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井底望天·专栏 > 正文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花开花落

2009-11-15 12:38 井底望天·专栏 ⁄ 共 5133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注:这里是经当事人同意,将录入花开花落的文章。文章作者其实是一群人,这群人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写下十分特殊的一页。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我们今天的大陆人民,由于对“港商”、“台商”的固定形象认识,已经很难想到,就在并不久远的年代,海外华侨、台湾外省精英、香港爱国群体中,曾经活跃过一批如此热爱中国,献言献策,并且亲身行动的老一辈群体。这群人是中国的瑰宝。

这群拳拳爱国人士,早在三四十年前起,就不断的发起行动,为祖国服务。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并没有真正利用他们的才智和努力。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陆曾经派出一批留学人员,在他们的环境中寄养、学习;很遗憾,他们的精神并没有能够留传。时光易逝,当他们逐渐成为老人,当中国再次面临路径的选择的时候,时不我待,这段历史和精神,必须被记录和继承。特此,经同意,公开本文,与大家共享,欢迎传播:

【附录之五·老一辈专家的呼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掀起一个全面发明创新的高潮

(作于2005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遥控专家张圣辉[1]

一、“中国制造”的全球震撼

在全球的任何角落,市场中的商品,“中国制造”无所不在。全世界都在惊呼:注意中国的崛起。同时,外资的进入中国,年以倍增,仅次于美国,高居第二;中国的钢铁产量,超过美、日的总和;世界的能源因中国的需要供不应求。国际上的所有经济专家、学者、媒体,最热门的课题,就是中国的经济,共同一致的结论:中国正在成为前所未有的世界生产中心,以生产驰名的德、日,不久均将瞠乎其后。事实上,德国已经在中国建立了汽车、电子、药品基地;最技术保密的日本已经将研究开发的基地迅速迁往中国。当然,最近的投资潮中,美国资本进入最快。这就是所谓的中国引力。

中国的所以如此,关键是两个全面:人才的全面和生产能力的全面。就人才而言,不论是脑力、体力的劳动或技术人才,中国都应有尽有,而且素质远远高于其他地方,工资却远低于同等质量的其他各地,这是世界任何国家所不可匹敌的;就生产能力而言,中国过去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生产能力,农轻重国防科技的每个领域都建立起来,采用土洋结合、大小并重、先进同落后互补的方式,什么都可以自己动手制造,这更是举世无双的。人才和生产能力的全面就构成了建立现代大生产基地的最佳条件。现代化的生产,已经不再是一个产品或一个领域的作业,而是跨单位、垮工种、跨行业,结合的高度组织化的综合生产。一个大型生产基地的建立,所需要的人才和相关工业涵盖面极广。中国就具备了独一无二的优势。也就是说,中国的优势,来自于过去基础的扎实,因此不只是像其他发展中国家只能提供廉价劳工的加工工厂,也不只是日本生产的程式化和局限性,而是高中低级技术、制造加工开发、上中下游的全面铺开,提供了成本效率远超于他处的最好生产环境,加上十多亿人口的庞大市场有待开发,投资者蜂涌而入,成就了中国的新世纪世界生产中心地位。

以“中国制造”为标志的经济旋风,产生于新一轮的全球化,其来势之猛是历史空前,其影响之巨,也将不仅改变全部中国,而且改变整个世界,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大转折期。

二、新世纪的挑战

但是,在全球看好中国之际,唯独中国人自己并不如此乐观,所谓“盛名之下,其实难符”。经济上升是整个社会的唯一亮点,国家、社会的内部,矛盾重重,暗流汹涌。即使最发达的经济,也是问题良多:金融、农村、贫富分化、就业等问题还在继续恶化。中国人民的缺乏自信,集中表现为:中国人自上到下的眼睛,都不是自己了望,而是跟随美国动静旋转。为什么同样一个中国,会让人得出截然相对的两种展望?

