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井底望天·专栏 > 正文

晨枫论哥本哈根两则

2009-12-23 12:51 井底望天·专栏 ⁄ 共 6697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俺看到晨老弟的两篇文章,和俺大体类似(个别在本文主题上无关痛痒的方面略有异议),应该推广一下。

文小妹很不喜欢晨老弟的文章,早在意料之中。不过俺还是说,文小妹是有清晰的民族、正义立场的,从她过去的作为上看,先天下之忧而忧。其他一些十分著名的“中产”环保组织(大概属于晨老弟“何不食肉糜之类”),则从资金上,呵呵,就存在一点点问题了。

I

世界各国政要在哥本哈根开了两个星期的会,很热闹,肯定把这个本来宁静的小县城闹了个底朝天。哥本哈根会议本来是讨论世界的自然气候,实际上反映的却是世界的政治气候。1945年的波茨坦会议是20世纪中最重要的国际会议,规定了战后世界势力范围划分的局面。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是21世纪初最重要的国际会议,虽然哥本哈根会议没有像波茨坦会议那样明目张胆地瓜分世界,哥本哈根会议本来是要为世界的未来划定道路的。顺便说一句,哥本哈根英文里念做哥本海根,其实两个念法都不对,丹麦人称之为“亏本豪恩”(是德文里u上面加两点的那个音,中文音译还真不好办),这是今年夏天去那里旅游的时候学的。

长久以来,气候变化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但大多集中在学术界和环境保护人士中间,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没有太直接的影响。冷战结束后,东西方对峙的国际政治局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瓦解了,苏联崩溃,东欧国家离心,全面导向西方。失去了苏联压力后,美欧的利益走向也出现了分裂,造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的事实分裂,以伊拉克战争为分歧的高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老欧洲对于自己已经失去对世界事务的主导权这一点默认了,但由于苏联这个共同威胁的存在,老欧洲还能借手美国而实现欧洲的利益和价值取向。但现在,这也不再可能了。

在苏联变天、美国变脸的情况下,中国成为一个异数,非但没有被苏东波淹没,也没有被西方的人权攻势压倒,反而水落石出,成为世界政治经济领域一个举足轻重的力量。本来G7自以为可以决定世界的事情,最多拉上俄罗斯这个荣誉成员,但中国的异军突起占据了美国的注意力,不仅俄罗斯沦为二流国家,整个欧洲都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政治是实力的游戏,老欧洲深谙此道。老欧洲曾试图通过欧洲合作重建辉煌,但内耗激化,前路漫漫。老欧洲只有一面通过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减慢经济衰退的速度,另一方面用损人利己的国际公约制约新兴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兴起。时代不同了,明火执仗的事情一是没有力气做了,二是也太不上台面了,于是从绿色政治入手。

环保是人类的共同需要,发展也是人类的共同需要。长期以来,激进的环保主张多见于“何不食肉糜”人士中间,对于普罗大众,过更好的日子更加重要。但经济发展对环境的毁坏是确实的,人们的生活已经受到了影响。欧美的事情不说,中国已经深受其害,北京的沙尘暴、黄河断流、长江水灾,这些都是眼前的例子,但全球性的不可逆转的气候暖化更加可怕,可能是整个城市甚至整个国家被海水淹没。

科学家对气候暖化有很多数据,但对这些数据的解读存在很大的分歧,最大的分歧不在于数据本身是否精确,而在于这些气候暖化的趋势到底是人为影响,还是自然循环的结果。但当科学和政治参合在一起,科学就变了味了。哥本哈根到底有多少是在认真研究制止气候暖化,有多少是政治因素,只有见仁见智了。

哥本哈根政治交锋的核心在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和发达国家的历史责任问题。假定世界各国对碳排总量达成共识,那按照现在的增长率,世界很快就要大难临头,限制碳排的增长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西方的观点是中国为首(包括印度、巴西等)的发展中国家是碳排剧增的主要因素,所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制止碳排增长,西方将帮助实现减排。中国(还有印度、巴西等)的观点是既然碳排总量有一个上限,那各国的碳排份额就应该在公平的基础上重新确定,而不应该简单地维持现状。说到底,这是一个典型的末班车问题,立场的差别来自于在车上还是在车下。

但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那么简单,西方集团里分两拨,东方集团里也分两拨,这四国大战才构成了哥本哈根的精彩。

