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戴旭
中国的复兴崛起是一项宏大而长远的事业。改革开放至今已经三十年,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现代化进程向纵深挺进,国内各种深层次矛盾也日益浮现出来,而国际上针对中国的误解、杯葛甚至敌意也日趋严重。自古不能谋全局者不能谋一域,不足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此时,稍微冷静一下头脑,从世界历史的角度重新打量当前国家现状,对于透过喧嚣、浮华的表象,认清未来前进方向坚定正确的发展道路,也许有着某种启示意义。
一、什么是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的字面含义是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原是指为完成某一大型工程项目,要实现理论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部件标准化。其思想内涵主要是,用系统论的方法,以全局视角,对项目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种要素素进行统筹考虑,和谐各种关系,确定目标,选择实现目标的具体路径,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并适时调整,规避可能导致失败的风险,提高效益降低成本。这一工程学概念,后来被西方国家广泛引用于军事和社会学领域,甚至成为政府统筹内政外交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思维方法。
顶层设计是铺展在意图和实践之间的“蓝图”,是具有总体明确性和具体可操作性的科学思维的理论结晶,而不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探索性产物。世界上没有一栋知名建筑是不按图纸设计施工的,世界近代成功崛起的西方大国,也无一不是“顶层设计”的杰作。英国崛起之初弱不禁风。它知道以其微小的陆地和微少的人口,不仅没有争雄欧洲大陆的资本,在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盛行的资本主义时代,还有可能成为别人的猎物。深谋远虑的英国政府以穿透历史的思维和对时代的透彻理解,在为国家确立了工业化的经济方向和民主宪政的政治发展方向之后,又以世界的眼光对自身的准确观照,确定了国家发展的地理方向:立足陆地,争衡海洋。之后是一系列法律制度建立、海军发展,和小心翼翼地避免陷入欧洲陆地争端等全部内政外交政策的跟进。无论谁执掌王室,英国都小心翼翼地避免陷入欧洲陆地上的争端。整个16世纪,英国都在韬光养晦。确保本土无虞之后,英国开始了持之以恒的海上进击。到19世纪,世界历史上幅员最广阔的“日不落帝国”在这个曾经的孤岛小国的坚船利炮下,建立起来。
美国仅仅历经二百余年便从小不点成长为“巨无霸”的奇迹,也不是因为上帝保佑给美国带来的运气和偶然,而是美国国家大战略正确制定和实施的丰厚回报。从美国崛起的基本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出它最初的顶层设计:首先建立当时最先进的注重公平和效率的资本主义制度,以富国强兵为立国固邦之本;然后牢牢占据科技立国、效益强国制高点,以生生不息的激情和动力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循环和政治事务,不断开拓“新边疆”,延展国家利益。正是大战略的清晰和连贯,美国几乎抓住了世界历史上每一个机会。利用两次世界大战当渔翁赚得的战略本钱,美国踏足欧亚,进而控制全球海洋,奠定霸业基础。赢得冷战后,今日美国正依靠太空和信息技术的绝对优势,打着反恐名义抢占世界要地和资源,试图建立全球帝国。美国两党执政,各有各的施政纲领,但在涉及民族、国家根本利益方面,从来都是按照既定国策步步为营继往开来。
二、技术变革决定社会变革是基本规律。
人类走出丛林,从原始社会进入农业文明,再从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直到今天进入信息时代,靠的都是技术力量的推动。世界近代九个强国的相继崛起中,技术原因功不可没。荷兰凭借平底船成为“海上马车夫”,英国靠着蒸汽机的发明横行世界大洋。比较而言,中国的落后,正是错过工业革命,在整体技术形态上和西方相差一个代次。人们生产生活的方式,就是他们进行战争的方式。中国近代史上一切政治和军事悲剧均由此而来。鸦片战争时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GDP近1/3,大大高于英国GDP所占的约1/20,结果中国战败;1895年大清帝国的GDP比日本高9倍,但甲午战争中仍然落败。1900年北京八里桥的一场战斗,把其中的奥妙血淋淋地展现出来:英法联军仅以个位数的伤亡,就以大炮、排枪屠杀5000清军骑兵。从那时起,世界就不再以GDP,而是以它的科技研发能力和重要产品的制造能力作为衡量国家强弱的标志了。
