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由卫星在天空编织的定位网络,正在扮演这样的角色。
基于这张“天网”,无数创新应用将在全球开启亿万级别市场。无人驾驶汽车已可以在繁忙的交通路上行驶,无人投递机则已开始在部分地区试飞,只差获得法律允许。
上世纪末,美国GPS(全球定位系统)建设完成,除了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还实现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信等。得益于此,美国在卫星导航中掌握了先发话语权。
为了打破美国GPS的垄断,同时也是中国国防战略的重要支撑,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系统(BDS)在2000年开始启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北斗导航系统、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GLONASS)和欧洲的伽利略系统(Galileo)正呈现出多方竞争的局面。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总设计师谢军说,北斗作为国家基础设施,是一项长期推进计划,也是完善的国家卫星导航应用产业的支撑和保障体系,下游生厂商在应用端的建设是北斗导航大众化的关键。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启亿万级别市场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下游产业主要有三类参与者。一是零部件制造商,生产独立的或集成到某些系统的接受装置,包括芯片、天线、板卡等。二是系统集成商,将GNSS功能集成到更多产品中,如车辆、大宗消费电子产品。三是增值服务提供商,其增值服务能够改善GNSS的使用和覆盖范围,包括地图提供商,增强服务提供商和GNSS校准或测试服务提供商。
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与老百姓的距离并非远在天边,而是近在眼前。目前市场热炒的“车联网”、“可穿戴设备”、“物联网”等概念都与北斗密不可分。
以“可穿戴设备”为例,中国联通和四川长虹佳华公司已推出基于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等相关的“关护通”产品。两家公司设计的终端为老人提供一键通话、一键紧急求助、语音提醒及血压、心电等医疗数据无线采集等应用。老人带上终端产品后,将连上智能服务平台,家人和老人可随时了解老人的位置、身体状况,并可以进行防护圈设置和语音提醒等,请求关爱服务。
除了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北斗在自驾游、探险游等旅游领域也有作为。海南天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就推出了北斗智能导游机,北斗自驾游车载机、北斗个人探险游手持机等三款智能终端。此类终端能帮助用户监测路况、天气等。特别是对于爬山爱好者来说,发生事故后,北斗定位服务是其生命的保障。
欧洲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管理局(GSA)在2013年10月发布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市场报告》(第三版),以及2015年3月发布最新《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市场报告》(第四版)的数据显示,全球GNSS下游核心市场从2013年到2023年之间预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高于预测的同时期全球GDP增长率(6.6%)。未来,尤其是道路应用市场的快速增长,会使得拓展市场总收入在2021年再次呈现增长趋势;预计2015年全球GNSS拓展市场的总收入接近2500亿欧元。
在全球GNSS市场的8个细分市场中,位置服务(LBS)和道路两大应用占据GNSS收入主导地位,总占比超过91%。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逐渐取代专业导航设备(用于道路和航运导航)。
在全球GNSS产业市场份额的区域分布中,拥有自主研发GNSS系统的国家排名中,中国以7%的市场份额排在第三位。俄罗斯因数据难获得,未被纳入统计。
北斗导航将在2020年实现全球定位服务
全球GNSS的市场规模,以及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让中国加快了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从2000年最初建设,到2012年实现中国及亚太周边地区的信号覆盖,北斗导航系统的下一步是在2020年实现全球卫星定位信号覆盖,将更稳定且具有特色的定位服务提供给公众。
“从今年的导航卫星发射开始,我国将在未来几年不断地进行导航卫星发射,保证已提供的导航定位服务稳定可靠,推进在2020年建成服务全球的卫星导航定位网络。”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总设计师说。
相较于美国GPS系统拥有的24颗卫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要多出11颗卫星。北斗导航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空间段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用户段包括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
之所以北斗卫星星座系统使用数量多于GPS系统的卫星数量,谢军指出,这是两个系统的星座设计不同。卫星导航的特点是不管你哪个位置,实现导航定位至少需要4颗星,才能享受服务。
“GPS系统构成是6个轨道面组成的,每个轨道4颗卫星即可覆盖全球,目前GPS系统真正在轨的已经有31颗星;北斗星座系统是由3个轨道面组成的,每个轨道面8颗星,从理论上来讲24颗就够,由于北斗系统在中国及周边地区可提供增强服务、位置报告和短报文等特色服务,采用了非均匀的星座设计概念,因此,多于GPS系统的在轨卫星数。我们比GPS发射使用更多卫星的主要原因是,北斗在区域上的服务更有特色。”谢军说。
相较于GPS,北斗有哪些优势?
