让步。比如说开放中国金融领域啊,稀土资源啊,诸如此类。可是中国为了维护中国制造带来的好处,就必须和人讨价还价,在别的地方上做出让步,值不值得?我的答案,是不值得。因为中国制造下面带来的贸易额,是不准确的假数字。因为中国制造带来的顺差,并不是100%都是在中国的手里。
这里就和大家做几个运算----
顺差=出口-进口。这个大家都明白,如果出口小于进口,就是逆差了。那么中国出口的是最终成品,上面贴了中国制造的牌子。但是很有可能,有的产品只是最后一道总装的工序在中国,而之前的所有零件,其实都是来源于进口。这个是所谓三来一补的最初形式。那么在这个顺差,就是纯利润(从国家的层面来讲),其实还有一个方程式。
利润=中国工人工资+中国政府各类税收+中国土地租金和水电收费等等+外国资本家利润。当然这里还要考虑到人家外资可能一笔下来,有设备折旧等等。不过这里简化一下,便于理解。然后,随着中国工业水平的提高,劳工素质的上升,那么也许就会有更多的提供零件生产的外资厂家进来,然后这些厂家里面,就出现前面利润方程式同样的东西。
其实这里说的东西,对做工业的人来说,就是一个供应链的概念。一个产品,从生产到销售,是通过这样一个循环:
能源+原材料-》初级零部件-》高级零部件-》最终产品-》软件+品牌溢价-》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消费者。
所谓软硬件之分,有的是纯硬件,或者是接近纯硬件。比如说一只铅笔,大概没有什么品牌溢价了。而一件名牌服装,那么就有很高的品牌溢价。另一种就是纯软件,比如说音响产品,一张CD和DVD真的无法,和上面的电视剧和电影的价值相比。当然很多是软硬兼有,比如说iPhone,从中国出去的最终产品,并非是实际意义上的最终产品,而是要加上软件系统,才可以到消费者手上去的。
如果说从中国到美国去的iPhone的总额是A的话,其实很可能,这个A里面,其实是包括来自于日本的零配件B的。所以中国对美国的顺差是A,可是中国自己的顺差,其实只是A-B,而且这个A-B还包括外商的利润在里面。如果这个外商,就是美国或者日本来的,人家利润往国内一汇,你还要把这一部分减掉。
其实就是说,中国在面对美国讨价还价的时候,并不是在为了自己的真实价钱,在讨价还价。事实就是,中国还在帮日本的那部分好处,在和美国讨价还价。那么中国因为这个A的好处,就被迫要在其他方面,比如说金融开放上,去做一个等价于A的交换。因为美国人认为这个才是公平贸易。可是这个公平贸易对中国并不公平,因为中国抗起来的A,也许里面自己并不占大头,而是日本的头更大一些。当然这里的日本,你也可以代换成韩国和台湾等等。因此值不值得和美国讨价还价,主要看这个用来讨价的砝码里面,自己的成色是多大。不要和我说,95%国产化。因为有可能人家5%的关键零件,比你的价格总和要高。好像我只提供一个CPU,你可以提供机器外壳,电源线等等。
之三
(2011-10-11 10:30)
日本因为老被人剪羊毛,所以就用了金蝉脱壳和瞒天过海的伎俩,把日本制造进行了一个大的改进。主要的一招,就是躲到了中国这个手上有大烧火棍的大个子的背后,其实就是将大部分日本制造的零配件,在中国组装,贴上一个中国制造的牌子。另一招,就是将日本汽车的最后一道工序移到美国,毕竟这个是它的第一大市场,然后靠日本的零配件供应,将日本汽车变成了美国和加拿大制造。虽然前一阵子奥巴马政府为了救援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把丰田为代表的日本汽车系列放上了砧板,不过目的,也主要还是要虎口拔牙,将部分市场抢救出来,为三大汽车续命。因为你的手太重,就会导致丰田靡下的美国工人们失业了。