分析今天中国的经济结构者都看得出问题所在:对国家而言,这是一个方向、动力、资金、市场、技术全部是外部为主,没有自我主动性的无头经济。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所谓的亚洲新兴资本国家模式的放大版:建筑在依附国际资本之下,靠国际企业、资本、技术和国外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的大循环来带动本地的小循环。为了维持这个经济运作,生产利润的绝大部分是让外资获取,同时又要维持同其他生产地区竞争资本的优势,国内的工资收入被变相贬低。利润外流、工资偏低,自己的生产成果大部不能回归自己,加以生产的出路主要在美国,外汇赢余挺美元:不能变为本国投资,替美国抬经济轿子。

就经济效益而言,这个经济形态,是以本国的利益,来交换外国资本的提携,暂时的捷径,长久的负担。资金、市场的两头在外,使本国经济没有自我调控发展的动力:国际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的疲软,生产立即过剩;资金的涌入,造成经济过热和投机;资金的跑出,促发金融危机。一朝经济危机的严重化,国家就要吃大亏。另外,地利、人和的提供他人的下一步,就是让外资占据本国市场的最上游,这就是新一轮外资的焦点。

更为严重的,还是此一经济形态所造成的国不成国:民族久居人下,眼光向外,失去了雄心、远见和大志;国家的政策导向不在国内,而在国外,官员的重洋轻己已经成为思维方式;国际上空有大国之名,没有任何影响力、发言权,[2]也没有朋友、盟友;国内政治、文化不见振兴愈见衰败;科学、技术没有创建、发明,抄袭、仿制、效颦成风;社会被压缩、分化,人心不满、戾气冲天。

因此,一方面是生产和经济的飞长,另一方面是整个国家社会在国际、国内的被压缩一团,不及时找到出路,压力继续积压终将大暴发。正是这种状态,使整个社会呈现出只有今日、不管明天的无力感,和不可言喻的惶惶不安。

出路何在?是良机,还是危机?中国正处于一个非好即坏的三叉口,未来的十年,将决定中国奔向何处。如何定位,命运全靠自己,中国正面临新世纪的最大挑战。

三、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英、美、法、德国和苏联的例子

以史为鉴,可以见兴替:

第一,历史上的一流大国面世的主要特征就是有开创性的突破;

远且不言,仅就近代资本主义文明下的历代大国而言,从英国开始、到法国、德国、美国的兴替,每个国家在其上升期间,都是有开创一方面的大突破:英国的工业革命、古典力学、进化论;法国的人文、民主政治、军事、数学;德国的哲学、组织化生产、现代物理学;美国的技术发明、泰勒模式、电子应用、电脑发明、网络开创,这都是具有改变世界的突破成就,另外,走社会主义的苏联,其崛起之际,在数、理、化、人文的各个方面,都列于世界一流,后来发展出的太空突破,更是改变了世界发展的空前成就。

第二,欠缺发明创造的能力是不可能成为一流大国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企图赶超美、欧失败是反面的范例。当时日本的经济上升狂飙,同今天的中国类似,被目为生产王国。更有甚者,中国今天的人均国民所得,不过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而当时日本在国民所得已经超过美国,确实有后来居上之势。日本经济最盛时,一家银行的资产,相当于欧美前二十名银行的总和,日元是强势货币。西方将日本称为“日本公司”(这个名词在苏联上升时用过,称为苏联公司,今天的中国也被称为中国公司)。日本的政府为了在世界抢占鳌头,定出了一个二十年计划的宏大计划,即所谓的“第五代电脑”计划,以超级计算机和人工智能作为战略攻关。其发展的方式,却是仿照发展汽车工业的模式,由国家、大公司和学校组织精英队伍研究开发,开发成功的结果再由参加的公司各自竞争生产。对精英的要求高之又高,甚至连年龄都限制在35岁以下。但是,日本的计划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却使得日本身价大贬,至今无法抬头。

日本的失败的要害是没有走自我创新,发明创造能力的道路。电脑的革命始于美国,电脑人工智能也是美国国防和大学的产物,被吹得神乎其神,其实此路不通。日本国家欠缺自我创新的本领,拾美国的唾余当作国家发展的目标,不过显示本身志向之小。其采取的又是自上而下的精英开发方式,不是全民的发动,将国家的资源孤注一掷,连转还的余地都没有,一陷就是十几二十年,最后自己宣布整个第五代电脑计划失败,变成一个历史笑话,而在同时,电脑已经发展到所谓的第七、八代(不同的划分)的所谓信息时代了!而日本在此一计划下的成果,只不过是在智能机器手生产的暂时领先,但连这些所谓“智能”的理论,也还不是自己的发明,而是取法西方学说理论,诸如模糊逻辑之类,十分浅显。

四、发明创造是中国过关的关键

正反两面的例子,清楚说明:一个世界大国的产生,是不可能靠夤缘攀附他人所可达到的,只有自己开创大局面一途,做不到此点,大国就是泡影。尤其像中国这样的大国,人口有世界五分之一,其发展的规模就更是要空前巨大,必须是要开辟出一个广阔无比的新天地。一当新的天地被打开,其规模之大,也不是今天的人们所可以想象的,那时就完全是另一个境界,同今天不是一个级别了。

新天地如何开辟?只有发展本民族的开拓力、创造力,找到自己国家民族的方向和出路。问题是,中国能过这一关吗?

