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37岁的德国化学家李比希(J.F.von Liebig)发表《农业化学》,阐述了农作物从土壤里吸收矿物质营养的理论,他确定了氮、磷、钾、钙、镁等元素对农作物生长的意义,并预言农作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将会在工厂里生产出来。1841年,英国洛桑庄园(伦敦北郊38公里)农场主劳斯(J.B.Lawes),与化学家J.H.Gilbert合作,用硫酸处理磷矿石,获得过磷酸钙(磷肥),并进行了田间施肥试验。1842年,劳斯在伦敦Deptford,建成了过磷酸钙厂。这是世界第一家化学肥料厂。到1870年英国有80多个磷肥厂在生产过磷酸钙。同时德国开始大规模开采光卤石钾矿,用作钾肥。1872年,德国出现硫酸湿法磷酸工艺,用来分解磷矿生产重过磷酸钙。化肥的使用对于提高粮食产量,缓解欧洲饥荒起到了重要作用。到1900年,美国的化肥施用量为247.7万吨,平均每亩1公斤。
作为对比:1933年,伪满在大连甘井子组建满洲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大连化学厂前身),1935年投产,生产硫酸铵、硝酸铵、合成铵等产品。1934年,永利化学公司在南京六合县卸甲甸(今大厂镇),从美国进口设备兴建化肥厂(今南京化学工业公司),1937年2月投产,生产红三角牌硫酸铵(氮肥,俗称肥田粉),1938年内迁至四川乐山五通桥。至1949年,中国化肥产量仅为0.6万吨(只有硫酸铵一个品种)。同年美国化肥产量为426万吨,日本62万吨,印度2万吨。百年动荡下的中国,连民众温饱都无法解决。
1841年(清道光21年),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G.F.List),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幼稚工业保护论”。他认为不能听任英国灌输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让发达工业国长驱直入。尚未统一的德国作为后起工业国,应该有自己的贸易理论——即幼稚工业保护论。在本国工业羽翼未丰时,必须用税收和贸易保护手段,扶植本国工业发展;当形成足够竞争力后,再开放市场与外国竞争。这一理论深刻影响了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后起工业国的经济政策。道理很简单,如果按照自由市场经济原则,一个刚刚起步的小杂货店,不依靠扶持,能战胜拥有雄厚资本的百年老店吗?恐怕连生存都是个问题。200多年来,发达工业国一边由本国政府用税收补贴等手段扶植工业发展,一边大肆鼓吹输出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论调,贬斥政府对经济行为的干涉。这些西方理论毒药忽悠残废了一大批初步具备工业能力的国家,如今的中国也是其中之一。
1841年1月7日,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广东虎门之战。英国军队进攻虎门沙角、大角炮台,蒸汽铁甲舰HMS Nemesis,在W.H.Hall中将指挥下炮击清军舰船。清守军死伤700余人,师船、拖船沉毁11艘。钦差大臣琦善被迫派鲍鹏去穿鼻洋(广州虎门口)向英军求和。1月25日,琦善与义律擅自拟订《穿鼻草约》,割让香港,赔款六百万元(并未盖章生效)。道光帝视琦善擅自割让香港为奇耻大辱,令抄家革职问罪(抄出白银1805万两,田地2561217亩),然后命奕山、隆文继续增兵广东。但英国人先下手为强,于2月23日进攻虎门靖远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率部奋力抵抗,最终不敌。(1843年5月13日,英国画家爱德华·邓肯E.Duncan绘制)
1847年(清道光27年),法国布雷斯特船厂建成世界最大的纯风帆战列舰瓦尔密号(Valmy)。该舰长64米,宽18.1米,吃水8.61米,满载排水量5826吨,舰员1100人。四层甲板装侧舷炮120门,有50门三十磅加农炮,16门发射爆炸弹的八十磅加农炮,38门发射爆炸弹的三十磅加农炮,12门三十磅卡伦炮。该舰尺寸巨大,操纵困难。1854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后改为训练舰,1864年改名为Borda号,1891年退役除籍。