但是在这种安排下,还是有个弊病,就是你的供应链,还是可以被人攻击。本来原先的估计,就是一旦藏在了中国的背后,那么贸易顺差被美国国会拿出来说事的机会,就比较小了。那么美国人就不会那么猴巴巴地看做汇率市场的波动。这个时候,日元对美元,可以跌倒120,也没有多少人在意。不过2008年之后,美国出问题,采取的方法,就是一直逼迫日元升值。那就是美元对欧元跌,你日元要向欧元看齐,不能跟着走下来。而美元对欧元涨,那你日元必须跟着往上,保持和美元的差距。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零部件出口到美国,就会受到美国的零部件厂商的有力阻击。那么这样的话,搞到最后,那么就是日本的零部件和最后组装,都会跑掉了。而日本在大地震之后带来的核辐射,给世界上不少国家一个完美的借口,来抵制日本的零部件进口。再加上电力紧张,交通不畅,然后日元冲着70去了,都会逼迫日本的零部件厂商们逃出苦海。
这个时候,中国,尤其是辽宁的中南部,是一个预计的最好去处。但是这个有赖于人民币和美元的某种挂钩,不然的话,人民币汇率和日元一起狂奔,那么人家还不如跑美国呢。这也是美国国会逼迫人民币升值的一大动因。
从这里看得出来,中国制造的发展方向,其实和日本以前走的路子应该比较相似。那就是尽量充实“中国制造”成品的内涵量,如果条件成熟,可以考虑放弃一部分外销商品的贴牌,从而保证中国对美国和欧洲贸易的顺差,不会继续扩大,而是出现递减趋势,这么来讲,虽然人家也是揣着聪明装糊涂,毕竟字面上的数字,不好糊弄了。
那么这样会不会引发失业问题?主要看你用于最后工序装配的那部分工人,可不可以转移到产品链的前端上去。而且还在于中国自己的产业可不可以把前端的肥肉自己给独家吃了。当然产品软件和品牌到销售的环节,也可以主动出击。比如说最近几年中国商家在日本还是斩获了不少。但是这个方向,和制造业中的关键技术一样,平时是不容易搞到手的。在目前这样的经济危机之下,反而可以逼宫,装几车细软回来。
在考虑到换牌动作,我自己的认知,对待美国市场的最佳国家,应该是哥伦比亚。这个国家,因为和美国的合作,在禁毒方面,美国有赖于哥伦比亚,而且还想用它来制衡委内瑞拉。因此对中国在这里的贴牌行为,只能采取容忍状态。而中国和委内瑞拉的关系不错,也保证了可以在两边都说上话,反而比美国更有能力调解大家都不和。但是这个行动,取决于美国和哥伦比亚贸易自由协定的通过,也要看中国对另一条巴拿马运河式样的南北通道,可不可以成型。在欧洲方面,中国在希腊和爱尔兰的某些举动,都有混入欧元区,从而躲过欧元区经济的贸易保护。但一个更好的选择,其实是在沙特。因为沙特是产油大国,经济比较单一,自身有经济多元化的意向。而沙特的地位特殊,导致全世界各大国,都不希望看到沙特出现动荡,这里会相对的比较安全。再加上,现在中东北非局势动荡,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就业问题的话,那么将来世界就不得安宁。
基于这些考虑,而且由于法国在利比亚的局势转好,不排除对中东采取特殊待遇,给Made In Middle East,中东制造,一个方便之门,为未来的地中海俱乐部提供铺垫。而美国为了保住在中东的影响力,肯定也会动用经济因素来讨好中东人民。那么建立在牺牲中国制造,来换取中东制造的部分空间,从而稳定中东就业局势的努力,不是没有出现的可能。
那么中国可不可以做到未雨绸缪,抢先介入中东,尤其是沙特,当是中国政府需要考虑到目标之一。毕竟,把桥头堡建到沙特,对中国的非洲投资安全、能源和原材料供应保障、还有新疆的反恐,都是大利。
之四
(2011-10-20 15:05)
现在谈一点更重要,和大家利益比较切身的事情,就是中国经济的现状。