俄罗斯解体后,经济一度跌入二流国家,但由于技术实力特别是军事技术的强大,西方依然相对待世界强国一样尊敬俄罗斯。今年中国的GDP超过德国,很多中国人沾沾自喜,甚至很多媒体也喜形于色。鼓舞国民士气任何时候都需要,但不能自欺欺人。撇开一个13亿人的国家超过8000万人口国家不值得骄傲的现实不说,世界并没有认为中国GDP名列世界第三,就是世界第三强国。世界经合组织7月17日公布首份对中国环境绩效评估,称虽然中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但中国的环境标准却更接近某些最贫穷国家。社会综合指数,甚至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之后。今天,中国在世界上数得着的产业是烟、酒、纺织品、房地产业、玩具业。而西方国家则是在信息技术、制造业、能源、金融业。本质上这和当年清朝以茶叶、蚕丝为主对外国纺织品、钢铁业的情况类似。只要中国在整体技术形态上没有“现代化”,中国就不会在社会面貌上现代化。
正是因为深谙技术变革的重要,美国近代以来,一直刻意采用重大技术项目拉动社会发展的战略,无论是“阿波罗登月”、“星球大战”、“信息高速公路”,现在的“千舰计划”“一小时打遍全球”,本质上都是以此抢占世界新技术的制高点。日本、德国以小国之躯在二战中横行世界,靠的是在技术基础上的国家实力,其在战败基础上的复兴,也是凭借现代技术。中国要想实现崛起,也必须走技术立国之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曾经提出过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等“四个现代化”,其实,这四个现代化说的就是一个科学技术现代化。这个根本抓住了,纲举目张,其他领域—包括政治,自然就会现代化。党中央现在提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看到了问题的根本。今天的中国再也不能总是在低技术产业的基准线上无限期循环。切望各级执行部门,不要循着习惯性思维,仅仅把它当做一个口号。
三、制造业是制造强国的“车床”。
中国现在被称为“世界工厂”,几百年前的英国也曾经被这样称呼过。但简单类比就可以发现,当年英国是以自己的制造业,源源不断地为世界提供商品,从大型军舰到布匹零杂,几乎无所不包。今天中国虽然也在为全世界生产,但大部分却是来料加工,或是按照对方的图纸和标准,联合生产占领国内市场。在英国“世界工厂”的后面,是高度发达、充满活力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体系,是雄视全球的强大舰队;比较而言,今天的中国其实只是“世界加工厂”而已。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制造业,中国与世界都还有着巨大的差距。正是由于这个差距,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分工,是处在利润食物链中的最低端。
“明治维新”之初,日本使节看到英国林立的工厂和矿山,惊叹道:“经过梦中二千年,今后为国而谋者不可不发感于兹,不可不有所奋为。”
这种急起直追的情绪感染了自天皇以下的整个日本。使节团回国后不久,日本便开始了“殖产兴业”运动,成为“维新”的第一要务和“富国强兵”“文明开化”的基础。对比中日在那个年代的不同决策,可以清楚地看出后来两国不同的命运。早在日本酝酿明治维新之前,被鸦片战争打疼的中国已经开始了洋务运动。1876年,日本自造的第一艘装甲快速炮舰“清辉”号在官立东京石川岛船厂下水,排水量只有900吨,而同时期中国的江南制造总局已可建造排水量2800多吨的“海安”号兵轮。应该说中国这时的造船技术是领先于日本的。但是,日本将“清辉”号的下水被看作是日本海军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之一”,自此开始了自造军舰。而清朝决策者却感到造舰耗时费力,不如直接从英德等国购买现成军舰省事。一个是不惜工本和钱财来扶植自己的造船产业,一个是投机取巧想走捷径,中国同日本在造船工业方面的差距,在19世纪80年代开始拉大。这一差距很快被放大为双方工业和社会形态的差距。到20世纪初日本已可以造出媲美欧美的重型航空母舰和无与伦比的7万吨巡洋舰,而清朝由于在甲午海战中失败,被日本釜底抽薪,整个造船工业基础荡然无存,连带地中国近代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体系也胎死腹中。伴随着清朝的灭亡,中国近代第一次现代化进程就此被断送。