1848年(清道光28年),俄国人谢苗诺夫(F.N. Semyenov)在现今阿塞拜疆首都巴库附近,开凿出了8口油井。由于埋深浅,品质好,包括瑞典诺贝尔兄弟在内的各国资本蜂聚巴库,一时间,井架如林。在19世纪中期,世界上90%的石油都产自巴库地区。1852年波兰化学家依格纳茨·卢卡西维茨(Ignacy Lukasiewicz),发明了从石油中提炼煤油的技术。次年7月31日,他又发明了轻便实用的煤油灯,还在波兰南部发现了油田。由于当时用于照明的鲸油资源日渐枯竭,价格便宜的煤油灯广受欢迎,现代石油工业由此迅速兴起。1859年8月27日,美国人德雷克在宾夕法尼亚州泰特斯维尔,挖出第一口油井。到1862年,美国原油产量已经达到41万吨。1870年,约翰·D.洛克菲勒成立了标准石油公司,通过兼并重组,迅速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托拉斯,控制了美国90%的炼油厂和石油管道。(1877年,清政府在台湾苗栗出磺坑,钻了第一口油井,一年后枯竭。1907年,陕西延长县钻出大陆第一口油井。至1949年,中国石油年产量仅为12万吨,印度为25万吨,美国为24892万吨。)
1851年5月1日(清咸丰元年),第一届万国工业博览会(伦敦世博会)在伦敦开幕,英国以工业霸主之姿踏上世界舞台。在伦敦海德公园,园丁出身的设计师约瑟夫·帕克斯顿,用4500吨钢铁和30万块玻璃,建起了庞大的“水晶宫”。该建筑长约563米,宽约138米,高三层,能够容纳1万人。主结构为3300根铁柱和2300根铁梁,外层包裹8.4万平方米的玻璃,全部由伯明翰钱斯兄弟公司制造。两侧为两座供应喷泉的水塔。整座建筑从1850年8月奠基,到完工只花了九个月,耗资79800英镑。展馆中陈列的蒸汽机、火车、蒸汽船、起重机、收割机、厨具等1.4万余件展品,吸引了上百万游客参观。中国参展的展品为湖州丝绸、景德镇瓷器、漆器屏风、各类扇子、茶叶等高档生活消费品,全部由各国驻华领事和洋行买办送去参展。中国国内当时正被洪秀全的太平军搅得血流成河。伦敦世博会结束后,1854年6月10日,水晶宫移至伦敦南部的西得汉姆重建,并重新对外开放。它作为伦敦的展览中心存在了82年。一战后改为大英帝国战争博物馆。1936年11月30日晚上6点,在中央大厅的员工厕所内突然着火。很快大火烧遍了整幢建筑,第二天早上,除了一堆扭曲的金属和融化的玻璃,其它什么都没有留下。二战时为了防止成为德军轰炸伦敦的参照物,连仅存的两座水塔也被彻底拆除。
1851年(清咸丰元年),英国人约翰•柯拜在广州长洲岛修建的柯拜船坞,是外国人在中国兴办的第一个工业企业。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取得五口通商权,敲开中国国门。大英轮船公司(即1837年获英国政府特权经营印度航线而成立的铁行轮船,2006年被迪拜环球港务并购)派遣职员,苏格兰人约翰·柯拜(John Couper)到广州任公司代表负责监修船只。柯拜到黄埔后,暗中从当地的中国人手里租了几个泥船坞,雇用一批中国人从事修船业,很快便由1个监修变成工业资本家。1851年,为了扩大经营,他与人合伙投资7万元,在广州黄埔长洲岛扩建一座石船坞,后人称之为柯拜船坞(Couper Dock),1854年建成。船坞水泵用蒸汽机带动。此时美国人詹姆斯·诺维(James Rowe)和汤马斯·肯特(Thomas Hunt)也在黄埔设船坞,广州修船业已经被西方人控制。1856年柯拜建成一艘自行设计的轮船“百合花”号。船总长179英尺,宽22英尺。1856年10月,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挑起亚罗号事件,由此导致第二次鸦片战争。当年12月愤怒的广州民众捣毁柯拜船坞。柯拜由于是亚罗号事件的主要策划者之一,本人也被当地人民所虏,后来不知其下落。1860年,柯拜家属以船坞受到损坏为借口,向清政府勒索赔银12万两。1861年柯拜的儿子约翰·卡杜·柯拜(John Cordew Couper),利用这笔赔款修复和扩建了在黄埔的船坞设备,还成立柯拜船坞公司,拥有4座船坞。其中录顺船坞于1862年建成。船坞现位于黄埔造船厂内,坞长167.64米,坞口宽24.38米,深5.19米,四周用花岗石砌成,坞的两边叠着一级级石阶梯。坞口向着正北方新洲河道,此坞有两道浮门,分内外两区,可供2艘小中型船只同时入坞,或1艘5000吨的轮船入坞修理。这个船坞在当时被称为“远东最大的石船坞”。1863年7月小柯拜将船坞公司转卖给英商怡和洋行等财团,结束柯拜船坞的历史。该船坞转属黄埔船坞公司。(即现在李嘉诚旗下的香港和记黄埔集团前身)。此后黄埔船坞经营不善,于1873年4月歇业,转至香港发展。1876年两广总督刘坤一以银8万元买下了三座船坞,主要修造军船。1885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黄埔船坞设船局,制造浅水炮艇。这是继福建船政后的第二家官办专业船局。其后该厂历经磨难,直至1949年被国民党将主要设备拆运至台湾。解放军接管后,周恩来总理命令进行大规模整修,1955年命名为海军201厂,即现在的黄埔造船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