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谁为谁狂:评点环球时事(2008年8月)

2008-08-30 15:56 战略·谋略 ⁄ 共 18132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2008年评论之二十:求同存异,前进中的中国与东盟关系

本文标题所指的求同存异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东盟各成员国之间的求同存异,一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求同存异,同样的四个字,不同的内容解读,但是却共同推动了东盟及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由此引出本文的评论,在本篇中,谁为谁狂将与大家讨论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分析中国与东盟诸国的关系现状及未来展望,有偏误之处,欢迎大家指正。
中国周围的国家按地理位置可分为东北亚、东南亚、中亚、南亚国家,其中,中亚及东南亚的邻国均是中小型国家,而中国在与中亚国家及东南亚国家的交往中,采取了整体推动的战略,对于中亚,中国通过参与其中的上海合作组织建立起与周边的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乌兹别克等国交流合作机制,对于东南亚,中国则通过“10+1”模式建立起与东盟十国的整体交流对话机制。
东南亚是亚洲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南亚地区共有11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除东帝汶之外的十个东南亚国家组成了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
东盟的各个成员国均是中小国家,缺乏在国际上的重要影响力,根据2007年的统计数字,经济总量最高的印度尼西亚及马来西亚其GDP总量(3960亿美元、1620亿美元)甚至不及我国的台湾(3980亿美元)及香港地区(2050亿美元),但是作为一个整体,面积达45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五亿的东盟却成亚洲地区最重要的政治联盟之一,在地区政治中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影响。
不可否认,东盟模式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东盟的成立及壮大,帮助东盟成员国壮大了在国际上的声音,在获得国际话语权及保障本地区利益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比其它地区的国家间政治联盟,东盟表现了出一大特色,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求同存异。
东盟十国在地理位置相近,历史及文化背景相近,但是国与国之间却同样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国家面积及人员人口规模上,成员国中,既有面积近20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2亿在印度尼西亚,也有面积不到700平公里的新加坡与人口不到40万的文莱;在经济发展程度上,既有新加坡这样在经济上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准的国家,也有缅甸、老挝、柬埔寨这样人均GDP只有几百美元的国家,东盟内部甚至还存在着“南北差异”,北方陆上五国(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与南方海洋五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在各项经济指标上有着相对较大的差异;在社会制度上,既有越南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有被曾被称为亚洲民主样板的菲律宾,也还有类似泰国这样的君主立宪国家,老挝、泰国、缅甸等国甚至处于军政府控制的状态。
在这种同与异均大量存在的现状之下,东盟要取得很好的进展就需要比较大的政治智慧,而事实上,东盟各国找到了实现求同存异的方法,综合国内诸多东南亚研究专家的看法,小民认为东盟实现求同存异原因的方法有两个方面:
第一、非正式性。在非正式性原则之下,东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可以保持一种较低的制度化程度,这与欧盟对各成员国所提出的严格要求截然不同,符合东南亚地区各国之间差异巨大的现实,避免了因为各国之间差距较大而形成对整体合作推动的阻碍,对于情况各异的东南亚各国,非正式性便于各成员国增强信任、表达理解和善意,这就为东盟各成员国之间由“谈判”改为“协商”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否则,我们不可能在今天看到一个几乎覆盖所有东南亚国家在国际上用同一个声音说话的东盟。
第二、平等协商。这个四个字分为两部分,平等及协商。首先东盟各成员国在地位上绝对平等的,与其它国家政治联盟中存在主导国家相比,东盟中不存在主导国家,东盟所有的十个成员国,不论国家大小和国力强弱,在东盟事务的决策、执行过程中享有绝对平等的地位。东盟主席国由各成员国轮流主办,最高一级的执行机构常务委员会也实行轮换制而非选举制,各国通过轮流执掌常务委员会均衡地取得对下属执行机构的领导权。其次,东盟在事务决策中采取协商一致原则,任何议案都要通过全部成员国的反复磋商和妥协,最后达成普遍共识才可以通过,所有成员国都具有“一国否决权”,任何一个议案,只要有一个成员有反对意见,议案就不能通过。这一措施回避了多数表决和强制执行,满足了所有成员国的意愿,照顾了各个成员国的感受,最大限度地兼顾成员国利益和地区利益,这种方式虽然在某些方面损失了效率导致成员内部整体缓慢,但是保证了利益各异的成员国之间进行有效合作,从而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各国组成东盟的目的。
在东盟的成立及发展中,各成员国最注重的就是通过整合获得在对外安全关系方面的主导权,通过整合增强集体安全保障能力,通过在这一方面,东盟同样采取了灵活的态度:
一方面,东盟确立“东盟主导、大国均衡”的战略,积极发展与东盟外国家的关系,建立起多层次的论坛式协商制度。我们看到了,东盟并没有将发展同某一个大国家的关系作为对外关系的优先重点,10+1(东盟与单个大国)、10+3(东盟与中、日、韩三国)、10+6(东盟与中、日、韩、印、澳、新六国),各种交流对话方式并存,推动与各个大国建立起一种全面均衡的关系。
一方面,东盟乐意与地区外大国尤其是美国展开深层次的双边安全合作,并将双边防务合作视为最有效、最现实的安全模式。这一点,从东盟每年都由美国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就可以看出,东盟视美国为本地区的安全稳定力量。
东盟各成员国与中国在地理位置上相邻,在历史与文化方面与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双方经济联系密切,东盟从中国的发展中获益,这些都是“同”,但是也存在着“异”:相对于东盟各国,中国是一个巨大国家,有着巨大的辐射性及影响力,容易给各国造成一种不安全感;中国与东盟成员国中的越南、马亚西亚、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就南海诸岛及海域存在争议;东盟各成员国中分布着数量庞大的华人群体,许多东盟国家一直对本国华人缺乏真正信任,担心这股力量与中国相结合,危及本国的统治;随着双方经济的发展,中国与东盟在经济方面存在着越来越多的竞争。
面对这种局面,中国要在种种猜疑的前提下顺利发展与东盟的友好关系,就需要一种大智慧,而事实上,我们采取的原则同样是求同存异,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稳定务实地推动中国与东盟关系,事实上我们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我国于1996年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2002年中国与东盟共同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开启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计划在2010年建立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带动其他域外国家对自由贸易安排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2003年中国率先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巩固与东盟关系的政治法律基础;2004年中国与东盟又签署了《中国-东盟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东盟10国还承认了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这为中国与东盟国家进一步加强合作构筑了重要平台;2007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达到2025亿美元,双方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2008年,中国正式决定设立驻东盟大使,这是中国和东盟关系深入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标志着中国和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继续朝前迈进。