改革开放30年,我们经济的确有很大发展,但并没有达到当初设想的以市场换技术的目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都是人力密集型的低技术领域。今天中国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超级繁荣”,正说明这一点。中国不仅没有建立起现代工业生产和科研体系,在很多领域也不拥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一些本应该成为“支柱”的汽车、航空、船舶、计算机等战略产业,也没有哪个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反而对国外技术形成越来越深的倚赖。这种状况让人忧虑。
制造业是锻造强国的根本,战略产业是实现大国崛起的支柱,是基本的历史常识。作为顶层设计部门,必须始终清醒,买是买不来现代化的,反而有可能落入别人的战略陷阱,阻滞自己前进的步伐。中国当年停掉自己的运十而改为组装美国麦道飞机,最后半途而废大大贻误航空工业发展,就是例证。美国之所以有今天的工业和经济成就,与当年美国政府引导铁路、钢铁和军工产业投资(投机)狂潮直接相关。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经济与合作研究系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大卫.科茨教授在对比了俄、美经济发展状况后说:“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美国资本家新富,在追逐财富的过程中都是残酷无情的。他们每个人都有腐败的记录……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修建了跨越美国的铁路,盖起了现代化的炼油厂和高效率的钢铁厂。他们这么做,是因为通过这样的生产性投资,可以得到巨额利润。这是因为美国政府作为一个发展主义国家来运作……使得生产性的投资能有巨额利润。相反,俄罗斯的新自由主义国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以鼓励生产性的投资,这就是那里的新私有企业的所有者主要是窃取资源,而不是投资于新的制造设备的真正原因”。在中国支柱产业空心化和经济领域疯狂投机的背后,有没有“俄罗斯病”?
建议有关部门,研究一下如何引导社会资金,向战略制造业倾注的问题。如此,既挤出中国民生产业的泡沫,有利于中国和谐社会构建,又奠定未来中国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一举两得。
四、富民是富国的基础和本意。
十七大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我认为民生一词,不应该只从字面上理解。民生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富民。中国历代改革都有一个词义相近的提法叫“富国强兵”。国是家的放大,国家的实质是人民。富国的基础在富民,民富则国富。以前有句口号总是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其实这是违背自然常识的,大河是由小河汇集而成的,小河没水大河必然断流—今天的黄河不就是这样吗?用在国与民的关系思辨上,也是这样的。
国家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这一根本目的决定了国家的发展,必须时时注意将社会财富反哺人民。改革开发以来,大量外资进入中国,但只是并购中国企业,占领中国市场或利用中国劳动力低廉的成本,加工产品,并不购买中国的国债。而我们位列世界第二的巨额外汇,却没有主要用于购买别国的企业和技术,以发展本国经济;也没有用于建立公民社会保障体系,而是大量用于购买外债。外汇储备是国家财富也是国民财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硬道理。作为一种理财手段,购买外债并非不可,但在国家发展急需资金,人民整体并不富裕的情形下,显然还可以有更好的选择。日本也购买了美国国债,但日本是在国民收入名列世界前袤,社会资金十分充裕的情况下,出于维系美日同盟的深层动机而实施的战略举措。美国对中国购买它的企业资产,十分戒备百倍阻挠,但从不对中国购买它的外债设限。并不富有的中国没有义务将自己的血汗钱供富有的美国享用。