谢军称,北斗有众多的优势。首先,北斗导航系统具有兼容、互操作其他导航系统的特色。在北斗卫星设计建造过程中,北斗导航已考虑到能在形式上做到兼容其他系统。
卫星导航系统的兼容、互操作,通俗来说类似计算机更新换代,最新的计算机系统总能向下兼容旧版本。而兼容、互操作的意义则在于用户端能在终端上接收多个信号。
“北斗系统做到与其他系统兼容后,你可以在北斗信号强的时候使用北斗,用GPS来帮助你修正,辅助提高导航服务精度和使用的便利性。”谢军说,用户可以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系统使用,获得最佳的服务。
兼容对于用户端应用的开发是极大的促进。举个简单的例子,北京中电华远的北斗车卫士就是采用北斗+GPS双系统定位技术,结合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应用、构架端+云系统平台,服务于移动互联网用户。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能够利用更加精准的定位,协助用户做到防盗告警、车辆管理,以及为售后服务提供数据等。
其次,北斗导航系统的目标之一就是在2020年建成有源导航定位,短报文功能。这是目前格洛纳斯、GPS等没有的功能。短报文功能,是卫星定位终端和北斗卫星或北斗地面服务站之间能够直接通过卫星信号进行双向的信息传递,GPS只能单向传递(终端从卫星接收位置信号)。
短报文功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汶川地震灾害过后,通讯基站遭到破坏,北斗终端通过短报文进行紧急通讯,对于抗震救灾起关键作用。
有源定位则实现地面快速定位,相关应用产业的指挥调度将变得更加容易。“就跟公共汽车的调度室一样,你在哪,我们能马上知道,我还能知道你要多久才能到目的地。而美国则需要别的卫星系统来弥补这一方面的需求。”谢军说。
这个优势在农牧业领域中将有广泛应用。比如,为了防止羊走丢,可以在绵羊身上安装北斗导航系统的芯片。以羊为中心,实时监控。除此之外,北斗的有源定位还能以区域为中心,监控羊群与草地的数量,安排合理的牧羊路线。
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获知,北斗定位系统正在设计星间链路,来提高北斗导航服务质量,包括完整性短报文功能。
目前有源定位和短报文功能还未能在移动终端中普遍应用。但到未来北斗建成后,将带来巨大市场利好。
北斗导航的国际棋局
今年5月份,在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见证下,中俄两国政府签署了《中国北斗和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兼容与互操作联合声明》。这是首个系统间兼容与互操作政府文件。
根据中国导航卫星协会秘书长苗前军的介绍,中俄双方计划在各自国土领域内互建地面基站。随着基站建立,双方在数据和应用服务上也将做得更完善。例如,中国可在俄罗斯寒冷又偏远的西伯利亚建立基站,可加强这一区域的信号覆盖,为后续服务提供帮助。
中国《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它为北斗导航系统的全面应用落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北斗全球组网的铺开,北斗应用也备受期待。
“一带一路”的建设离不开物资运输以及工程建设的输出。在大型货车上加载北斗定位导航终端后,能即时告知运输车队前方路况,选择最优路径。同时,实时监控系统对于货车事故也能起到防范作用。除此之外,北斗导航系统加上后台大数据技术,能提高工程建设效率。目前在巴基斯坦等国家,中国的北斗技术已经得到肯定。
除此之外,泰国、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老挝、朝鲜等国家也表示,希望在卫星导航、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探测相关专业,与中国加强合作。
在谢军看来,北斗导航的潜力尚未完全挖掘。“在参加2015年的中国卫星导航年会时,很多下游生产商担心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进程,实际上,北斗导航系统真正要做的是在推进空间段卫星系统建设的同时,下大力气加速应用端建设。”谢军说。
未来,在北斗导航技术的推动下,物联网带来的用户体验将更加及时细致。它能把芯片植入人体,实时获取具备临床价值的人体参数;把无人机上获取的图片进行社交分享;实现人手般轻柔灵巧抓取的机器人等等。
但正如ARM创始人兼CTO Mike Muller所说:“物联网允许任意设备在任意位置加入并将所有设备连接在一起,但困难的是,使这项工作对于用户而言能够尽可能的简单、方便、流畅,就像当今网页与设备的交互那样。”
目前,设备、应用与服务完美结合的产品尚少。
来源:澎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