东盟一直担心中国的崛起威胁到本区域的安全,但是事实上,这种威胁更像是一种臆想,如学者戴维•康所指出的那样,“从历史上看,历来都是中国的软弱导致亚洲动荡不安;在中国强大和稳定之时,亚洲秩序井然。从历史的角度看,一个富有和强大的中国是巩固地区稳定的力量。”但是,中国不能期待东盟会在没有任何现实措施下认清这一点,所以中国采取了三种措施:
第一,在南海问题上,采取“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策略,2002年11月4日在柬埔寨与东盟各成员国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在不放弃主权的前提下,建立起一个和平对话框架,避免在南海争议地区发生军事冲突导致双方关系出现紧张局面,我们当然有能力通过强硬的军事行动保障在南海的权益,但是这极有可能导致东南亚地区的政治平衡局面被打破,为美日力量甚至是北约力量的大规模介入提供了机会,这对于我们的长远利益是不利的。
第二,给予东盟主导地位。东盟在本地区的重要影响力一方面来自整合的力量提升,一方面却与中国对于东盟的态度有关。在中国没有大力发展对东盟的关系之前,无论是美国或日本均不重视东盟,中国的出现使得美日产生了危机意识,这与其它国家在非洲与中国争夺国家影响力的局面十分类似。中国在发展与东盟关系时,最重要的两个竞争对手是美国与日本,这两个国家均试图获得在对东盟关系框架里的主导地位,而中国的策略则是放弃主导权,将主导权交给东盟,目的是限制美国或日本获得对东南亚的主导权,这是对中国最有利的选择。美国缺乏对非主导权区域的参与热情,所以我们看到美国对于东盟事务一直是不那么热情的,几次东盟峰会,美国要么只派国务卿参加,要么就干脆不参加。而试图在东南亚有所作为的日本因为中国放弃主导权在前,也不得不拉低身价发展与东盟关系,就没有办法获得在东盟的主导性地位,当东盟地区没有外来的主导者,中国就成了最大的获益者,正为是为了抵消中国对东盟的巨大的影响,日本才会将10+3机制扩展10+6,将澳大利亚、印度、新西兰这三个对与东盟合作兴趣并不是特别浓厚的国家拉了进来,试图借意识形态价值观方面的一致来抵消中国对东盟的影响,这却是一条没有意义之路。
第三、利用中国的经济能力,帮助东盟解决一些经济问题。中国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为东盟各国提供了一个巨大的需求市场,中国也可以在帮助东盟国家抵御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做出一定的贡献。东盟国家在数次金融危机中都可以感觉到来自西方的风险,中国在这样的时候适时出现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这三种措施,中国已经基本上抵消了东盟对中国的担心,这使得中国与东盟的整体关系发展走上了更健康的轨道。从2006年中国与东盟峰会之后,中国与东盟关系已经上升到战略级,东盟视中国为正面因素,双方关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中国支持东盟模式,在于东盟模式为东亚一体化进程提供了良好的模式选择,在目前存在多种差异的情况下,这种模式更容易为各方所接受,从而可以通过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由构想到实施,最终建立起泛中华经济圈,广泛互惠的经济联系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同时也为中国提供了安全方面的保障,中国将在经济整体后的溢价效应中获得更多方面的影响力与发言权,我们不必在言词层面去表达对主导地位的渴望,不需要怀疑,只要整个东亚地区处于和平稳定的发展态势,中国必然就是最大的受益者。
在谈论中欧关系时,我们认为中欧关系具有平衡中美关系的杠杆作用,在谈到中国与东盟关系时,我们可以认为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可以起到支点作用,东盟是中小国家联合体,每个成员国均不具备称霸地区的能力,即便是作为一个整体,因为成员各国内部复杂的社会问题存在使其无法在短期内形成一个真正威胁到中国利益的政治联盟,也就是说,东盟并不可能真正谋求到一种对中国的优势政治地位,因此无论在表面上是谁在主导,中国都可以获得实际的主导地位,东盟也就成为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的一个最好的支点,通过这个支点,我们可以更好的处理中国与东盟周边国家的关系,包括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澳关系、中印关系,由此可见发展与东盟做好关系对我们的重要之处了。
当然,我们在发展对东盟的友好关系的同时,我们必须也正视中国与东盟关系存在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还是关于南海争议。东盟尤其是与中国有领土或领海争议的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国对于中国仍有着巨大的担心,特别是越南,在对待南海争议上完全不遵守《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很大程度上,是将东盟作为一个挡箭牌,认为中国为了保持与东盟的友好关系,不可能对自己采取强制措施,类似想法的可能还有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中国确定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解决思路,既要维护本国利益,又力图避免出现兵戎相见的局面,这是一个很需要政治智慧的问题。
其次是经济方面的竞争。尽管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但也存在着竞争,东盟大多数国家都拥有较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等方面与中国基本处于同一层次,特别是中国与东盟成员国接壤的恰恰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广西、云南等西南省区。这些地区以资源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我们正在以这些地区为切入点加大与东盟经济的合作交流,极容易加大与东盟在经济方面的竞争,有可能会对双方关系造成成一定冲击。
最后是其它外部势力介入东盟的问题。中国至今只是东盟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前三者是欧盟、美国、日本,欧盟至今没有表现出对参与本地区事务的足够热情,而美、日两国却在不遗余力地试图增强在东盟的影响力,日本甚至试图通过将澳大利亚、印度、新西兰引入来抵消中国的影响,这势必会对中国的国家利益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未来的相当长时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必须要考虑在美、日、印等国都试图获得对东盟影响力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维护本国在该地区的利益。
对于以上存在问题,小民认为中国需要有的放矢:
我们需要进一步坚定发展与东盟友好关系的信念,这并非是权宜之计,而是符合中国长远利益的必然之选。马六甲海峡对于中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我们不能保证这一区域的安定与安全,对于中国的经济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影响将是致命的。中国要努力推动东盟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的战略缓冲地带,而不是成为战略前沿,避免成为东盟的共同敌人。
我们需要务实地推动与东盟各国的友好关系,我们不能仅仅将东盟定义为中国商品销售的一个市场,而是要通过双方贸易往来、投资往来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中国需要东盟这一个巨大的市场,同时也要让东盟从中国的发展中受益,增加中国在东盟地区的投资,加强中国与东盟地区的相连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有效的推动大湄公河流域共同开发,这些都是不错的方式。
中国也需要防范个别国家对于中国权益的实质侵犯,这就需要适度加强对南海的军事保障力量,既要避免造成东盟国家整体上的不安,又要循序渐进地发展中国在南海的震慑及有效打击力量,既对侵犯中国海洋权益的东盟个别成员国起到震慑作用,也对试图争夺本地区军事影响办的外部国家进行震慑。
中国在整体推动与东盟关系的同时,必须也要重视与单个东盟成员国的关系,有针对性地开展与各个东盟成员国的政治经济往来。中国除了将东盟看作是处理与其它地区国家关系的一个有益的支点,还可以在东盟内部寻找友好国家,作为发展与东盟整体关系的有益支点,显然,这些国家应该是与中国无领土或海域纠纷无价值观争议的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的一个或几个,事实上,我们看到了,上述四个国家均是中国的铁杆伙伴。(谁为谁狂于2008年8月6日)

