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每日一字】经:经史子集 经典永存

2018-11-14 11:38 生活·感悟 ⁄ 共 1541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古代有学问的人,往往要熟读“四书五经”,其中五经即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典籍。不仅如此,历史上很多典籍都以“经”字命名,例如《易经》、《道德经》、《三字经》等。什么样的作品能够被称为经?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经”字的演变历程。

经,古文字写做巠。这是个象形字,字形上部有三条纵向排列的线,表示在织机上精心布置的众多纵线,下部的像“工”一样的形体和最上部的一横表示的是织布机。《说文解字》中说:“经,织从丝也。”段玉裁注:“织之从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从通“纵”,经字的本义是织布时候所用的纵向的丝线。纺织前,先把经线设置在织机两端的横杠上,使它们与横杠垂直排列,并固定不动,从而能使横向的纬线来回编织。

“经”是纵向的,“纬”是横向的,词义引申扩展,人们就把南北向的道路叫做“经”,把东西向的道路叫做“纬”。《周礼考工记》中说:“国中九经九纬”,指大城池中有许多南北向的道路,也有许多东西向的道路。世界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之所以取名经线、纬线,就是因为这些线跟织布机上的纺线一样,也是横向和纵向垂直交叉排列的。

《说文通训定声》中说:“从丝为经,衡丝为纬。凡织,经静而纬动。”在织布时,经线是固定不动的,只是纬线在梭子的引导下,在经线间来回编织,所以经便引申出经常、经典等含义,传统文化中能被归为经的内容,就是确立标准的思想、是恒常不变的理论。例如《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中:“著诚去伪,礼之经也。”孔颖达注释说:“‘经’训‘常’也、‘法’也。”由此引申,古人便将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书称为经。

中国传统文化,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一说起“经史子集”,就基本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那么,经史子集具体指什么呢?

经,专指儒家文化。因为自汉武帝时期以来,儒家文化超越诸子百家,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此后的历朝历代,儒家思想都被看做是社会发展中的纲常伦理、被认为是思想文化界的中流砥柱,所以后来“经”多用来专指儒学。

史,便是史书,即正史。中国历史上的正史,从汉代的《史记》开始,到清朝的史书《清史稿》,总称为“二十六史”。因为经部的儒学,是一种抽象的学术理论;于是史部中的记述,便成为了印证儒学思想的史实,是一种具体的故事演绎。“经”与“史”相互论证、互为佐证,阐述着兴衰成败的经验得失,总结着社会发展的恒常规律。

子,就是指人们常说的“诸子百家”。在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后来的数千年里,儒家为纲、定于一尊。但是,诸子百家思想并未因为儒家的独大就从此寂于无声,它们都成为了儒家文化的必要补充和互动平衡。百家之长与儒家之尊共同盛放于中国文化的百花园中,才使得中国文化生生不息、鲜活有力。

集,泛指一切文化艺术,包括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

所以,如果我们将国学比喻为一座蔚为大观的文化大厦,那么:经,是这座大厦的钢筋结构,是大厦得以盎然挺立的基础;史,是大厦的水泥浇筑,构筑了大厦的坚实外型;子部的百家思想,就如同是为这座大厦开了一扇扇的门窗,使得空气流通、阳光健康;集部,像是大厦里一切装潢与内饰,丰富多样,精彩纷呈。

我们学习中国文化的时候,也常常像是初次走进一座大厦的人,最先喜欢的,可能都是建筑里多姿多彩的内饰,是爱上了这儿的一张画、那儿的一幅字,是迷上了这一只青花瓷瓶、那一个红木圈椅……就如同我们对国学感兴趣,往往是从喜爱集部里的内容开始的,是最先着迷了唐诗宋词、是最初邂逅了京剧昆曲……但是,要想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去解读这座文化大厦的整体解构、内里层次,必须从对集部的热爱,发展为对经、史、子各部分的研读,从而真正感受其中蕴含的东方智慧。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