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曾国藩炉火纯青的厚黑学

2007-02-10 20:20 战略·谋略 ⁄ 共 2516字 ⁄ 字号 评论 1 条

曾国藩,字伯涵,湖南人,28岁中进士,初授翰林院检讨,道光二十九年升礼部右侍郎、署理兵部左侍郎。咸丰帝即位后,曾国藩先后兼任过兵、工、刑、吏等侍郎等职,后因剿灭太平天国有功,被加封为太子少保,进一等伯爵,是大清立朝以来文官领武将职位最高之人。

模糊思维——曾国藩巧接谕旨

在认知心理学中,模糊思维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思维。就其思维的特征而言,它不像精确思维立足于对事物作条理分析,在弄清一切细节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得出非此即彼的结论,而是着眼于事物的个性特征进行思考,并做出灵活的决策判断。模糊思维的方法灵活多变,它只有一个主旨,就是利最大、害最小。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下谕曾国藩援兵前往。而与此同时,因李元度的徽州之失,曾国藩的祁门大营也岌岌可危。按照曾国藩的本意,北上勤王,当属义不容辞,但此时带兵北上,可能会于事无补,因为从安徽到北京,至少要走一个月才能抵达,而一个月后的形势如何很难预测。但这么一来,将彻底打破曾国藩攻打太平军的部署。这道谕旨真是令曾国藩左右为难。

当时,李鸿章认为,英法联军业已逼近北京,“入卫实属空言”,英法联军之役必将以“金帛议和”而告终。危及大清社稷的不是英法联军,而是造反的太平军。湘军“关天下安危”,应把刀锋对准太平军,至于北援,应“按兵请旨”,静待时局之变。

曾国藩深受启发,一面给朝廷去信,问在他与胡林翼两个人中究竟由谁带兵北上合适,一面在实际行动上采取拖延观变战术。结果不出所料,十月便接到“和议”已成、毋庸北援的谕旨再下。

在问题解决中,原则性太强者会因太关注决策思维的是非判断而难于开拓局面,摆脱困境;灵活性太强者会因行无章法而变得左右摇摆,前后不一。但是原则性与灵活性之间永远存在着一个结合点,但这个结合点往往是瞬息即逝,很难把握的。而怎样在决策中有效地把握住这一点,做到当机立断,变通自如,这便是模糊思维所关注的问题。

横向思维——曾国藩想退休却求留用

横向思维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答案,它是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因此,横向思维是一种无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具有灵活性、流畅性、多变性、新颖性、相对性等特点。而横向思维的要害就在于大胆突破思维的条条框框,寻求问题解决的新方法,新出路。

曾国藩在攻取太平天国天京后,想的不是怎样进一步升官,而是怎样巧妙退休。曾国藩认为一是“督抚不易做,近则多事之秋,必须筹兵筹饷。筹兵则恐以攻挫致谤,筹饷则恐以搜刮而致怨。二者皆易坏名声。”二是自己“用事太久,恐中外疑我兵权太重,利权太大,不能不缩手以释群疑。”三是“凡做大官,处安荣之境,实时时有可危可辱之道,古人所谓富贵常蹈危机也。”而以他当时的盛名,他不想做官,可又不能不做;他想上书请辞,但语气又不能太坚决;然而语气不坚决,又怎么获得恩准;可万一战事又起,他能不被征召吗?如此前后不能,进退不易,该怎么办呢?

于是,曾国藩奏请将自己闲置起来,不进不退,不露不藏,这样既可消除心腹们的后顾之忧,也可避免其他同僚的闲言碎语,还不会让皇上为难,不让自己处于被动之中;还保持了自己的晚节和清誉,并可增加自己体恤皇上的名声。真可谓一箭数雕。后来,清廷果然未同意曾国藩退休,并委任他出任直隶总督。

在一定程度上,横向思维就是要对决策中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做出和谐统一。决策判断中只讲原则,会被人说成死板;但只讲灵活,又会被人看成耍滑。这关键在于把握好分寸、掌握好火候、划清好界限、以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当中,曾国藩的策略,堪称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的典范!

创新思维——曾国藩巧帮干爹

无论模糊思维还是横向思维都是创新思维,这种思维妙在寻求原则性与灵活性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而影响创新成功的因素很多,犹如流沙中出稍纵即逝的珍珠,决策者必须当机立断,方可夺取。在此当中,人们不可能把影响决策的所有因素都掌握齐全、而需要对“灰色”信息进行有效的判断,做出最灵活变通的决策。

曾国藩小时候认过一位干爹,中举出仕后就一直没有再联系过。一日,他的干爹忽然找到他,要他帮个忙。原来干爹的农田被乡里的一个恶霸占去了一块,干爹气愤万分,与他打官司,却受到了县官的一番奚落。无奈之下,干爹从湖南来到南京,找到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请求他写一个条子给那县官。

曾国藩十分为难。一方面,曾国藩明显感到地方官员在欺压百姓,干爹明显是占理的;另一方面,曾国藩一向自谤清廉,从不写条子给下面的官员判案,况且湖南不属曾国藩的管辖范围。该怎么做呢?

曾国藩先让干爹住下来,并要夫人陪干爹在南京城里玩一玩。可干爹哪里有心思游逛南京,他只是一个劲地催着要回去。过了些日子,曾国藩请干爹出席一个晚宴,说好第二天就让他回去。

那天出席宴会的人都是两江总督府的大员,席间曾国藩请干爹上座,并拿出一把扇子,在上面签好名,然后请每个与会的官员也都签上名,然后郑重地送给干爹,以表孝意。干爹收了扇子,心中仍有不满,因为这毕竟不是条子。但欧阳夫人提醒他说,上堂时你就拿出这把扇子,一定会管用的。

干爹上堂那一天,果然拿出扇子来自扇。县官见后愤然大怒说:“大胆刁民,竟敢在大堂上冒犯本官,立将扇子收缴上来。”干爹不慌不忙地说:“这是我干儿子送给我的。”县官收上扇子后,本想一撕解气,却发现上面签的尽是朝廷命官的名字,顿时目瞪口呆,宣布休堂。然后恭敬地将老人家接入后堂,了解情况。

曾国藩的智慧在于:早年经营江北大营,屡败屡战,扩军练兵,不断向朝廷要权要钱,不曾有任何怯意;及等扫平太平军之后,裁军交权,自筹遣资,不向朝廷要一分一毫,不敢有丝毫傲慢。与此相反,康熙朝的吴三桂、雍正朝的年羹尧、嘉庆朝的和珅、同治朝的肃顺等权臣都是因为不知官场进退而自掘坟墓,贻笑后人。与他们比较,曾国藩的进退自如,可谓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创新思维,妙在寻求原则性与灵活性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在此当中,人们不可能把影响决策的所有因素都掌握齐全,而需要对“灰色”信息进行有效的判断,做出最灵活变通的决策。

用心理学来看曾国藩的一生,他是一个很有创新思维的人。主要表现在处理好原则性和灵活性之间的“度”上,这使他巧妙地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政治与生活难关。

目前有 1 条留言    访客:0 条, 博主:0 条 ,引用: 1 条

    外部的引用: 1 条

    • 历史名人:张居正VS曾国藩 « 求索阁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