先说一下,刚刚出来的经济数字,似乎工业生产数字,国内投资和消费增长都颇为不错。但是外贸有下滑趋势,看起来GDP增长9.1%中间,有可能外贸的贡献已经是负数,可能减掉了0.1-2个增长点。这样看来,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开始走入关键阶段。从长远看,外贸规模和顺差估计都会下降,这个看美国、欧洲和日本几个大经济体的消费不振,应该可以估计到。而全球的其他地区,会进入社会和政治动荡期,也会对中国的外贸形成负面影响。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政府有可能对外贸企业进行适当的扶持,使得这个转型过程中,外贸下降的速度避免过慢。所以人民币升值的幅度,会相对收缩。为了避免被人家攻击的口实,我倒是觉得,目前这种升值一个区域,然后就稳在那里的做法,有点呆板。倒是不如把人民币变动的区间扩大,让其波动稍微大一点。你要是目标是升6%,你完全不需要升1点,停一下,然后再升。你完全可以升它3%,然后掉它4%,然后再升2%,这样玩一把,市场决定嘛。
当然前面说的外贸,主要是面向美国和欧洲的直接外贸规模是不应该再增加了。那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外贸还是可以增加。尤其是前面我说过的通过哥伦比亚和沙特阿拉伯的“转口”贸易,就不错。比如说你温州那么多钱,玩高利贷这样的轮盘赌,还不如在这些地方起来,然后带一大票中国劳工过去,于国于民于己,都是好事一桩。比如上次说到的沙特,就有朋友专门委托帮他们招募中国商家呢。毕竟搞经济特区的本事和技术,除了中国人,世界上也没有更好的人选了。
这里就谈一下温州的事情,算是回答温州的朋友们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如何为民间资本寻找一个更好的出路?
最理想的情况,当然就是发展一个完善的债券市场,尤其是通过各种现金和票据,让中小企们可以在这个市场上更好的融资。但是要出现这个市场,就必须实行某种程度上的利率市场化,而不是现在这种央行严格控制利率的状态。可是要出现这样的情况,你又必须让整个社会的各行各业之间,行业的利润率出现某种情况的趋同。比如现在这样,如果你有一个暴利的房地产行业,那么出现的情况,恐怕是全国的资金,都会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全部去了房地产,从而导致其他行业,比如说国家基建项目等等,都拿不到贷款了,除非你的贷款利率一起向房地产行业靠拢。要是这样的话,那今天大家抱怨的房地产价格还不上了天价,然后象日本1997和美国2007一样,炸得大伙儿血肉横飞?说到底,现在靠控制贷款规模还可以压一压过热的房地产,要是变成只能靠央行公开市场的利率操控,估计今天的房地产恐怕还要翻山越岭呢。
所以考虑温州这样的民间资金流向,似乎还是没有一个完全之策。也许以国家担保的方式,搞些中小企业专项贷款,可以比官方贷款利率高一个合理的点数,倒是一个折中的方案。另外就是要发现一些新的增长点,让温州佬们去折腾。我现在看好的一个领域,就是可以代替直升飞机执行不少民用任务的无人遥控飞机。这玩意真的可以带动不少新的行业出来。
之五
(2011-10-21 15:51)
刚刚谈到温州的事情,就出现了地方政府发债的新政策。对这个政策,要明白,其实是早一点可以出来的,只不过碰到温州这件事,就显得好像是救高利贷行为了,所以等到事情平息一点,才好出台。
首先试点地区是上海、浙江、广东和深圳,是因为这些地方民间资本确实泛滥成灾,没有地方去。结果就是到处冲击金融和物价次序。不光是要冲击房地产市场,还要玩什么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之类的东东。
记得以前美国加州电价上了天价,结果安然公司一倒闭,就自由落体掉下来了。估计中国的民间高利贷资金链,断了温州的,再断一下鄂尔多斯的,泗洪的,盘锦的,那么估计有些方面的物价就会跌下来了。
我对温州人的印象一直不错。记得在80年代中期的时候,我在火车上见到过一群温州跑到西北闯天下的小裁缝姑娘们。其中一位惊为天人,会让现在的所谓明星姐姐们躲起来不敢见人的了。然后10年后。我漫步在法国的地中海沿岸的马赛、里昂和坎城,又碰到温州人在这里的大街小巷里做生意。但是要是温州的狠劲拿到金融投机上瞎折腾,那可是会被折腾得死去活来的。别说世界上的历史,就是中国的历史上,搞金融折腾的山西票号和皖南钱庄,都在历史的大风浪中烟消云散。