-----------------------------------------------------------------------------

小民一直有一个巨大的担心,担心在今天的环境里中国会产生出一种喜战的情绪(比如预言中日必有一战,台海必有一战,最近则是中越必有一战),我们不怕战争,也准备在不得以出现的战争中战胜任何敌人,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期待战争的出现,除非不得已,我们要避免使用战争这种手段解决问题,美国熟练地运作战争经济学并从中获益,是因为美国有强大的军事工业,所有的战争都远离美国本土,上次与邻国进行战争还是一百五十多年前的事,美国发动战争甚至就有为本国的强大的军事工业做广告的目的,而中国不同,中国是贸易大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极高,如果发生战争,贸易环境就受到破坏,中国经济必然受到巨大的破坏,如果我们也要用战争解决问题,就意味着我们可能要在东海\南海\藏南等地区与周边国家发生战争,无论我们胜负,都将导致一种四面树敌的地步,在目前这种国际局势下,中华民族的发展轨迹必定又回归到封闭的线路上,而封闭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是极其可怕的.

-----------------------------------------------------------------------------

● 2008短评之: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小议解决南海问题的方式与时间

许多网友关注南海问题的解决方式与解决时间,特撰写此文与大家共同交流。
关于南海问题,迟早要解决,无非就两种方式,要么和平解决,要么武力解决,但是这两种解决并不是平等选择,除非和平解决已经不可能,除非不采用武力解决会造成南海主权的永久失去,武力解决才可以成为可能。如此来看,武力解决的可能性要远低于和平解决的可能性。
中国目前“搁置争议”的做法并不是在逃避解决责任,而是致力于和平解决的一种最佳策略,和平解决就是说要相关国家主动放弃主权诉求,那么我们就要致力于创造出一种让相关国家主动放弃的条件,这种条件包括三方面:
一是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这种强大是世界第一的强大,美国为什么没有领土争议,其关键在于此,目前相关国家之所以嚣张,在于他们背后有对中国处于优势地位的美国的支持,中国不用强势手段解决南海问题,关键不在于中国害怕相关任何一个国家,而是担忧美国力量的介入,相关国家显然看准了这一点,所以,中国要完全解决南海问题的时间点要满足的首个前提是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或者至少是与美国不相上下,使得美国有顾忌无法介入;
二是展示强大的军事震慑力。国力再强,却没有足够的军事能力,这样的国力是无法得到真正承认的,也无法捍卫本国利益,历史上的南宋王朝就给我们证实这一点。所以,中国必定要在与国力相适应的基础上加强本国的军事建设,加强在南海一带的军事部署,这种部署需要掌握火候,既不要太快以避免制造南海的紧张气氛,使得相关国家引入美国力量介入, 也不要“偷偷地进村”,而是要让相关国家明确地知道中国在南海地区的军事优势地位。今年,我们看到中国高调报道了海南基地建立,我想正是这种考虑,中国的第一艘航母极有可能会进驻这个基地,未来中国极有可能在南海地区部署两个航母编队,我们在本地区的军事部署不只是要建立起对东南亚相关国家的优势地位,而是要建立起对于其它试图介入本地区的大国(美国、印度)在区域军事力量方面的优势,我们致力于首先解决台湾问题,也可以在解决台湾问题之后整合两岸在南海的军事力量,形成对相关国家的更大的震慑,因为我们解决南海问题时间点要满足的另外的条件是解决台湾问题之后,在南海地区拥有较大军事优势力量之后;
三是在一些方面做出适当让步。既然是和平解决,就需要和平协商或谈判,在相关利益方面就必要有取有舍,小民认为在这一方面,中国取的是争议岛屿与海域的主权,舍的是部分经济利益,“共同开发”其实质就是在坚持主权的前提下适当让出部分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并非只是南海的共同开发利益,还包括接受中国方式,将从中国获得的其它各类经济援助等方面的利益,对于我们而言,这种让步是可以接受的。由此可以引出关于南海问题解决时间点的第三个条件,那就是相关国家愿意或不得不接受这种以主权诉求换经济利益的方式。
解决南海问题的实质,不在于中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这一类的争议国家的力量对比,而在于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大国能量博弈,我们要和平解决南海问题,就是要有能力在本地区建立起超越任何相关国家与介入国家的经济及军事优势,小民之所以认定南海问题的和平解决要高于武力解决的可能性,基于这样一种前提,如果我们没有能力以和平方式解决南海问题,而要诉诸武力手段,这必然是在一种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对我们极其不利的,因为我们固然可以战胜任何相关国家,但是却会恶化中国的国际环境,使得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受到重大的不利影响,这种局面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当然,我们需要有这样的准备,即使以和平解决为主,仍有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出现小规模的军事冲突的可能,我们能做的是在这种冲突中坚决捍卫我们的权益,但是避免将冲突升级,避免转入完全以武力解决问题的路线,中华民族要实现更持久的强盛,除了要有持久的更强大国力保证之外,也要探索出一种以和平基调解决世界问题的崭新之路,这不应该视作一种空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的战略战略选择。(谁为谁狂于2008年8月12日)