美国(还有加拿大)是西方集团里的“坏孩子”,碳排的大户,对减排很是不起劲。美国的传统生活方式是建立在高碳排基础上的,加上现在还在经济危机的黑洞里挣扎,没有干劲经济转型。但在中国宣布主动减排和温家宝出席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奥巴马也被迫高调参加,并在最后的临门一脚中主动筹划。如果美国在欧洲如此重视的世界大事中无所作为,美国在欧洲的政治信用就要丧失殆尽。

但老欧洲的工业基础早已萎缩,民用能耗由于生活成本高涨,实际上也没有北美那么高。老欧洲的人均汽车耗油量比北美要低很多,一是车小耗油少,二是出行也没有北美那么多,人们更多的是利用公交。另一方面,由于资源贫乏和绿色政治理念,老欧洲在绿色能源方面已经先行了一步,丹麦的风电、瑞典的生物柴油都是例子。不管维持现状,还是重新分大饼,老欧洲都处于不败之地,还将在绿色能源技术出口上占尽先机,所以老欧洲十分热心于在哥本哈根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

在政治上,这将是老欧洲领导之下的全球性成就,不仅占领道德高地,还有利于把中国放到放大镜下,随时敲打,迟滞中国的发展,制约中国的影响,甚至通过迫使中国减速发展而影响中国的国内政治。人权、民主、自由的板子用起来越来越不顺手,需要找一个新板子。虽然这实在是像垂垂老者在向年轻人传道无欲则刚的道理,要是嗓门足够大,或许就能唬住中国,中国不是在世贸问题上退让了吗?这也将是平衡美国独大的一个砝码,有利于重建大西洋政治平衡。

东方集团的两拨则有中国、印度、巴西等正在上升的新兴国家和很大一批贫困的中小国家组成,新兴国家要争取的是发展权,更多贫困国家要争取的是免费的援助。老欧洲试图用援助收买后者,压服前者,构成了哥本哈根的大戏的一部分。

但是四两拨千斤是需要支点的,要是千斤不和四两玩,根本不在一个杠杆上,那也就没有什么四两拨千斤的事情了。哥本哈根的现实正是这样,丹麦提出的协议草案根本没有成为世界共识的基础,被灰溜溜地抛弃。奥巴马在最后关头和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私下达成协议,最后还是这样一个黑箱操作、违反所有民主规则的东西作为大会的最后文件,老欧洲根本被排除在外。老欧洲精心策划,准备良久,架好了戏台子,拉好了戏班子,备好了戏本子,定好了戏调子,结果大戏开唱,却来了个喧宾夺主,其沮丧是难以掩饰的

哥本哈根也是一个观察世界各国的好机会,很是耐人寻味。

曾经的超级大国之一俄罗斯在哥本哈根好像消失了一样,既没有拍胸脯代表这代表那,也没有谁找他们的麻烦。俄罗斯的碳排总量和人均其实并不低,但如今俄罗斯的实际经济和政治地位比第三世界没有高明多少,也就没人在那里浪费时间了。

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在哥本哈根也是哑然无声。鸠山政府狮子大开口,要贡献减排基金,世界也就笑纳了,然后转过身去,继续他们的争论,好像日本也不存在一样。

东欧“加入欧洲”之后,似乎回到了历史的正确一边,急于在所有事情上表明自己的政治正确,但在哥本哈根这一台真正的大戏里,惊讶地看到政治正确的实际份量,并预览了一下世界新秩序,相信一定是大开眼界。

传统欧洲强国如英国、法国、德国在哥本哈根集体失声,或者说没人理会他们的声音。哥本哈根之后,欧洲对世界事务的政治影响的衰落将表面化,对此,欧洲是陷入孤立主义,还是随遇而安,这还有待观察。

澳大利亚、加拿大这些西方二流国家本来经常扮演马前卒的角色,用自己中小的形象避免美国出面的以大欺小的形象,但在哥本哈根这样实质性交锋的场合,形象问题都丢到一边去了,马前卒连炮灰都没有当上,就被直接忽略了。

说到加拿大,哈珀号称“最后一个反华的西方领袖”,在哥本哈根根本屁事没做,回来后竟然有脸皮宣称加拿大、美国和中国的协商是最后文本的基础。脸皮的事情不谈,哈珀不笨,在经济危机和碳排两件大事上,都是紧跟着美国走。这倒不见得是他亲美,而是彻底的实用主义使然。加拿大早已没有独立的经济,作为美国经济的附庸,加拿大只有与美国保持同步,做少了要挨板子,做多了要吐血而死。但这将最终成为他缺乏政绩或者领导能力的罪证:如果大事上只要紧跟美国就好,那还要你这个总理干什么?直接派个高中生从网上下载美国政策,敲上加拿大的图章就行了。

