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郑永年:中国的爱国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2016-06-21 17:56 战略·谋略 ⁄ 共 3666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长期以来,国际社会总是把中国的民族主义和其外交政策联系起来,认为中国外交政策是受民族主义所驱动。这方面的文献也越来越多,给人的印象好像是中国人有多么排外、多么厌恶西方或者其他国家。在亚洲,日本更是把中日关系的恶化,归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所推行的爱国主义教育运动。

的确,受1989年天安门事件的影响,中国政府推行了持久的爱国主义教育运动,以确立年轻一代的国家认同。当时领导人的判断是,年轻人之所以推动和参与激进政治运动,是因为过分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这一教育运动通过不同形式延伸至今。近年来,电视上尽是无穷的抗日战争的片子。

但很难说这种爱国主义教育运动是成功的。就拿中国对日本的认同来说,这些年来,中国人不远千里到日本购买马桶盖、电饭锅、感冒药、安全套等等日本商品,疯狂程度令各国惊讶。对欧美国家的商品也如此。这里并不是说买日本商品或者到日本购物,就等于不爱国了。现在的中国人有能力把对一个国家的政治认同,和对这个国家的产品认同分离开来。吃麦当劳和看好莱坞大片不见得是爱美国,穿戴欧洲名牌也不见得是爱欧洲。实际上,如果爱国主义不能超越“不买日货、买国货”的初级阶段,就会是贫穷的爱国主义。不过,在东亚的环境里,人们的购物行为也确实能够反映出有关爱国主义的一些问题:在韩国很少看到日本车,人们都是以买国货为荣的。

如果物质商品还说得过去,代表文化认同的文化产品又如何呢?德国人在18世纪和19世纪构建德国民族主义时,是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实际上,在所有国家,对自己国家的文化认同都是民族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的“哈日”“哈韩”,已经发展到不可理喻的程度。没有人会否认一个国家文化开放的重要性,中国需要引入大量的国外优秀文化,现在这方面做得大大不够,文化市场仍然是很封闭的。可惜的是,西方和日本的色情低俗文化在中国到处都是。一些人说,色情文化也可以理解,因为它满足了一部分中国人的需要。但主流文化和色情化不分,那又如何解释呢?日本的AV女优,即使在日本也大都流行于地方小报,但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企业等机构纷纷邀请她们登台捧场,消息公然见于主流媒体。

从民族主义的角度看,爱国主义教育至少必须增加人民的民族性,而不是相反。为什么“反日”教育的结果促成了民众的“亲日”呢?“反美”教育导向了民众的“亲美”呢?这就需要反思那么多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运动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政府部门一直在主导这场运动,是爱国主义的物质和思想的供应方。出现了问题,有关部门需要反思。稍作分析,不难发现爱国主义教育运动过程中的诸种不足和弊端。

首先,爱国主义教育运动不仅主题不明确,而且泛政治化。在很大程度上,爱国教育运动演变成对执政党的意识形态的宣传。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包括马克思主义等不是不可以宣传,因为在中国的环境中,它也是爱国主义的一部分。不过,党的意识形态并不是爱国主义的全部,并不能涵盖爱国主义的广泛内容。并且,党的意识形态是一种精英意识形态,很难为普通民众所理解和接受。

一旦爱国主义教育被党化,历史虚无主义就变得不可避免。这些年来,人们一直在批评历史虚无主义,但不同形式的历史虚伪主义还是层出不穷,甚至变得更严重,不同知识群体都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以自己的方式搞历史虚无主义。道理很简单,一旦党化,很多事情就说不清楚了,例如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关系问题。但如果超越党的意识形态,把国共两党的历史置于近代以来国家追求独立和建设的大背景下,就容易还原历史的真实。

同样的道理,过于强调党化,人们便要对各种事物进行“削足适履”式的处理来符合政治的需要。例如抗日战争片子,这些年已经制造出多少毫无思想性和严肃性,充满无聊的娱乐性甚至色情性的电视片?为什么中国人拍不出好莱坞式的融合思想性、严肃性和娱乐性的大片来?爱国主义永远是好莱坞大片的主题。为什么中国的片子往往给人们相反的教育?