-----------------------------------------------------------------------------

● 2008短评之:关于俄格冲突的几点看法

俄格冲突出历经一周,已经基本平息下来,目前的进展来看,小民在冲突之初所做的相关预测基本正确,现在可以对俄格冲突做一个总结性的评论,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看法,与关注俄格局势的网友共同交流:
1、因为两个底线,俄罗斯在这再次冲突中是被迫应战主动停战。自颜色革命一来,俄罗斯在与格鲁吉亚的相处当中一直处于守势,从俄罗斯对待阿扎尔问题(如果不明白这件事大家可以上网搜索一下)的态度上也可以看到这一点,虽然这几年俄罗斯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力大大提高,但是,这还足以让俄罗斯有足够的底气采取与欧美全面真正对抗的路线,格鲁吉亚从来就不是俄罗斯看到眼里的对手,但是格鲁吉亚背后的美国却俄罗斯的心头大患,这次俄格之间冲突的实质其实就是俄美之间的博弈。因为忌惮美国,俄罗斯在过去处理俄格关系时一直采取相对隐忍的政策,直到年轻的萨卡什维利总统采取军事冒险主义已经触及了俄罗斯的底线(保持南奥塞梯及阿布哈兹的现状,避免格加入北约),对南奥塞梯发动进攻,试图以武力解决问题,俄罗斯别无选择只有采取强硬的军事回应,但是,纵然俄罗斯可以在现实的军事冲突取得压倒性优势,却并不能承担冲破美国底线(不能占领格全境及不得在格扶持亲俄政府)后的后果,所以俄在击溃了格鲁吉亚的军事力量之后,选择了主动停战,考虑到本国也面临的地区独立诉求,俄罗斯在短期内也不大可能让两块格鲁吉亚的领土实现独立或与自己合并的情况出现,俄罗斯可处于两难之选,如果鼓动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独立,这样的独立行为会给俄罗斯国内一些有独立倾向的地区提供恶劣的示范作用。
2、格鲁吉亚是这次冲突的输家,俄罗斯也是。年轻的萨卡什维利借奥运这样时机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南奥塞梯问题,但是没有想到俄的反击如此之坚决,也没有想到美国的支持只限于口头表述,所以成为输家自不必言。俄罗斯在这次冲突中看似是赢家,其实却是最大的输家,也就是说,在这次冲突中取得压倒性优势的俄罗斯并未从中真正受益,反而恶化了本国的国际形势。俄罗斯一直是很期待融入欧洲的,但是欧美对俄罗斯的围堵却是有增无减,其实这也是必然的,澡盆里一群狼是不可能放心让一头大象进来的。这次冲突之后,美国政府对俄罗斯采取的报复措施包括取消美俄联合海军演习、抵制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俄罗斯计划中的一次会议、减少7国集团与俄罗斯的接触等。通过这次冲突,美欧越发增强了对俄罗斯的警惕之心,越发推动一种孤立俄罗斯的战略,俄罗斯的国际空间就会被进一步打压。
3、美国是这次冲突出的最大赢家。小民在评论科索沃问题是,提到过美国的良苦用心,显然,美国并不怕俄罗斯有样学样用同样的模式来处理南奥塞问题与阿布哈兹问题,而是希望俄罗斯这样去做,为了避免俄罗斯不动手,美国甚至可能在背后怂恿了萨卡什维利,结果,我们就看到了,美国不费一枪一弹,不用付出任何美国士兵的鲜血与生命,可以强化美国的对俄战略,使得格俄关系进一步紧张,加剧俄罗斯与欧洲之间的紧张关系,打压了俄罗斯的国际空间,俄罗斯的强硬行动也使得乌克兰及波罗的海沿岸各国越发增强对了俄罗斯的警惕心,将会更加坚定地倒向美国一方,这也难怪小布什总统有心情在北京玩得如此之开心了。
4、谈一下俄格冲突对中国的影响。很明显,中国是从这个冲突中受益的一方。被欧美孤立的俄罗斯必将采取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关系的策略,俄中输油管道的事情可能会有所进展了,而欧洲与美国显然也需要适度改善与中国的关系,这次冲突恶化了俄罗斯的国际环境,却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当欧美各国将注意力更多放在俄罗斯身上的时候,中国就获得了相对较好的国际空间,我们可以一方面继续发展经济,一方面获得更多的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当然我们要明白一点,在现阶段,俄罗斯是中国的合作者,而美国与欧洲则是竞争者甚至是敌对者,欧美试图分裂中国遏制中国的决心并不比对俄罗斯的要低,我们不想与欧美撕破脸,但也要给俄罗斯多一些的实质支持,总之维持俄美之间的相对平衡是符合我们的整体利益的。俄格冲突其实也是一面镜子,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如果中国以类似方式解决与邻国问题可能出现的后果,我们不能做一个看热闹者,而是实实在在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可以从容面对类似的问题,并从中取得我们希望的结果。(谁为谁狂于2008年8月14日)