一些地方在片面政绩观的误导下,只看GDP数字,而不看这个GDP是怎么得来的,更不看这个GDP给当地人民带来了什么样的“幸福感”。这才有了山西的黑砖窑、黑煤窑和此起彼伏的矿难。一些领导干部,分不清富国与富民的概念,简单地将政府财政充裕等同于社会发展人民富裕。如此,才会出现将本属民生经济范畴的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实行“产业化”的情况,以及大卖土地和国有资产的现象。“产业”的概念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就业和增加财富的机会为衡量指标,而不是以单纯的经济收益指标来衡量。如果一切都以眼前的直接收益为目标,杀鸡取卵就有了合理性。民生经济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本应该让人民得到社会发展实惠的地方,反而使人民缴出更多甚至全部的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谓余不信,看看今天中国家庭消费在GDP中不断下降的比例就知道了。为什么不消费?全部的甚至透支未来的钱都用来购买房子了。随着银行不断加息,几乎整个中国都能听到房奴背负银行债务发出的沉重喘息声。毫无疑问,这与国家发展的终极目标和改革开放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
还是因为分不清富国与富民的概念,在一些地方,国有经济等于官有经济,富国等于富官。由此带来的一个基本现象是我们的行政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据资料,中国官员一年的吃喝招待费3000多亿元,一年公车开支的成本也3000多亿。各级政府豪华楼堂馆所屡禁不止,各种公款出国变相旅游司空见惯。《中国改革》杂志曾披露:中国现在每年贪官腐败总金额为1.5万亿人民币,约占中国一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7。腐败问题固然各国都有,但成建制、大面积腐败的现
象,国外并不多见。中国改革开放面临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腐败,而腐败在某种思想成因上,又与混淆富国和富民的基本概念有牵连。是聚财于国(官)还是藏富于民,到了应该从理论上予以反思的时候了。
五、隐秘的战略意图和清晰的战略方向是成功的保证。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各种中国威胁论此起彼伏。最近一个时期更是热闹:大国联手迫使人民币升值的话题言犹在耳,全球变暖二氧化碳减排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便接踵而至,黑客问题、间谍问题、军工窃密等等不一而足,甚至连在英国搞的兵马俑展出,也被联想到中国的军事野心!一些国家构筑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与此同时,受到某种国际势力怂恿的台独势力甚嚣尘上大闹联合国。大狗小狗都在叫,这是为何?细究起来,来由多多,但共同性的原因,乃在于我们战略意图的泄露,导致被不怀好意者恶意利用。
上个世纪末,中国有一句成语很出名:“韬光养晦”。这本是高级领导人关于国际政治局势分析时的一个内部讲话,后来却成为广大媒体和学者公开讨论的话题。地球人都知道中国要“夹紧尾巴”了,于是,一些大国得寸进尺,炸大使馆、撞机事件相继发生;一些小国也开始在各种外交争端中胡搅蛮缠,有的宣布在其非法占有的中国岛屿上开发旅游观光,有的要到中国的内海画“中间线”,一时树欲静而风不止,防不胜防。其实,属于核心层掌握的真实战略意图是不能明言的。世界时刻充满尔虞我诈,没有谁真正希望别国强大崛起,而都希望别国衰落。就像非洲草原上的动物,等着分食别的动物的尸体一样。在战争期间,战略意图的泄露将直接导致战争的失败;和平时期,国家发展战略意图的泄露,也将平添许多的障碍和阻力。同理,今天“抓住战略机遇期”的口号也不应大张旗鼓。大战略领域是最需要运用谋略的,或瞒天过海或声东击西,最忌讳的是内外无别实话实说。
意图的隐秘之下,是战略方向的清晰。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有两句口号十分著名:“摸着石头过河”和“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本是用来说明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冲破理论教条,但在执行中却被某些领域作为不讲战略不按规律办事,甚至为失误辩解的一个借口。政策实施中是可以“摸着石头过河”的,但前提是必须有正确的过河方向,也就是必须有基本的战略指导。否则,摸着石头既可以走到青藏高原也可以走到东洋大海。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但不是独创的事业,而是一个迟到学生的课程补习。在我们的前面有各种各样的老师,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如能“知己知彼”地借鉴和吸收,将有利于切合中国实际的战略目标制订和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