至于西方的环保力量,这一直是一把双刃剑。历史上,没有环保力量的推动,发达国家的环境恶化将极大地加剧,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恶化更是无人置理。但事情极端化了,都要走向反面。要世界放弃发展而环保,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哥本哈根之后,人们是对控制碳排燃起急切,还是质疑,还有待观察。另一个有趣的事情就是:在哥本哈根的前夜,环保力量似乎对拿定中国胸有成竹,在媒体还在大炒中国碳排已经赶上美国的同时,环保激进分子已经急于转移火力,加拿大的油砂成为世界公敌,没想到这场大戏根本没有按照他们的设计来唱。Alberta的油砂确实是碳排大户,还有严重的污水问题,在未来几十年里是否会像60年代的核电一样成为绿色政治的牺牲品,这还很难预料,但这是题外话了。

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中国。中国在哥本哈根坚持减排强度,把欧洲坚持的绝对排放量要求打得落花流水,把美国坚持的国际核查也坚决地顶了回去。从一开始,美国就对哥本哈根不起劲,一直在琢磨把中国当替罪羊,将协议破裂的罪责堆到中国头上,西方媒体起劲地把中国的减排强度要求描绘成玩弄辞藻,把中国拒绝国际核查的要求描绘成没有诚信。但事实就是事实,减排强度是最符合人权和公正的,无限制的国际核查是没有法理依据的。

假以时日,中国在反倾销、价格谈判也会有这样的表现的。说到底,这是一个实力问题。中国减排的关键在中国,欧洲说破大天,中国一个No,欧洲就什么办法也没有,除了跳脚、咒骂。倾销、价格的事,到欧洲经济已经依赖中国的时候,他也就没有干劲折腾了。欧洲一直在用保护主义拖延这一天的到来,但保护主义的结果不是欧洲越来越强,而是越来越弱,最后还是要投降的,投降的时候只能败的更惨,除非欧洲不想出口,彻底自我孤立了。保护主义是一个自我补贴的勾当,能有什么出路?

哥本哈根原本的目的是达成有法律约束的协议,但美国要求中国必须接受国际核查,理由是法律约束不能没有独立核查。中国坚决反对。中国的理由是中国减排是自愿、自筹资金的,国际没有权利检查。实际理由是国家安全。这个口子要是一开,那就国无宁日了。还记得伊拉克核检吗?现在名目换了一个,但检查的地方更多了。吃喝拉撒睡,哪一头都牵涉到碳排放,这即使美英不出面,什么鼻屎小国都可以要求核查,那中国还有日子可过?

中国有备而来,但不光是为了公关,或者讨价还价。中国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开始深切体会到环保的重要的。中国的环保、人工植树都是为中国自己的,为人类什么的只是免费的漂亮话,不说白不说。但要是任何国家或者集团试图以中国为代价来实现他们的主张,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中国不光不理他们,他们还将一事无成。G2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事到如今,还经常有人说,中国不经一战,将无法成为世界强国。什么是世界强国?那就是世界规则的制定者,而且是主要制定者。中国今天已经有点这个样子了。

II

哥本哈根的帷幕落下了,但好戏才刚刚开始。英国气候与环境大臣米利德班公开指责中国组织少数国家,劫持哥本哈根会谈,BBC接着就报道印度承认参与和中国联手达成有法律约束的协议,中国作为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的宣传战将进入白热化阶段。

哥本哈根会谈的主题是达成有法律约束力的世界气候公约,减排措施和结果的可检测性、可报告性、可证实性是公约的可操作性的关键。会谈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将中国、印度等迅速兴起的发展中国家纳入轨道,达成有意义的世界性减排。从大道理上说,这些出发点都是不错的。京都协议是有法律约束力的,但由于美国拒签,加拿大也拒不执行,始终超不过纸上谈兵。作为国际公约,结果需要可以明确测量、可以明确统计、可以明确核实,这也是重要的,可以避免扯皮和指鹿为马。由于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发展,世界性的碳排增量中这些国家占了大头,在碳排增量压缩中,这些国家的作用是不可回避的。由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将承担碳排减增的大头,西方将提供巨额经济援助。问题在于,抽象地空谈大道理,常常是夹入小道理的兆头,哥本哈根也不例外。