-----------------------------------------------------------------------------

美国期望的状态是中国与周边国家遍地峰火,但是中国政府成功的处理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与俄罗斯签订了边界协议,与日本通过共同开发避免了东海短期内出现军事冲突的可能,与东盟则通过南海声明确保领土争议不会在短期内恶化,与中亚各国则通过上合组织保证了稳定,与印度虽然有争议,但是也处于谈判的进展过程中,与本国的台湾地区则更是不惜放低身位来据推动台海和平,也就是说,美国目前无法在中国大陆以外找到牵制中国突破口,而在中国内部,因为其拙劣的表现,所谓的美式民主与自由也慢慢失去国内的市场,美国现在只有一个突破口,那就是策动鼓吹西藏独立,以分裂中国,但是这个突破口也是条美国选择的绝望之路,达赖日渐老去,藏独越来越向暴力恐怖路线靠拢,中国在这方面仍然选择了最正确的处理方式,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增加对西藏的投资,没有人会与幸福过不去,只会与贫困过不去.另一方面,中国也在加大与美国的经济联系,通过持有大笔美国债券将美国与中国绑在一起,美国可以在国家策略上胜过俄罗斯,但是如果与中国玩,可能还欠点火候,大家可以想想小布什总统刚上台时对中国是什么态度,再看看现在.

-----------------------------------------------------------------------------

大家都在说后穆沙拉夫时代的巴基斯坦会怎么样,不过我觉得似乎要考虑一下穆沙拉夫以退为进的可能性.
巴基斯坦的三方演义因为布托的被刺导致人民党与穆斯林联盟二方联合对付穆沙拉夫一方,穆沙拉夫选择下台导致二方失去共同敌人,国内变成人民党与穆斯林联盟的两方争夺,而穆沙拉夫退居幕后,如果他可以获得军方的支持,继续呆在国内,重新上台的可能性似乎是存在的,现在来看,我们可以根据穆沙拉夫是否会流亡国外做初步判断,如果他不出国而继续留在国内,那么重新上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军方以人民党与穆斯林联盟的争斗导致国家利益受损为由重新支持穆沙拉夫上台,这个想法会不会有些疯狂?