地方债券的出现,也算是为这些游资提供一个出路的法子。因为中国还处在大规模建设国家的阶段,因此支持国家基础建设的主要国企银行,必须对这些战略项目提供低利率的支持,使得利率市场化的目标还比较遥远。所以提供一些折中的法子,让不满意现在各大银行存款利率的民间资金有个去处。而中央对地方自行发债的放权,其中一大交换条件,就是地方政府必须落实廉租房按质按量的完成任务。你好我好大家好,你地方政府不磨磨蹭蹭,不敷衍了事,那么中央也得派点大糖果,是不是?不然的话,你让中央在老百姓面前丢脸,拿不出像样的政绩,那么人家也会给你小鞋子穿,搞得你也鸡飞狗跳,那就不和谐了嘛。
另外也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在靠城投之类的融资平台,去圈银行的钱,然后让国家买单的路子,也没办法走下去了。这样导致的债务压力和资金短缺,也确实需要提供出路解决一下。如果以后开了地方债的口子,那么地方政府少搞点土地财政,推高地价和房价。然后再开征一下房产税,或者说房屋闲置税的话,那么就不用学着香港政府那样,往死胡同里面奔了。
我的担忧倒是,今后几年的日子里面,如果不寻找到新的增长点的话,上海、广东和深圳这些地方的经济增长速度,会变得比较缓慢,会形成债务压力加重的局面。你总不能折腾世博会、亚运会、大运会这些打鸡血的东东吧。偶然为之一下,还可以糊弄过去,你要是上了瘾了,总不能搞什么国博会、省博会、市博会、县博会、区博会、乡博会和村博会,或者什么中运会、小运会、幼运会、婴运会和未出生运会吧。大家有点出息,好不好?
注:本文综合整理自《中国经济的困境和破局1-3》、《当前局势的几点看法(4)、(5)》;
美国这样无赖,我们也无需客气,美国勒索我们,我们就搞他的大品牌,特别是那些象征美国的品牌,比如可乐、汽车业、iphone,就像挖沃尔玛、惠普、奥迪斯那样,把美国品牌搞臭搞烂,反正中国在流行品种方面没什么品牌可言,人家对中国的品牌认可是物美价廉的理性认可,而不是我们对欧美、日韩的盲目崇拜。也就是说我们的品牌过硬,不怕搞.,而他们就不一样了,特别是美国,大品牌背后就是影响国策的大利益集团,我们搞他们品牌可以迅速传导到美国国会上,美国靠“美国梦”立国,我们就从“破梦”入手。看谁伤得起
老板们用企业作为资产抵押到银行高额贷款。然后贷款拿去炒房地产。国家限购之后,钱砸在那里了。然后银行贷款还款时间到了,而且银行贷款额度给控制住了,所以新贷还旧贷行不通了。于是去拿高利贷还款。现在高利贷又开始追命了,于是跑路。
这个是整个地区的问题,于是官府有选择地让一些工厂跨了,把工人逼到街上,然后逼迫中央放手一把,呵呵。–井底望天
在下觉得不用放弃制造业,毕竟中国需要就业,等等。其实产业升级跟放弃低端制造业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因为中国的国情跟其他国家并不一样。中国的东部是发达,但中西部地区还相对落后,而当时三来一补的员工还全是中西部来城的农民工,所以现在逐步利用设立特区等等手段放开中西部地区,然后把那些产业转移到中西部,这其实这中西部又走了当时东部的路,而东部发达地区,就可以产业升级,走当时发达国家走过的路。
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当然王阳明,是个异数的大牛人。我也比较不喜欢只能空谈,不能动手的人。所以自己努力做到可以动手。
想用一个程序,马上自己就写出来。想在家里加个东西,马上木工、电工、水暖工的活就可以干。诸如此类。–井底望天
我觉得中国不能和美国比,最近本的国情不一样,我们开放起来经济发展才30多年,美国已经几个世纪的资本原始积累。中国现在在逐步改进,毕竟一个现代化年轻的国家由发展中国家走向发达国家不是一朝一夕的,难免会出现失误。我坚信,中国会越来越好!!