西方国家强调地球本身有自然的碳循环,碳排增量才是全球暖化的罪魁祸首,所以必须抑制。由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碳排国家,所以应该承担抑制碳排增量最大的一头。这个论点是似是而非的,最大的漏洞在于完全忽略了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事实。既然碳排总量有一个上限,而世界正在迅速接近这个上限,合理的做法是根据人口、植被、GDP等国情合理地分配世界各国的份额,并制定相应的时间目标。在经济增长依然无法与碳排脱钩的今天,西方把重点放在降低增量,这是明显的限制中国经济增长的企图,至少要降低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成为附带杀伤,自然也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

作为国际公约,空谈高尚的目标自然无用,所有目标需要可以明确计量,可以明确核实,这是西方管理科学的基本原则。如果是国际出资的减排项目,国际核查是理所应当的;中国自己出资的项目,中国可以自愿报告,但国际社会无权要求核查。碳排涉及到生产和生活的每一个方面,精确计量实际上需要全面检测从飞机大炮到柴米油盐酱醋的所有方面,如果这个口子一开,国家主权将荡然无存。如果有的国家对中国不放心,那是他们自己的事。事实上,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要全面、精确地统计碳排,中国人自己都做不过来,世界各国的核查都要国际核查当局越俎代报,不知道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西方的出资都填到这里就差不多了,实质性地帮助各国减排就免谈了。

西方对巨额援助的承诺是哥本哈根会谈有别于京都会谈的一个重大差别。由于哥本哈根协议将对所有国家都有约束力,西方有道义责任援助贫穷国家。但西方的承诺巧妙地掩盖了一个巨大的阴谋:西方将可以通过援助,廉价地购买这些国家的主权。由于哥本哈根协议的可检测、可报告、可核实条文,西方将可以事无巨细地藉口监督减排,而操纵这些国家的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干涉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关系。以违反减排原则为名,可以很容易地切断中国在非洲和南美的矿产、石油、林业合作,对中国的原料和能源进口釜底抽薪。一年300亿美元是一个很大的数目,一年1000亿美元对于很多贫穷国家更是天文数字,但对于购买国家主权来说,这其实是很廉价的。美国每年的军费开支已经超过6000亿美元,其中用于伊拉克和阿富汗的部分就达1500亿美元以上。美国和西方各国共同出资,每年1000亿美元的代价实际上是极大地物超所值的。

哥本哈根最大的奥妙在于公约将具有法律约束力。这样一个牵涉到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各方面的公约一旦具有法律约束力,将对不如西方法眼的国家具有极大的杀伤力,西方可以藉口违反公约,而祭起制裁的大旗,甚至对没有接受国际出资的国家。这比反核扩散或者反地雷公约管用多了。

老欧洲一手策划了哥本哈根会谈,用潜在的好处说服美国,用巨额援助收买大批贫穷的中小国家,力图孤立中国,压服中国,但中国联合印度、巴西等顶住了西方的围攻,坚守自己的利益。现在哥本哈根协议流产了,西方当然恼羞成怒。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闹剧无果而终,西方政要对国内也要有个交代。有意思的是,老欧洲继续一马当先,炮轰中国,而美国尚未加入。一方面,美国自己的脚跟子本身就不硬朗,要炮轰也不大理直气壮,所以索性留给欧洲去做干这脏活。但西方舆论的风浪肯定要铺天盖地地压过来的,中国要做好思想准备。

宣传战的重点在于中国拒绝哥本哈根公约的道义性和中小国家的援助。中国可以打人权牌,每一个人的人权是均等的,碳排指标不能脱离人口。这个主张对印度、巴西甚至印尼会有吸引力,但对广大中小国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对于中东那些没有多少人口的石油国家的吸引力更低,需要仔细筹划。中国还需要强调主权牌,促使广大中小国家认清出卖主权的代价。另一方面,中国需要提出重点在减排实质而不是核查的替代援助方案,否则还将回到老地方。

但中国应该看清的是,老欧洲其实除了道义牌,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好牌。用碳税来制约中国是不可行的。碳税实质上是一种关税,是一种惩罚性的保护主义措施,保护主义是没有出路的,否则各国早就实行保护主义了。碳税还有计算方法的问题,如何界定天下万物的碳值,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但老欧洲还是诡计多端的,还会不断想出新的主意。

当然,反击帝修反的阴谋和中国减排、植树、增效不矛盾,这些都关系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要不中国也不会在哥本哈根会谈前主动宣布减排目标了。

明年的墨西哥会谈将是另一场恶战。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