最后,要说说巴基斯坦局势对中国的影响,作为中国的一个友好邻邦,发生政治动荡显然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不过,我们需要放心的是,即便最终真的发生大的动荡,导致了政权更迭,这种动荡或许会给中巴关系带来短期内的小小冲击,但是,无论各方势力中谁的代表谁上台,都不会改变与中国的基本关系。
中国式的外交政策决定了中国一般不会参与到其它国家的国内政治纠纷之中,这样的“不作为”政策绝不是一种简单的“明哲保身”的“中立”政策,而是一种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下的最佳外交策略,“静观其变、后发置人”的策略的正面效果显然比不上“选对边”的效果,但是,要是“选错边”了呢?要是“风水轮流转”了呢?美国是四处主动出击干预别国政治的典型,这种干预带给美国什么了呢?或许美国的强权地位因此得到了证实,但是美国的不安全感却只能与日俱增了,“用暴力消除仇恨”的策略早已经被历史反复证明是一种错误,可惜美国至今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中国与巴基斯坦国内各方均无利害冲突,无论是穆沙拉夫,还是谢里夫或贝布托,他们在执政时均与中国有着良好的关系,所以无论三方的哪一方谁掌权,都不会对中巴关系产生不利的影响,事实上,巴基斯坦只是在建国的初期紧跟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过一段敌对政策,之后从1961年开始,巴基斯坦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开始实施亲中路线,至今还没有发生动摇,在今天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巴基斯坦是中国最值得信任的一个朋友之一,我相信这种信任在印巴没有真正解决克什米尔问题之前不可能发生根本变化。(谁为谁狂于2007年11月9日上午)
这是一段去年的评论,现在看来,还是有一点参考价值,贝布托的被刺打破了巴基斯坦国内的动态平衡,导致穆沙拉夫的辞职下台,但是这不代表巴国的动态平衡因此就会消失,我觉得有一只我们看不到的手在重新塑造着一种新的平衡,这只手其实是多种因素的结合体.

我们有种危机感,担心印度会倒向美国,担心巴基斯坦会倒向美国,担心***会倒向美国,其实即便倒向了又如何呢?这个世界的国与国的关系并不是线形的,而是网形的,倒向美国与反对中国没有必然联系,我认为全世界的国家都倒向美国反而是中国的乐事,为什么呢?我们想想我们的历史吧,越南朝鲜阿尔巴尼亚这些国家倒向中国的时候,我们最终收获了什么,让一个国家倒向自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我们一定要权衡这种代价才可以做出适合的选择.

中国保持与各国关系的最好的策略就加强经济上的联系,使之成为与中国结合在一起的利益共同体,这种策略已经初见成效,日本之所以在近几年改善了对华关系,关键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在历史问题上洗心革面了,而是他们意识到了日本的未来发展必须要依赖中国,韩国是这样,东盟是这样,澳大利亚也是这样,这些国家从中国的发展中受益,无法承受与中国关系紧张的局面,所以必然改善对华关系,这种情况远比我们用单向援助交换或使用军事强权威慑更有意义.

-----------------------------------------------------------------------------

● 2008短评之:日本为什么美化侵华战争?

在过去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日本数次发动侵华战争,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民族伤害与国家损失,这是铁的事实,为什么至今不肯彻底反省,时有美化侵略战争的举动,如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小民对此来做一个分析,日本这样做,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第一,日本这样做的经济利益考虑。如果日本全盘承认侵华事实,就必然要面临着战争赔偿的问题,虽然中国放弃了官方赔偿,但是这不代表日本没有赔偿责任,而且随着民间声音的壮大,来自民间的索赔也会如星星之火呈现燎原之势。侵华战争只是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全盘承认对华侵略,日本对东亚及东南亚地区的侵略就会让其面临遍地索赔的局面,这是日本所不愿意承担的。聪明的日本人用日元贷款这样的方式变相补偿受侵略国家,可以收获国家美誉,如果是战争赔款,则是理所应该的,因此,日本美化侵略战争自有在经济利益方面的好处。
第二,日本为什么不能像德国那样深度反省,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于中国的恐惧。德日两国面对的国际形势是不一样的,德国侵略的国家都是中小国家,对德国构不成巨大的威胁,他们不必担心受侵略国家的报复,而中国对于之日本,是大国对于小国。日本人很清楚他们在侵华战争中所犯下的罪恶有多大,他们不是不清楚事实,而是害怕面对这种事实,日本对中国所犯下的罪恶放在任何一个大国身上都不会轻易被饶过的,更何况自二战结束之后,日本并没有受到来自中国方面的真正惩罚,美国占领了日本全国,苏联占据了日本的岛屿,而受害最深的大国中国没有派一兵一卒踏上日本本土,甚至在日后还主动放弃了对日本的政府赔偿要求,日本是小国,即便是经济全球第二,他们仍是小国心态,以小国之心度大国之腹就难以避免了,他们一直在担心那一天,数十年韬光养晦的中国到了清算历史的时候,也是因为这种原因,日本对于中国的军事不透明充满了恐惧,他们总以为有一天中国军队万舰齐发与这个国家来一次真正的较量。
第三,日本这样做是希望本国在国际上不必背负道德上的枷锁。中日同为东亚地区,都想在国际上拥有更大的发言权,二者处于竞争者的位置,日本虽然GDP总量上远超中国,但是在美国的压制下却一直缺乏相适应的政治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全盘承认侵华战争,无疑使得本国在道德方面处于一种弱势地位,所以美化侵华战争也可以认为是日本为了获得政治地位的一种野心使然,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使得自己有底气争取更大的国际政治权利,但是却没有想到这只能起到相反的效果,做为中国的邻国,日本如果不彻底在历史问题上做一个真正交待,就无法得到中国的真正尊重,想要获得政治大国地位,就只能是空想。
第四,日本这样做还要考虑美国因素。美国保留日本的君主制,这使得日本在精神层面存在着延续,无法彻底清算过去的历史,为了对抗中苏,美国不但不要日本付出战争赔偿,还为日本重建提供了大量的援助,这都使得日本有足够的底气来美化战争而非像德国那样承认侵略。美国人占领了日本,左右了日本的一切,他们是不需要再让日本再做出什么反省的,而中国不同,我们不同,作为受害者,我们几乎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补偿,所以要求日本做出真正的道歉与反省是应该的,显然,我们的实力还不足以让日本做出改变,在军事上我们不如美国,在经济上我们甚至还不如日本,在这样的前提下想要获得日本的深刻道歉,比较难。
中日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一直处于一种博弈的状态,从1895年到1945年的这五十年里,日本是胜利者,他们因为船小及时掉头走向了快速发展之路,最终实现了对中国在经济军事方面的全面超越,并凭借这种优势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1949年之后,庞大的中国终于开始慢慢走上正轨,并在最近的三十年里找到了最适合中国的发展之路,中国这条大船一但走对了路,其发展之势就不是外界的小风小浪可以阻止的,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崛起,我们将可能看到一种改变,过去当我们弱的时候,日本不会深度道歉及反省,当我们强的时候,日本可能会做出改变,让强者向弱者道歉会有心理障碍,而弱者向强者道歉则是实力使然,我们不必指望日本会在内心会如何真正的反省,我们能做的,让自己成为强者,人民富裕、国家强大,这胜过一切。(谁为谁狂于2008年8月27日)