很多爱国主义教育的读物,因为太注重要单方面灌输给老百姓,就演变达成泛泛而谈和廉价的道德教义,根本没有留给人任何思考的空间。没有对事物的理性思考,就不会对该事物产生长久的爱。国家事务亦然。

单向灌输式教育的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容不得不同意见,最后导致了该意见的退出,甚至走向反面。爱国主义尽管有人们本能的一面,但也是建立在理性思考之上。灌输式的教育只能接受,而不能反思,更不能拒接。以这种方式所接受的观念没有可以持续性,一旦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思想就会发生巨变,从爱国走向爱国的反面。因此,对西方和日本非理性的批评,最后导致了人们盲目的“爱”西方和日本;同样,非理性的和盲目的爱国主义宣传,经常导致人们的反感。

就国家政策而言,爱国主义教育运动并没有和有效的社会政策结合起来,导致过于虚幻而不实。爱国主义教育尽是些大道理,和老百姓的生活毫无关系。看看其他国家,爱国主义教育或者国民教育,往往能够和国家的社会政策有效结合起来。一个简单的问题就是,你凭什么叫人家爱国?新加坡的李光耀先生面对一个多种族的社会,其爱国主义教育非常有效。在李光耀先生看来,如果新加坡的每一个居民都成为了国家的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所有新加坡人的爱国主义就有了物质基础。基于这个认识,新加坡政府实行“居者有其屋”的政策,把新加坡人和新加坡社会连接在一起。之后,新加坡的各种社会政策都能强化国人对国家的认同感。在社会科学里面,有很多文献都论证了社会政策和爱国主义(或者民族主义)之间的关联。这在所有国家都是如此。道理不难明白。社会政策是近代以来实现公民权的最有效途径。一般而言,只有充分享受公民权的老百姓,才会具有近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

更为重要的是,精英阶层的“不爱国主义”不仅消减了爱国主义教育运动的效果,更是为社会的不爱国主义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无论在党内、在政府、在学校、在企业和各种社会组织,精英们说起爱国主义滔滔不绝、洋洋洒洒,但老百姓所看到的是他们都拼命地把自己的子女和财产放到国外。在很长时间里,中国上上下下都出“裸官”,为世界所少见。一些精英为了个人的哪怕是一点点私利,而公然出卖国家利益。“裸官”的现象直到近年才得到关注和纠正。几乎在所有社会,中产阶级是爱国主义的主体和载体,中国则不然。人们说,中国只有穷人是爱国的。这话尽管有点夸张,但也反映了很多事实。原因在于,穷人走不掉,要一辈子生活在这个国家,而中产阶级则随时都可以离开这个国家。不过,这也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如果精英阶层不爱国,只有穷人爱国,这个国家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爱国主义教育需要,而且可能。不过,它必须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这个角度来看,爱国主义并非一定要由国家来推动,而是要由社会力量来推动。一旦由执政党来推动,就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党的意识形态问题,很多问题就不好处理,因为现实地说,执政党必须考虑爱国主义教育的政治性。所有国家的国民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来都是国家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执政党的一部分。考量到中国的特殊国情,如果爱国主义教育运动仍然以执政党为主体,人们就要把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形态相对区别开来,通过大力塑造国家意识形态来增进爱国主义。(有关党的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形态之区分,本栏多次论述过。)

在政策层面,爱国主义教育既要讲唯心主义,也要讲唯物主义,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唯心主义要强调,因为爱国主义表现为一种对国家的认同感和情怀,光有物质主义也很难产生对国家的忠诚感。但如果光有唯心主义,爱国主义就会演变成为简单的道德主义,爱国情怀也很难持续。在经历了那么多年的经济发展之后,中国在这方面也已经有了足够的基础。

就塑造爱国主义来说,今天的中国面临三重冲击,即现代化、商业化和全球化。现代化往往对传统文化构成全面的冲击,而传统文化在任何国家都是爱国主义的载体。就商业化而言,中国传统爱国主义一直是建立在农业文明之上的,现在商业化来了,人们观念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包括爱国主义。看看知识群体(爱国主义精神的主要塑造者)的情形就知道发生了什么。全球化表明人、财、物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传统的国界失去了实质性的意义,随着人们居住地的变化,人们的政治认同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从很多人的日常行为来判断,很多中国人的爱国主义仍然淡薄,甚至虚无。没有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没有强大的国家认同感,那么国家很难成为强国。或者说,没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崛起,中国即使在经济和军事方面崛起了,国家的强大仍然是虚幻的。历史地看,爱国主义的崛起可以导致一个国家的崛起,一个国家的崛起也会导致爱国主义精神的崛起。不管何者为先,都说明了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那么,中国如何在面临多重冲击下塑造和建设中国人的爱国主义呢?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执政党所要思考的,更是所有精英人物和老百姓所要思考的。

作者郑永年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更多精彩,尽在

 

1、至道学宫 2、占豪文集
3、郑永年文集 4、井底望天专栏
5、活学三十六计 6、毛泽东传
7、上合贴 8、刘涛-中国崛起策
9、张维为文集 10、乔良文集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