中国制造的意义,并不在于赚了多少钱,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对内来讲,它提供了大量的工业就业,这些工业人口,是中国城市化的最原始推动力,而城市化和工业化,又是中国未来十几年最大的内需来源,毕竟强大的中产阶级还没有形成,还有至少四五亿农民需要转化为产业工人。没有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城市无法消化这部分农业人口,从而导致工业化的停滞。
对外来讲,中国制造,重塑了国际经济的产业分工,使得大量资源型经济体从依附西方经济转而依附中国,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危机后,不少发展中国家经济没有跟着一起陷入危机的最大原因。如果没有中国制造,中国靠什么来形成虹吸效应?靠高端制造业,那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至少在十几年内,对中国来讲这是不可想象的。
高端制造业与低端制造业的分离,本来是美国总结英国衰落经验的妙手,但遇到中国这样高端制造业已经开始成型,还有大量人口需要低端制造业的特殊国家,这种方式就行不通了。这也是美国为什么要逼迫人民币快速升值的最大原因,问题是这样的结果中国根本不能接受,假如扼杀掉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的失业会使得工业化停滞,既使沿海产业升级完成,大量失业且无地的贫困人口也会把中国经济拖向深渊。所以这种矛盾是结构性的,中美都有无法妥协的理由。
对中国来讲,高端产业链暂时竞争不过西方不可怕,因为我们还有实体经济,有中国制造维系着就业基本面,有就业就有工业化的继续前行,就有形成更大内需市场(金砖国家经济圈主要是靠这种动力带动的)的城市化源动力。这几年西方经济停滞,金砖国家经济不断上升,并形成独立于西方经济体外的自循环的雏形,是中国未来最大的倚仗。
对美国来讲,未来有三个大弱点无法解决:
1、国内透支严重,美国人劳动少消费多。
2、中国市场规模大于美国市场,而且差距会越来越大
3、中国有着完整的产业链,而美国只有高端产业链。
第三条,目前大多数人都不注意,但这条对美国来讲是致命的,因为我们的产业整合是在国内完成的,而美国的产业链经过了更多经济体的合作,成本更高。
总之,在城市化基本完成以前,中国制造对中国经济来讲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中国目前最大的优势,盲目放弃,忧患很大。
中国制造是中国城市化的源动力,假如不能解决大量城镇人口的就业问题,城市化过程就会停滞,而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是未来十几年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最大源动力和最大内需。
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很简单,就是勒紧裤腰带过上三五年紧日子,现在不是出口不好做么?不是贸易壁垒高么?我们关停一部分产能,剩下的产能日子自然就好过了,这样虽然会导致GDP增速放慢,失业率上升,但恰恰可以缓解劳工不足的问题。
最近几年,中国大量进口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太厉害,国外资本为了拉高价格,扩大自身产能,资金链也很紧,如果中国一紧缩,特别是房地产建设一放慢,很多矿企会受不了,对中国矿企的海外收购,会有相当大的帮助
最后一个好处,就是产业升级了,危机越深刻,大家越困难,中国的产业升级越顺利,越容易吸引人才和技术。西方现在的问题是弹尽粮绝,而我们只是中场休息,两三年不开工,中国人大多撑得住,西方人就未必了,我们为啥要怕壁垒?
新华网:现行统计方法造成我贸易顺差严重夸大 改革研究已启动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1-10/21/c_111111756.htm
看来井大是内部人士啊~~没说多久,国家就出来这个新闻。。。遥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