-----------------------------------------------------------------------------

关于德国认罪的评论确有偏颇之处,前苏联的确是德国身边的大国可能我过多考虑了以下原因:
1,原来的西德与前苏联之间隔着东德与波兰等国,虽然这些国家当时都属于前苏联阵营,但是仍可以视为德苏之间的缓冲,这与中日之间之间隔海相望的战略情势有不同之处;
2,德国已经得到过来自苏联的足够的惩罚,整个国家被美苏人为地肢解为两部分,一些传统领土也被割走,这与日本未被中国真正惩罚是两种不同的情况,直接的结果就是日本一直担心中国因为心理不平衡会找一个发泄的机会.
3,对于我而言,欧洲包括英法德内的诸个国家可以是强国但称不上大国的,他们的国土面积及人口决定了他们的在世界版图上的影响力只能越来越小而非越来越大,因此,英德对于德而言称不上大国,德国不相信英法这样的国家有足够的清算自己的能力.其实即便整个欧盟也缺乏具备世界真正一极的影响力.

-----------------------------------------------------------------------------

其实并不在于我有多么强的预见能力,而是因为我的判断尽量建立在大势而非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个人好恶上,比如有网友期待发生战争,就预言台海必有一战,中日必有一战,中越必有一战,美国必定会对伊朗动手这样的预言,这种预言并没有全面考虑实际情况,在今天的历史情况下,发生战争是一件成本极其巨大的事情,除非有其它的解决办法,一般情况下是很难发生的,尤其是大国之间.
大势是什么?
中国的大势是国家实力不断提升,虽然社会问题众多,但是目前还处于可以控制的范围,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有信心有能力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解决国内问题,有信心有能力通过和平而非战争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世界的大势是指美国慢慢失去独霸全球的能力,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多个大国之间的互相牵制制造出一种新的平衡状态,美国已经没有足够的勇气与底气发动新的大规模的战争,而其它国家则慢慢增强自己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左右着世界,举个例子,关系紧张的印巴先后成为有核国家,我们可能担心他们会因为擦枪走火导致核冲突出现,但是实际上他们在成为有核国家之后,双方关系反而有所缓和,因为双方都明白继续紧张的代价可能会是整个国家灭亡,这是任何一方都不愿意看到的.
二战之后,人类社会数次面临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但是都没有发生,原因很简单,如果再发生世界大战,绝不会以常规战争作为结束,而核武一旦介入战争,那么战争中就不会有胜利者,人类社会就会自我走向灭亡.

-----------------------------------------------------------------------------

美国与北约一直在试探俄罗斯的底线,俄罗斯必然要想尽办法避免格乌加入北约,当格的挑衅致使南奥塞梯与阿布哈兹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之后,俄干脆再加一把火,使之完全国际化,进一步恶化俄格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格鲁吉亚想要在继续声称拥有两个地区的主权的情况下加入北约已经是不可能,那些老欧洲国家可不想接纳一个火药桶进来.俄罗斯不愿意自己周边的局势紧张,但是如果不得以要面对,让这种紧张再加剧一些反而对其是有利的,我觉得格从西方得到的,可能只有声援与物质援助,让美国或欧洲为格的领土完整奉献一滴血似乎都是不可能的.
俄之所采取强硬的立场,有一个前提是我们考虑的,我们一直说俄罗斯经济的对外贸易,主要是两类产品,一类是石油能源, 一类是军火武器,欧洲各国需要俄罗斯的油气,让他们拒绝很难,而局势紧张时,军火武器往往会有更好的销路,俄罗斯人显然并不笨,他们明白俄罗斯的利益如何保证.当一种局面被破坏,他们显然找到了一种相对可以保证本国利益的办法.
同样的情况如果出现在中国,就比较危险,我们出口世界的产品,都是可替代的,如果被经济制裁,就会给出品导向型为主的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
最后再说一下,我们不必担心俄承认南奥塞梯与阿布哈兹独立一事会给中国带来恶劣的示范作用,美欧在科索沃与南奥塞梯的立场已经给我们最好的启示了,美欧一会儿支持科索沃独立一会儿维护格鲁吉亚领土完整,不能说他们没有一致的原则,有的,这个原则是:利益至上,价值观是为利益服务的,因此,利益是永恒的,而价值观就变成了一个任大国打扮的小姑娘.

