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黄克功案件》在第一个国家“宪法日”里首映,成为普及宪法难忘的记忆。为创作这部电影我们历时9年,终于在这个神圣的日子,表达了我们对全面依法治国的坚定信心。
电影是反映历史的镜子。1937年10月,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第六大队队长黄克功,因求婚不成,遂枪杀陕北公学女生刘茜。此案成为延安和国民党统治区共同关注的热点。审判重任落在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审判长雷经天和公诉人胡耀邦身上。延安那场阳光下的审判,呈现给世人和后来人看得见的公平和正义,展现了共产党人恪守的法魂,它庄严宣示:不论职务多高,功劳多大,资历多深,违法者必惩,功臣和平民,两碗水都要端平。此案以黄克功和刘茜两条生命确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石。延安军民称赞“杀了黄克功,为党敲警钟”,在国统区,民主人士李公朴评价:“它为将来的新中国建立了好的法律的榜样。”
历史是今天的镜子。70多年前在延安那个阳光法庭上,毛泽东布大信于天下:“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治党从严,惩一儆众,是延安时期共产党就立下的规矩,它庄严宣誓:没有铁打的纪律就不会有铁打的江山。
为了实现电影创作的新突破,我们毅然奔赴天寒地冻的陕北高原,挖掘共产党人在高原僻壤播种的信仰和传统。在中央档案馆,我们看到毛泽东给雷经天回信的手迹,信中几处修改仍能感受到当时统帅心灵的波澜。胡耀邦的公诉书,完整的庭审记录,雷经天在判决书上的最后签字等等细节,让人感到激扬的情感穿透岁月风尘扑面而来,让我们重新感受一次灵魂的审判,重新审验共产党为民执法的历史起点。
党的十八大之后,从严治党和反对腐败如霹雳闪电划破历史的天空,不管是谁、不管地位多高、权力多大,老虎苍蝇一起打。自薄熙来被绳之以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成为热议的主题。历史是公正的审判长,当年毛泽东领导下的共产党没有赦免杀人的黄克功,正如雷经天申明:“如果赦免了黄克功,共产党就不姓共了,人民就会与我们不共戴天。今天我们不判黄克功死刑,就是判了我们未来的死刑!”正因共产党手执为民的法绳,抱持公平正义的法魂,尊重人民意愿,才赢得了民心。从此,陕北高原走出一支军纪严明战无不胜的军队,走出领导中国革命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全国政权,赢得了立宪安邦的领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就是党的领导力量的体现。以史为鉴,可知得失。对于当今所有执掌权力的领导干部,应当以黄克功为前车之鉴,戒骄戒躁,不可居功自傲,更不可恣意任性,目无法纪。只有自觉遵行党纪和国家各项法律,才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四个全面”的伟大战略蓝图。
当前,全面依法治国,更需要法治精神的学习、教育和传播。电影《黄克功案件》把那些枯燥的法条演绎成生动感人的故事,形象地弘扬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重温延安那场阳光下的审判,就是要高举起法治的精神火炬,点燃人们全面建设法治国家的梦想。
(作者:王兴东,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该片编剧;王浙滨,该片总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