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文章
“少年不识双亲意,养儿方知父母恩”。很多人在小时候都曾经历过叛逆的阶段,把父母的金玉良言当做耳旁风,认为父母生养自己、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但是真的自己有了孩子,才越来越知道父母的含辛茹苦,越来越理解了父母的不容易。 养是会意字,甲骨文由“羊”和“攵”两个构件组成,表示手持牧杖、牧鞭来牧羊,其造字本义即为放牧羊群。据康殷《文字源流浅说》中说:古代牧牛称牧,牧羊称䍩,驱马为驭,各有专称,后才统称为牧...
阅读全文
秧歌是中国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既然是舞蹈,为什么叫秧“歌”呢?这是因为,“秧歌”最早的起源,是古代农民在拔秧、插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于是唱歌以相互娱乐,逐渐就形成了秧歌。清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说:“农者每春时,妇子以数十计,往田插秧,一老挝大鼓,鼓声一通,群歌竞作,弥日不绝,是曰秧歌。” 这一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唱的歌,后来发展...
阅读全文
2018-12-06 16:46 生活·感悟 ⁄ 共 1300字 暂无评论
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使用“培”这个字,我们说培护花草、培育友谊、培养人才……培,总是与促成事物的成长联系在一起。《礼记·中庸》中说:“培,犹治也。”王安石说“木茂贵培本,流长思养源”,可见,不论是植物还是人的成长,培育和养护都是少不了的。 培的造字本义是在植物根部添堆泥土来陪伴植物生长,《説文解字》中说“培,培敦。土田山川也。”从培的字形当中可以看出,它最早的字义与“土”是分不开的:堆土使植物生长、在田里加土筑...
阅读全文
2018-12-05 16:42 生活·感悟 ⁄ 共 1431字 暂无评论
公元833-835年,杜牧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府任推官,转掌书记,居扬州。当时的他三十一、二岁,颇好宴游。十年后他追忆这段岁月,写了一首诗:“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在追忆之中,更是感慨人生,自伤怀才不遇。 十年一觉扬州梦,扬州十年好像做了一个大梦。觉,这里用作睡眠意,睡了之后方有梦。一觉扬州梦,一觉黄粱梦,睡一觉醒来,都空空。觉,在甲骨文、金文中尚未见到,但...
阅读全文
中国人有句俗语,叫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个个都和困、睡相联系,真的是睡不醒的365天。 战国以前的古文字中,我们迄今为止尚未见到睡字。《说文解字》收录的小篆字形,从目从垂,垂亦表声,楷书写作睡。对于其意义,《说文解字》言“坐寐也”,也就是坐着打盹、打瞌睡。坐着打盹,眼睛就闭上了,头也就支撑不住垂下来了,所以叫垂头而睡。苏秦引锥刺股的故事大家都熟悉,《战国策》里写这件事,...
阅读全文
小这个字,用法实在是多。写一首小诗,喝一杯小酒,唱一曲小调。雨下得不大叫小雨,桥建得不大叫小桥,站得不久叫小立,坐得不久叫小坐。凡是与大相对的,都可以用小来形容。 《说文解字》说小,是“物之微也。从八,丨见而分之”,小的甲骨文字形,像是细碎的尘沙微粒的样子,以此表示微小的意思,即物之微也、细也、不大也。金文字形开始发生变化,因此《说文解字》的析形并不正确。由微小、细微的意思引申,小就有了低微、低...
阅读全文
一位老人,看着满桌子的饭菜,对老伴说道:“余年事已高,食量不如以前,这么多食物对余而言,是多余的;何况咱家余粮不多,得省着点吃啊。”这位老者的话中一共说了四个“余”字,其中前两个“余”字是第一人称代词,与“我”同义;后两个“余”字则是“多余、剩余”的意思。 余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余字像是先民构木为巢所搭建的简易茅屋。金文在下部增加托举横梁的两根支撑,说明建筑物复杂了。篆文承接了金文的字形,并使其整齐化。余...
阅读全文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最能让男人女人都欣赏的,或许是王昭君:她有女人歆羡的绝世美貌,更有男人无法匹敌的傲骨和担当。这样一个文弱的女子,行走在出塞的路上,虽知前方定是“一帆风雨路三千”,知道孤身嫁往异国、余生无援无助,然而却双眉不改英气,赤胆不诉衷肠,留下义无反顾的从容,正所谓“千秋傲骨留青冢,琵琶声里听昭君。” 傲的字形中,左边的“人”是形旁,右边的“敖”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持杖出游,自由不羁。傲的造...
阅读全文
翻开历史的长卷,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印记,随处可见。在婉拒别人的请求时,我们习惯说敬谢不敏;在表达见解时,我们常说敬陈管见;假如三观不合,那就敬而远之,要是不好意思推辞,干脆“恭敬不如从命”,可要是有人不知好歹一意孤行,那他一定是“敬酒不吃吃罚酒”,一个敬字,几多变化,内涵丰富——既有谦逊内敛的品格,也有豁达果决的气度。 敬是会意字。古体的“敬”字由“茍”(jì)和“攵”(pū)组成。茍有自诫、自省之义,攵有用...
阅读全文
说到登,我们往往会想到登高、攀登等向上攀爬的义项,而在成语“五谷丰登”里,登又有了丰收的意思。这些义项是如何产生的? 从“登”字的古文字字形来看,“登”字的甲骨文与金文字形均为合体会意字,是人以双手持“豆”(古代用以盛放食物的一种高足容器)向上供奉的样子。“登”字上部的“癶”(读为bō)这个部件就是由甲骨文或金文字形上部的两只脚变来的,表示迈动双脚向前进献的意思。“登”字本义应为手持容器进奉或进献,这一义项在...
阅读全文