-----------------------------------------------------------------------------

要让台湾不购买美国军火是不现实的,中国要做的是三件事:一,用软的方式警告美国公司,如果向台出售军火,意味着其母公司及关联公司无法获得来自中国大陆的订单.二,用私下的形式告诉台湾,见好就收,别太过火,三,这也为中国向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出售军火提供了足够的理由,你可以向我的一个地区出口军火,我自然更有资格向其它任何国家或地区提供军火,中国正在整合国内的军工企业,我想不出十年,军火会成为中国的大宗出口商品之一,而这,是与大国地位相一致的,成为世界性大国,必定也要成为军火出口大国.否则,用什么让世界各国相信中国的力量呢?

-----------------------------------------------------------------------------

1、战争的机率几近为零是指核大国之间的战争机率,非核国家之间,核国家与非核国家之间的战争还是有可能爆发的,俄与格鲁吉亚的纠纷,就属于后者。冷战不可避免在某种程度就因为大国利益不可协调又不可能以战争的形式进行解决而出现这样的格局,大国通过代理人战争维护本国利益,但是会尽量避免大国之间直接发生战争,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从二战之后,从没有在两个有核大国之间发生直接的战争。对于整个世界来说,冷战是破坏总体发展的,但是针对不同的对象则有不同的效果,有国家从冷战中受益,有国家从冷战受损,美国与前苏联就是两个极端的代表。从客观角度来说,冷战也是大国利益争端的一种减压阀,处于冷战状态,总比处于战争状态的破坏性要低一些,对于中国而言,不要成为冷战任何一方阵营的一分子,成为第三方,是符合我们整体利益的。
2、格鲁吉亚冲突的实质就是美俄矛盾不可调和而导致的结果,大国之间的利益诉求是很难调和的,一方要获得更多利益,往往意味着另一方要让出一部分利益,同样是大国,都只想获得更多利益而不想自己在利益方面做出让步,冲突就不可避免了,在从前,这种冲突的表现是直接的战争,而在现代,则处于冷战状态,在这种状态中,选择不当的小国往往成为受害者。俄的行为确实出乎美国的意料,我想这与俄的传统有关,也与俄罗斯认为美欧并没有胆量真正与自己动手的判断有关,无论结果如何,小国格鲁吉亚及其总统萨卡什维利必定得不到真正的好处。

-----------------------------------------------------------------------------

内需包括两种,一种是投资需求,一种是消费需求,我们所说的扩大内需求就指扩大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出口、投资、消费是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今年以来出口增速明显变缓,为应付通胀投资规模也被压缩,那么我们现在所讲的扩大内需要,重点就是要扩大消费需求。
要扩大消费需求,就需要增强消费者的购买能力,让消费者有信心把更多钱用在消费上。这就意味着,扩大消费需求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增强消费者的购买力。通过提薪减税、改革收入分配体制,让更多财富流向普通国民手里,还富于民,藏富于民,增强国民的购买能力。我们推行新劳动合同法、提高最低收入保障线、停征个体工商户两费以及可能将要实施的增值税改革等措施均是希望增加消费者的消费购买能力。
二是提高消费者的购买信心。当前制约中国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国民因为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而缺乏消费信心,住房、养老、教育、医疗就像四座大山压在多数人的头上,不敢将钱更多用在消费上,这就要求国家进行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解决国民的后顾之忧,将用于储蓄的钱更多投放在消费领域。胡总2008新年贺词中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说明政府已经认识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相信近年内就会有大的举措出台。
解决好这两方面的问题,就可以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拉动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但是这二者对于中国政府而言,都是艰巨的工作,其挑战性是无比巨大的,中国经济能不能获得新一轮的稳定快速增长,主要的关键就在此,我们拭目以待吧。

-----------------------------------------------------------------------------

政党轮替中新上台的美国领导人往往会对华采取强硬态度,如接替老布什上任的克林顿与接替克林顿上任的小布什,上台伊始均摆出一副对华强硬的姿态,这与他们试图区别前任路线迎合选民不了解中国能量有关系,不过他们很快都会发现中国是一个他们不得不尊重的对手,转而采取相对务实的态度,但是有一点我们需要明白,无论他们在表面上采取什么样的姿态,美国的基本国策都是遏制任何其它大国的崛起,不允许任何其它大国对本国的超越,这个调子不变,表面的姿态就显然得无足轻重了,所以,我们可以担心奥巴马上台初又会重新克林顿与小布什的经历,但是这影响并不大,无论是谁上台,无论对华姿态怎么样,最终都会走到同一个路子上,那就是明里友好暗里对抗明里合作暗里遏制,不可能会出现一个乐意看到中国崛起的美国总统,所以我们关注的焦点不应该是美国会不会发生政党轮替,而是做好任何一方上台的应对准备工作,在选举中保持相对中立态度,选举之后则有的放矢,如果一定要说哪个候选人上台对中国最有利,那么我们就应该说,哪个会执行错误路线进一步削弱美国实力,哪个就是中国应该希望见到的美国新领导人.

-----------------------------------------------------------------------------

台湾实现统一的前提,就是美国做出最后的抉择,我的看法,这种抉择极可能是美国放弃,有两种放弃的情形,一是因为台湾主动靠拢不得不选择放弃,一是利益权衡不得不放弃.

-----------------------------------------------------------------------------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