一个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国家,必备的条件是:志向要高,眼界要宽、信心要足,胆魄要大,基础要厚,脚步要实,手脑要活,环境要好。如果用这些标准来衡量中国,今天中国的发展趋势,除了手脑的灵活的长处在发挥之外,其他的每个方面都在往负面走:只求安稳的志气;只求近利的短视;落后挨打的自渎;自我晦避的处世术;弄虚作假成风;系统观念的欠缺等,都是发明创造的阻碍。中国的所以如此,是以大师小,一个大国却采取了小国依附经济发展模式,身大头小,必须及时走自我创造的道路。

五、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但是,我们是乐观的,只要有心,中国是有能力过关的。

首先,中华民族具有引以自豪的发明创造传统。

在历史上,中华帝国的建立和发展,达到中外封建社会的最高峰,这个体制本身就是人类社会体制的大发明,是人类文明的创举。中国的长城,是在太空中所看到的唯一地球上的建筑,其工程设计、使用材料和规模宏伟至今令人叹为观止,称之为世界第一建筑确乎当之无愧;火药的发明和应用、数学上的使用代数、水利工程、拱形桥梁、船舰设计、等等科技的开拓,都是在世界领先数百年;中医、中药的学理和应用,是人类历史上起步最早的科学。不只是工程、科技,旧中国的文明就是中华民族发明创造的结晶,政治、思想、文化上我们先人开拓出的天地之大,只要从今天亚洲各国文化中的中国色彩的浓郁就可见其巨。

古代中国也许时间久远,但在近代中国,中华民族又一次表现出其开创性。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的不到三十年的时间,中国不仅起死回生,而且完全立足于自力更生下,靠自己的方式,从无到有地建立起一个独立自主、基础深厚全面发展的国家,这也是不能用常理所想象的,被世界公认为一个奇迹。仅靠勤奋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了不起的创新意志和能力。新中国的建国历史,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发明创新史,条件如此之差,要在极短期内打下一个农、工、国防、科技全面的、深厚的基础,按常规方式进行根本是不可能的,必须另辟蹊径,只有全面发动群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可能在每个方面都攻克难关。中国做到了,人们熟知的两弹一星的成就就是中国人走自己道路发明创新的范例。其实,在那个时代,中国 “革命”不断,也就是创新不断。

其次,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力并没有消失。过去的日本被称为仿制王国,今天的中国被称为盗版王国。两者的一个明显不同是,日本是花大钱买版权,先一模一样的复制,然后再小步小步革新;中国则是以假乱真,并不需要花钱买原本的工序,根据外表,就可以想法变通,做出看似一样的产品,当然仿造后也不会继续改进。在这里,充分显示了两个民族的特点。中国人有足够的聪明灵活创新,只是局面太小,投机取巧。这种取巧的能力,如果不用在仿制,用在自己发明创造上,那就完全是不同层次。

再者,“中国制造”的优点,本来也就是“中国创造”的优点,所差的只是风气和环境。中国的人才济济。每年培养的科学家、工程师的数量已经居于世界第一,可惜没有发明创造的环境,大材小用,十分可惜。

另外,中国今天,从农村到城市,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本身就有寻求突破的强烈要求。从单项发明到系统、结构创新,从工程、科技到政经文化,都亟待突破,这些都是我们创新的动力。何况,全球科技的进步又提供了广阔无比的发明空间,旧领域的突破,新领域的创建,都是呼之欲出,正是国人一显身手的大好时机。

一念之差,只要将发明创造提到日程表的第一位来,一个新天地就会在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手下打开。

本于此,我们出版《中国创新(发明)》,起信息、网络和推动之力。

让我们提出这样的口号: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仿制王国到发明王国。

让我们共襄盛举,推动一个全面发明创新的历史高潮。


[1] 张圣辉教授幼时生长于台湾,十分关心祖国的科技发展。长期为中国的发展、强大、进步的道路呐喊,请我们记住他的努力!

[2] 这种局面在21世纪经过几年发展以后,已经有较大的改善。——编者注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